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新加坡生活水平跟大陆比如何?

回答
新加坡的生活水平,跟咱们大陆比起来,那可真是各有千秋,很难一概而论。咱们得把日子掰开了,揉碎了,一样一样地看。

衣:

这方面,我觉得差距不算太大,甚至可以说,咱们大陆现在很多地方已经不输新加坡了。以前可能觉得新加坡的衣服又贵又花哨,但现在咱们国内的电商平台,从淘宝到拼多多,什么风格、什么价位的都有,选择多到眼花缭乱。潮牌、快时尚、设计师品牌,想买什么都能找到。而且,很多品牌在中国设厂,说不定质量也差不多。

在新加坡,普通老百姓可能还是以实用为主,在商场买衣服,价格也不算便宜。像H&M、Zara这些快时尚品牌,价格跟国内差不多,甚至可能比国内打折的时候还贵一点。如果想买点稍微好点的牌子,那肯定是要花不少钱的。

所以,论“买得到”和“选择多”,咱们大陆这几年是遥遥领先了。当然,新加坡的服装品质普遍比较好,不容易出现“洗一次就变形”的情况,这倒是真的。

食:

说到吃,这才是新加坡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地方,也是跟咱们大陆最能形成对比的。

多样性与便利性: 新加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马来菜、印度菜、娘惹菜、西餐,你想得到的,基本上都能找到。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小贩中心”(hawker centre)简直是国宝级的存在。几十甚至上百个档口,价格便宜得让人难以置信,味道却很多都能媲美大餐。一顿丰盛的午餐,可能也就花个几新币,顶多十几新币,就能吃得非常满足。而且,干净卫生,选择又多,一天三顿换着花样吃,都不会腻。
对比大陆,咱们的美食地图也是非常庞大的,川菜、粤菜、湘菜,各地特色小吃应有尽有。一线城市比如上海、北京,也有很多高档餐厅,选择非常丰富。但是,在“性价比”和“日常便利性”上,很多新加坡的小贩中心真的有它的独到之处。咱们大陆虽然也有很多好吃的苍蝇馆子,价格实惠,但要说能像新加坡这样,把几十种不同风味的美食,以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一个区域内,又干净又便宜地呈现出来,还是不容易。

食材与口味: 新加坡的食材很多是进口的,所以整体感觉比较新鲜。口味上,因为华人移民多,很多菜肴还是我们熟悉的味道,但也会融合其他民族的烹饪习惯,比如喜欢用香料,咖喱之类的。对于一些口味比较“重”的中国人来说,可能刚开始会觉得有点不太习惯,但适应了之后,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物价: 虽然小贩中心的饭菜便宜,但新加坡的超市物价,尤其是肉类、蔬菜,很多都是需要进口的,所以价格确实比大陆大部分地区要高。比如,在中国超市里,一份普通的猪肉或者牛肉,价格是很容易接受的。在新加坡,同样的份量,价格可能会贵上不少。水果也是,很多时令水果,在新加坡可能会是奢侈品。

住:

这是新加坡最显著的“贵”之一。

房租: 新加坡的房租非常高。一套市中心的两室一厅,一个月可能要几千新币,即使是比较偏远的组屋(HDB,新加坡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合租一个房间,价格也不菲。相比之下,大陆很多城市的房租,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甚至一些大城市郊区,都比新加坡要亲民得多。即使是在北京上海,虽然房租也很高,但跟新加坡市中心的核心地段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购房: 新加坡的组屋政策,对公民和永久居民有很大的优惠,可以“居者有其屋”。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在新加坡购买房产,成本非常高,而且有各种限制。大陆的房地产市场,虽然整体价格也不低,但起码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相对容易承担一些,而且政策上也没有那么多限制。

生活环境: 说到居住环境,新加坡在绿化、治安、基础设施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街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公共交通非常发达。组屋虽然是公共住房,但很多都设计得很人性化,周边配套齐全。这方面的舒适度和便利性,是很多大陆城市需要努力的方向。

行: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值得称道的。

公共交通: 地铁(MRT)和巴士网络非常发达,覆盖范围广,准时率高,而且干净舒适。大部分居民出行都依靠公共交通。这方面,跟国内一线城市(比如上海、广州)的地铁系统有得一拼,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比如换乘的便捷性、站内的指示清晰度,新加坡做得更好。

私家车: 如果要买车,新加坡的成本就非常高了。除了车价本身,还有拥车证(COE)、消费税、关税等等,加起来绝对是一笔巨款。这使得在新加坡拥有私家车成为一种奢侈。

出行成本: 对比起来,如果是在大陆拥有私家车,成本会低很多。但如果只考虑公共交通,新加坡的月票或每次刷卡的费用,如果通勤距离远,可能也会比大陆部分城市要高一些。不过考虑到其效率和舒适度,也算物有所值。

医疗与教育:

这两项是新加坡的强项,但也是相对“昂贵”的部分。

医疗: 新加坡的医疗水平非常高,很多医院都有国际认证,设备先进,医生专业。但相应地,医疗费用也相当高。即使有政府的医疗补贴,自付部分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大陆的医疗,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总体费用相对低廉,尤其是公立医院。当然,一旦生大病,大陆的医疗资源也可能面临紧张的情况。

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善,尤其是在理工科和基础教育方面,享有国际声誉。学费方面,公立学校对于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的费用相对较低,但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学费会高很多。国际学校更是价格不菲。大陆的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对本国公民是免费的,高等教育的学费也相对可控。当然,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大陆也是稀缺的,竞争激烈。

其他方面:

空气质量: 普遍来说,新加坡的空气质量要比大陆很多城市好得多,很少出现雾霾。
绿化: 新加坡被称为“花园城市”,绿化做得非常到位,走在街上,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植物,感觉很舒服。
治安: 新加坡的治安非常好,犯罪率极低,老百姓普遍很有安全感,晚上出门也不用太担心。
文化与生活节奏: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生活节奏相对较快,但总体上来说,比国内的一些超大城市(如深圳、上海)要稍显缓和一些。

总结一下:

如果单纯从“能花多少钱过上什么样的日子”这个角度来看:

住房成本是新加坡最令人望而却步的一点,尤其对于非公民来说。
日常的食品和部分日用品,新加坡物价也普遍高于大陆。
公共交通非常便利舒适,但长期通勤成本可能不低。
医疗和教育,虽然水平高,但价格也相对昂贵。
衣物和娱乐,选择多样,价格相对可以接受,跟国内大城市差不多。

反观大陆:

住房成本虽然高,但与新加坡相比,很多城市还是有优势的,而且购房选择更多。
餐饮选择极其丰富,性价比极高,尤其是在大众消费层面。
私家车拥有成本低,但交通拥堵也是大问题。
医疗和教育,基础教育普及且免费,高等教育费用可控,但优质资源稀缺,竞争激烈。
空气质量和绿化,很多城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治安,虽然大部分地区安全,但跟新加坡那种“真空”般的安全感还是有差距。

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如果你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享受到国家提供的住房、医疗、教育等福利,那么新加坡的生活质量会非常高,而且很多方面的性价比会体现出来。

但如果你是像我这样的普通大陆居民,去新加坡只是工作或暂时居住,那么你会明显感受到住房成本的压力,以及部分生活开销的“高企”。 你会觉得,在新加坡,同样一份钱,能吃到的东西不如国内“实在”,能住的地方也远不如国内“宽敞”。

当然,新加坡的优势在于其高效的公共服务、良好的生活环境、极低的犯罪率和稳定安全的社会秩序。这些是很多大陆城市还在努力追赶的目标。

简单来说,新加坡给你的感觉是“精致、高效、有序”,但“贵”也是实打实的。而大陆给你的感觉是“选择多、接地气、性价比高”,但“乱”和“不确定性”也相对多一些。

很难说谁的生活水平“更高”,更像是“两种不同的生活哲学和物质实现方式”。有人追求的是新加坡那种无忧的便利和干净,有人则更看重大陆那种“花小钱办大事”的实在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坡县”这个词是中国人来到新加坡之后起的,主要是形容地方和一个县差不多小,不算贬义词,不过新加坡的本地人不喜欢这个词。

要讲生活水平,我们就按题目的说吧,仅仅指“一般老百姓”,指的是“中国人在中国”对比“新加坡人在新加坡”。要讲生活水平,就从几个方面来讲:

0.为什么是“坡县“

“坡县”这个词只有中国人和中国新来的移民会说。

第一是面积。新加坡面积约是广州全市面积的十分之一,约等于广州市中心的大小。而广州共11个区,一个新加坡约等于广州一个区/县级的平均面积。直观感受下同样比例尺下的新加坡和广州


第二是高楼密度。在我们印象中,国际金融城市的住宅应该是香港这样的:

实际上新加坡多数的楼房是这样的:

甚至是这样的:

当然,如果看个别图片确实有失偏颇,我们看卫星图。

放眼全坡,是这样的

虽然新加坡的住宅比起香港感觉要”土“些,居住楼高度都不超百米,但我却认为这恰恰是新加坡居住环境优于香港的原因。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和香港是几乎一样的,得益于新加坡政府强有力的规划和管控,在新加坡生活要比在香港感觉宽松得多。

1.总体经济

想知道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新加坡生活水平跟大陆比如何?我们来看看新加坡历年GDP。目前新加坡人均GDP为6.4万美元,我们中国2019年才突破人均一万美元,而新加坡突破人均一万美元是什么时候?看看下图,是1989年。

也就是说,从经济角度,新加坡30年前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和现在中国的平均水平差不多。注意,这里说的是“从经济角度”和“平均”。

如果只拿发达城市来说,深圳在2019年人均是29498美元,也就是新加坡2005年水平。当然,由于二八法则在一线城市开始显现,会有估摸两成人感觉到国内一线城市的生活水平会比新加坡好。我也认为北上广深的生活水平很高,虽然基建方面比新加坡好,但虽然人均GDP还在新加坡十五年前水平。

而且我们北上广深人口加起来不到一亿,占全国不到1/14。且中国目前城市化率为60%,也就是还有近一半人是享受不到城市生活的水平的。

当然人均GDP未必代表人均手头宽裕,但新加坡是典型的藏富于民的社会。

根据瑞士信贷的最新报告,新加坡百万富翁有20.7万人,也就是每100个新加坡人里就有3人以上是百万富翁(美元)。

当然,平均收入很容易被个别富豪拉高,毕竟你看海底捞老板就来新加坡拉高平均了。所以我们看看中位数。新加坡居民收入普通居民月收入中位数为4437新币(约2.2万人民币),2018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3733新币(约1.9万人民币)。公积金,新加坡40岁左右居民公积金的存款中位数是11万100新币(约57万人民币)。如果结合下一节住房来看,就会觉得,新加坡人真是住得轻松。

2.住房

说住宅,那就和国内的城市比较吧。

首先说私人住宅,外国人在新加坡只能买私人住宅。新加坡的私人住宅年回报率在3%-4%之间。而国内一线城市1.5%左右的回报率而言。

然后说说80%新加坡的人都选择的组屋。2019年的数据显示,新加坡组屋的价格中位数为40万新元,家庭年收入中位数则为8万7000新元,房价收入比是4.6倍。而且首付只要10%。这个价格是绝大部分新加坡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而同样是金融城市,香港的房价收入比为20.9。当然,我们也不要嘲笑香港,这个数字深圳最高达36.1。

住宅这方面,新加坡人不仅比中国轻松得多人,也比世界上多数城市的人轻松得多,新加坡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在住房这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看看下面这个视频,李显龙提到新加坡对比香港和台湾的成功时,抑制不住自己的笑容。

3.生活便利度

这方面我觉得中国一线城市还是比新加坡好些的。我们中国的互联网思维深入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物流及其发达,中国网购非常便利,次日达是常态,一千公里外发的货,一般两三天就能到。而新加坡本地的网购,从新加坡本地发货,快的话也得两三天。这点是我在新加坡生活时感到不适的,太慢了,有时急用的东西我都直接联系卖家线下交易。中国的移动支付非常发达,连地摊都能手机支付,而在新加坡,就没这么方便了,不仅纸币使用频率很高,找零还全是硬币。2017新加坡的部长访问中国后,觉得自己像乡巴佬。不过到现在2020年了,新加坡的移动支付发展还是很慢。

虽然在互联网新加坡和中国无法比,不过新加坡可以说是家长型政府,为什么这么说呢?新加坡对新加坡人的照顾已经是细化到日常衣食住行了。细化到什么程度呢?例如政府在全岛建立了两百多公里的遮雨走道,能让你从家门到车站的路上都不用被日晒雨淋。

4.公共管理程度。

李光耀是难得一见的世纪级人才,和我们邓公一样,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带入富强。顺便一提,新加坡河畔也有邓公雕像,表达了李光耀和邓公之间英雄惺惺相惜的情谊。

新加坡廉政方面是做得是全球最好的国家之一。为了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府,新加坡设计了一套“市场指导定价”的公务员薪酬体系,也就是我们说的高薪养廉。

对于反腐,新加坡毫不手软。例如郑章远,是李光耀年轻时一起与他打天下的弟兄,在内阁中,李光耀提拔他担任国家发展部部长。1986年,贪污调查局怀疑郑章远用批地权从房地产开发商处捞取好处,总计达100万新元。就在案件调查僵持时,郑章远托人给李光耀带话,要求见李光耀一面,李光耀回复他说:“在调查结束前我不能见你,否则我将变成证人之一。”一周后,郑章远自杀了,并留下一封给总理的信。郑章远的信只有几句话:“过去两周我深感沮丧。我对于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东方绅士,我觉得只有用高的惩罚来赎罪才是正确的举动。”


城市方面:不仅邓公在访问新加坡后回深圳划了一个圈,而且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挺像。新加坡也是深圳借鉴的对象之一。想起刚来新加坡时,在东海岸公路上会有一种回到深圳深南大道的感觉。

不过,新加坡政府管理水平虽然高,但也不是完全没失误的。2020年新加坡的最大失误就是忽视了外国劳工的居住环境,造成全新加坡560万居民里感染了四万多人,其中90%以上是外国劳工,多数是孟加拉人。这点是让很多在新加坡的中国人很无语的,因为二月初时几万人在网上请愿(其中多数是中国人),要求新加坡政府禁止大型集会,呼吁大家戴口罩,而新加坡到四月才行动。能理解2月份口罩资源不足,但禁止集会这点还是可以做的吧。

不过,新加坡也算幸运,有着亚洲顶尖的医疗,加上感染的客工年轻人居多,所以目前四万多人感染了,死亡人数只有二十多,在全球来说,死亡率非常低。

5.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成就非凡,但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双刃剑,常被批评。

首先讲成就。20年就把高中教育程度人口百分比(25岁以上)从21%提到70%。

新加坡每年出生约4万多人,参加A-level(相当于国内高考)的大约有一万多人每年(虽然拿出生人口和比较有点怪,但只是为了大概了解多少比例的人能参加高考)。A-level是英联邦级别的高考,不仅能申请新加坡的大学,还可以用来申请英国和澳洲的大学。所以新加坡人均享受到的大学教育资源也挺多。NUS和NTU每年加起来录取本地的本科生,减去国际生,也有近万人。

新加坡2019年的本科毕业生数量是18,997,理工学院(约等于中国的大专)毕业生的数量是24,239,即使减去20%的国际生比例,加起来比2018年在新加坡出生的公民总数(约3.2万人)还多。

而这些本科生有多少能就读于名校呢?而新加坡国立大学每年录取约7000人,NTU每年600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的A-level成绩在中位数以上,就很大概率(不保证录取,看专业)能读到这两所世界排名前几十的学校(QS给排到第11,但这太虚了咱们不提),虽然在知乎上NUS和NTU常常被说“排名太水”,但起码能比得过985平均水平的的。而我当年高考排全省4%,也没考到985。

虽然我很酸,人家咋这么轻松就能读到好大学,但新加坡学生的学业水平还是很好的,无论是小学组还是中学组,数学和科学表现排名全球第一(前面几名基本被亚洲包揽)。不过如果把中国分区域和新加坡比,长三角地区的数理成绩比新加坡成绩好。

然后讲弊端。被批评的最多的是分流制度。成绩好的学生往后被分到的资源越来越好。分流开始得有多早呢?

分流从小学就开始了。三年级就开始分流。每个学校的学生都会参加一个智商测验。那些成绩好的会被分到“名校”就读天才班。这些孩子的课程更难,学的更多,老师更好,资源更好。六年级再次分流,离校考试把最优秀的分配到直通车学校(全新加坡最好的学校才提供的课程)。如果小学毕业时没考到好学校,很大概率就会最后毕业就要读技校(ITE)或者理工学院(polytechnic)读中学后,还要面临-N水准、O水准和A水准考试多重大山。

所以最后有机会参加A水准的人不多,每年出生四万人左右,只有一万多人参加A水准。这也是为啥前面大学录取数据看起来好看的原因。而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大约1500-2000万,高考人数约900-950万每年,约一半学生能参加到高考。我们能参加高考的人数比例要比新加坡多些,虽然我们在升学过程中也会面临有形或者无形的教学分流,但比起新加坡的分流,国内还是留了足够的机会给后发的学生的。

虽然现在我国顶尖的大学正在赶超,或者已经超过新加坡的大学,但就平均水平来说,新加坡老百姓能受到的教育的机会还是要比中国多些。

总结:

虽然新加坡是小国,但依然是小龙,虽然没有中国这种国际地位,但对比起其面积和人口,新加坡的成就和经验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虽然在硬件上,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也使得我们在自信心上大大增强,但在“软”的方面,新加坡还是有很多世界顶尖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user avatar

无法理解那些看不起新加坡的人到底是什么心理。

资料显示,新加坡2018年人均GDP达到64000美元,在2019年更是突破了65000美元,与卡塔尔并驾齐驱。而中国在2019年第一次突破了10000美元的"大关"。(数据来源于百度)

如此一个小而富足的国家,我就想问问那些人,你哪里来的勇气看不起新加坡?梁静茹吗?

再说新加坡的发展史: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去后,新加坡面临着诸多问题:落后的经济基础; 有限的国内市场; 教育不普及; 高失业率; 种族冲突; 无社会和居住保障, 面对外来威胁。可以说,建国初的的新加坡一穷二白。

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吸引国际投资者,新加坡政府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推崇英语。彼时新加坡华人比例75%以上,推行全民英文教育虽饱受争议,事实证明却是最实用的手段。新加坡赢得了语言优势,在国际贸易、旅游业、科研、金融等多方面得以快速国际化,与西方接轨,不仅如此,还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搭上全球化发展的快车,一跃成为我们众所周知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官方表明新加坡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因此,此前我的答案用第二、第三世界来表明中国与新加坡的差距可能并不准确,而依照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划分,可能更加科学

2018年,新加坡为0.935,在全世界排名第九,属于极高水平。

色号对应的指数如下:


再说说年轻人都关心的住房问题。

拿上海说,上海面积6340平方公里,新加坡根据15年数据是719.1平方公里,大约是新加坡的9倍。

按2019年国家统计的上海常住人口2428万,对比新加坡人口564万,为4倍左右。

按比例上海远没有新加坡缺地。

可是人家不仅有国家森林公园还能保证居者有其屋1955年建立的中央公积金制度、1968年建立的组屋制度便是居民住房的最大保障。截止到2016年,新加坡建成的111.65万套公共住房中,共93.73万套为出售,5.51万套为出租,也就是说94.44%的公共住房的产权归于国民。

国民有了自己的房子,才会更加安居乐业,这也是新加坡公民最引以为傲的方面之一。

然而,现在回头看看中国,在这个工资涨不过房价的时代,年轻人不仅负债累累,还要背负着“不努力,没斗志,不能吃苦,垮掉的一代”的骂名。

知乎有一个人气非常高的话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觉工作没有动力、职业发展没有希望,迷茫和中年危机等现象普遍发生?

点进去,你会发现,困住年轻人的,终究是房子。

微博上有人说得特别好:不增加土地供应量的打击房价措施都是在耍流氓。

我国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土地划为工商用地,可以迅速产生价值,而住宅用地周边还要配套医疗教育等用地,所以批的很少。导致土地出让费大大增加。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50%以上都是土地出让金。政府卖地筹钱还财务赤字,而开发商拿到地皮的成本越来越高,在大城市土地出让金能占到房价的60%,开发商赚的利润只有10%左右。

住房用地批的少,房价自然水涨船高。那些各种各样的政策限购啊调价啊都是毛毛雨。买房紧巴不紧巴只有老百姓心里最清楚。

再加上那些手里攥着多套房产的既得利益者,怎么可能让中国的房价走低。

最后引用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话:

“我要建设一个居者有其屋的社会……如果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住房,国家将会更加稳定……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让那些儿子必须履行国民服役义务的父母觉得新加坡有他们的份,值得他们的孩子去捍卫。如果国民服役人员的家庭没有自己的住房的话,那么,他们迟早会得出结论:他们所捍卫的是有钱人的财产。”
user avatar

我觉得中国基本没有城市有资格看不起新加坡吧。新加坡的公共管理能力世界第一流。房价稳定,居者有其屋,人民安居乐业。法律法规完善,保护劳动者,没有996,没有251,没有不加班赔偿一万八。各方面看新加坡都比中国发达法治文明得多。

单就控制房价一条,举世无双,反正中国做不到。新加坡国土面积只有700平方公里,是北京的1/20,杭州的1/4,深圳的1/3。居住人口560万,人口密度达到8000人/平方公里,以拥挤著称的东京和香港的人口密度也就6000人/平方公里。

这在中国某些人眼里房价均价至少得涨到20万人民币一平米吧,否则可对不起新加坡6.4万美元(世界排名第七)的人均gdp啊!

可实际上呢,新加坡房价均价(组屋)不到四万人民币一平,相比深圳宝安鸟不拉屎的地方都已经冲上十万一平了(深圳人均gdp也就刚过2万美元)。现在深圳房价又蠢蠢欲动了,一触即发,奥利给!

最后再说一点感受,回深圳后也经常去香港买东西,二十年前香港与新加坡并驾齐驱,现在香港在我看来已经远远不如新加坡了(就市政、环境、民生方面)。居者有其屋(新加坡),真是抑制贫富差距的最好手段。反过来,以炒房地产拉动经济(香港),只会加剧贫富差距,最后民不聊生。

user avatar

新加坡文明程度远超中国任何一个城市。我们现在在文明上还能不能看到新加坡的车尾灯都是一个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