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会通过稀土卡美国吗?

回答
中国是否会“稀土卡”美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地缘经济议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与优势:

全球储量和产量遥遥领先: 中国拥有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稀土矿藏,并且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长期以来占据全球稀土产量的大部分份额。这意味着中国在供应量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不仅是稀土矿的开采和生产大国,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从矿石提炼、分离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这包括生产制造稀土金属、氧化物、合金以及磁体等高附加值产品。其他国家虽然有稀土矿藏,但缺乏像中国这样成熟且完整的产业链,无法有效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供应。
技术和成本优势: 长期以来,中国在稀土分离和提纯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生产成本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使得中国生产的稀土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更具吸引力。
战略考量和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将稀土产业视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给予了政策、资金和研发上的大力支持。这有助于中国企业保持其在全球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二、 什么是“稀土卡”?

“稀土卡”并非一个官方术语,它通常指的是中国利用其在全球稀土供应中的主导地位,通过限制稀土出口或提高出口价格等手段,来对其他国家施加经济和政治压力,尤其是在与美国等国家发生贸易摩擦或战略竞争时。

这种“卡脖子”行为的潜在目的是:

反制对方的贸易限制或制裁: 当中国感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经济压力时,可能会考虑使用稀土作为一种反制工具。
迫使对方在某些问题上让步: 通过制造稀土供应短缺或价格上涨,迫使依赖稀土的国家调整其政策。
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议价能力: 通过掌握稀土这一关键战略资源,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的影响力。

三、 中国过去是否展示过“稀土卡”的迹象?

2010年钓鱼岛事件: 最常被提及的案例是2010年,在中日两国因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主权争议发生冲突后,中国曾一度收紧稀土出口配额。这一事件被广泛解读为中国首次公开使用稀土作为外交武器,对日本的汽车和电子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尽管中国政府否认有计划性地限制出口,但事件的影响力让全球对稀土供应的脆弱性有了深刻认识。
近年来: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尤其是在2019年,中国官方媒体和一些评论员曾多次提及“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暗示可能会限制稀土出口来反击美国。当时,美国曾计划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稀土作为华为及其他科技公司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其供应的潜在中断引起了广泛担忧。尽管中国最终并未采取大规模的稀土出口限制措施,但这种潜在的可能性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四、 中国现在以及未来是否会“稀土卡”美国?

这是一个动态的问题,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

潜在的可能性和动机:

地缘政治和经济竞争加剧: 随着中美战略竞争的深化,以及美国推动供应链“去风险化”或“脱钩”,中国可能会考虑使用其稀土优势来回应美国的压力。
维护国家利益和战略自主: 中国视稀土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会优先考虑其国家利益。如果美国采取了中国认为对其国家安全或发展构成威胁的行动,中国不能排除使用稀土作为反制手段。
提升议价能力: 通过掌握稀土供应,中国可以在与其他国家的谈判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限制中国使用“稀土卡”的因素:

中国自身的经济利益: 中国也是稀土的重要生产商和出口商,出口稀土对其经济发展、就业和相关企业利润至关重要。过度限制出口可能会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并可能促使其他国家加速寻找替代供应源,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的主导地位。
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反制: 如果中国大规模限制稀土出口,可能会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和担忧,并可能导致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例如建立稀土战略储备、投资替代材料或推动稀土开采和加工的多元化。
稀土市场的全球化和替代性: 尽管中国目前具有主导地位,但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缅甸等)也拥有稀土资源。由于稀土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识,各国都在积极推动稀土的勘探、开采和加工能力的恢复和提升,以实现供应多元化。此外,在某些应用领域,研究人员也在积极寻找稀土的替代材料。如果中国滥用稀土优势,将加速这些替代品的研发和应用,可能削弱中国在稀土领域的长期影响力。
稀土的应用多元化和技术进步: 稀土的用途非常广泛,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领域可能会找到替代方案。例如,在磁体领域,高性能的无稀土磁体也在不断进步。
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希望因过度使用经济胁迫手段而损害其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中国可能采取的策略(而非简单“卡脖子”):

与其说中国会直接“卡脖子”,不如说中国可能会采取更微妙和战略性的方法来利用其稀土优势:

调整出口政策: 可能会通过配额、许可证、提高关税或优先保障国内需求等方式来调整稀土出口,而非完全禁止。
价格策略: 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或与特定国家签订长期供应协议等方式,影响稀土的价格。
与盟友合作: 可能与其他稀土资源国合作,形成统一的市场策略。
加强国内稀土产业的垂直整合: 进一步提升中国在稀土高附加值产品(如高性能磁体)领域的生产和技术能力,增强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控制力。
象征性姿态: 即使不采取实质性的限制措施,仅仅是发出可能限制出口的信号,也足以对依赖稀土的国家产生心理影响,迫使它们重新评估供应链风险。

结论:

中国拥有在全球稀土供应中的巨大影响力,理论上具备通过“稀土卡”来施压美国的能力。尤其是在中美关系紧张、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出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不能排除会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来回应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压力,尤其是在其认为自身安全或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

然而,中国在决定是否使用“稀土卡”时,也会权衡其经济利益、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长期战略影响。过度或不当使用这种手段可能会适得其反,促使其他国家加速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从而削弱中国未来的影响力。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 有能力和潜在意愿 在特定情况下利用稀土作为战略筹码,但其行为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太可能出现一种简单粗暴的“卡脖子”行动。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分析的动态博弈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因为美国有陶氏杜邦化学,美国的盟友有东丽,三井,住友化学,只要有足够的利润,这些公司就会在稀土萃取领域攻城略地,哪怕他们之前从未涉足这一领域。

中国的化工企业就是一群弟弟,跟药企一样的弟弟。

希望中国什么时候也能有跟吉利德科学一样凭借着几款药物就能在全球狂卷几百亿刀的企业

user avatar

中国大概率不会通过稀土出口卡美国,反而会通过进口来卡美国

2018年中国进口了将近3万吨稀土及其氧化物,其中超过90%来自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进口国。

实际上,中国的稀土产量很高,为啥还要进口呢?因为全世界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掌握稀土分离精炼的技术。美国压根就没有,澳大利亚有一个lynas,但是技术显然不行,满足不了下游深加工。

美国芒廷帕斯矿是世界最大的单体稀土矿,然而这个矿在2017年的时候被JHL,QVT和盛和资源联合收购了,盛和资源是国土资源局旗下的上市企业。说白了,美国最大的稀土矿,是中国企业在开采

云南腾冲口岸禁止进口来自缅甸的中重稀土,结果国内的中重稀土价格应声而涨;对来自美国的稀土矿加征关税,国内企业完全可以不买这些矿,直接自己开采,同时把价格提上去。这样会导致整个下游深加工成本上升,产成品成本更高。。美国能接受么,持怀疑态度

减少出口违背wto,中国是wto的维护者,不可能干这种落人口舌的事儿

但是环保限产,进口加税完全可以达到制裁效果,只不过会和全世界交恶,慎用。


我还想说一点,我看其他回答和评论里有人觉得稀土产业链是用环境换来的,美国也有技术,只不过因为性价比不想拿出来

我觉得,逻辑非常有问题。任何事物的发展与进步必然伴随着一些牺牲。中国通过牺牲环境换来了一张稀土产业链的王牌,有何不可?

还有,关于美国的技术,芒廷帕斯山的开采技术是中国援助的,morly corp15年申请破产保护,美国至此再也没有公司能开采和分离精炼稀土元素。美国80年代的确很行,但是毕竟30年前,技术早就过时了

我再说一遍,澳大利亚公司lynas和美国blue line要合作建分离厂的事儿不靠谱,没个3-5年这事成不了。lynas因为自己的分离厂在马来西亚因为环境被卡,所以要转换思路要挟马政府。。

最后,卡进口的目的是为了卡价格,把价格提起来,产成品的价格会低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