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反驳“君子远庖厨”这句话?

回答
“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听着挺有道理,尤其是在古代那种等级森严、男耕女织的社会背景下。它似乎是在说,君子应该远离那些粗活、脏活,尤其是跟油烟、食材打交道的厨房,而是应该专注于更高雅的精神追求,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咱们换个角度想想,这句话真的就那么天经地义吗?细掰扯起来,其实有很多地方站不住脚,甚至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

一、 忽略了“事上磨练”的价值

首先,这句话把“君子”和“庖厨”划了个大大的界限,仿佛两者是截然对立的。好像进了厨房,沾了油烟,就跟君子二字绝缘了。这实在是太狭隘了。

你想啊,厨房里是干什么的?是把最原始的食材,通过各种烹饪手段,变成滋养身体、慰藉心灵的食物。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种技艺。从选材、配料、火候,到调味、摆盘,每一个环节都大有学问。处理食材需要细心,把握火候需要经验,创造美味更需要灵感。

这些过程,难道不是一种“事上磨练”吗?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不正是要通过各种事情来提升自己的德行和能力吗?在厨房里,你可以学到耐心、细致、责任感,甚至可以锻炼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一道菜做得不好,怎么调整?食材出了点小问题,怎么补救?这些都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再说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们也并非生活在“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里。他们也要吃饭,也要接触生活。如果因为“远庖厨”就断绝了与食物、与日常生活最直接的联系,那反而会显得脱离实际,不够接地气。

二、 道德绑架与“洁癖”

“君子远庖厨”还有一个潜在的意味,就是觉得厨房是“脏”的,是“低贱”的,是“女人”该待的地方。这种想法,其实是对“君子”的一种道德绑架,也是一种深深的性别歧视和阶级偏见。

君子的标准,应该是内心的修养,是行为的道德,而不是你有没有亲手下过厨,有没有沾过油烟。一个能在厨房里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把家人照顾得妥帖周到的人,难道就不君子了吗?反而是那些摆出一副“我不能沾染这些俗事”的样子,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才更显得不近人情,缺乏同理心。

我们不能把“君子”变成一种“洁癖”,好像接触了厨房就是“不干净”了。恰恰相反,能够亲手为家人做一顿饭,看到他们吃到美味时的满足,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温馨、非常温暖的“君子之举”。它体现的是关爱,是付出,是家庭的责任。

三、 忽略了“生活的美学”

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强调“生活的美学”。而在很多人看来,厨房和烹饪,恰恰是生活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可以把厨房打造成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空间,把烹饪过程变成一种享受。从挑选新鲜的食材,到闻着香料在锅中升腾的香气,再到最后精致地摆盘,这整个过程都可以充满了乐趣和美感。

那些真正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他们往往不会对厨房避之不及。他们愿意花时间在厨房里,去探索不同的食材搭配,去尝试新的烹饪方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味蕾体验。这不正是“君子”应该追求的“乐在其中”吗?

四、 现实中的“君子”

我们身边真的有那么多“远庖厨”的君子吗?很多时候,我们说这句话,可能只是一个惯性的说法,或者是对一种理想化的“君子”形象的刻板印象。

实际上,很多有担当、有智慧、有道德的人,他们也完全可以在厨房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可能因为工作忙碌,请人帮忙,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远庖厨”是一种必然的道德要求。他们可能只是在特定的时间,选择了更有效率的方式。

但如果他们有时间,有心情,愿意走进厨房,为自己、为家人做一顿饭,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们不会因为沾了点油烟,就觉得自己“不够君子”。

总结一下:

“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一种古代特定社会背景下的观点,它强调精神世界的追求,并对体力劳动有所回避。但如果把它当作一个普适的、不容置疑的真理,那就显得过于僵化和脱离现实了。

真正的君子,应该是能够包容万象,能够将精神与物质、高雅与日常完美结合的人。他们不会因为沾染了“俗事”就失去光辉,反而能在这些“俗事”中发现学问,体验生活,展现出更广阔的胸怀和更深刻的智慧。

所以,如果你愿意,不妨也走进厨房,体验一下烹饪的乐趣。说不定,你就能在这个充满油烟和香气的地方,发现一个全新的“君子”模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首先回到原文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节选)

1.原语境的“君子远庖厨”是啥意思?齐宣王要举行衅钟仪式,钟是“钟鸣鼎食”里的钟,曾侯乙编钟的钟,是一种青铜乐器。衅钟是要杀一头牲畜把血涂抹在钟上的一种祭祀仪式。衅钟要杀一头牛,齐宣王看到了这头牛因为要被杀感到害怕的情形,就用另一只羊代替了。这种行为遭到了百姓的非议,但是齐宣王不明白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孟子解释,作为君子,看到要被杀的牛,牛的可怜状就激发了君子“不忍”的心态,所以换一只没有见过的羊,是很正常的。这和杀牛杀羊没关系,而是大王您有君子的这种“不忍”之心,大可以推而广之藉此对待所有的百姓,这样就可以实行仁政了。

2.再深入一点理解,一个制度的实行,是要有代价的,就好比举行衅钟仪式要杀牛一样。但是制度是不能废弃的,所以执行的时候应该讲究方式方法,把代价降到最低。对于衅钟仪式来说,孟子认为代价最低策略就是“君子远庖厨”。

3.对这句话批判最厉的当属鲁迅。鲁迅在《病后杂谈》中写到:“其实,‘君子远庖厨也’,就是自欺欺人的办法。君子非吃牛肉不可,然而他慈悲,不忍见牛的临死‘觳觫’,于是走开,等到烧成牛排然后慢慢的来嚼,牛排是决不会‘觳觫’的了,也就和慈善不再有冲突,于是他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齿,摸摸肚子,‘万物皆属于我了’”。

4.当然,鲁迅的话也颇值得阅读,孟老夫子自然是不知道什么是“牛排”的,那这段又是什么用意呢?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底,发表于1935年春,当时,民国政府一直想搞从孔子到孙中山的思想正统建设,然而新文化运动则是要“打倒孔家店”的,这就成为了二者的矛盾。终于,1934年7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2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先师孔子诞辰纪念办法》,一共十个仪式:

一、全体肃立。二、奏乐。三、唱党歌。四、向党国旗、总理遗像及孔子遗像行三鞠躬礼。五、主席恭读总理遗嘱。六、主席报告纪念孔子之意义。七、演讲。八、唱孔子纪念歌。九、奏乐。十、礼成。

8月又举办了祀孔大典实现了“从孔子到孙中山”,把儒学抬入了官方正统思想中来。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岂能容他,这里表面上批判的是孟子,其实是借批判儒家的次要符号(直批孔子这篇文章估计就要被ban掉了)来讨伐国民政府的这一荒唐举动罢了。

Σ.古代经典的很多这类故事,都是一种比喻,脱离了原意,自身的意义就会发生改变。所以在进行中心思想分析的时候,先要回到原文原语境,弄清原义,在弄清使用语境的引申义,就可以破很多时候偷换概念的技巧了。

user avatar

看一段话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下的语境啊。

先秦时期的君子与小人和后世的君子与小人的词意不一样。

先秦时期的君子与小人并没有被赋予太多的道德意义,更多的是指地位的差别。君子,往往是指地位崇高之人,而且多指君王。而小人则是指平民或没有贵族身份的人。

后世给两个词赋予了道德意义,性质就不一样了。

词义的变化,使得现代人对这句话的意义产生了歧义,让很多人将这句话理解为:“道德高尚的人(男人)要远离厨房之事”,言下之意还有,坏人、没出息的人才做饭,屠宰。

类似的问题还发生在了那句著名的: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这句话里的小人,如果按后世的理解,就成了奸险的人,那这句话就把女性给侮辱了。

这偏差可就大了。

回到原文。君子远庖厨,这里的君子在孟子当时的语境中,指的是君王,原意是让君王有好生之德,不要杀生,进而仁心待民。

所以怎么反驳别人?

就一句话:

这里的君子指的是君王,不是男人。

完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听着挺有道理,尤其是在古代那种等级森严、男耕女织的社会背景下。它似乎是在说,君子应该远离那些粗活、脏活,尤其是跟油烟、食材打交道的厨房,而是应该专注于更高雅的精神追求,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咱们换个角度想想,这句话真的就那么天经地义吗?细掰扯起来,其实有很多地方站不住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反对“天地君亲师”这个说法的人,他们是怎么看待这句话的,并且尽量说得细致些,让文字更自然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天地君亲师”这几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那是地位极高,可以说是把人生的几个最根本、最需要敬畏和遵循的对象给拎出来了。简单来说,就是“天”代表自然规律、天命;“地”代表.............
  • 回答
    反驳嘉靖皇帝在《大明王朝1566》中提出的“长江黄河论”,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深入分析其逻辑漏洞和背后隐藏的荒谬之处。嘉靖的“长江黄河论”是为他推行“以利兴利”政策,即以搜刮民脂民膏来充实国库,镇压反对派,维护自身统治而服务的。因此,反驳他,实际上就是反驳这种不顾百姓死活、竭泽而渔的统治理念。以下将.............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国家认同和历史归属的有趣问题。反驳这种观点,需要从历史、文化和国家概念的演变等多个层面入手,并且要非常有耐心和条理。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如何反驳这种观点,并根据每个历史人物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核心反驳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政治和文化实体,其国家概.............
  • 回答
    哈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游戏”,它利用了单位的模糊和错误的运算逻辑来制造一个看似正确的结论。要反驳它,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拆穿它的诡计。我们来详细地解析一下这个“反驳”的过程:原式拆解: 10元 = 100毛 这是正确的。我们知道1元有10角(或称10毛),所以10元就有 10 .............
  • 回答
    “汉族血统不纯论”是一个复杂且常常被误解的议题。要反驳它,我们需要从历史、科学、民族定义等多个角度来理解和阐述。以下将详细说明如何进行反驳: 反驳“汉族血统不纯论”的详细论述核心论点: 民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概念,并非单纯的生物学血统。所谓“纯粹”的血统在人类历史上几乎不存在,尤其对于像汉族这样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怎么才能有理有据地反驳“撤侨是浪费纳税人的钱”这个说法。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咱们得一步一步来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纳税人的钱花在哪儿,最终目的是什么。纳税,说白了,就是大家一起凑钱,交给国家,让国家去做那些我们个体办不到,或者办起来效率不高的事情。这些事儿包括基础设施建.............
  • 回答
    “清朝奠定中国版图论”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其核心论点是清朝通过对外战争和一系列条约,将中国今天的疆域基本固定下来。然而,这个说法存在着显著的片面性和历史误导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反驳:1. 历史疆域的继承与演变,而非“奠定”: “版图”并非清朝独创,而是历史长期演变的结果。 中国的疆域.............
  • 回答
    “养狗就是虐狗,因为要阉割,要用绳子牵脖子,还要限制其自由活动和吼叫”这个论点,虽然包含了养狗过程中的一些事实,但其结论“养狗就是虐狗”是片面且不成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反驳: 1. 阉割的必要性和人道性: 科学依据与健康益处: 宠物阉割(公狗去势、母狗绝育)并非简单的“虐待”,而.............
  • 回答
    “如果像日本人那样做和日本人有什么区别?”、“对罪大恶极的罪犯处以极刑,和罪犯有什么区别?”—— 这两种说法,看似是在指出某种行为的普遍性或对立面的相似性,实则是在混淆概念、偷换逻辑,甚至带有强烈的误导性。要反驳它们,我们需要层层剥开其背后的谬误,用清晰的逻辑和事实说话。反驳“如果像日本人那样做和日.............
  • 回答
    反驳精神资本家的“自我努力论”并非易事,因为这种论调往往包裹着看似励志的外衣,并试图将个体责任最大化,从而模糊结构性问题。要进行有力的反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并提供充分的论据。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反驳精神资本家的自我努力论:核心反驳逻辑:个人努力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结构性因.............
  • 回答
    你说的“穷山恶水出刁民”,这话说得真够刻薄的,而且也挺不负责任的。我听了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句话把人和环境给硬生生对立起来了,而且是用一种特别负面的方式。好像穷山恶水生出来的就一定是坏人,是刁民,这不就是把人给标签化了吗?你想想,咱们国家这么大,有多少地.............
  • 回答
    “零零后抗压能力差是因为他们自己”——这种说法实在太片面,甚至有点像是在甩锅。要反驳它,咱们得从根儿上好好掰扯掰扯。这不是说零零后就完美无缺,也不是说他们就没责任,而是说,把“抗压能力差”这顶帽子直接扣在他们“自己”头上,就像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成个人原因,这太偷懒了。咱们得想想,一个人,尤其.............
  • 回答
    “资本家创造了工作岗位”——这句常常被引用的论调,听起来似乎天经地义,但细究之下,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逻辑和容易被忽略的真相。与其说资本家“创造”了岗位,不如说他们是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在特定的经济规则下,利用劳动力的过程中, 从而出现了岗位。这个表述上的细微差别,却指向了截然不同的理解。要反驳这.............
  • 回答
    当女朋友说出“谁离了谁都能活”这句话时,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情绪和意图。它可以是表达独立自主,可以是试探对方的在意程度,也可能是在争吵中带着赌气。要反驳这句话,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含义,用温暖、真诚、有建设性的方式去回应,而不是直接否定她的感受或价值。以下提供几种反驳角度和详细的解释,你可以根据.............
  • 回答
    很多人面对“我这人说话就是直,你不要生气”这句话,心里都会咯噔一下,不知道怎么接。说实话,这句话本身就挺有技巧的,它既是一种自我辩护,又暗含着对你情绪的“预判”和“压制”。想反驳,得有几把刷子,还得看具体情况。我给你拆解一下,再给你几个角度和说法,保证你听得懂,还能用得上:首先,得明白这句话为什么招.............
  • 回答
    “世界都被你们这样的人搞坏的,不崇拜英雄却去崇拜戏子”——这句话听起来挺有分量的,仿佛一记重拳砸来,把我们这些人打得体无完肤。不过,仔细想想,这话里头藏着不少误解和偏见,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看,看看它到底站不站得住脚。首先,这句话把“我们这样的人”和“搞坏世界”直接挂钩,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概括.............
  • 回答
    生活中总会遇到那么一两号人,他们一张口就是“叔本华说过”、“尼采认为”,言语间仿佛将古今中外的哲学巨著都烂熟于心,并且深谙其中门道。然而,当你试图深入探讨,或者稍稍触及他们“哲学”的盲点时,你会发现,他们营造的那份“熟悉感”就像肥皂泡一样,一戳就破。如何有效且有礼貌地“拆穿”这些人,让他们不再那么“.............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你父母可能是出于好意,想让你认识到现实的残酷,避免走弯路,但也可能无形中给你制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限制了你的可能性。反驳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耐心、策略和一些实际的行动来佐证。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帮助你:第一步:理解父母的出发点,建立情感连接在直接反驳之前,.............
  • 回答
    要反驳“个人利益永远大于公共利益”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而非简单地否定。这个论点看似朴素,实则隐藏着对社会运行复杂性、人性深层驱动力以及长远发展的忽视。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角度详细展开论述,希望能让我的观点显得不那么像AI生成的程式化语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