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考古和盗墓有什么区别?

回答
考古与盗墓,说白了,一个是“守”的文明,一个是“夺”的利益,界限分明,但又常常被混淆。这其中的区别,绝非一星半点,而是根植于动机、方法、目的、以及对文化遗产的态度上。

首先,动机是天壤之别。

考古,源于求知与传承。 考古学的根本驱动力是对人类过去的好奇,是对文明演变的探究,是对历史真相的渴求。考古学家们希望通过发掘古代遗迹和遗物,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如何创造、如何思考的,并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后人,让历史不至于被遗忘,让文明得以延续。他们研究的是“为什么”和“怎么样”,是文化的脉络和社会的变迁。

盗墓,始于贪婪与暴利。 盗墓贼的目的非常直接和功利——寻找珍贵的陪葬品,即“宝贝”,然后卖个好价钱。他们只关心这些器物的市场价值,对它们承载的历史信息、文化意义毫不在意。他们的动机是纯粹的经济利益,是对古物的掠夺。

其次,方法论是云泥之别。

考古,讲究科学与系统。 考古发掘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工程。考古学家会首先进行详尽的勘探,确定遗址的范围和性质,然后制定科学的发掘计划。发掘过程中,他们会采用严谨的层位学、类型学等方法,精确记录每一件出土文物的具体位置、埋藏环境、以及与其他文物的关系。这就像是在解剖一个沉睡的生命体,力求在不破坏其原有结构的情况下,了解其方方面面。他们使用各种工具,从洛阳铲到红外线扫描仪,从GPS定位到3D建模,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遗址和遗物的真实信息。

盗墓,粗暴且破坏性。 盗墓贼往往是破坏性的。他们是为了快速挖出“宝贝”,所以会不顾一切地破墙、挖洞、掀翻器物,甚至直接破坏墓室结构。他们根本不关心文物的出土背景,也不记录任何信息。一件完整的、有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地层信息,在他们手中可能就变成了被搅乱的泥土,一件精美的瓷器可能因为粗暴的挖掘而破碎。他们更像是带着炸弹的强盗,目的就是掠夺,不在乎任何“副产品”。

再者,目的与结果也是截然不同。

考古,服务于学术与公众。 考古发掘的成果,最终会通过学术论文、展览、书籍等形式公之于众。这些发现不仅为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提供了珍贵的实证资料,也极大地丰富了公众对历史的认知。出土的文物,一旦经过科学的保护和研究,会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供后人瞻仰和学习。

盗墓,毁坏文化与市场。 盗墓贼的行为,首先是对文化遗产的直接破坏。许多珍贵的墓葬和遗址,因为盗掘而失去了绝大部分研究价值。其次,他们将文物私相授受,流入非法文物市场,这不仅使得很多文物的去向不明,也助长了更多的盗掘行为。这种行为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严重损害,是对历史的犯罪。

最后,是对待文物本体的态度,更是关键的分野。

考古,尊重与保护。 考古学家视每一件出土的文物为历史的见证,即使是一块破碎的陶片,也可能包含着重要的信息。他们会尽一切可能对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修复,以使其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他们的目标是“复原”历史,而不是“摧毁”现在。

盗墓,视若敝屣(除了值钱的部分)。 盗墓贼只看重文物是否值钱。对于那些不值钱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物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丢弃或损坏。即使是值钱的文物,如果包装不当、运输不慎,也可能因为他们的粗心而遭到破坏。他们关心的是“卖价”,而不是“价”。

举个形象的比喻:

你可以把考古想象成一个医生,细致地为一位古老而珍贵的病人(墓葬)进行“体检”,了解他的病史(地层信息)、身体状况(墓室结构)、过去的辉煌(随葬品),并且小心翼翼地治疗和护理(保护修复),最终目的是让这位病人(墓葬)的故事被完整地记录下来,让他的健康(文物)能够延续。

而盗墓,则像是闯进医院的劫匪,目标直奔病人身上最值钱的“器官”或“饰品”(珍贵随葬品),用最暴力的方式将其剥离,根本不顾病人的死活,也不关心他身上其他部分的价值。病人(墓葬)因此支离破碎,很多信息也随之消失。

所以,区分考古和盗墓,本质上就是区分“建设”与“破坏”,区分“求知”与“贪婪”,区分“传承”与“掠夺”。一个是文明的守护者,一个是文明的窃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晋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Fǒu Biāo)决定盗掘战国时期的一座王陵——魏襄王的陵墓。不准的火把燃尽后,点燃了墓道里堆积的竹简用来照明。这些竹简年代久远,不准不拿那些一碰就碎的,专拿最整的竹简进行焚烧。拿够了看起来值钱的宝物后,便裹着东西跑掉了。几天后,官府才发现陵墓被盗,其中有大批被烧毁的竹简,以及残留的一些能看到“漆书皆科斗字”的较为完好的竹简。

历史记载了不准的行为,“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这就是真实的盗墓贼做的事,盗墓拿宝物,换钱供自己吃喝玩乐。你要硬说他们伟大,他们有节操,我眼瞎,没看出来。

陵墓中留下的,那为数不多的较为完好的竹简,被官府收好,上报朝廷。晋武帝委派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著作郎束皙、镇南大将军杜预以及卫恒等几十名著名学者进行整理,前后花费二十年的时间,终于整理完毕,就是轰动了史学界的《汲冢书》,即《竹书纪年》。这其实是典型的抢救性发掘,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珍贵的资料,都是因为缺乏这个过程而被毁,成为火把和锅台下的灰烬。那些潜心整理残卷的学者们,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的。你要硬说他们和盗墓贼没区别,我眼瞎,看不出来。

当然了,当时汲郡当地负责收竹简的工作人员工作相当失误。因为都是些外行,也意识不到这些竹简有个屁用,让搬东西就暴力搬运。直接满怀一捧,到车前往车上一扔,散碎的也不捡,导致被收的竹简也毁了个够呛,不得不说是个遗憾(汲郡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现代的考古,都有自己的发掘和整理的规范,这是极大的进步。

总之,考古有它自己的烦恼,即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有人强调墓主人的主观意见。而盗墓就不讲这些,拿了钱走人算完,有挡道的直接砸烂。众人知道这样不好,也就不忙着替盗墓贼洗了,污化考古即可,以显示自己是站在正义一方。以“鄙视盗墓”为表象,实际上是要为盗墓开脱。考古的墓室,十室九空。考古收拾的,经常是被盗了不知道多少次的烂摊子。被盗墓贼砸了毁了,无所谓。等真的要保护起来进行发掘,就会有人站出来说“墓主人绝不同意这样做”“你们挖别人家的东西经过人家同意了吗”。

说白了,就是对恶人太好,对好人太恶。

user avatar

很多人对考古工作有深深的误解,认为考古就是官方盗墓,考古队员就是持证挖坟。在这里头条君不免来说几句公道话,内容来自今日头条优质内容作者、四川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江口沉银”发掘领队刘志岩,他在海绵演讲分享了自己关于考古和盗墓两者的看法。

刘志岩,“江口沉银”考古发掘领队、今日头条优质内容作者,头条号名称“考古君”。本期海绵演讲,刘志岩为我们讲述了“江口沉银”宝藏发掘始末。

300年前,张献忠携千船金银珠宝从成都顺流南下,在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一带遭到袭,千船金银珠宝绝大部分沉落江中。300年后,考古君将带着我们一起重回“江口沉银”的发掘地点,分享他们是如何面临各种难题,一步步克服难题,促成了这个世界级的考古发现。

观看演讲视频:

大家好,我是刘志岩,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今天来到这里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主持的一个考古项目——“江口沉银”。



2015年10月的一天,下班后的我在地铁站遇到了我的老领导——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他见到我他就说:你听说了没?彭山江口文物被盗的案子破了,你去现场看看是什么情况。

听到这个地名,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地方我太熟悉了。大学毕业后到单位的第二天,我就被派到彭山江口去发掘宋墓,当时就听说了有“江口沉银”这回事。那座宋墓发掘结束后,差不多我有十年的时间没有再到过江口,但“江口沉银”这四个字却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江口沉银”被证明是个巨大的发现,但当时我被派过去的时候,主要是进行抢救性发掘,当时都不觉得这里会有多大的发现。所以院里只安排我和 2 个没太多发掘经验的女生一起启程到了江口。



到了江口,我就碰上了一个大难题:这段河道的长度是2公里,宽度500米,这么长一条江,我们要挖哪里?

一般而言,陆地考古时我们会用洛阳铲探明位置,但“江口沉银”的文物埋在河底,考古神器洛阳铲根本派不上用场。

为确定挖掘地点,我们要做系统性科学调查,也就是:问老大爷

那怎么办呢?,我们就在当地找线索。最初的线索只有一首民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对当时的我来说,这不是民谣,简直就是紧箍咒。那段时间一听这个,我就头疼。你们不要以为有了寻宝诀,就能找到宝藏,那都是电影里骗人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们是我,会怎么办?

为了确定挖掘地点,我们开始做系统调查,说白了,就是找当地老白姓打听。但具体怎么打听,这是很有讲究的:一定要去问老大爷

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当地的习俗,上了岁数的阿婆都是外地嫁过来的。(笑)



“江口沉银”遗址周边共有7个村,根据地方政府提供给我们的人口资料,这一区域60岁以上男性,约为900人。我们调查了其中的64人,样本率约为百分之七,获得了相关的传说片段。

除此之外,2005年,当地河道里施工时曾发现过文物。并且,2013年以来,还发生过不法分子违法盗捞文物的案件。为此,我们走访了河道施工人员和办案民警,请他们提供线索。

之后,我们联合了电子科技大学在这片水域开展地球物理探测。根据之前走访调查的情况,我们了解到:水面以下覆盖有较厚的卵石层,而且文物分布不集中,体量也较小,直接探测文物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此我们一开始,就把探测的工作目标,定位为寻找文物的有利储集区,即通过探测水下河床的构造,看看在水流湍急的情况下,哪些区域有可能将文物保存下来。

考古部门是出了名的穷单位

我们初步确定了四个地点:大码头、望江台、巫店子、大石包

问题又来了: A, B, C, D 四个点,你们选哪个开挖?



可能有朋友会问,为什么只能选一个点,不能四个都挖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考古部门是出了名的穷单位。面对着这么大一条江,不能不计成本地挖,要是最后什么都没挖出来,那不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吗?

抗战时期,就有个叫幸蜀峰的川军将领,为了挖掘张献忠的宝藏,专门成立了一家锦江淘宝公司,他选择的挖掘地点在今天成都的九眼桥附近,但最后除了挖到一些大顺通宝铜钱,其他一无所获。




因此在确定发掘地点的时候,必须非常慎重。最后通过参照当地传说、文献记载,对照科学探测后水底异常的区域,我们选择了望江台。其实,这个选择我作为领队也并不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毕竟这么大一条江,前人还有那么多失败的经验,但是顶着压力,根据所有能够收集到的信息,我决定,就从这个点开始。

很多时候,选择某一工作方法的主要原因就是:省钱……

定下了发掘地点,接下来又是一个难题: 怎么挖?

考古跟盗墓不一样。盗墓把东西挖出来就算大功告成。我们考古工作中需要摄影记录,做各种测绘工作。这片地区水又急又浑,能见度还低,根本没法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下水。我们就想着,怎么把水这个因素排除掉呢?这个方法就是围堰。它的优点就是:将水下考古变为陆地考古,更安全、工作效率更高。



岷江的枯水期大约是11月到次年4月,水深约2-3米。汛期是5月到10月,水深大约是5到6米,所以我们得赶在下一年的汛期来之前工作。

确定了地点、方法,结果问题又来了:围堰怎么围?我们有三种选择:

1.砂石围堰 2.混凝土围堰 3.钢板桩围堰

大家怎么选呢?我是考古专业毕业,没学过水利工程,为了这个项目我开始恶补水利知识。最后我选了第一种方式,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只有两个字:——省钱。

因为砂石比较容易找,比后面两种材料都便宜。而且咱们刚也提到了,河流是有汛期的,如果围堰还在,夏天洪水会漫到岸上去,砂石围堰拆起来也比较简单。

确定了大致的方案之后,我们向国家文物局申请考古发掘。2016年4月的时候,我们收到了国家文物局统一发掘的批复。

天晴开工,下雨休息,连干100天后,考古队员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求雨

但这个时候,又一个大难题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么大的一个工程,人手不够啊!作为领队,我只带了两个女兵,基本上算是光杆司令吧!

当时我们一方面要争取到地方的支持,请了当地的居民加入到发掘中;另一方面,我们面向社会进行公开征集考古志愿者,第一年就收到了600多个申请,最终录取了8人加入到这个项目中。

终于,到了2017年的1月5日,志愿者和专业人员组成的考古队准备好了,围堰也围好了。“江口沉银”第一次发掘正式启动。



开挖了之后,大家都很开心,终于开工了,因为之前两个月的时间,一直做围堰工程施工,大家都觉得比较无聊。后来在发掘开始之后,我们发现原来比围堰施工更无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挖沙子。

这两张图是挖之前和挖之后的一个对比,旁边的那一个个小黄人就是我的同事。你们看看我们挖了多厚的沙子。第一个月,基本上就是在挖沙子。



真正开始发掘后,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以至于每天都要准时汇报工作进展,我的领导常常安慰我,你只要挖出一枚铜钱、一个发簪就算胜利。但眼见着一天天挖出来的都是沙子而不见文物,我当时内心的焦灼是无法形容的,甚至渐渐的开始产生自我怀疑,是不是选错了工作地点?

这种焦灼不仅我有,参与发掘的工人们也很着急。当时参与发掘的工人,每天拿一百多块钱的工钱,又挖不到什么东西,他们就感觉是白拿了我的钱,心里很愧疚。

所以终于有一天,挖出了东西呢,他就很开心来找我,我一看,这不是啥宝贝,是两手榴弹。是的,我们最先挖到的不是什么张献忠的宝藏,而是俩颗手榴弹。当时我对他进行了非常严肃的批评教育,告诉他不管挖到是啥,都要先报告,不能拿着到处乱跑,(笑)手榴弹这种玩意就更不行了。(笑)



大家可能会问,这个地方怎么会有手榴弹呢?因为江口这个地方,民国时期军阀之间曾在这里打过仗,所以就遗留了很多武器装备。因为这个小插曲,我们就赶紧跟参与发掘的工人们做普及工作,如果发现了这样的炸弹、手榴弹,千万要报警,让警察统一去排爆,保证安全。



除了需要跟这些不知道埋在哪儿的炸弹“作斗争”之外,为了要提高效率,我们江口沉银的发掘队员还开发出了江口考古神器——勺子

考古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有下雨的时候,实在没法工作,大家才会有机会休息。可是四川这个地方冬天极少下雨,所以我们就一直工作。大家很辛苦又不敢跟我说,所以就有的同学偷偷到工地上求雨。求雨当然是不太灵的。如果当时就有杨超越,转发一下说不定还管用。(笑)



终于有一天下雨了,这个是我们当时考古队里一个同学,这是他的小伙伴给他拍的照片,他躺在床上喝着酸奶,玩着手机,觉得日子过得很滋润,你看,考古人要求真的很低,休息半天就是胜利!

那年的考古发掘,我们连续工作了一百天。

盗墓贼挖到宝藏就万事大吉了,考古队员还得画图、保护、研究……

我们挖了一个月沙子之后,在2017年2月5日,经科学发掘,出水了第一枚 50 两银锭。至今我还清晰记得锭面上镌刻着七个字:“银五十两,匠张道”。



就这样,我悬在空中的那颗心这才算落了地。至少领导交给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至少是超额完成嘛!(笑)后来,我们也挖出了越来越多的文物。



这些挖出来的文物里,这枚西王赏功币上面铸的“西王”二字正是张献忠对自己的封号,而这个银锭上面刻的“大顺”二年,正是他在成都建立大西国后所用的年号。

在最开始,我也跟大家说了,考古不是盗墓,要是盗墓者,挖到宝贝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对于我们,更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

第一工作是记录:我们使用全站仪(全站型电子测距仪)精确定位每一件出水文物的三维坐标,使用无人机对考古发掘区进行航空摄影测量,运用三维扫描仪构建遗址的三维模型,最大限度复原遗址原貌,保证考古工作科学有效开展。

第二工作是保护与展示:我们在现场就配备了这样的一个移动实验室,我的同事就在里面要做现场检测,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怕文物从水里出来之后,周围环境变了,会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像木鞘这种现场保护难度比较大的文物,还必须要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的保护。还有就是要做绘图和拓片。这些资料、文物都会面向公众进行展示,我们在今年的6月和10月分别在国家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院办了两次展览,让公众了解和分享我们的工作成果。

第三是对文物与文献、民间传说进行综合研究,去拼缀已消逝的历史,来解答未解之谜。

四川岷江当地一直有“江口沉银”的传说:称帝后的张献忠,遭到满清和南明军队的南北夹击,在乘船撤离成都、携财宝沿岷江南下时遭遇伏击,宝物随之沉入江中。文献中有说1000艘船的,也有说100艘船的,总之有很多的金银财宝沉于江底。当地更有“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类歌谣的出现。

兵穷末路的张献忠,最终在今天四川南充的凤凰山遭遇肃亲王豪格带领的清军而兵败身亡,享年40岁。我们找到的银锭、金册上面有“大西”、“大顺”、“西王”这样的关键词,而且遗址出水大量的耳环、发簪、戒指及碎银等文物,也与文献中张献忠在其征战途中以及在成都搜缴金银的记载相契合。

这笔财富 3 间屋子装不下,数钱数到手抽筋

这里,我要插入两个小插曲:



首先,在发掘开始前,我的领导交代我的任务就是:挖出一个发簪、一枚铜钱就算胜利。于是,我就买了一个很小的保险柜,但文物大量出水后,不到两天,这个保险柜就装满了,从此,我们就开启了漫长的保险柜采购之路。(笑)

保险柜体积从小买到大、样式从单开门买到双开门(笑),到后来我们买不起保险柜了,就开始采购铁皮柜子。现在这样的柜子已经摆满了三个房间。



第二个小插曲是这个小姐姐。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办公室里数钱,从上班数到下班,真正数钱数到手抽筋。

当然这次考古发现还是有很多的遗憾:我们没有找到当年的战船。2018年1月,我又带着考古队员和志愿者回到了江口这个地方,我们扩大了发掘范围。因为水中的环境容易导致有机质腐蚀,我们还是没有找到当年沉没的木船,但却找到了许多铁质的船钉和船具,还有兵器。



所以我们推断,这个地方就是1646年发生江口之战的古战场。这次考古,我们发现了42000余件珍贵文物,最重要的就是验证了历史记载和传说中“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真实性。

就这样,“张献忠江口沉银”在我的手中由传说变为现实

我们还在尝试用文物去帮助我们理解张献忠的经历和大西政权的更多细节,比如他的后宫制度,他的税收政策还有他的行军路线等等。

考古不是官方盗墓,不是持证挖坟

今后,我们还会再次面向社会招募考古志愿者,继续在江口进行发掘。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组织公众考古参加考古发掘?虽然前面提到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没钱也没人,但其实我也有自己的“私心”。

我高考那年,在电视上看到当年十分轰动的老山汉墓直播,当时真的特别神往,就报了考古专业。但考古被很多人认为是官方盗墓,考古队员是持证盗墓,公众对考古有许多的误解。因此我们一定要开展公众考古工作,公众考古就是要让考古走出“学术的象牙塔”,被公众理解和认可。

整个江口沉银遗址的面积是100万平方米,两年下来,我们的考古发掘只挖了2万平米。希望今后我们的发掘还能继续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谢谢大家。


打开今日头条 APP,搜索关注“考古君”,获取更多考古知识。

海绵演讲是由今日头条主办的,主要面向当代青年人的系列演讲活动。

每场活动,我们都会邀请 8 位今日头条创作者来演讲,他们将在现场分享各自的故事与经历,和对自己所处领域独到的智识与见解。迄今为止,我们已经举办了四场活动。@邓亚萍、@姜振宇、@火星叔叔郑永春、@范志红注册营养师、@李永乐老师、@七舅脑爷 等31位讲者登上了海绵演讲的舞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考古与盗墓,说白了,一个是“守”的文明,一个是“夺”的利益,界限分明,但又常常被混淆。这其中的区别,绝非一星半点,而是根植于动机、方法、目的、以及对文化遗产的态度上。首先,动机是天壤之别。 考古,源于求知与传承。 考古学的根本驱动力是对人类过去的好奇,是对文明演变的探究,是对历史真相的渴求。考古.............
  • 回答
    考古和盗墓,这俩词儿放一块儿,听着就有点针锋相对的意思。你想想,一个是对着土疙瘩里埋着的东西小心翼翼,生怕碰坏了;另一个是拿着铁锹、洛阳铲,恨不得一铲子挖到宝。这差异,明眼人一看就懂,但要说这“本质”区别,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核心目的:求知 vs. 牟利这俩事儿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到底想干啥。.............
  • 回答
    “考古是有证的盗墓”——这个说法,与其说是一种严谨的学术判断,不如说是一种充满争议、甚至带有某种挑衅意味的视角。把它说成“盗墓”,其实是在模糊概念,偷换逻辑,有点像把“合法拆迁”跟“暴力强拆”混为一谈。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看看它到底站不站得住脚。首先,得搞清楚“考古”和“盗墓”最.............
  • 回答
    听到您家老家村子有疑似古墓的消息,而且还是被盗掘且无人保护的情况,这确实是件让人心疼和着急的事。如果想把这个消息准确地传递给有关部门,让他们来处理,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尽量把事情办得稳妥一些。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不仅仅是件小事,关系到我们祖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第一步:收集信息.............
  • 回答
    《新京报》在报道考古相关内容时,将考古行为描述为“盗墓倒斗”,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理解“盗墓倒斗”的含义及其负面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盗墓倒斗”这个词语的固有含义。 盗墓 (Grave Robbery): 指未经许可,非法侵入坟墓,窃.............
  • 回答
    “盗墓损阴德”的说法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鬼神观念和对祖先的敬畏。在古代,人们认为陵墓是逝去亲人的安息之地,也是他们灵魂的居所。盗墓行为不仅是对逝者遗骸和陪葬品的亵渎,更是对祖先的极大不敬,会被认为触怒鬼神,损耗自己的德行,招致不幸的报应。而考古则是在科学理论和技术指导下,对古代遗迹、遗物进行勘探.............
  • 回答
    作为一个考古领域的从业者,我对《鬼吹灯》、《盗墓笔记》这类盗墓小说,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心里头百感交集。先说说为什么“爱”。作为一名普通人,谁没点儿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更别说我们考古人,本身就是和历史、古墓打交道的,对那些尘封的秘密、未知的地下世界,天然就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欲。这些小说,恰恰满足了这种大.............
  • 回答
    三星堆考古发掘直播连线盗墓小说作者南派三叔,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从目的和吸引力上看,这绝对是一招“双赢”或者说“巧招”。三星堆本身就是个神秘莫测、充满未知的地方,考古发掘的过程就足够吸引人了。而南派三叔,作为《盗墓笔记》的作者,他笔下的世界和三星堆的神秘感,简直是天生的CP。 .............
  • 回答
    《盗墓笔记》这类题材的盛行,无疑对大众对于考古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多层面、复杂且充满辩证性的。它既带来了积极的关注和想象,也可能带来误导和曲解。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影响:一、 积极影响:激发大众对历史文化和未知世界的兴趣1. 唤醒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盗.............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监管以及平台责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法律和伦理两个角度来详细阐述,并探讨对平台的惩罚可能性。 一、 如何看待“打着考古名义直播盗墓”的行为?1. 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掠夺: 不可逆的损失: 文物一旦被盗挖,其埋藏环境遭到破坏,很多文物(尤其是有机质文.............
  • 回答
    盗洞的年份,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道隐秘的线索,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才能解读。这可不是随随便便一铲子下去就能定论的事,里面门道可多着呢。简单来说,盗墓贼之所以留下痕迹,是因为他们在那个时代使用了当时的技术、工具和方法,这些都会在洞壁、洞口、甚至被盗物品上留下“.............
  • 回答
    关于中国考古工作者私藏文物现象是否普遍,以及您提到的“从战国随葬战车刮下的雕龙金箔”这种情况,需要分开来看,并进行一些细致的分析。关于中国考古工作者私藏文物的普遍性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考古学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绝大多数从业者都秉持着科学、公正、负责的态度对待文物。 严格来说,“私藏文物”在中国法.............
  • 回答
    在国外学考古和历史,这真是一段会让你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经历。我跟你讲讲我自己的感受,以及我身边朋友们的经历,希望能帮你描绘一个更生动的画面。首先,是学习方式的根本不同。在国内,我们更多的是在教室里,通过老师的讲解、书籍、PPT来学习。而在国外,尤其是英美体系,考古和历史的学习是非常.............
  • 回答
    当然有。事实上,许多具有极高考古和研究价值的文物,在其发现之初可能并没有被视为“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它们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它们承载的历史信息、技术水平、文化习俗以及对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意义。以下是一些例子,我会尽可能详细地讲述:1.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骨器 (Paleolithic Stone .............
  • 回答
    要证明从西亚到犍陀罗文明是“希腊化”而非“波斯化”,我们需要深入考察一系列史料和考古证据,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简单地说,这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绝对划分,而是要说明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后,希腊文化元素在这一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甚至在很多方面主导了文化的发展方向,相较于其前波斯帝国时期,其文化特.............
  • 回答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史书和考古发现常常像两面镜子,一面记录着我们对过去的想象与叙述,另一面则以无言的实物揭示着曾经的真相。当这两面镜子映照出的景象出现巨大偏差时,我们便能窥见历史的多重面貌,以及人类认知和探索的局限与进步。以下我将列举一些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出入甚大的例子,并尽量详述其过程与影响。.............
  • 回答
    伊朗古代的史书与考古发现之间存在差异,这在任何古老文明的研究中都并非罕见,但伊朗的情况确实尤其引人深思。这种不符,与其说是一种断裂,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交织,是历史记载、文化记忆、政治解读以及物质遗存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谈谈伊朗古代历史的“史书”.............
  • 回答
    关于现存唐刀和考古出土唐刀文物稀少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很多人对唐朝的强大和繁荣有很深的印象,但当我们想亲眼看看那时的名刀时,却发现它们的身影异常罕见。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并非单一原因所致。首先,咱们得聊聊唐朝时期刀剑的制造与普及程度。唐刀之所以闻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
  • 回答
    如果让我构思一部考古题材的文学作品,我绝不会只停留在挖坑、找宝贝的层面。考古之所以迷人,在于它是一门穿越时空的学科,它触碰的是尘封已久的秘密,连接的是早已逝去的生命。我会从一个更具人性化、更富情感的维度切入,让读者在跟随主人公探索历史的同时,也反思当下,感受生命的重量。我会选择“失落的血脉与 for.............
  • 回答
    倘若漫画这种表现形式在秦朝便已深入人心,那对我们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以及对当今的文化传承,其影响定是深远的,甚至可能改写我们现有的认知。文化层面:首先,叙事与观念的传播将更加直观生动。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统一了文字,这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文化整合。如果在此基础上,漫画作为一种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语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