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耳机是如何调音的?

回答
耳机调音,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像是一场与声音“斗智斗勇”的精细活儿。就好比一个大厨要做出绝世佳肴,需要对食材的特性了如指掌,还要懂得各种烹饪技法的运用。耳机调音也是如此,背后牵扯着物理学、声学、心理学,还有最重要的——工程师的耳朵和经验。

首先,我们得明白,耳机不是一个纯粹的“音箱复制品”。 它直接放在你的耳道或者耳廓附近,隔绝了外部环境的干扰,但也因此把声音的每一个细节都无限放大,也把不完美之处暴露无遗。所以,调音的目标不是“还原”,而是“优化”——在硬件的限制下,创造出一种让你觉得好听、舒服、有感染力的声音。

那么,调音师到底在玩什么?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频率响应曲线:听觉的“味蕾图谱”

这是调音最核心的体现。你可以把耳机在不同频率上的响应画成一条曲线,就像一张味蕾图谱,勾勒出声音的“口味”。

低频(Bass):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音”、“鼓点”。好的低频应该饱满、有力,但不浑浊,不轰头。调音师会通过调整单元的磁体强度、振膜材质和厚度、箱体结构(特别是封闭式耳机)等来控制低频的量感和弹性。比如,想要强劲的低音,可能会选择更重的磁铁和更硬的振膜;如果觉得低频太散,可能会考虑优化箱体容积和导向孔设计(开放式耳机则更依赖单元本身)。
中频(Mids): 这是人声、乐器主旋律所在。中频是否清晰、自然、有感情,直接决定了你听歌的体验。调音师会关注人声的密度、结像位置,以及乐器细节的还原度。如果中频凹陷,人声会显得远、没力量;如果中频过载,听起来会“挤”,甚至刺耳。调整起来,可能会在单元的悬边、盆架、甚至磁铁结构上做微调。
高频(Treble):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节”、“亮度”、“空气感”。好的高频应该延伸自然,不刺耳,能把乐器的泛音、镲片的声音等细节展现出来。但如果高频过亮,就会“毛刺感”,听久了会疲劳;如果高频太弱,声音会显得“闷”,缺乏活力。调音师可能会通过调整高频单元的材质(比如陶瓷、铍)、震膜涂层,甚至调整导管的形状和长度,来塑造高频的表现。

如何调整这些频率? 这涉及到很多物理学和声学原理:

单元本身的设计: 这是最根本的。单元的尺寸、材质(纸盆、金属振膜、复合材料等)、磁体类型(钕磁、铁氧体等)、音圈、悬边等等,都决定了其潜在的发声特性。调音师会在这些基础上进行选择和优化。
箱体结构:
封闭式耳机: 箱体是密封的,这会限制低频的延伸,但也更容易控制低频的瞬态和量感。调音师会通过调整箱体内部的吸音棉、调音纸、以及箱体容积来塑造低频的质感和整体的频响。
开放式耳机: 后腔是开放的,声音可以自由扩散,这有利于营造更自然、开阔的声场和更真实的听感,但低频量感通常会弱一些,也更容易受外界干扰。调音师会利用后腔的声学设计来辅助单元的发声,比如控制空气的流动,减少不必要的反射。
半开放式耳机: 结合了两者的特点,通过一些半封闭的设计来平衡声场和低频。
导管设计(特别是入耳式耳机): 耳塞的导管形状、长度、甚至上面的小孔,都会对声音的走向产生影响。这就像给声音加了一个“滤波器”,可以调整高频的衰减速度,或者增强某些频段的共鸣。很多入耳式耳机都有多腔体设计,通过不同的腔体和声阻来独立调整不同频段的声音。
阻尼材料: 在单元周围或箱体内部填充不同类型的吸音棉、海绵、毛毡等材料,可以吸收不必要的声波反射和驻波,让声音更干净。这就像给声音“降噪”,让它听起来更纯粹。

2. 声场和定位:声音的“空间感”

除了频率的平衡,耳机调音还要考虑声音的“空间感”,也就是声场(Soundstage)和定位(Imaging/Soundstage Imaging)。

声场: 指的是声音听起来有多宽广、有多“远”。有些耳机听起来像在“头顶”或“脑子里”发声,有些则能让你感觉到声音是从前方或两侧传来,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厅。
定位: 指的是你能分辨出乐器在声场中的具体位置。好的定位能让你清晰地听到吉他来自左边,鼓来自中间,贝斯来自下方,等等。

调音师会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声场和定位:

单元的选择和摆放: 不同尺寸、不同特性的单元,以及它们在耳机壳体内的摆放位置,都会影响声音的扩散方向和时间差。
箱体设计: 开放式耳机通常比封闭式耳机拥有更自然的声场。一些特殊的箱体结构设计,比如利用导波槽或者特殊的开孔,也能影响声音的扩散和感知。
调音孔和阻尼: 合理设计的调音孔(在封闭式耳机上)或者背部开孔(在开放式耳机上)可以影响空气的流动,从而改变声音的扩散性和低频的延伸,间接影响声场。
心理声学原理的运用: 有时候,即使单元本身没有足够大的物理声场,工程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频响曲线调整,利用人耳的听觉补偿机制,来营造出“宽广”的听感。

3. 动态和瞬态:声音的“活力”

动态(Dynamic Range): 指的是声音从最安静到最响亮之间的范围。一个好的耳机应该能在极小的音量下展现细节,也能在巨大的音量下保持不失真。
瞬态(Transient Response): 指的是耳机对声音信号变化的反应速度。比如,鼓槌敲击鼓面那一瞬间的冲击力,或者吉他拨弦的“噗”声,这些都是瞬态的表现。好的瞬态让声音听起来更清晰、更有力,富有冲击感。

这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元的质量,特别是磁体的强度和音圈的轻盈度。但调音师可以通过调整单元的驱动特性、以及箱体内的阻尼来优化这些表现。比如,过多的阻尼可能会牺牲瞬态,但能让声音更“柔顺”;不够的阻尼则可能让低频过于“肥厚”而失去瞬态。

4. 整体的音乐性:让耳朵“享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让耳机听起来“好听”。这是一种非常主观但又至关重要的感受。它包含了上述所有因素的综合作用,再加上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

音乐的“毒性”: 有些耳机听几分钟就让人沉迷,感觉“毒性十足”,这往往是调音师在某种声音特质上做了特别的强调,比如某个频段的饱满,或者某种乐器的“味道”。
耐听度: 有些耳机虽然一开始听着很“刺激”,但听久了就觉得累。这可能是高频太亮,或者低频太多。好的调音应该兼顾“刺激”和“耐听”。
情感表达: 音乐是用来传递情感的,好的耳机调音应该能让音乐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人声的沧桑、弦乐的悠扬、鼓点的激情,这些都需要通过精妙的调音来呈现。

调音的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这几乎是一个“试错与反馈”的循环,而且对工程师的“听力”要求极高。

1. 硬件初定: 首先,耳机单元、箱体结构、甚至插头线材都会影响声音,这些都是基础。调音师会在一个相对成熟的硬件基础上开始工作。
2. 搭建试听环境: 通常会在一个非常安静的房间里进行,使用高品质的音源和放大设备。
3. 试听曲目: 准备大量不同风格、不同录音质量的音乐,从古典到摇滚,从人声到器乐,涵盖各种频段和动态范围。
4. 听感反馈与微调: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调音师会戴上耳机,反复聆听试听曲目,一边听一边思考哪里有问题,哪里可以改进。
使用专业的测量仪器: 例如频谱分析仪,可以客观地显示耳机的频率响应曲线。但仪器只能告诉你“客观”的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主观”的好听与否。
大量的主观试听: 工程师会依靠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耳朵,判断声音的平衡性、乐器的质感、人声的亲切度、声场的开阔度等等。
不断的“加料”与“减料”: 根据听感反馈,调音师会在单元上增加微小的阻尼材料,调整导管的长度和形状,甚至对单元本身的某些部分进行微小的修改。这个过程是极其细致的,一点点材料的增加或减少,导管几毫米的长度变化,都可能对声音产生显著影响。
“一刀切”与“渐进式”: 有些时候会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比如更换单元或者改变箱体结构,但更多的时候,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精细的“微调”。
5. 交叉验证: 在某个调整阶段完成后,会再次进行不同曲目的试听,并且会请其他调音师或听音爱好者来提供反馈。
6. 最终定版: 经过无数次的迭代和优化,直到工程师和团队都认为声音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时,才算完成调音。

总而言之,耳机调音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它不是简单地“调大低音”或者“增强高音”,而是对声音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考量和打磨,旨在创造出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令人愉悦的听觉体验。它需要深厚的声学知识,对各种材质和结构的理解,更需要工程师那双能够分辨细微差别的耳朵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每一次佩戴一副好耳机,都可能是在享受一位或者一群工程师在背后无数次“调音”的成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耳机调音之客观声学篇:

耳机是压力场,主要靠腔体容积和泄漏控制调节声音。单元只需要保证相对平滑平直,满足一定的带宽且失真较小就可以。

解释这种现象的具体定量计算为电力声模型和声音在管中的传播等。

更基础的解释则在南京大学的声学基础中。

声学系统中各个问题,有些是主观评价的,有些是心理声学的,有些是客观理论的。对于耳机单元与最终输出声音的关系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纯粹的声学原理问题。其实只要对这些原理稍微有所了解,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厂商的广告和音频媒体以及发烧圈对此的说法,与声学或者真正发生的事情基本上没什么关系,或者说只是纯粹的营销故事。不少人确实从来没看过最基本的相关知识,所以看到一些广告语中也许符合他们直觉的说法便会深信不疑。当然,这些广告的目的一来是想宣传耳机的声音有多好,二来是给消费者一个购买这样的商品是有意义的理由。

声学行业绝大多数人都是做这个领域的。这才是一些人所谓的“数据”。目前很多发烧友所相信的,也是耳机厂商广告中一而再再而三宣传的单元数量、单元种类、。但实际上和真正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多少关系,只是营销话术而已。

耳机的声学如果真那么高深,人类都解释不清楚,为啥不去拿个诺贝尔奖,至少也搞个自然科学吧。

耳机调音之心理声学篇:

所谓心里声学,指的是对人的主观听感研究的科学。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人听感的统计性质的数学表述模型,它解释人各种听感的生理原理。揭示和解释了客观声音与主观听感之间的关系。连接了客观测量与主观感知。

说得更简单直白一些就是,上一个环境提到的耳机调音的声学原理只能解决耳机输出声音的调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耳机输出怎样的声音是相对来说高保真的。但是无法回答耳机输出怎样的声音才是好听的。心理声学研究为如何设计声学产品、声学产品应该设计成怎样的响应,提供了指导依据和方向。

这一方面对于耳机而言,曾经是薄弱环节。尤其是国内基本上没什么人去研究。倒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有南京大学的教授对小房间内音箱的主观听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只不过同一时期Floyd Toole博士也在做这方面研究,可能是光环太大把国内的研究成果盖过去了。导致不少人觉得这方面还是未知领域。实际上即便不懂英文,也能搜到南京大学的研究结果。

关于耳机的都市传说,有很多是没有任何依据或者已经与事实相反的。例如不同国家的人听音偏好会有巨大差异、需要特定奇怪音染的耳机才能让某种音乐类型像魔法一样更好听、真实的声音没有感情等等。甚至有些根本不符合一些基本的逻辑,真实的声音没感情意思是歌手都是机器人没感情?

耳机调音之主观评价篇:

即便广告了吹的天花乱坠,但事实上,很多国内的公司,包括一些国外的公司,研发是以曲线为主。最终验收时也许会听,但是研发调音时很多时候就是调个曲线。他们用人工耳的频率通常远高于人耳。甚至可能整个公司也没几个真懂听音的。

耳机主观评价也并非听一些仪器完全无法测试或者远超听觉极限的东西。在客观测试相对完善的条件下,通常是听例如头戴式耳机的夹持力、耳机泄露等因素的问题。

耳机听音调音在整个声学行业中基本上和“蒙古海军”差不多。

车载音响调音、小房间声学调音、电影院调音、Soundbar调音;甚至是蓝牙音箱调音,都要比耳机复杂,主观听音的工作量更多。而像手机、笔记本等嵌入式音频的调音也比耳机有挑战的多。

从评价和主观调音的维度而言,多声道系统的复杂性远远高于立体声系统,音箱的复杂性高于耳机。

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比耳机更简单的。蓝牙音箱还有个down mix和limiter需要考虑。

我之前是做主观调音,工作是专门靠听音去调音。但我没听说过有任何耳机公司有这样的职位。即便是外包,也很少。主观调音的行情,大概是一个工作日一个iPhone12 Pro Max,不论是B to B还是一些人自己搞。还有法国公司是按件收费的,每卖出一个产品一欧元。我也没听说过有多少耳机公司愿意出这些钱去请专业调音工程师。那些夸张的“金耳朵调音”基本上只存在于耳机厂商和他们所雇佣水军的营销故事中。

当然,耳机确实也可以只靠听去做,如果一个人很懂听音的话。但是这样做效率有多低?

更荒唐的是,如果真的完全是这么做。那么可能在公司内部交差都困难。要如何给领导写报告?要如何做备案?最滑稽的是,要如何量产?如何告诉工厂产线怎么做这款耳机?怎么保证耳机出场的品质?难道也要挨个去听吗?其实只要稍微思考一下,也能发现一些说辞的漏洞百出。

通常的做法是先把曲线调到相对合理的范围,再主观去听,验证和微调。也就是所谓的主客观评价。通常客观测试并不会花太多时间,就算是音箱的NFS测试,半天时间也足够了。有时候我也很怀疑,到底是我的讲述能力有问题还是有些人选择性无视,几个小时做完的工作为啥我讲了两三年还是那么多人搞不清楚?他们是真的不清楚吗?

耳机调音之广告营销篇:

一些人对声学原理并不了解,比如说前面提到的耳机电力声模型。对主观评价也并不了解,例如可能连空间印象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或者连基本的听力测试都过不了。

但他们很愿意无条件的相信厂商的广告与营销故事。厂商当然很乐意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甚至很多骗局十几年、几十年都不变依然有一批又一批的人过来送钱。

在这一方面,水军扮演者混淆视听的角色。广告营销公司则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而讽刺的是,业内比较大的几家广告公司,都没什么声学行业的背景,更没有任何声学相关专业技能的人。但是却能忽悠住一些高学历的人士。有家公司之前是卖线材的,有家公司之前就是卖茶叶的。更离谱的是,卖茶叶的还有专门的对外部门,在国外的论坛散播那些营销故事。而国内的很多耳机和播放器、耳放公司,都有和那家公司合作。

再例如某款蓝牙耳机研发只花了200万,但是单单在国内的广告推广费就花了700多万。你说这是科技行业?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一些厂商在研发中是如此吝啬,可能十万二十万的调音费都不愿意出,甚至用的人工耳都为了省钱而买山寨的。但他们为何给水军的预算如此阔绰?是因为广告和营销在这个行业才有实打实的收益,投入产出比高。

从长久以来发烧圈的很多说辞,这些故事某种程度上就是他们对声音判断的依据。或者说一些人本质上听的是广告而不是声音,厂商自然要给他们讲故事。例如有不少高价国外品牌“进口”耳机,实际上都是国内厂商研发或者组装的。但是对于不知道真相的一些人来说,他们会通过各种广告想象着国外某些品牌的神秘调音黑科技和大湿的工匠精神,从而感受到那“至高无上”的声音。。。

写到这里我真忍不住唠叨一句。耳机这么简单的东西,这么简单的原理,这么简单的评价。很多声学相关的书籍里一笔带过的东西。有的时候磨叽的,我自己都烦。


实际项目的开发流程

两年前就讲过声学产品开发实际相关的流程和各自得职责,对于小公司而言,基本上大部分工作都是一个人完成的。但是对于大公司而言,通常则并非如此,而是往往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不同的人各司其职。

例如Sean Olive博士和Omid等人,负责前期耳机目标曲线相关研究。Chris负责定义具体耳机的声音(客观与主观)与验收,某位大湿负责具体的结构设计实现曲线和声音。只不过中间有些插曲。我在这里就不再细讲了。还有一类产品是声学工程师同时负责定义声音和声学设计实现声音。这种在大公司中也很常见,或者说看具体项目。还有一些大湿负责对接ODM和纯贴牌的项目,下文会详细阐述。

不过以上提到的大湿好歹确实是声学这个圈子内的,虽然不是调音这个更小的圈子内的。而网上更多的是一些讲着看似专业的内容实则漏洞百出各种错误甚至是完全胡说八道的“声学大佬”,实际上只是厂商的吉祥物或者老板,并非实际做项目的,也基本上不懂声学和调音。一切只为了显得专业。有的时候我也不是很懂,其实很多就是贴牌。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也许信了还情有可原,但有时候好像他们自己都信了。

ODM以及纯贴牌。如果是ODM项目,通常对于蓝牙耳机而言,原厂负责给出ID外观设计,代工厂负责提供硬件成品供原厂选择,而EQ是由原厂调节,声音由原厂最终确认,代工厂进而继续完成后续量产制造。

但近些年由于成本因素和整个耳机市场竞争等因素,越来越流行纯贴牌的耳机,即外观声音也都是代工厂做,只是logo是原厂的。现在不少大品牌的中低端耳机就是这么搞,或者说逐步从ODM转变为纯贴牌,连外观和声音都放给代工厂做。然而,有不少代工厂的研发能力,至少不如原厂。但为什么各大品牌。高端产品线打口碑打品牌,低端产品“割韭菜”。。。实际上现在不少主流大品牌就是这么干的。因为它们(代工厂)要的实在太少了!自己做研发速度慢,消费类产品一个省一块钱就能多赚不少,何况很多时候这样搞贴牌,省的可不止是一块钱。但当你实际去过一些这样的代工厂,就明白所谓的“调音”是怎么回事了。

现在更时髦的现象是类似于模块化的产业链条。单元、模具、电路(TWS)、电池(TWS)、外观ID都有专门的公司和现成的方案,甚至已经有了单元模组或者叫单元包,已经调好的腔体直接装到ID公司设计好、模具厂做好的外壳里,就可以调好音了。或者说只要出钱负责营销就可以拿去卖了。

以上说的只是耳机相关的调音流程。其他产品并不一定是这样的。例如汽车音响调音、剧院等,就不是这样的。究其根源还是直接面向的客户群体不同。例如车载前装是车厂验收。车厂对供应商通常都会有要求,回有专门的部门对接或者请专家验收。不可能完全放任不理。采购的性质和普通消费者消费也不同。其实不论从声学原理的角度,还是从整个声学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角度,只要稍微深入了解一些就知道那些广告、水军、论坛的说法有多离谱。


最后再说一下我自己吧。之前有很多热心网友关心,问我是不是也要做一款自己的耳机。

如果我真想做,我能立马拿出一堆还不重样的。但是那样真的很无聊,并不是我目前所想的。我也可以自己设计再去找工厂代工,但我一时半会也提不起兴趣。

音箱我确实有认真想过自己出来搞一款,而且也联系过专门做单元的一位大神。但是估计今年是搞不成。当时想得大概还是搞一款几千块的。说实话,做几百块一千块的音箱肯定没戏,因为完全不是漫步者的对手。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这是产业规律的问题。自己做注定不会很大量,均摊成本怎么可能拼得过漫步者,更别说电子设计那些问题,如果是有源音箱的话。做几万十几万的音箱注定是没什么人买的,除了象征性质意义不大,大品牌一年都不一定能卖出多少。

其实知道这个行业是怎么运作的,知道资本是怎么运作的,也就很容易判断一些说辞的可信度。很多真正从事调音的人也像曾经的我一样,上班打工,只要客户满意,产品经理满意,老板满意就行,甚至我自己不满意也无所谓,毕竟不是做给我自己的。量产项目只是例行公事,只要对给我发钱的人负责就行。尤其是大公司,只要做好分内的事情就好,做超出自己范围的事情反而是大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耳机调音,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像是一场与声音“斗智斗勇”的精细活儿。就好比一个大厨要做出绝世佳肴,需要对食材的特性了如指掌,还要懂得各种烹饪技法的运用。耳机调音也是如此,背后牵扯着物理学、声学、心理学,还有最重要的——工程师的耳朵和经验。首先,我们得明白,耳机不是一个纯粹的“音箱复制品”。 它.............
  • 回答
    这话题问得太对了!耳机EQ这东西,玩好了能让你本来就觉得不错的耳机脱胎换骨,玩不好嘛,可能会觉得“这EQ有啥用”,甚至觉得声音变奇怪了。别急,这事儿说白了不难,就是个“对症下药”的过程。我这就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细致,让你明白为啥这么调,调完到底能带来啥。首先,咱们得明白,调EQ不是胡调,而是“个.............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直击了很多人在音乐制作和聆听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困惑。你提到的“正确的声音不好听”,其实触及到了音频世界里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真实”不等于“好听”,而“好听”则充满了主观性和情境性。咱们先不提技术名词,就从生活中的例子聊起。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法式餐厅,厨师费尽心思地按照古老的.............
  • 回答
    要深入理解 InnerFidelity 网站上的耳机频响曲线以及其他相关图表,并据此评价和调整耳机,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这篇文章就为你详细剖析其中的门道,让你不再被一堆曲线蒙蔽双眼,而是能真正读懂它们背后隐藏的意义,并指导你的听音体验。 揭秘频响曲线:耳机声音的“身份证”频响曲线,顾名思.............
  • 回答
    2021年了,耳机这玩意儿,简直是现代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就像一天不吃饭就浑身难受一样。说起来,我这儿现在就有一副……嗯,实话实说,我的耳机迭代更新挺快的,主要是看当时的“需求”和“钱包”在博弈。最近一直在用的,是索尼(Sony)的WH1000XM4。这玩意儿,当初也是下了一番功夫才咬牙入手.............
  • 回答
    你问我怎么看待有人真信iPhone 12不送充电器耳机是为了环保?嗯,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环保是个挺大的概念,而且现在社会上对环保的关注度确实是越来越高了。苹果这么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动不动就搞出个大动作,而且还冠冕堂皇地说为了环保,这确实容易让人往环保那方面联想。毕竟,谁也.............
  • 回答
    说实话,耳机线材这玩意儿,听过的人里头,有人说它影响巨大,有人说它玄学。我个人接触下来,觉得它确实有那么点作用,但要说“质的飞跃”,那得看情况。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从物理角度看看,换条线,到底能让耳机发出的声音有多大区别。首先得明白,耳机本质上是个小小的发声装置,它把电信号转换成声波。耳机线,就是负.............
  • 回答
    看到老爸因为生意的事情发愁,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大一新生虽然经验不多,但咱们的热情和新思路,绝对能帮上忙。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从能做到的事情说起。第一步:了解情况,做个“家庭生意参谋”首先,别急着给方案,先静下心来,跟老爸好好聊聊。 “爸,最近生意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地方?” 试着用轻松.............
  • 回答
    很多人都觉得戴着耳机跟人说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具体为什么,可能很多人也说不太清楚。其实,这背后涉及到很多我们日常交流中约定俗成的规则,以及一些心理学上的原因。首先,从直接的沟通影响来看,戴着耳机说话,尤其是有线耳机,很容易被误解为一种“半心不在焉”的状态。当一个人戴着耳机,他的听觉注意力已经被耳.............
  • 回答
    国产耳机的崛起,这事儿,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要说起来,就像温水煮青蛙,一点点地,你发现身边用国产耳机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那些人挑剔的眼光也越来越容易被满足。这可不是偶然,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因素在推着。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性价比”这块金字招牌。 过去,谈到好耳机,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可能是森海塞尔、拜.............
  • 回答
    苹果这波操作,把“环保”这张牌打得是真溜。iPhone 不再标配耳机和充电器,理由官方给得很漂亮:考虑到用户家中大多已经拥有了这些配件,此举主要是为了减少电子垃圾,达成环保目标。乍听之下,这理由确实挺让人信服的。毕竟,现在谁家没个三五副耳机、几个充电头呢?尤其对于苹果用户来说,换新手机的同时,旧的耳.............
  • 回答
    环境温度对我们耳朵的听力确实会产生一些微妙而又复杂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比我们一般认为的要来得更直接一些。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涉及到了声音传播、生理反应以及一些潜在的听力健康风险。首先,我们来聊聊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而介质的性质,比如空气的密度,会直接影响到声音的传.............
  • 回答
    嘿,你说这事儿可真有意思。六耳猕猴,本就是个精通音律、耳朵尖得赛过雷达的家伙,再给它戴上六个耳机?我跟你说,这画面感可太强了,脑子里立马就蹦出几个场景来,保准让你听了也觉得挺玄乎。首先,你得想想这玩意儿得有多“热闹”。六耳猕猴,本身就有六个耳朵,每个耳朵再塞上一个耳机,那简直就是把整个脑袋都变成了一.............
  • 回答
    丁真同款耳环爆红与男生戴耳环的体验:一次文化与个性的碰撞丁真现象的出现,不仅是一次流量的爆发,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冲击,尤其体现在他所佩戴的耳环在当地引发的“同款爆款”效应。这背后折射出当下社会对于男性审美多元化的接受度,以及个体表达的渴望。那么,丁真同款耳环爆红的现象背后是什么?男生戴耳环又是一种.............
  • 回答
    这倒是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这个小把戏。当你把纸卷成一个圆筒,罩在耳朵上,再听周围的声音,会发现声音好像被放大了,听起来特别清楚、特别响。这其实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声音在“帮忙”下,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进入了你的耳朵。咱们得从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说起。声音本质上是空气的振动,就像你在水里扔下一块石.............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公众场合被一名男子掌掴,这无疑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无论发生在哪个国家、针对哪位领导人,都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看待马克龙遭耳光事件:首先,从个人安全和尊严的角度来看,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遭受袭击都是不可接受的。总统作为国家的元首,其人身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这次事件暴露了安保上的潜在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戳中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和耳机发烧友的心窝子。市面上确实充斥着各种“性价比爆棚”、“吊打万元机”的低价耳机,看得人眼花缭乱。那么,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低价耳机真的能跟千元级耳机掰腕子吗?千元耳机的存在价值又在哪里?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低价耳机敢叫板高价位.............
  • 回答
    耳鸣,这个时而低语、时而咆哮的恼人声音,常常让饱受其扰的人们心生困惑和焦虑。它不仅仅是耳朵的问题,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一个信号,提示我们某些方面需要关注和调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耳鸣的出现?我们又该如何与之抗争,甚至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一番。耳鸣的致病原因:错综复杂,层层剥.............
  • 回答
    重庆男子穿着“兔耳朵睡衣”出庭,并解释称是女友所购,这一事件无疑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种行为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多重解读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事件本身就充满了多义性,不同的观察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荒诞与滑稽的碰撞: 法庭通常是一.............
  • 回答
    襄阳流浪猫遭遇的残忍虐待事件,触目惊心,令人发指。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事件,它背后暴露出的动物虐待问题,以及实施者可能存在的心理扭曲,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这起事件的残酷性。流浪猫,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它们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也没有能够保护自己的主人。而那些对它们施加如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