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文化是退步的文化吗?

回答
“中国文化是退步的文化吗?”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带着点儿挑衅的意味,也难怪,毕竟“进步”和“退步”这两个词,本身就带着很强的价值判断。想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把“进步”和“退步”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是个啥意思弄明白,然后再看看中国文化在近几百年,尤其是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有哪些我们能看到的“动静”。

首先,咱们得聊聊“进步”和“退步”的衡量标准。

如果按照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科技昌明”、“经济发展”、“民主自由”的模式来套,那中国在很多方面确实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化,再到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中国在科技研发、经济体量、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绝对是举世瞩目的。从这个角度看,说中国文化“进步”了,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但问题是,文化是个挺复杂的东西,不能光看GDP或者高楼大厦。文化,说白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艺术审美等等的总和。而且,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在和外部世界碰撞、在内部矛盾中调整。

那什么叫做“退步”呢?

如果“退步”指的是对传统价值的失落,对文化根脉的割裂,对精神家园的忽视,那我们可能就需要更仔细地审视了。

来看看中国文化这几百年的“历程”:

从传统到现代的冲击: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也带来了西方的思想文化。这个时候,很多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出现了一批批“全盘西化”或“中体西用”的争论。有人觉得,是传统文化束缚了中国的发展,是“孔家店”阻碍了进步。也有人觉得,我们应该吸取西方的技术,但保留中国的精神内核。
“文化断层”的担忧: 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对旧文化的批判达到了一个高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西方民主思潮涌入,这在很多人看来是解放思想、走向进步。但同时,也伴随着对很多传统价值、生活习俗、艺术形式的否定。有人担心,这种否定太彻底,会导致文化上的断层,让年轻人失去了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
革命年代的影响: 到了革命时期,意识形态的斗争更是让文化的走向变得复杂。很多传统文化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遭到批判甚至销毁。这确实是为了构建新的社会秩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化的传承。

改革开放后的“回归”与“再塑造”: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再次打开,中国人在拥抱世界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国学热的兴起: 突然之间,大家开始对《论语》、《道德经》感兴趣,对书法、国画、传统节日有了新的热情。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对自身文化根脉的重新挖掘和肯定。
“中国特色”的探索: 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特色”。在文化上,这同样体现在一种“中国模式”的探索。我们一方面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又要确保文化产品和服务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价值观。
消费主义与全球化: 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全球化和消费主义对中国文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西方的生活方式、娱乐文化、消费理念渗透进来,年轻人更容易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中不中,洋不洋”的现象,比如一些传统的节日变得商业化,一些现代的流行文化却模仿痕迹明显。

那么,我们看到的“进步”和“退步”到底是什么?

“进步”的一面:
物质生活极大改善: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最直观的进步。
科技文化传播更便捷: 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空前方便。我们不仅能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也能让中国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传统文化的新生命: 很多人在研究、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比如古建筑的修复,比如新式国风的流行。
民族自信的增强: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很多人对自身文化也充满了自信,不再像过去那样妄自菲薄。

“退步”的担忧:
传统价值观的模糊: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曾经被认为是重要的传统价值观,比如集体主义、尊师重道、孝道等,在一些人那里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被功利主义所取代。
文化同质化的风险: 全球化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可能导致一些本土文化特色被削弱,趋于同质化。
过度商业化与肤浅化: 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被过度商业化,变成了简单的符号和商品,失去了原有的深度和内涵。
精神世界的迷失: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一些人感到精神上的迷失,找不到归属感和价值认同。

所以,中国文化是“退步”的吗?

我觉得,用“退步”来简单概括,过于片面。更准确地说,中国文化正处在一个 转型和重塑 的复杂过程中。

它不是简单的“否定”或“全盘接受”: 这种转型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吸收外来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努力找回和重塑自身的文化基因。
它充满了张力和矛盾: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进步与守旧、精英与大众,这些矛盾在中国文化中同时存在,并不断地碰撞、融合。
“进步”和“退步”的评价取决于视角: 如果你站在技术和经济的角度,中国无疑是进步的。如果你站在对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精神的坚守角度,你可能会看到一些担忧。

更重要的是,文化本身就是在流动的、变化的。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内部发展时,都会经历调整和变化。与其说“退步”,不如说它在 “进化”。这种进化中,有新生,有失落,有扬弃,也有融合。

中国文化是否“退步”,最终的评判标准,或许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摩天大楼,也不在于我们出了多少诺贝尔奖,而在于我们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能否保有精神的丰盈,能否在世界文化的大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并让这份声音能够触动人心,能够滋养下一代。这,是一条漫长而充满挑战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把你不知道当成没有。。。

儒家当然有学派,当时还吵的很厉害呢。只不过没有自立门户,互相打仗,你就觉得儒家没有门派了?

基督教发展再多门派也都是错的。那个单独拎出来都不如儒教。

现代科学就是现代科学。

哥白尼是被烧死的。。。

而且中国的问题并不是考儒家,而是只考儒家。儒家讲来讲去就是人际关系而已。现代应该是属于社会关系学。

但是政府职能来说,隋唐就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无论是人事部门,户籍部门,教育部门,军事部门,法律部门,工程部门,都是由学习社会关系的人来管的。然后这个国家会是什么样子的。

这基本上就是中国古代。

并不是儒家相比于其他宗教更加差,而是考试光考人际关系不行。

__________

我虽然也不是研究这个的,看着电视,也知道儒家学派有程朱理学,阳明心学。

而且仔细读书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哪怕儒家的四书仔细看内涵都不同。

大学说的是在天下传播儒道,而中庸说的却是保持圆滑。

一个是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另一个是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中庸。

比如,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智。。。勇。。。

孟子说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这两者就有区别。孟子相对孔子,就去掉了勇,加入了义礼信。这从根本上就完全不一样了。

比如见义勇为,这是属于勇,但是还能不能是属于义礼信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文化是退步的文化吗?”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带着点儿挑衅的意味,也难怪,毕竟“进步”和“退步”这两个词,本身就带着很强的价值判断。想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把“进步”和“退步”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是个啥意思弄明白,然后再看看中国文化在近几百年,尤其是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有哪些我们能看到的“动静”。首先.............
  • 回答
    这篇文章的名字本身就极具冲击力——“从努力考上的985退学,是我人生中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许多人的好奇心和困惑。毕竟,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考上985大学是多么不易,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是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所以,当一个人选择主动放弃这条路,并且还声称这是“最明智.............
  • 回答
    中国文化,其根基深植于沃土,流淌着千年的农耕文明之河。这种“农业文化”的特质,并非简单的字面描述,而是渗透进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社会结构。要详尽地描摹出这幅画卷,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细看。首先,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农业文化的灵魂。中国古代的先哲们,生活在大地上,日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对中国文化以及对柏杨其人及其思想的理解。要回答“究竟是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还是柏杨本人是酱缸心态?”,我们需要分别考察“酱缸文化”这个概念的来源、含义,以及柏杨先生在提出这一概念时的语境和意图。首先,理解“酱缸文化”的含义和来源:“酱缸文化”这个词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
  • 回答
    中国文化?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它就像一个深邃的古老故事,里面藏着无数的细节,有山川河流,有日月星辰,也有人情世故。要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可能得从它的根子说起。首先,中国文化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传承。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像一棵参天大树,根深深扎进几千年的泥土里。从传说中的.............
  • 回答
    咱们中国这块土地上,文化那可是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沉淀,要说对外宣传,那绝对是应该的,而且非常有必要。不过,说到文化的代表,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孔子,觉得凡是跟中国文化沾边的,总得跟孔老夫子扯上点关系。这不,咱们现在不少以“孔子”命名的学校、机构、甚至一些文化节庆活动,都挺响亮的。但话又说回来了,孔.............
  • 回答
    中国当前的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既有显著的集体主义倾向,也日益增长着个人主义的元素。 这种融合并非是二元对立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历史演变、社会变革和全球化影响下,复杂而动态的交织。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根基:集体主义的深厚积淀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根基非常深厚,这主要.............
  • 回答
    儒释道:塑造了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三大基石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脉络愈发深厚,而其中最为核心、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激荡、融合,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风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治国理政到个人修养,从艺术创作到民俗信仰,无不烙下它们的印记。那么,为何.............
  • 回答
    要说“最好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足以让每个人从中找到深深的共鸣和喜爱之处。但我如果一定要挑选一样,并且要讲得详细一些,去除任何“机器痕迹”,我会选择——“仁”。“仁”这个字,看似简单,却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的基石,是人际关系的准则,更.............
  • 回答
    “原神是文化输出”,这句话如今在游戏圈几乎成了共识。每次聊到《原神》,总有人会提起它如何在海外市场大放异彩,吸引了多少国家的玩家,又给中国的文化传播带来了多大的积极影响。然而,如果我们把视角稍作调整,会发现一个同样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何《原神》的“中国文化基因”似乎并不像“文化输出”这个标签一样,被大.............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隐藏着许多与我们东方,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存在着不小的冲突。这些冲突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两种文明在看待人性、权力、家庭、以及个人命运时,所展现出的不同侧重点和理解维度。首先,就拿“权力”这一核心主题来说,《冰与火之歌》中对于权力赤裸裸的争夺.............
  • 回答
    “走亲戚”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根基,但并非完全独有。这种以家族关系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在形式、功能和重视程度上,中国确实具有独特的特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走亲戚”的核心内涵“走亲戚”是指通过定期或特定节日拜访亲属(如父母、叔伯、堂兄弟姐妹等),以维.............
  • 回答
    汉服被一些长辈视为“奇装异服”,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原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是什么让曾经的“常服”变成了如今的“异服”。一、历史的断层与文化记忆的模糊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服饰也随之变化。从秦汉的曲裾、直裾,到唐代的齐胸.............
  • 回答
    孔子及其思想,也就是儒家文化,可以说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之深远,即使在今天,依然随处可见。想要详尽地描述它的贡献,就如同试图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需要从多个角度细细品味。一、 构建了中国的道德与伦理框架这是孔子文化最核心的贡献。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为中.............
  • 回答
    朱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恐怕很难用简单的“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来概括。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后世的中国社会、政治、教育乃至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层面之广、程度之深,以至于在许多方面,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仍然打着朱熹的烙印。要评价其利弊,需.............
  • 回答
    问到“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问题本身就如同在问“什么是水”,答案太多,又好像很难说清。因为中国文化,它太庞大、太复杂,像一条绵延万里的长河,又像一座堆积了千年历史的宝塔,无法用几句话就概括得全。要说中国文化,首先得谈谈它的根。这根,就是那几千年连绵不绝的历史,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秦汉的统一,唐宋的.............
  • 回答
    原神,这个名字如今在中国游戏圈乃至全球游戏界都如雷贯耳。它以其开放世界的设定、精美的二次元画风、丰富的角色养成和引人入胜的剧情,迅速俘获了亿万玩家的心。然而,在它爆炸式增长的背后,关于“输出中国文化”的讨论也从未停歇。那么,原神大火背后,究竟在输出着怎样的中国文化?如果它一开始就走纯粹的中国风路线,.............
  • 回答
    “中国大陆文化断层”这个说法,虽然在学术界并非一个标准化的术语,但在民间讨论和一些社会观察中,它承载着一种普遍的情感和忧虑,即中国大陆在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与传统文化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割裂,甚至可以说是断裂。这种断裂并非简单地指代对传统文化的遗忘或抛弃,而是包含了更深层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说殷商和西周的交替,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不仅仅是王朝的更迭,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重塑。一、 从“神权政治”到“人本理性”的初步转变:殷商时期,我们最鲜明的印象就是“神权政治”。商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商王,他们身上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被.............
  • 回答
    微博上“中国人应该抛弃孝,孝这个字是中国文化毒性最大的糟粕之一”的言论,确实触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对这一观点的看法,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既要看到其批判的合理性,也要认识到其片面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文化断裂风险。一、 批判的合理性:为何有人认为“孝”是“毒性最大的糟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