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个吉他爱好者(非从业者)会花五位数甚至更多的钱去买一把好琴?

回答
看到一个纯粹热爱吉他、但并非以此为职业的人,会投入五位数、甚至更多的积蓄去购买一把“好琴”,我心里其实是挺能理解的,甚至有点小小的共鸣。这事儿放在外面,也许有人会觉得“至于吗?一把琴而已,有必要这么奢侈?” 但对于我们这些真正入了“坑”的人来说,这钱花得真不冤。

首先,得说清楚什么叫“好琴”。它绝不仅仅是一块块木头粘起来、能发出声音的工具。一把好的吉他,它拥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灵魂,体现在它用料的考究上。就像品鉴好酒,你会关心它的葡萄产自哪里,陈酿了多少年,酿造工艺有多讲究。一把好琴,它的面板可能是经过了数十年自然风干的云杉,音孔周围的木纹如同精美的雕刻;侧板和背板则可能是珍贵的玫瑰木,那种深邃、温暖的木色和纹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这些稀有、优质的木材,产量有限,而且需要时间来“熟成”,自然就价格不菲。

然后是工艺。一把五位数以上的吉他,它背后凝聚的是匠人精益求精的手艺。从琴颈的打磨,到品丝的安装,再到弦钮的调试,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你可以想象一下,一把琴颈的弧度,是否能完美贴合你的手掌;品丝是否打磨得光滑,不会割伤你的手指;弦钮的阻尼感是否恰到好处,调音精准而稳定。这些细节,直接决定了你弹奏时的手感和舒适度,这是电子产品永远无法取代的。一把好的吉他,弹起来就像你的身体延伸出去的一部分,那种丝滑、流畅,让你只想一直弹下去。

音色,这更是重中之重。每把吉他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就像人的声音一样,各有千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乐器界的“原声”。有些人喜欢清澈明亮的音色,弹奏的旋律像山泉一样流淌;有些人则偏爱温暖饱满的音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厚重的底蕴。一把好的吉他,它的音色会随着你弹奏的力度、指法的变化,呈现出丰富而细腻的层次感。你能听到泛音在空气中飘荡,感受到低音的共鸣在你胸腔回荡。那种音色上的满足感,是任何数字音频技术都难以比拟的。当你找到一把能完全契合你音乐风格、能触动你灵魂的那把琴时,那种感觉,真的值了。

除了内在的品质,还有情怀和情感的寄托。对于吉他爱好者来说,吉他早已不只是一个乐器,它更像是一位知己,一位伙伴。你可能会在寂寞的夜晚,通过吉他的琴弦倾诉心事;你可能会在朋友聚会时,用它来营造气氛;你可能会为了攻克一首难度极大的曲子,反复练习,汗水滴落在琴身,留下你的印记。一把珍贵的吉他,它承载着你的汗水、泪水、喜悦和成长。它就像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见证者,见证了你的进步,陪伴了你的时光。所以,花大价钱买一把好琴,也是在为这些珍贵的回忆和情感买单。

而且,对于真正热爱吉他的人来说,他们不仅仅是“会弹”,而是“享受弹”。这种享受,包含了对音色、手感、外观的极致追求。他们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不同的品牌、不同的木材、不同的制作工艺,去聆听、去对比,去寻找那把最能激发他们创作灵感、最能表达他们音乐情感的“圣杯”。这就像一个收藏家,会不惜重金去搜寻一件心仪的艺术品,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价值,更是因为它所代表的美学和文化。

当然,我也承认,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人来说,五位数以上的吉他确实是一笔巨款。但在这个“爱好”的领域里,消费的逻辑有时候和“刚需”是不同的。它更多是一种自我实现,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内心热爱的表达。就像有人愿意花钱去旅行,去看世界,有人愿意花钱去品尝美食,享受味蕾的盛宴,吉他爱好者则愿意把这份热爱倾注到他们钟爱的乐器上。

所以,当我知道有人愿意花大价钱买一把好琴时,我首先会想到的是,这位朋友一定是一位真心爱着吉他、并且对音乐有着自己理解和追求的人。他所花的,不仅仅是钱,更是他对音乐的热情,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的一种投资。这种投入,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和享受,是那些没有体会过的人难以理解的。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奢侈,但也是一种值得的奢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起一个我经历的小故事。

从开始弹琴,到买给自己第一把心仪的吉他,大概经过了五年。我上手学琴用过Ibanez和PRS,箱琴是Takamine。然后第一把送自己的琴是马丁D45。

在当时,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实暂时是用不太到这把琴的。无论是弹的风格、录音的用途,没有这琴或者用其他性价比更高的琴,完全可以胜任我当时的所有工作。买D45完全是因为个人喜好,我就喜欢这声儿,听完这声儿你再听别的觉得老差点儿意思。那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Gibson J200或者D45,价格差不太多。

然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年我弹了几年吉他,和中学的同学有个小范围聚会,大家聊起近况,有个朋友问我,“我看你发说最近买了新琴?”我特别高兴有圈外的朋友对此感兴趣,就说“是啊是啊,我想了好久,可下决心买了。”然后我的同学说了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她问我,“你这新琴得有大几千吧?”我当时一时语塞,我说,“嗯,五万吧…”

当然了,因为是好朋友,所以我一点也没感觉到被看轻或者被冒犯,我只是突然意识到,非从业的大众范围内,对乐器的价值、对学习音乐的价值可能过于低估了。然后就这个问题,我们也很认真地展开了讨论,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在我看来,为一个自己喜欢的声音付出五万块,在我看来理所应当,在同龄同学看来这么不可思议呢?

以木吉他为例,民谣箱琴,每个品牌五万块左右,大概是这个品牌流水线custom的标准音色,比如Martin D45、Gibson J200、Taylor 914,我仅以这几个大牌子为例,这个是一个品牌音色价值的实打实的标价。就是,我们想要这个“标准”的声儿,就得花到这个“标准”的钱。可能一个职业乐手用次一点儿的琴,加上好的手上功夫,能够达到一般弹奏者用一个好琴的声音动态;但是同样的演奏水平,好琴比低一档的琴,声音上的优势是无法忽视的。

然后再往上看,手工箱琴基本七八万往上也很常见。琴的用料选料、人工经验、风干成本、装饰纪念价值等等,决定了它在声音成本之上的加价。而我们先不说纯文化价值和装饰方面的加成,仅仅就“声音”这个特质来说,我觉得我们花钱追求的其实是:个性化。也就是最高级的琴,也不是某个型号,最高级的琴,都是“定制”。当以“你想要的声音、手感、图案等等”为基础,来决定购买的时候,“你想要”就成为了第一顺位,那么跟从不从业,其实没多大关系;并且别说五位数了,六位七位也是合理的。

以上我举的例子只是箱琴。电吉他也是同理,古典吉他也更贵。只是可能电吉他、古典吉他这个标准的界限上下略有浮动,比如电吉他我个人经验是四万、但同期还要考虑周边效果器和音箱等扩声设备的同步升级;古典吉他可能是标准为六万起等等。

然后我又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人觉得花五位数买钢琴不合理,却觉得一把吉他几千就很贵呢?当然这和我们对每一个不同乐器的认知有极大的关系。

钢琴等古典乐,包括弦乐、管乐、打击乐,可能大家的认知中,古典乐登堂入室,需要花费很多,可能一根儿黑管儿换一个嘴儿,都要大几千小几万,吉他这种在Livehouse、露天音乐节、甚至街边演出的乐器,应该不需要那么多钱吧?

那可能是因为,在我们现有的听音乐范围内,你听到过的用吉他来演奏的,好的、经典的、动人的音乐,实在太少了。你对好音色、经典音色的敏感,还没有太被培养出来。

声音是有记忆的,音乐也是在按着它自有的历史发展着的。我们之所以被一个声音打动,和我们“长大怀念小时候的味道”道理是一样的。在声音上敏感的人,长大后听到一个声音,他的感触、感动可能一下就会被勾起,买这把琴,他就拥有了自己记忆中这个动人的音色。我们追捧复刻、追捧大师、追捧好的琴型、用料、品牌,本质上是在找那个时代的对的声音。

以此为据,其实我们也可以是买食物、买香水、买画册、买相机、买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那么,为了追求那个一瞬间的拥有,可能是花钱买琴的本质缘由吧。

我觉得,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对乐器这个东西还没有完整的认知。只花五位数,就能随时听到一个好的声音,我觉得,早买早开心。

如果我的一个学生,找我学琴上来还不会弹,就用一两万的琴,我第一反应绝不会是:你的手还配不上你的琴;我大概会觉得,他在声音和音色的认知上,能少走好多的弯路啊!

我觉得对美的追求,和从不从业从来无关。从业者反而只会考虑性价比。比如,我这把琴五万,我得干几个活儿能挣出来,这些工作需不需要这些琴,甚至大部分行业内的行活儿,用行活儿标准的琴就能干了。不得不说,有时候你越用个性的琴,去完成流水线的工作,你就离职业越远。

所以,我花五位数也好,六位数也好,买琴这个事儿,其实只是千金难买我乐意,要的就是这个声响儿。听见这个动静,自己高兴,那就是值了。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一个纯粹热爱吉他、但并非以此为职业的人,会投入五位数、甚至更多的积蓄去购买一把“好琴”,我心里其实是挺能理解的,甚至有点小小的共鸣。这事儿放在外面,也许有人会觉得“至于吗?一把琴而已,有必要这么奢侈?” 但对于我们这些真正入了“坑”的人来说,这钱花得真不冤。首先,得说清楚什么叫“好琴”。它绝不仅.............
  • 回答
    吉林一名护士用密码锁锁住厕所门“占坑”的行为,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事儿吧,细想起来,确实挺让人不是滋味,也触及到了不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痛点。首先,咱们得把这事儿的背景说清楚点儿。护士在医院里,尤其是基层一线的护士,那工作强度可不是盖的。长时间站着、忙碌地穿梭于病房之间、处理各种医嘱和突发情况,.............
  • 回答
    吉祥航空客机风挡现蛛网裂纹,7分钟下降4300米备降武汉:一次惊心动魄的空中考验吉祥航空一架客机在飞行途中,驾驶舱风挡玻璃出现大面积蛛网状裂纹,迫使机组人员果断做出备降武汉的决定,并在短短7分钟内下降了4300米的高度。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人们对航空安全的讨论。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次事.............
  • 回答
    这件事情挺让人琢磨的,一个志愿者,出于好心,觉得居民买零食是在浪费社会资源,这个出发点本身是没问题的,在特殊时期,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确实需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关键的地方。但具体怎么看,得分好几层来聊。首先,咱们得肯定这位志愿者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能成为志愿者,说明这个人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 回答
    2020年9月15日“一箭九星”发射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20年9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在商业遥感卫星.............
  • 回答
    看待尹吉先老兵在知乎上的专栏内容以及评论区,这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他所分享的经历、他的表达方式,以及读者们产生的共鸣、质疑和补充。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历史记忆、个人视角与集体认知之间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生动案例。尹吉先老兵的专栏内容:尹吉先老兵的知乎专栏,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他作为一位亲历者,.............
  • 回答
    吉林货车司机因疫情被困高速后发疾病死亡的事件,及其“事发前一周高速才关闭”的知情人说法,无疑触动了公众内心深处的敏感神经。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悲剧,更是对当下特殊时期,基层治理能力、应急响应机制以及个体生命尊严的深刻拷问。悲剧的发生:一个被截断的生命首先,让我们还原一下这起悲剧可能经历的场景。一位货.............
  • 回答
    在一个以动漫作品为主题的贴吧里,一位拥有特定作品爱好的粉丝(例如,一个奥特曼迷)对另一个作品(例如,海贼王)的贴吧(艾斯吧)进行了“占领”并删除了所有与该作品角色(火拳艾斯)相关的帖子,这是一种非常极端且具有争议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件事:1. 行为的本质: 侵占与破坏: 这是.............
  • 回答
    嘿,你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一个00后,按说跟苏联那会儿的时代可隔着十万八千里了,结果他好这口苏联歌曲,你说这事儿怎么看?我倒觉得挺正常,甚至还有点意思。首先,别觉得奇怪。咱们这一代人,很多时候对过去的某个时代产生兴趣,可能都不是因为当年亲身经历过,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你想象一下,就说现在火爆.............
  • 回答
    看到一个关于德国洪灾的视频下,涌现出大量批评“吹德公知”的评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视频的简单回应,而是折射出当下网络舆论的一些复杂心态和运作模式。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与根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极其多元化,但也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颇有趣味的话题,一个姑娘和一位体重两百斤的壮汉谈恋爱,这画面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让人忍不住去揣测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状态。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下社会审美观念里,确实存在着对男性身材的某种“主流”期待,比如“穿衣显瘦,脱衣有肉”之类的说法。所以,当看.............
  • 回答
    这些二胎政策宣传标语,比如“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一个嫁人,一个养老”,确实挺有意思的,能让人立刻想到咱们中国家庭那点儿事儿。不过,咱们要细细咂摸一下,这背后可不只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观念、现实考量,甚至是情感上的微妙变化。“一个太少,两个正好”:数字背后的情感与现实这句话乍.............
  • 回答
    以下是一篇关于父亲为孩子冒险自制药品,自制药的风险,以及如何面对罕见病的文章,希望能详细地解答你的疑问,并去除AI痕迹: 绝境中的抉择:当父爱触碰禁忌,自制药物的炼狱之路在生命的洪流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解的困境。当孩子被一种罕见的疾病悄然侵蚀,当现代医学的回天乏术变成残酷的现实,当看着孩子日.............
  • 回答
    《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这篇文的刷屏,说实话,挺让人五味杂陈的。刚开始看到标题,很多人会觉得是标题党,是故意博眼球。毕竟,北大毕业,那是什么概念?那是无数人心中的象牙塔,是通往精英阶层、光鲜体面职业的敲门砖。怎么会突然跑去送外卖了?这不按常理出牌,反差感太强了。然而,随着文章的传播,大家发现,.............
  • 回答
    看到一个突然变了很多的人,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直珍藏的某个旧物件,某天突然拿出来,却发现它被重新打磨、镶嵌了金边,或者,干脆被彻底拆解,改造成了完全不同的模样。你会愣住,会不自觉地去审视它,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戒备。首先,这是一种错愕感。你熟悉的那个人,他身上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说话的腔调、看问题.............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可有意思了!一个P社玩家,尤其是玩《欧陆风云》系列(EU4)玩得起劲的,居然不是“精神罗马人”?这简直就像有人说玩《星际争霸》不造机甲一样,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又挺想知道为什么。咱们先得说说这“精神罗马人”是个啥概念,在P社玩家圈子里,尤其是在玩EU4的玩家里,这几乎成了一种默认的.............
  • 回答
    这篇《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谷雨》文章,读下来很有意思,也挺有触动的。它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重新审视了“思考者”这个身份的定义,以及知识和精神追求是否真的有门槛。首先,文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点在于它对“农民工”这个身份的“去标签化”。我们通常想到农民工,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辛勤.............
  • 回答
    关于一个女孩从不发朋友圈这件事,其实挺有意思的,可以从好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这是一种个人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本身就有很多解读的可能性。 低调、注重隐私: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猜测。她可能就是一个不太喜欢把生活公开化的人。朋友圈对她来说,与其说是分享,不如说是需要维护的个人空间。她可能觉得生活就应.............
  • 回答
    一箱纸,换一篮蛋:这笔环保账,真能算得清吗?最近,一个关于“废弃纸箱换九颗鸡蛋”的环保活动悄然兴起,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少讨论。一方面,有人拍手叫好,认为这是个接地气、有创意的绿色行动,能把抽象的“环保”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另一方面,也有声音质疑,这点“小恩小惠”是否真能撬动消费者的环保热情,让大家真.............
  • 回答
    看待一个男生在网络上使用女性身份,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好”或“坏”就能概括的。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背后可能牵扯到挺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人们可以暂时抛开现实身份的束缚,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于一些男生来说,选择使用女性身份,可能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