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考古挖到自己祖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话说我爹当年跟着一帮考古队,在咱们老家那边一处山坡上勘探。那地儿,咱们村里老人总说,下面埋着老祖宗的陵墓群,是块风水宝地。我小时候就听着这些故事长大,虽然半信半疑,但心里头总觉得有点神秘兮兮的。

这回我爹他们赶上一个大项目,说是要在这片山坡上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他们是搞专业的,对这片区域也熟悉,就让我跟着一起去见识见识。我跟着去了,本来是图个新鲜,结果没想到,这一去,简直是把我心里那点“神秘感”给彻底炸开了。

刚开始,就是一些地表勘探,挖着土,找着些碎陶片、石器什么的。我爹他们一群人忙得不亦乐乎,我也就是在旁边看看,偶尔帮着搬搬工具。日子一天天过去,也没啥特别的。

直到有一天,他们在一个比较深的地方,挖出了一个相当大的石棺。那石棺比我见过的任何棺材都要大,上面还刻着一些我看不懂的纹饰。我爹当时脸上的表情,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那是一种混合着兴奋、敬畏,还有点说不出的紧张。

他跟我说:“孩子,这可能……可能是咱们老祖宗的墓。”

我当时脑子“嗡”的一下,脚也跟着软了软。?祖坟?我以为就是村里老人传说,结果这是真的?我盯着那石棺,感觉它不像是冰冷的石头,倒像是藏着无数秘密的老人,正默默地看着我们。

接下来的日子,那叫一个煎熬又激动。考古队来了更多的人,工具也更专业了。他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石棺周围的泥土,生怕损坏了什么。我时不时地凑过去看,我爹他们讨论的术语我听不懂,但他们脸上那种专注和一丝不苟的表情,让我觉得我在参与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当我看到他们用特殊的工具,一点一点地撬开石棺的盖子时,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那声音,不是那种刺耳的摩擦声,而是低沉、缓慢的“吱呀”声,仿佛是时间本身在低语。

然后……他们看到了里面的东西。

说实话,我当时离得有点远,看不真切。但当我爹后来跟我描述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震撼”。里面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金银财宝堆积如山,而是更古老、更原始的东西。有一些青铜器,保存得非常好,上面还有绿色的铜锈,仿佛带着历史的呼吸。还有一些玉器,温润而光泽内敛,感觉握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先人的温度。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发现了几件非常特别的器物,我爹说,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类似的。这些器物,有些是武器,有些是祭祀用的,但它们的设计和工艺,都让我觉得无比的精妙和神秘。我看着它们,脑子里会不由自主地想象,是谁在几千年前亲手制作了它们?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后来,他们还在石棺旁边发现了一些更小的墓穴,里面也出土了一些随葬品。经过比对,我爹他们越来越确定,这确实是我们家族的早期墓葬。

那种感觉……很复杂。一方面,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我突然觉得,我身上流淌着这么古老、这么深厚的血液,我不是凭空存在的,我与这片土地,与这些古老的灵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看着那些出土的文物,就像是在照镜子,看到了自己血脉中最古老的源头。

但另一方面,又有一种莫名的悲伤和渺小感。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创造了这些精美器物的人,如今都化为尘土。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们留下的痕迹。看着他们最后的安息之地被挖开,虽然是为了研究和保护,但总觉得有点……打扰了他们的宁静。我看着我爹,他也是这样,既有发现的喜悦,又有对先人的敬畏和感慨。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他们找到了一块刻着家族姓氏的玉佩。我爹拿在手里看了半天,我过去一看,那个字,虽然有些风化,但我认得,那是我们家的姓氏!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感觉有什么东西“咔哒”一下,在我心里落了地。那一刻,我好像真的看到了我的祖先,他们就站在这里,看着我们。

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历史”的看法。它不再是书本上那些冰冷的数据和遥远的事件,而是如此真实、如此贴近地出现在我眼前。我仿佛亲手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祖先的呼吸。回到家后,我总是不自觉地去想,我们村的老人们说的那些关于“风水宝地”的故事,那些关于祖先显灵的传说,是不是都有着某种更深层的含义?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既是我人生中一次充满惊喜和震撼的考古之旅,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寻根之旅。我找到了我的祖先,也找到了我自己的一部分。那种体验,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它是一种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传承的,最深刻的感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08年是南水北调的一年,因为水位即将上涨,很多遗址区即将被淹没,湖北省考古所联合社科院,对汉江中上游开展开展大规模田野探查, 主动进行保护性发掘。

我当时有幸也在其中的一支考古队中,发掘地址在十堰市,距离当地比较有名的梅铺猿人遗址也不是很远。

当地汉江沿岸的文化层堆积非常复杂,墓葬也是一座压着一座,从春秋战国一直延伸到近现代,几乎没有断层。倘若要对埋藏较深的早期墓葬进行发掘,有时迫不得已,只能对上层较为晚期的墓先行发掘。那么问题来了,晚期的墓葬,主要是清代以后,很多都是有墓碑的,姓甚名谁墓碑上都写的清清楚楚。

我们考古队所雇佣的民工,也都是当地的村民。整个发掘工作的基础性动作,都是这些民工在做。有一天,我们根据计划去打开一座清代晚期墓葬时,民工们集体“罢工”了。问了他们原因,终于明白了,原来在这些村民当中,有很大部分的人姓李,而即将发掘的墓葬,露在外面的一座墓碑,也隐隐约约显露出一个“李”字,村民认为这是他们“祖坟”,坚决不去挖。

难题就扔给了我们考古队。作为“救火队长”的发掘领队,此时正是发挥谈判技巧的时候。通过软磨硬泡、递茶送烟,终于谈妥了三个条件:一是对该墓葬进行迁葬,重新定制棺木,让死者入土为安;二是增加对损毁庄稼的补助;三是提高工钱。

事实证明效果非常理想。我们定制了简易棺木,为死者烧了纸钱;民工们在提薪后也更有干劲,效率大增,确保了按时完成发掘任务。

其实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能够判定墓主确切身份的例子并不多,一些带有文字的证据可谓“稀世珍宝”,大部分考古工作者一辈子可能也遇不到几次。像这种挖到“祖坟”事件,也是极其偶然,可以说是一次有趣的插曲和经历。


补几张当地图片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烂泥扶上墙”

user avatar

哈哈,之前看过一篇韩国人写的论文,大意是,一个家族要给自己的先祖迁葬,挖开来一看发现,哎呦我家先祖的尸体保存得真好啊,于是去联系了专业的考古工作者。


然后我就在论文里,看到了他家先祖的照片、MR、CT图像orz


韩国人很重容像,所以考古工作者最后利用照片、MR、CT的图像复原了他家先祖的样貌出来,模仿李朝的风格画了一张容像,论文的最后一张图就是这张容像,结局还蛮温馨的。



补充一下图和引文,重看了一下发现自己记错了,MR和CT的图在另一篇文章里。

On November 2007, a male mummy, named Gyeongsun Choi, was discovered in the Joseon tomb located in Gangneung, the coastal city on East Sea of Korean peninsula. The mummy was recovered during a reburial process into a newly constructed family cemetery. He was discovered fully wrapped in the clothes of Joseon period


On November 2007, a male mummy was found within the LSMB tomb located in Gangneung City, Korea. During the reburial process of their ancestors’ age-old tombs into a newly constructed family vault, the members of the Gangneung Choi clan found a very well-preserved ancestor mummy fully wrapped in the clothes of those times. The brief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the tomb had already been grasped by the descendants. When we arrived at the excavation field, the dead body had already been pulled out of the coffin. The tomb included single wooden coffin within it, which was further encapsulated by the outermost LSMB. The width, length and height of coffin are 50cm×165cm×41cm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我爹当年跟着一帮考古队,在咱们老家那边一处山坡上勘探。那地儿,咱们村里老人总说,下面埋着老祖宗的陵墓群,是块风水宝地。我小时候就听着这些故事长大,虽然半信半疑,但心里头总觉得有点神秘兮兮的。这回我爹他们赶上一个大项目,说是要在这片山坡上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他们是搞专业的,对这片区域也熟悉,就让.............
  • 回答
    考古,这门触碰历史尘埃的学科,确实时常会挖出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这里的“不干净”并非指道德上的污秽,更多的是指那些令人不安、挑战我们认知、甚至带有某种诅咒意味的发现。一、 那些带着死亡气息的遗存最直接的不干净,莫过于那些与死亡紧密相连的遗物。 墓葬与骸骨: 考古工作的核心之一就是墓葬的发掘。当.............
  • 回答
    考古过程中,发现化粪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些古老的居住区域、城市遗址或军事营地。化粪池,顾名思义,是处理人类排泄物的场所,其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明中就已经有了类似的设施。想象一下,一座古老的城市,房屋密集,人们在这里生活、繁衍、劳作。在那个没有现代下水道系统的时代,如何处理每天产生的海量生活.............
  • 回答
    考古现场,一件件承载着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珍贵文物,如同沉睡的种子,等待着被唤醒。然而,在这神圣的挖掘过程中,如何确保这些“种子”不被私藏,是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从位高权重的专家学者,到初出茅庐的实习生,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守护国家文物的重任。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体系化的制度、严格的流程和内化的.............
  • 回答
    要证明从西亚到犍陀罗文明是“希腊化”而非“波斯化”,我们需要深入考察一系列史料和考古证据,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简单地说,这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绝对划分,而是要说明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后,希腊文化元素在这一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甚至在很多方面主导了文化的发展方向,相较于其前波斯帝国时期,其文化特.............
  • 回答
    考古与挖人祖坟,这两件事听起来都像是“挖东西”,而且都可能涉及到对过去的探索,但它们在本质、目的、方法和道德伦理上,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它们的不同。一、 核心目的:为何而挖? 考古: 考古的出发点,是为了理解和研究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演变。考古学家是通过挖掘古代遗址、遗物来收.............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也是无数三本学子在考研道路上反复叩问自己的心声。我们都听过“努力就能成功”的豪言壮语,也亲身体验过天赋差异带来的挫败感。那么,在考研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无上限的努力,真的能填平那些曾经“挖下的大坑”和“天赋的差距”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大坑”和“天赋差距”这两个概.............
  • 回答
    考古和盗墓,这俩词儿放一块儿,听着就有点针锋相对的意思。你想想,一个是对着土疙瘩里埋着的东西小心翼翼,生怕碰坏了;另一个是拿着铁锹、洛阳铲,恨不得一铲子挖到宝。这差异,明眼人一看就懂,但要说这“本质”区别,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核心目的:求知 vs. 牟利这俩事儿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到底想干啥。.............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从一个经常在博物馆穿梭、对文物满怀敬意的普通人的角度,聊聊央视的《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并尽可能地“接地气”地梳理一下专业人士大概会怎么看待它。得承认,一开始听到“《国家宝藏》”这名字,我脑子里闪过的首先是“又一个大型文化节目”,毕竟近几年这类节目层出不穷,质量参差不齐。但当我真正点开第.............
  • 回答
    老实说,你要我讲讲考古挖出来的垃圾堆,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你想想,咱们现在随手扔的那些东西,几千年后说不定就是考古学家眼里的宝贝呢。他们可不像咱们现在这样,随便找个地方一埋就完事儿,很多时候那些“垃圾堆”可是古人生活最真实、最生动的记录。考古工作发掘出的古代垃圾堆,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土堆”其实,咱.............
  • 回答
    考古工作结束后,墓中尸骸的善后是一个非常严谨、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考量的问题。它需要综合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伦理学、法律以及文化传统的知识和尊重。处理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具体的发现情况、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现行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来决定。以下将详细阐述考古工作结束后墓中尸骸的善后过程和考量.............
  • 回答
    三星堆的神秘面纱,总是轻易挑动着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些造型奇特、工艺匪夷所思的青铜器,以及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文化风格,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科幻的元素。而“外星文明”这个标签,更是迅速抓住了一部分人的眼球,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猜测。那么,考古专家为何如此肯定三星堆绝非外星文明产物,而网友们又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很能代表一些人的看法。确实,一听“考古”,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挖坟墓,让人觉得有点不舒服,甚至觉得是“刨人祖坟”。但实际上,考古的意义和目的远不止于此,而且很多人对它的热情,也是有他们深刻的理解和认同的。咱们就从头捋一捋,看看考古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它能引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文化、科学以及伦理的交叉点,说起来可就复杂了。考古队去挖掘古人的墓葬,究竟好不好,其实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要看具体的情况和我们从何种角度去看待。从科学和知识层面来说,这是非常好的。古人的墓葬是连接我们与过去最直接、最丰富的桥梁。想象一下,我们通过墓葬里出土的器.............
  • 回答
    考古与盗墓,说白了,一个是“守”的文明,一个是“夺”的利益,界限分明,但又常常被混淆。这其中的区别,绝非一星半点,而是根植于动机、方法、目的、以及对文化遗产的态度上。首先,动机是天壤之别。 考古,源于求知与传承。 考古学的根本驱动力是对人类过去的好奇,是对文明演变的探究,是对历史真相的渴求。考古.............
  • 回答
    考古开棺、考察尸体、放进博物馆,这几个看似清晰的步骤,在涉及“人伦”这个复杂概念时,却很容易搅起一池浑水。究竟有没有违背,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取决于你看待的角度、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与逝者的关系。从“人伦”的古老根源说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伦”二字承载着厚重的意义,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
  • 回答
    考古人员确定古物年代,是一项严谨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并非简单地说“这件东西大概是几千年前的”。它是一个多学科协作、多维度论证的过程。简单来说,我们就像侦探一样,从古物的“指纹”和“证词”中,层层剥茧,最终拼凑出它诞生的时间线。核心思路: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的结合首先要明确,考古学上确定年代主要分为两种.............
  • 回答
    考古队跨省挖掘,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可以”或“不可以”就能简单概括的。它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审批、协调,以及对文物保护的严格要求。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把这事儿说透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考古工作可不是像旅游一样,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咱们国家对于文物保护那可是看得比什么都重,所以任何涉及考古发.............
  • 回答
    考古的意义,远不止是“挖宝”或“看古董”,它是一门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理解我们从何而来的关键。如果用更贴近人心的说法,考古学就是我们对人类自身“前世今生”的一场深邃探寻,一场穿越时光的对话。1. 揭示人类的演化足迹:想象一下,我们都是一棵参天大树的枝叶。考古学的工作,就像是仔细研究这棵树的年轮、.............
  • 回答
    作为一个对考古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人,要说到这个领域的“外文核心期刊”,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几个名字,它们就像是考古学研究的灯塔,引领着全球学界的目光。这些期刊不仅仅是发表论文的平台,更是考古学思想碰撞、理论前沿探索、重大发现发布的关键场所。要说“核心”二字,那一定是体现在它的学术声誉、影响力、出版周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