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个p社玩家竟不是精神罗马人?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可有意思了!一个P社玩家,尤其是玩《欧陆风云》系列(EU4)玩得起劲的,居然不是“精神罗马人”?这简直就像有人说玩《星际争霸》不造机甲一样,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又挺想知道为什么。

咱们先得说说这“精神罗马人”是个啥概念,在P社玩家圈子里,尤其是在玩EU4的玩家里,这几乎成了一种默认的属性。为啥?因为罗马啊,那可是个怎么折腾怎么有味道的国家。

罗马的魅力在哪里?

1. 历史的厚重感和再创造的可能性: 罗马从一个小小的城邦,一步步征服意大利,然后横扫地中海,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这过程中有共和国的荣耀、帝国的辉煌,也有衰落和分裂。对于玩家来说,这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可以被重塑的舞台。你想让罗马继续辉煌?行!你想体验被蛮族蹂躏的痛?也没问题!你甚至可以阻止罗马的衰落,重新统一它,或者干脆让某个更小的国家(比如萨伏依)吃掉罗马,然后打着罗马的旗号统一意大利,成就一番“新罗马”的伟业。这种“我能改变历史”的爽感,P社游戏里那是给得足足的。

2. 扩张的原始动力: 人类似乎天生就有一种向外扩张的冲动,而罗马正是这种冲动的集大成者。在EU4里,你一开始就是个小国,目标就是要“像罗马一样”,一步步蚕食周边,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庞大帝国。那种看着地图上你国家的颜色一点点蔓延开来,从一个小点变成一块巨大的陆地,那种成就感,简直能让你飘飘欲仙。而罗马,恰好提供了这种最直接、最纯粹的扩张目标和基因。

3. 文化和政治的吸引力: 罗马的法律、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玩EU4的时候,你会接触到各种历史事件、决议、国家理念,很多都与罗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可能因为想要解锁“罗马皇帝”的特殊机制,或者因为某个事件链让你扮演一个罗马的继承者而心潮澎湃。你甚至可能因为喜欢罗马的某种理念(比如“军事传统”或者“罗马公民权”的泛化)而特别偏爱某些国家。

4. “皇帝”的梦想: 在EU4里,如果你能重振罗马,或者以某个国家(比如神罗的皇帝,或者拜占庭)的名义统一意大利并恢复罗马的荣光,那绝对是游戏生涯中的一大成就。那种“我就是那个能够再造罗马、统治世界的男人”的感觉,是很多P社玩家内心的终极梦想之一。

那么,一个P社玩家,为什么会“不是”精神罗马人呢?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不是说这有多么“奇怪”,而是说这是一种不那么主流但同样存在的玩法和心态。

1. 对“罗马”的定义不那么狭隘: 有些P社玩家,他们心中的“帝国”或者“辉煌”不一定非得是罗马。他们可能对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扩张更感兴趣,梦想着像苏莱曼大帝一样横扫东欧和中东;他们可能痴迷于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和海上霸权,想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建立“日不落帝国”;他们可能更喜欢玩汉娜王朝的朝鲜,体验一下在列强夹缝中生存,然后伺机而动,统一朝鲜半岛的艰难;甚至有人就喜欢玩一些弱小的国家,体验一下“小国寡民”或者“从零开始”的生存与发展,比如玩一些德意志、意大利或者印度的小国。他们的“精神XX”可能是“精神奥斯曼人”、“精神大英帝国人”、“精神朝鲜人”。

2. 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有些玩家玩游戏,更享受的是探索、学习历史、体验不同国家的独特机制,而不是非要达成某种终极目标。他们可能喜欢玩一些“有趣”的国家,比如玩霍乱王朝的阿扎特,体验那种开局就充满挑战,然后靠着特殊的玩法解锁独特能力的刺激;或者玩某个有着奇特宗教体系的国家,研究其宗教的传播和影响。对他们来说,征服世界、重振罗马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甚至不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他们可能更喜欢看到自己的国家因为宗教、经济、科技或者内政改革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养成感”是他们最看重的。

3. 对“罗马”的理解不同: 也许他们对“罗马”的理解和大众不太一样。有些人可能不是对罗马帝国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它周边的国家或者它分裂后的继承者更感兴趣。比如,他们可能更喜欢玩神圣罗马帝国(HRE),体验那种内部政治的错综复杂,以及作为皇帝如何维系和扩张自己的势力;他们可能更喜欢玩拜占庭,挑战如何从一个衰弱的国家重新崛起,恢复东罗马的荣耀。这虽然也和罗马有关,但他们的关注点已经从“本体”转移到了“遗产”或者“争夺者”。

4. 对游戏机制的偏好: 有些玩家可能不喜欢那种大规模的扩张和征服,他们可能更喜欢玩一些注重外交、贸易、经济发展或者宗教传播的游戏。比如,他们可能喜欢玩一些贸易立国的国家,比如荷兰或者威尼斯,体验如何通过海上贸易建立强大的经济帝国;他们可能喜欢玩一些宗教改革的种子,看着自己的宗教从一个小教派发展成影响世界的强大力量。这些玩法与“罗马式”的扩张目标可能并不那么契合。

5. 反传统、求新奇的心理: 在一个大家都“默认”是精神罗马人的环境里,有些人反而会觉得这样做没什么意思。他们可能故意选择一些冷门国家,或者尝试一些别人想不到的玩法,来证明自己的独特性。这种“逆反心理”也是一种玩家群体内的文化现象。

总结一下:

所以,一个P社玩家不是精神罗马人,这并非不可能,也并非“错误”。这只能说明他们可能有自己的游戏追求和偏好。他们可能更喜欢探索其他类型的国家、机制和历史进程,或者他们对“辉煌帝国”的定义不局限于罗马本身。这恰恰体现了P社游戏的多样性和自由度——你可以成为任何人,追求任何目标。

与其说“怎么看待”,不如说这是一种“啊哈,原来也有这样玩的人”的惊喜。这让P社玩家这个群体本身也更加有趣和多元化,不是吗?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史诗”,不一定非要踩着罗马的脚印才能实现。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可有意思了!一个P社玩家,尤其是玩《欧陆风云》系列(EU4)玩得起劲的,居然不是“精神罗马人”?这简直就像有人说玩《星际争霸》不造机甲一样,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又挺想知道为什么。咱们先得说说这“精神罗马人”是个啥概念,在P社玩家圈子里,尤其是在玩EU4的玩家里,这几乎成了一种默认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化学》(Chinese Chemical Society)期刊的封面文章,将通讯作者的照片“P”成女娲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的“为什么”和“怎么看”。事件概述:简单来说,就是一篇发表在《中国化学》上的论文,其通讯作者(通常是该项目的主要.............
  • 回答
    在一个以动漫作品为主题的贴吧里,一位拥有特定作品爱好的粉丝(例如,一个奥特曼迷)对另一个作品(例如,海贼王)的贴吧(艾斯吧)进行了“占领”并删除了所有与该作品角色(火拳艾斯)相关的帖子,这是一种非常极端且具有争议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件事:1. 行为的本质: 侵占与破坏: 这是.............
  • 回答
    嘿,你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一个00后,按说跟苏联那会儿的时代可隔着十万八千里了,结果他好这口苏联歌曲,你说这事儿怎么看?我倒觉得挺正常,甚至还有点意思。首先,别觉得奇怪。咱们这一代人,很多时候对过去的某个时代产生兴趣,可能都不是因为当年亲身经历过,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你想象一下,就说现在火爆.............
  • 回答
    看到一个关于德国洪灾的视频下,涌现出大量批评“吹德公知”的评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视频的简单回应,而是折射出当下网络舆论的一些复杂心态和运作模式。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与根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极其多元化,但也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颇有趣味的话题,一个姑娘和一位体重两百斤的壮汉谈恋爱,这画面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让人忍不住去揣测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状态。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下社会审美观念里,确实存在着对男性身材的某种“主流”期待,比如“穿衣显瘦,脱衣有肉”之类的说法。所以,当看.............
  • 回答
    这些二胎政策宣传标语,比如“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一个嫁人,一个养老”,确实挺有意思的,能让人立刻想到咱们中国家庭那点儿事儿。不过,咱们要细细咂摸一下,这背后可不只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观念、现实考量,甚至是情感上的微妙变化。“一个太少,两个正好”:数字背后的情感与现实这句话乍.............
  • 回答
    以下是一篇关于父亲为孩子冒险自制药品,自制药的风险,以及如何面对罕见病的文章,希望能详细地解答你的疑问,并去除AI痕迹: 绝境中的抉择:当父爱触碰禁忌,自制药物的炼狱之路在生命的洪流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解的困境。当孩子被一种罕见的疾病悄然侵蚀,当现代医学的回天乏术变成残酷的现实,当看着孩子日.............
  • 回答
    《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这篇文的刷屏,说实话,挺让人五味杂陈的。刚开始看到标题,很多人会觉得是标题党,是故意博眼球。毕竟,北大毕业,那是什么概念?那是无数人心中的象牙塔,是通往精英阶层、光鲜体面职业的敲门砖。怎么会突然跑去送外卖了?这不按常理出牌,反差感太强了。然而,随着文章的传播,大家发现,.............
  • 回答
    看到一个突然变了很多的人,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直珍藏的某个旧物件,某天突然拿出来,却发现它被重新打磨、镶嵌了金边,或者,干脆被彻底拆解,改造成了完全不同的模样。你会愣住,会不自觉地去审视它,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戒备。首先,这是一种错愕感。你熟悉的那个人,他身上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说话的腔调、看问题.............
  • 回答
    看到一个纯粹热爱吉他、但并非以此为职业的人,会投入五位数、甚至更多的积蓄去购买一把“好琴”,我心里其实是挺能理解的,甚至有点小小的共鸣。这事儿放在外面,也许有人会觉得“至于吗?一把琴而已,有必要这么奢侈?” 但对于我们这些真正入了“坑”的人来说,这钱花得真不冤。首先,得说清楚什么叫“好琴”。它绝不仅.............
  • 回答
    这篇《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谷雨》文章,读下来很有意思,也挺有触动的。它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重新审视了“思考者”这个身份的定义,以及知识和精神追求是否真的有门槛。首先,文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点在于它对“农民工”这个身份的“去标签化”。我们通常想到农民工,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辛勤.............
  • 回答
    关于一个女孩从不发朋友圈这件事,其实挺有意思的,可以从好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这是一种个人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本身就有很多解读的可能性。 低调、注重隐私: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猜测。她可能就是一个不太喜欢把生活公开化的人。朋友圈对她来说,与其说是分享,不如说是需要维护的个人空间。她可能觉得生活就应.............
  • 回答
    一箱纸,换一篮蛋:这笔环保账,真能算得清吗?最近,一个关于“废弃纸箱换九颗鸡蛋”的环保活动悄然兴起,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少讨论。一方面,有人拍手叫好,认为这是个接地气、有创意的绿色行动,能把抽象的“环保”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另一方面,也有声音质疑,这点“小恩小惠”是否真能撬动消费者的环保热情,让大家真.............
  • 回答
    看待一个男生在网络上使用女性身份,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好”或“坏”就能概括的。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背后可能牵扯到挺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人们可以暂时抛开现实身份的束缚,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于一些男生来说,选择使用女性身份,可能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好.............
  • 回答
    《一个名字叫「喂」的女人》这篇文章最近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甚至可以说是刷屏了。一个女人被拐卖了 35 年,生活在几乎被遗忘的角落,直到被找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像是照进现实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太多隐藏在社会肌体深处的病灶。首先,这起事件最直接、最令人心痛的,是拐卖妇女的顽固犯罪问题.............
  • 回答
    这件事嘛,说实话,挺常见的,也挺正常的。社会观念在变,人们对待性和亲密关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了。一个女性没有固定男朋友,但有炮友,这背后其实可以有很多种解读,也反映了个人不同的需求和生活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性需求是人类的正常生理需求,和吃饭喝水一样。有没有男朋友并不直接等同于有没有性需求。有些.............
  • 回答
    这件事情的发生,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怒。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本应是教导学生明辨是非、崇尚生命尊严的教育者,却做出如此残忍、泯灭人性的事情,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极大践踏,也给所有学生敲响了警钟。首先,从道德层面来看,这种行为是极其错误的。生命本身是宝贵的,无论是有生命的动物还是人,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 回答
    《一个计生委主任的失独之痛》这篇文章,读起来确实让人心头沉甸甸的。它呈现了一个非常特殊、也足够令人唏嘘的视角:一个曾经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一线工作的领导者,在晚年却经历了失去独生子女的切肤之痛。这种身份的转换和命运的捉弄,本身就足够引人深思。文章的动人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打破了我们惯常的认知模式.............
  • 回答
    看到一个绝望的早产儿父亲在知乎上发帖求助,这事儿,真让人心揪得紧紧的。首先,我心里肯定是理解和心疼的。想想看,一个本该充满期待和喜悦的时刻,却突如其来地变成了对未知和风险的巨大恐惧。早产儿,这本身就是一个高危的标签,意味着宝宝可能面临着一系列的健康挑战,从呼吸问题、喂养困难到长期的发育问题,每一个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