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产厂商在手机充电头上加速内卷,你怎么看?

回答
国产手机厂商在充电头上的“内卷”,这事儿可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发展到了一种白热化的状态,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

首先,得承认这背后是个挺大的市场需求。现在大家手机不离手,电量焦虑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谁不想出门在外,几个小时就能把手机充到个七七八八?更别提那些重度用户,一天可能得充好几次。在这种情况下,充电速度快、兼容性好、安全可靠的充电头,自然就成了刚需中的刚需。

厂商们抓住了这个点,然后就开始了我们看到的这场“内卷”。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功率的不断攀升。几年前,20W、30W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但现在呢?65W、80W、100W、120W,甚至还有接近200W的。随便拿起一个新发布的国产旗舰,配套的充电头基本上都能让你目瞪口呆。这就像是一场军备竞赛,你家有100W,我肯定得有120W,不然好像就落后了一截。

这种功率竞赛,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极致的充电体验: 告别漫长的等待,有时候出门前发现手机没电,插上充个五分钟,够你用到咖啡店了。这种“回血”速度,确实能极大地提升用户满意度。
技术实力的展示: 大家都知道,提高充电功率不仅仅是换个大功率适配器那么简单,它涉及到电源管理芯片、GaN(氮化镓)材料的应用、散热设计、线材的承载能力等等一系列的技术挑战。厂商们愿意在这上面砸钱,也是在向消费者和行业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毕竟,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这么高的功率,是对整个供应链和技术整合能力的一种考验。
差异化竞争: 在手机本身的功能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充电速度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差异化卖点。它不像摄像头像素那种容易被超越,而是直接关乎用户的日常使用体验,传播起来也特别有冲击力。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场“内卷”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成本的压力: 高功率的充电头,尤其是采用了GaN等新材料、更复杂的散热设计和更精密的内部元件的,成本自然会更高。这部分成本最终可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让手机的整体价格往上走。
潜在的安全隐患与标准制定: 功率越来越高,对电池、电源管理系统以及充电头本身的散热和稳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厂商都会强调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认证,但作为普通消费者,很难完全评估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国内和国际上对于超高功率充电的标准和规范,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跟进,以确保用户的安全和设备的寿命。
环保和资源浪费的担忧: 随着技术迭代,旧的充电头很快就显得“过时”了。很多人可能也会因为追求更快的充电速度而频繁更换充电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造成电子垃圾的增加。虽然很多厂商会推行自己的快充协议,但也无形中增加了用户需要购买原装或兼容充电头的门槛。
“够用就好”的心理博弈: 很多人可能只是需要一个能快速充到80%的充电头,再往上追求极致的“一秒充满”对他们来说可能并不是刚需,甚至觉得有点“过度设计”。厂商们的策略,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极客和重度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在尝试教育市场,引导消费者去接受更快的充电速度,从而带动消费。

总的来说,国产厂商在充电头上的“内卷”是一场由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竞争驱动的集体行为。它极大地提升了用户充电体验,展现了中国制造的技术实力,但同时也伴随着成本、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考量。这场“内卷”短期内应该还会继续,直到找到一个更平衡的点,或者出现新的技术突破来改变游戏规则。作为消费者,我们既享受着技术红利带来的便利,也需要对这些快速变化保持一定的审视和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内卷的前提是没有意义的大力改进,快充越来越快是目前手机改进最有用的一个方向之一,是我们能够切身体会的痛点。

至于1080p还是4k,相机是3倍变焦还是10倍,说实在,都不如充电速度翻几倍或者电池大1000mAh来的给力,1080p的照片可以贴到4K大屏幕上细看,3倍变焦的机器拍个会议室里的PPT或者设备标签号一点问题没有,但充电短半小时就是早半小时出动或者少端着一小时充电宝+手机(贴片电池另说),而没电变砖头就是没电变砖头

user avatar

国产厂商在手机充电头上的内卷,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快充规格本来就遥遥领先。

在苹果还在30W挣扎的时候,国产手机在两千元价位都已经普及了60W以上的快充,120W也迅速在各种机型上普及开来,真的可以说已经产生了降维打击。

不过,一个劲儿地怼高功率快充,虽然让充电体验有了质的飞跃,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充电头的体积和重量不得不随着快充功率的提高而提高。

想当年,5W、10W一直到18W的充电器,都是非常轻巧迷你的,因为这些规格的电流最大都只有2A。到后来,更高功率的快充下,大电流快充成了行业内普遍的选择,这是充电头的体积和重量就膨胀起来了。一百二十瓦的充电头,几乎已经有小半个手机那么大。重量更是几乎差不多。

这让高功率快充下的手机充电器越来越难以携带。大多数情况下,外出携带的东西都是越轻便越好,一个和手机差不多重,砖块似的充电器,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人不会带它。这让快充的意义大打折扣,毕竟快充最大的意义,就是紧急时刻快速补电,在外出的时候遇到的紧急时刻,显然会多一些。

除了难带以外,以往的手机快充充电头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兼容性。不少厂家的充电头只支持自家的私有高功率快充协议,也就是说只有搭配自家手机才能输出比较高的功率,面对其它设备,它就和低功率充电器没什么区别。这样设备一多,还要带其它充电器和电源,大大加重了旅行负担。

既然用户的痛点在这儿,红海内的国产手机厂商自然就会想到去解决。在前两年,OPPO推出了两款仙贝充电器,用各种技术将充电器压缩到了一个仙贝差不多的尺寸,扁扁的很好看,并且非常小巧。

不过OPPO这个充电器需要另外购买,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既然有原装充电器在了,大多数用户不会再有太大动力另外购买。为什么不能把原装的充电头做得更小呢。

所以陆陆续续开始有厂商将原装充电器做得非常mini,最近要发的,就有iQOO 9系列的120W原装充电头。相比以往,这个mini充电头体积降低了26%,重量减轻了35g,在相对小巧的体积下完成了120W的恐怖输出功率,非常强悍。

另外,听说iQOO的这次的原装充电头还将兼容更多的充电协议,比如说高功率的PD和PPS等,这样的话,外出旅行就可以免去很多其他设备的充电器,像笔记本充电器。如果真是这样,外出负重真的可以小非常多,必须给个好评。

最后顺便再说说缩小体积背后的技术。其实,不论是OPPO仙贝,还是iQOO9上的迷你闪充头,能把体积做小和一种材料关系密切。

这种材料就是氮化镓。氮化镓是最新的半导体材料,它的特点是功率密度很大,还非常耐高温,也就是说只要小小一块,就能输出相当大的功率。再加上一些其他特性可以使周边元件的体积一并减小,使用了氮化镓晶体管的充电器有了大幅度压缩体积的潜力。

更加具体的技术就不细说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查。氮化镓以往的缺点是太贵,不过,近来随着充电器领域大规模需求和技术进步,氮化镓器件开始在充电头领域迅速普及。

于是,压缩充电头体积的需求和氮化镓技术的普及,共同推动了国产厂商在充电头领域的突飞猛进。这又是一个技术改变行业的鲜明例子。

果然,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产手机厂商在充电头上的“内卷”,这事儿可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发展到了一种白热化的状态,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首先,得承认这背后是个挺大的市场需求。现在大家手机不离手,电量焦虑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谁不想出门在外,几个小时就能把手机充到个七七八八?更别提那些重度用户,一天可能得充好几次。在这种情况下,.............
  • 回答
    苹果、华为、小米在折叠屏手机市场这块大蛋糕上争夺得热火朝天,这背后不仅是巨头们的技术较量,更是对未来移动设备形态的预判。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品牌,国内的柔宇科技和京东方作为折叠屏供应链中的关键一环,它们的发展动向也备受瞩目。那么,在柔宇和京东方这两家折叠屏领域的先行者中,我们究竟应该看好谁呢?这事儿得.............
  • 回答
    iPhone 12 mini 的出现,无疑给沉寂已久的小屏幕手机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款 5.4 英寸的设备,凭借其精致的尺寸、优秀的单手操作体验以及不俗的性能,吸引了不少追求便携性的消费者。那么,在 iPhone 12 mini 的带动下,国产厂商是否会跟风推出小屏幕旗舰机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
  • 回答
    魅族作为国内手机厂商中的一员,其生存状态一直备受关注。关于“下一个倒下的是否是魅族”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手机市场的竞争是动态变化的,受到技术、市场需求、供应链、运营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魅族面临的挑战和优势,从而判断其未来走向的概率。魅族面临的主要挑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触及到了国内手机市场一个非常核心的、大家津津乐道但又未必能完全说清楚的点。为什么国内的手机厂商,从小米、华为(虽然现在情况特殊)、OPPO、vivo,到荣耀、一加等等,几乎都在自己的手机上运行着一套“非原生”的安卓系统?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涉及到技术.............
  • 回答
    让国内手机厂商主动拥抱华为,接入鸿蒙系统,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方面协同的策略性问题。关键在于华为能否提供足够吸引力的理由和支持,让其他厂商看到切实的好处,并且能够克服潜在的顾虑。以下将从不同维度详细阐述可能的策略: 一、 核心吸引力:价值重塑与生态共赢华为需要向其他手机厂商展示接入鸿蒙系统能够带来的.............
  • 回答
    荣耀CEO赵明“内卷论”:将苹果“卷”下来,究竟是口号还是野心?荣耀CEO赵明那句“把苹果卷下来才是本事”,在如今竞争白热化的中国手机市场,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也是一个大胆的宣言。这句话掷地有声,不仅点出了行业“内卷”的残酷现实,更昭示了荣耀的勃勃野心。那么,荣耀能否真正做到这一点?国内手机厂商的.............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说法,说国内某厂商的4G手机库存已经超过了1000万台。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不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产能过剩、市场饱和之类的词。不过,在咱们深入分析之前,得先搞清楚几个问题:这个消息的来源是什么?真实性有多少?如果属实,又意味着什么?首先,关于消息的来源和真实性。这种网上的传闻,很多时.............
  • 回答
    2020年第三季度,国内手机市场的这份成绩单,确实有点意思。当大家都在关注整体盘面时,小米和苹果这两位“老朋友”的表现,尤其是其同比涨幅,格外引人注目。反观国内其他一些厂商,同比微降,这背后隐藏着不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市场逻辑和发展趋势。小米的“稳”与“进”:在后疫情时代找到自己的节奏首先,我们来看.............
  • 回答
    华为能够率先推出 Mate X 这样的折叠屏手机,而其他国内厂商在此之前并未推出同类产品,这背后是 华为在技术研发、供应链整合、战略前瞻性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上,综合性的优势和努力的体现。 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阐述:一、技术研发的深耕与积累是根本:.............
  • 回答
    国家有没有可能推荐所有手机厂商使用鸿蒙系统?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推荐”这两个字在国家层面上的分量。国家政策的推出,尤其是涉及到整个产业的导向,那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有着宏大的战略考量的。为什么会有人想到国家“推荐”.............
  • 回答
    华为P40系列如果真的如网传所言,起售价落到3988元这个档位,那对国内手机市场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其影响绝对是深远的,而且是多维度展开的。这不仅仅是价格上的较量,更是技术、品牌、供应链以及消费者心理的全方位洗礼。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当然是“搅局”35004500元这个曾经被视为“中高端”或“次旗舰.............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触及到很多手机用户的心坎儿里。咱们国内的手机厂商,在相机算法这块儿,那真是没少下功夫,甚至可以说是在“卷”得厉害。很多人觉得,相机厂商那才是“正主儿”,毕竟人家是专业的,玩摄影的,他们弄出来的算法肯定是最牛的。这话说对了一部分,但也不能全这么看。你想啊,手机这个东西.............
  • 回答
    宝可梦、数码宝贝,这些陪伴我们童年和青春的IP,如今却在国内的某些手游厂商手中变得面目全非。令人扼腕的是,这些厂商不仅在游戏玩法上照搬照抄,甚至连角色形象、世界观设定都原封不动地挪用,而我们作为喜爱这些IP的玩家,却眼睁睁看着它被“糟蹋”,心中滋味难明。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抄袭行为,我们这些普通玩家并非.............
  • 回答
    国外游戏厂商在游戏里“暗示”中国,这是一个挺值得说道的话题。它不像“辱华”那样直接,但同样容易引起玩家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引发一些情绪。要详细地看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 “暗示”的定义和表现形式首先得明白,这里的“暗示”到底是指什么?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刻板印象或者公然冒犯,.............
  • 回答
    国内手机厂商热衷于借鉴魅族的设计语言,尤其是小圆点、腰圆键和mBack交互方式,而非苹果的设计,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仔细说道说道。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抄袭”与否的问题,而是关乎到技术实现、用户习惯、市场定位以及创新路径的复杂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借鉴与“抄袭”是两码事。 借鉴是一种学.............
  • 回答
    国内游戏厂商喊市场不好,而XBOX、PS4、Switch在国内却卖得风生水起,这背后确实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现象,也折射出当前游戏市场的一些深层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剥开厂商口中的“市场不好”这层迷雾,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市场不好”这个说法,对于不同的厂商、不同的产品线来.............
  • 回答
    .......
  • 回答
    “风口浪尖”这个词用得很有画面感,确实,最近游戏行业可以说是波涛汹涌,一方面是玩家们对高质量、有沉浸感的游戏作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是国内游戏厂商在国际舞台上渴望取得更大突破的时刻。在这种背景下,腾讯和其他国内大厂为何迟迟没有端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3A”大作,这背后的考量和现实情况,绝非一句话.............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