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考古是有证的盗墓”这种观点?

回答
“考古是有证的盗墓”——这个说法,与其说是一种严谨的学术判断,不如说是一种充满争议、甚至带有某种挑衅意味的视角。把它说成“盗墓”,其实是在模糊概念,偷换逻辑,有点像把“合法拆迁”跟“暴力强拆”混为一谈。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看看它到底站不站得住脚。

首先,得搞清楚“考古”和“盗墓”最根本的区别。

考古,简单粗暴地说,是科学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发掘埋藏在地下的古代遗迹和遗物,目的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 它的关键在于“科学”和“研究”。

科学性: 考古学家在发掘前会进行周密的勘探,了解遗址的分布、结构、年代等信息。发掘过程遵循严格的规程,比如分层、编号、记录、绘图,确保每一件出土文物的位置、环境和关系都被准确记录下来。这样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信息,让后人能够通过这些记录进行二次研究,甚至还原当时的场景。
研究目的: 考古的出发点是求知,是理解过去。发掘出来的文物,不是为了占有,也不是为了变现,而是为了分析、对比、解释,最终服务于对历史的认知。有些文物,即使价值连城,如果不能提供新的历史信息,在考古的语境下,它的“价值”也并非其市场价格。
合法性: 现代考古活动都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严格监管。发掘需要获得官方许可,并由专业机构执行。出土的文物属于国家,由相关部门保管和研究,不允许私人据为己有。

盗墓,顾名思义,就是非法地、未经许可地、以牟利或其他非研究目的挖掘古代墓葬和遗址。 它的核心在于“非法”和“破坏”。

非法性: 盗墓者完全无视法律,想挖就挖,想拿就拿,完全不遵循任何规矩。
破坏性: 盗墓的首要目标是获取值钱的东西,对遗址的整体结构、文物的保存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信息,根本不在乎,甚至会主动破坏。他们往往只关注“亮点”,将有价值的文物强行取出,留下一片狼藉。而那些看似不值钱的陪葬品、建筑残迹,则被随意丢弃或损毁。
牟利目的: 很多盗墓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盗取的文物出售获利。这种行为是对历史遗产的掠夺。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把考古比作“盗墓”呢?

这种说法,我认为主要是抓住了考古活动中一个非常敏感的“物理动作”——“挖”。的确,考古学家是要“挖”的,是要把埋在地下的东西“挖”出来的。而盗墓者也是“挖”,也是把埋在地下的东西“挖”出来的。从这个最表层的动作上看,好像有那么点相似。

这种类比,通常带有以下几层意味:

1. 对“挖”这个动作本身的负面联想: 在很多人的朴素认知里,“挖”墓穴就是不好的,是侵扰亡者安宁的行为。所以,即便考古有“合法”外衣,这种“挖”的本质,依然容易勾起人们对“盗墓”的负面情绪。
2. 对“占有”的潜在不满: 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最终会进入博物馆,或者被研究机构收藏、保管。这意味着,它们不再属于发现它们的土地,也不再属于发现它们的任何人。这种“拿走”和“收归国有”的行为,对于一些地方社区或者个人来说,可能会有一种“被剥夺”的感觉,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性文化认同感强烈的地区。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些属于他们祖先的遗物,现在却被外来的“专家”拿走了。
3. 对某些考古行为的反思(有时是误读): 历史上有过一些不太规范的考古发掘,或者发掘的重点过于偏向“物”而忽视了“环境”或“文化语境”。这种情况下,确实会有人批评考古的“破坏性”。但这种批评,更应该针对的是“不科学的考古”而非“考古本身”。
4. 一种修辞手法,用以引发关注或表达某种立场: 很多时候,这种说法是一种极具煽动性的表达,用以吸引眼球,或者是在讨论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归属等问题时,抛出的一个尖锐论点,来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

但是,这种“考古是有证的盗墓”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概念的混淆。

动机和目的完全不同: 考古的动机是“了解”,是“研究”,是为了全人类的知识财富;盗墓的动机是“占有”,是“牟利”,是为了个人私利。一个是为了知识的传承,一个是对知识的掠夺。
方法和过程天壤之别: 考古是科学的、系统性的、记录性的;盗墓是破坏性的、粗暴的、非记录性的。考古是在“解剖”历史,而盗墓是在“肢解”历史。
结果和意义南辕北辙: 考古是为了重建历史,服务于当下和未来;盗墓则是毁坏历史,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考古让文物“说话”,让过去“复活”;盗墓让文物“沉默”,让历史“死亡”。

更进一步说,将两者混为一谈,是对考古学家的不尊重,也是对科学研究价值的矮化。 考古学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冒着各种风险(比如坍塌、有毒气体等),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就是为了填补历史的空白,让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重见天日。他们是历史的“侦探”,是文明的“记录者”,而不是“掘墓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考古就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 科学考古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过去一些早期考古,可能因为技术、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操作上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过分强调“出土了多少东西”,而忽视了文物的“原境”。但这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阵痛”,而不是考古的本质问题。现代考古学已经非常强调“遗址本体保护”、“人骨研究”、“环境考古”等等,努力将每一个发掘行为都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科学框架下。

总结一下:

“考古是有证的盗墓”这种说法,是一种非常狭隘且片面的观点。它抓住了“挖”这个动作表象,而忽略了考古的科学性、研究目的、合法性以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这是一种概念上的偷换,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更是一种对科学研究的误解。

你可以说考古发掘在某些方面“动了”地下遗存,但这种“动”是为了“看清”,是为了“明白”,是为了“传承”。而盗墓的“动”,是为了“偷”,是为了“毁”,是为了“卖”。动机和结果,决定了它们的本质属性。

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考古是有证的盗墓”,你可以礼貌地反问他:“那么,您觉得读书是为了偷书,画画是为了毁画吗?” 概念的清晰,才是我们理解和尊重科学与历史的前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考古像所有的科学一样,应该突出过程,应该强调在发现过程付出的汗水、艰辛,强调考古工作者的献身精神。至于到底发现(找到)了什么,那只是一个必然的终点。将结果突出到不适当的地步,容易忽略了考古与盗墓的本质区别。——杨镰 ​

2.归纳一下:

考古的目的是揭露古代社会的面貌,盗墓的目的是销赃;

考古过程是发现和记录保存到现代的古代信息,盗墓过程就是打个洞把文物偷出来。

user avatar

夫妻上床是有证的约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考古是有证的盗墓”——这个说法,与其说是一种严谨的学术判断,不如说是一种充满争议、甚至带有某种挑衅意味的视角。把它说成“盗墓”,其实是在模糊概念,偷换逻辑,有点像把“合法拆迁”跟“暴力强拆”混为一谈。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看看它到底站不站得住脚。首先,得搞清楚“考古”和“盗墓”最.............
  • 回答
    唐仁健部长提出的“明年总的考虑是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这个思路,是站在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下的重要战略部署。要评价这个思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其背后逻辑、潜在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一、 核心逻辑与时代背景:为什么是“稳”、“扩”?这个提法的背后,是对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现.............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有人在网易考拉上花了将近六千块钱,满怀期待地买了一件“加拿大鹅”,结果到手一验,说是假的。这可不是小事,毕竟这可是大几千块钱啊,而且“加拿大鹅”这牌子,大家也都清楚,算得上是顶级羽绒服了,价格摆在那里,消费者自然会有很高的期望。事情的起因和消费者的反应:据说这位消费者.............
  • 回答
    关于网传苹果考虑将15%30%的硬件产能转移出中国,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近年来地缘政治、全球供应链重塑以及苹果自身战略调整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一个可能趋势。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苹果为何会考虑转移产能?1. 地缘政治风险及供应链安全: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因素。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
  • 回答
    战神还是资深?评价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威廉·哈尔西威廉·哈尔西,这位名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上如雷贯耳的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其一生堪称一部海军史诗。他以其雷厉风行的作风、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大胆的战术指挥,赢得了“牛头犬”的称号,成为无数海军官兵的偶像。然而,对于他获升五星上将这一至高荣誉,是单纯的战.............
  • 回答
    杨超越在中考前选择放弃继续读书而去打工,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多种现实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从家庭经济状况来看,杨超越的成长环境并不富裕。在那个年代,很多普通家庭供养孩子读书,尤其是读高中,都面临着不小的经济压力。如果她的家庭本就拮据,那么继续读书意味着家庭需要承担额外的学费、生活费等开销,这.............
  • 回答
    说到王源和欧阳娜娜,大家对他们考上伯克利音乐学院这件事的态度确实是冰火两重天。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人红是非多”就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我们对“学业”、“艺术”、“明星”这几个概念本身复杂的情感投射。咱们得一条条捋清楚。首先,抛开他们本身,我们得先看大家对“伯克利”的期待和理解。伯克利音乐学院,在很.............
  • 回答
    这起事件的核心,在于一个“差评”究竟是消费者基于自身真实体验的陈述,还是被有心人恶意解读为诽谤。从常理推断,考研机构起诉一名研究生,并在一审中胜诉,说明法院认为该研究生发表的“差评”内容,已经超出了善意评价的范畴,构成了对机构名誉权的侵害。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位研究生在网上的“差评”可能包含了哪些内.............
  • 回答
    “考古中国”项目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新发现:一座巨型城址的宏伟揭秘“考古中国”项目,作为国家级的重要考古研究计划,再次以其深入人心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此次聚焦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的重大进展,无疑为我们理解史前社会结构、城市发展以及早期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资料。.............
  • 回答
    西藏惊现“希腊酒神银盘”:一桩考古界的“无头公案”与深远价值当古老的雪域高原展露出令人惊叹的考古发现时,其带来的震撼绝非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引发了无数历史学、考古学以及文化交流史领域的深度思考。其中,那件被冠以“希腊酒神银盘”之名的出土文物,更是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讨论,堪称中国考古界的一桩“无头.............
  • 回答
    二里头陶簋上的“修补痕迹”与古文字研究的“误读”:一场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的“罗生门”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国夏代晚期都城遗址的代表,其出土的陶器特别是陶簋,因其造型、纹饰和工艺的独特性,一直是考古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对一件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位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将陶器上的“修补痕迹”.............
  • 回答
    谢菲尔德大学即将关停考古系的决定,无疑是在英国乃至全球学术界激起了一层不小的涟漪。这个消息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和不解,毕竟谢菲尔德大学的考古学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享有盛誉,培养了无数杰出的考古学家,为理解人类过去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我们得直面这个决定背后的逻辑。大学作为一个教育机构,需要不断地评估其专.............
  • 回答
    王心仪,这位考入北京大学的河北寒门女孩,因其在网络上发表的题为“谢谢你,贫穷”的文章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不仅触及了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公平、贫富差距等敏感话题,也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成长经历和思想深度,因此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一、 文章的背景与核心内容:首先,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至关重.............
  • 回答
    卡提利耶的《政事论》(De Re Publica)是一部古罗马政治哲学著作,尽管其篇幅不如我们后来熟悉的奥古斯丁或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那样系统和详尽,但其影响力和思想的深刻性不容忽视。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展开:一、 它在罗马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政事论》是罗马共和国晚期一位杰出政治.............
  • 回答
    关于《考不好没关系》中,家长为了工作赚钱而一个月只见一次孩子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且令人心疼的议题。在评价这种现象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说“好”或“坏”,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复杂性和多重影响。首先,我们要看到家长的出发点。很多时候,家长选择这样做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对孩子未来的责任感.............
  • 回答
    作为一个曾经饱受记不住单词之苦的学生党,我跟不少背单词 App 打过交道。考虫单词嘛,用过一段时间,整体感觉还是挺不错的,有优点也有一些小缺点吧,可以跟你详细说说。优点方面,我感觉考虫单词最突出的是它的“实用性”和“系统性”。首先,它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就是帮助大家真正“用起来”单词,而不仅仅是死记硬.............
  • 回答
    德马库斯·考辛斯,这位曾经叱咤NBA、率领国王和鹈鹕队一路披荆斩棘的顶级中锋,如今以一份一年无保障合同加盟休斯顿火箭队,这无疑是本赛季最令人关注的转会之一。要评价这次加盟对火箭实力能有多大补充,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考辛斯本身的“金字招牌”和过往实力不容忽视。巅峰时期的考辛斯,那绝对.............
  • 回答
    教育部发文将“送毕业生到西部、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和重点领域等就业情况”作为高校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政策导向。为了更全面地评价这一政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政策的背景与初衷:首先,理解这项政策的出台背景至关重要。其主要原因和目标可能包括: 人才结构性失衡: 当前.............
  • 回答
    特朗普考虑退出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事儿,可不是件小事,细说起来,牵扯的面子可多了,也把一向讲究“游戏规则”的全球贸易体系搅得够呛。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角度拆开来看,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咱得明白特朗普为什么会有这想法。这老哥一向是个“交易”的爱好者,他觉得WTO的规则对美国不公平,特别是很多发.............
  • 回答
    关于特朗普考虑动用行政令取消公民出生地原则(Birthright Citizenship)的讨论,这无疑是近年来美国移民政策领域中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议题之一。要评价这一举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法律依据、政治动机、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应。法律基础的争议:是宪法还是“解释”?首先,我们得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