问题

国产厂商在手机充电头上加速内卷,你怎么看?

回答
国产手机厂商在充电头上的“内卷”,这事儿可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发展到了一种白热化的状态,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

首先,得承认这背后是个挺大的市场需求。现在大家手机不离手,电量焦虑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谁不想出门在外,几个小时就能把手机充到个七七八八?更别提那些重度用户,一天可能得充好几次。在这种情况下,充电速度快、兼容性好、安全可靠的充电头,自然就成了刚需中的刚需。

厂商们抓住了这个点,然后就开始了我们看到的这场“内卷”。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功率的不断攀升。几年前,20W、30W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但现在呢?65W、80W、100W、120W,甚至还有接近200W的。随便拿起一个新发布的国产旗舰,配套的充电头基本上都能让你目瞪口呆。这就像是一场军备竞赛,你家有100W,我肯定得有120W,不然好像就落后了一截。

这种功率竞赛,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极致的充电体验: 告别漫长的等待,有时候出门前发现手机没电,插上充个五分钟,够你用到咖啡店了。这种“回血”速度,确实能极大地提升用户满意度。
技术实力的展示: 大家都知道,提高充电功率不仅仅是换个大功率适配器那么简单,它涉及到电源管理芯片、GaN(氮化镓)材料的应用、散热设计、线材的承载能力等等一系列的技术挑战。厂商们愿意在这上面砸钱,也是在向消费者和行业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毕竟,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这么高的功率,是对整个供应链和技术整合能力的一种考验。
差异化竞争: 在手机本身的功能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充电速度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差异化卖点。它不像摄像头像素那种容易被超越,而是直接关乎用户的日常使用体验,传播起来也特别有冲击力。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场“内卷”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成本的压力: 高功率的充电头,尤其是采用了GaN等新材料、更复杂的散热设计和更精密的内部元件的,成本自然会更高。这部分成本最终可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让手机的整体价格往上走。
潜在的安全隐患与标准制定: 功率越来越高,对电池、电源管理系统以及充电头本身的散热和稳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厂商都会强调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认证,但作为普通消费者,很难完全评估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国内和国际上对于超高功率充电的标准和规范,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跟进,以确保用户的安全和设备的寿命。
环保和资源浪费的担忧: 随着技术迭代,旧的充电头很快就显得“过时”了。很多人可能也会因为追求更快的充电速度而频繁更换充电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造成电子垃圾的增加。虽然很多厂商会推行自己的快充协议,但也无形中增加了用户需要购买原装或兼容充电头的门槛。
“够用就好”的心理博弈: 很多人可能只是需要一个能快速充到80%的充电头,再往上追求极致的“一秒充满”对他们来说可能并不是刚需,甚至觉得有点“过度设计”。厂商们的策略,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极客和重度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在尝试教育市场,引导消费者去接受更快的充电速度,从而带动消费。

总的来说,国产厂商在充电头上的“内卷”是一场由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竞争驱动的集体行为。它极大地提升了用户充电体验,展现了中国制造的技术实力,但同时也伴随着成本、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考量。这场“内卷”短期内应该还会继续,直到找到一个更平衡的点,或者出现新的技术突破来改变游戏规则。作为消费者,我们既享受着技术红利带来的便利,也需要对这些快速变化保持一定的审视和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内卷的前提是没有意义的大力改进,快充越来越快是目前手机改进最有用的一个方向之一,是我们能够切身体会的痛点。

至于1080p还是4k,相机是3倍变焦还是10倍,说实在,都不如充电速度翻几倍或者电池大1000mAh来的给力,1080p的照片可以贴到4K大屏幕上细看,3倍变焦的机器拍个会议室里的PPT或者设备标签号一点问题没有,但充电短半小时就是早半小时出动或者少端着一小时充电宝+手机(贴片电池另说),而没电变砖头就是没电变砖头

user avatar

国产厂商在手机充电头上的内卷,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快充规格本来就遥遥领先。

在苹果还在30W挣扎的时候,国产手机在两千元价位都已经普及了60W以上的快充,120W也迅速在各种机型上普及开来,真的可以说已经产生了降维打击。

不过,一个劲儿地怼高功率快充,虽然让充电体验有了质的飞跃,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充电头的体积和重量不得不随着快充功率的提高而提高。

想当年,5W、10W一直到18W的充电器,都是非常轻巧迷你的,因为这些规格的电流最大都只有2A。到后来,更高功率的快充下,大电流快充成了行业内普遍的选择,这是充电头的体积和重量就膨胀起来了。一百二十瓦的充电头,几乎已经有小半个手机那么大。重量更是几乎差不多。

这让高功率快充下的手机充电器越来越难以携带。大多数情况下,外出携带的东西都是越轻便越好,一个和手机差不多重,砖块似的充电器,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人不会带它。这让快充的意义大打折扣,毕竟快充最大的意义,就是紧急时刻快速补电,在外出的时候遇到的紧急时刻,显然会多一些。

除了难带以外,以往的手机快充充电头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兼容性。不少厂家的充电头只支持自家的私有高功率快充协议,也就是说只有搭配自家手机才能输出比较高的功率,面对其它设备,它就和低功率充电器没什么区别。这样设备一多,还要带其它充电器和电源,大大加重了旅行负担。

既然用户的痛点在这儿,红海内的国产手机厂商自然就会想到去解决。在前两年,OPPO推出了两款仙贝充电器,用各种技术将充电器压缩到了一个仙贝差不多的尺寸,扁扁的很好看,并且非常小巧。

不过OPPO这个充电器需要另外购买,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既然有原装充电器在了,大多数用户不会再有太大动力另外购买。为什么不能把原装的充电头做得更小呢。

所以陆陆续续开始有厂商将原装充电器做得非常mini,最近要发的,就有iQOO 9系列的120W原装充电头。相比以往,这个mini充电头体积降低了26%,重量减轻了35g,在相对小巧的体积下完成了120W的恐怖输出功率,非常强悍。

另外,听说iQOO的这次的原装充电头还将兼容更多的充电协议,比如说高功率的PD和PPS等,这样的话,外出旅行就可以免去很多其他设备的充电器,像笔记本充电器。如果真是这样,外出负重真的可以小非常多,必须给个好评。

最后顺便再说说缩小体积背后的技术。其实,不论是OPPO仙贝,还是iQOO9上的迷你闪充头,能把体积做小和一种材料关系密切。

这种材料就是氮化镓。氮化镓是最新的半导体材料,它的特点是功率密度很大,还非常耐高温,也就是说只要小小一块,就能输出相当大的功率。再加上一些其他特性可以使周边元件的体积一并减小,使用了氮化镓晶体管的充电器有了大幅度压缩体积的潜力。

更加具体的技术就不细说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查。氮化镓以往的缺点是太贵,不过,近来随着充电器领域大规模需求和技术进步,氮化镓器件开始在充电头领域迅速普及。

于是,压缩充电头体积的需求和氮化镓技术的普及,共同推动了国产厂商在充电头领域的突飞猛进。这又是一个技术改变行业的鲜明例子。

果然,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