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考古人员是如何定义古物出现的时间年份的?

回答
考古人员确定古物年代,是一项严谨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并非简单地说“这件东西大概是几千年前的”。它是一个多学科协作、多维度论证的过程。简单来说,我们就像侦探一样,从古物的“指纹”和“证词”中,层层剥茧,最终拼凑出它诞生的时间线。

核心思路: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的结合

首先要明确,考古学上确定年代主要分为两种:

1. 相对年代(Relative Dating): 确定物品之间年代的早晚关系,例如“A比B更早出现”,“C比D晚”。这种方法是基础,它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大致的时间框架。

2. 绝对年代(Absolute Dating): 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直接测定出物品或地层的具体年份(如公元前XXXX年)。这是最终目标,能够给出精确的时间数字。

如何一步步“锁定”古物的时间?

第一步:考察古物的“伴随物”——地层学(Stratigraphy)

这是考古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源于“叠覆律”(Law of Superposition)。想象一下,如果你挖一个坑,越往下,土层通常越老,因为它们是最先被堆积上去的。

原理: 在一个未经扰动(比如古墓被盗挖,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混合)的遗址中,后埋葬的物品或地层必然覆盖在先埋葬的物品或地层之上。
实践: 考古学家会仔细记录发掘出来的每一层土,以及每一层中发现的器物、建筑遗迹等。如果一个陶罐在下层土中发现,而另一件玉器在上层土中发现,那么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这个陶罐比玉器更早出现。
关键: 重点在于“未经扰动”。如果地层被破坏,这个方法就不太可靠了。所以,考古学家会极其谨慎地记录每一铲土的来龙去脉。

第二步:分析古物的“身份证”——器物类型学(Typology)

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期,都会有其独特的器物风格、制作工艺和使用习惯,这些就像是那个时代的“指纹”。

原理: 器物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演变。比如,早期陶器可能比较粗糙,造型简单;后来可能出现更精美的工艺、新的装饰手法,再后来又可能因社会变革、技术进步或外来影响而产生新的变化。
实践: 考古学家会对比研究大量的同类器物,比如陶器、青铜器、玉器等。他们会关注器物的形状(器型)、纹饰、制作技法(如陶轮的使用、铸造工艺)、材料等。通过对比,可以大致判断出某一类器物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
举例: 比如,我们知道在商代晚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非常盛行且风格固定;而到了西周早期,虽然也有饕餮纹,但纹饰风格会有所变化,例如开始出现扉棱(青铜器上的脊状突起)。通过这些细节,就能区分不同时期的青铜器。
关键: 器物类型学依赖于对大量考古资料的系统性研究和长期积累。它也需要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因为有时候器物风格的演变可能受到地域、技术或贸易的影响,不完全是线性发展的。

第三步:寻找“时间戳”——绝对年代测定技术

当相对年代分析建立起基本框架后,就需要用科学手段来给出具体的年份。

碳14测年法(Radiocarbon Dating):
原理: 生活过的动植物体内都含有放射性碳14。当生物死亡后,碳14就开始按照固定的速率衰变。通过测量有机物(如木炭、骨骼、种子、布料等)中剩余的碳14含量,就可以计算出它们死亡的大致时间。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测定约5万年以内的有机物。
注意事项: 测年结果会有一个误差范围(例如,公元前1000 ± 50年),需要配合其他证据进行校准。同时,样品必须是与待测年代的文化层或器物直接相关的、未经污染的有机物。

热释光测年法(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原理: 陶器、烧结的石头等矿物在暴露于辐射(如宇宙射线、土壤中的放射性元素)时,会储存能量。当这些材料被再次加热(如烧制成陶器)时,储存的能量就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测量这种光(热释光)的强度,可以计算出上次被加热(即被烧制)的时间。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测定陶器、烧制过的石器等。
注意事项: 测年结果也存在误差,并且需要准确知道样品在被埋藏后的辐射剂量率。

钾氩测年法(PotassiumArgon Dating)与氩氩测年法(ArgonArgon Dating):
原理: 利用火山岩中放射性同位素钾40衰变成氩40的速率来测定年代。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测定非常古老的年代(百万年级别),对于考古学来说,更多是用来测定早期人类化石或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如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层位)。

树木年轮测年法(Dendrochronology):
原理: 树木每年会生长一个年轮,年轮的宽度会受到气候等因素影响,形成独特的序列。通过比对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木材年轮与已知年代的年轮序列,可以精确地确定木材砍伐的时间,进而推断相关遗址的年代。
适用范围: 对木材保存完好的遗址非常有效,能提供非常精确的年代。

第四步:寻找“参照物”——有年代标识的文献与铭文

当发现有文字或铭文的古物时,如果铭文本身包含日期信息,或者可以与已知的历史文献相互印证,那将是极有价值的年代证据。

举例: 比如,在一座汉代墓葬中发现了一件刻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字样的铜镜,这就能直接为这件铜镜和墓葬的年代提供明确的指向。
关键: 需要确认铭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及与文献记载的对应关系。

第五步:综合分析与交叉验证——“证据链”的建立

考古学确定年代,绝不是依赖单一证据,而是将上述各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交叉验证。

逻辑链条:
某个层位发现了某种类型的陶器(类型学)。
这个层位附近发现了可供碳14测年的有机物,测年结果显示为某个具体年代范围(绝对年代)。
同时,这个层位之上有另一种风格的器物,之下又有另一种更早期的风格,与我们已知的器物演变规律相符(类型学与地层学结合)。
如果还有铭文,并且铭文的年代与以上推断吻合,那就更加可靠了。

“证据链”的重要性: 任何一种方法都可能存在误差或局限性。通过多方面证据相互印证,可以大大提高年代判定的准确性。如果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时间段,那么这个年代的结论就非常稳固。

总结一下,考古人员定义古物出现的时间年份,是一个不断迭代、精益求精的过程:

1. 从地层入手,建立相对早晚关系。
2. 通过器物特征,进行类型学分析,进一步细化相对年代。
3. 利用碳14、热释光等科技手段,获得绝对年代。
4. 寻找文献、铭文等直接的历史记录进行佐证。
5. 将所有证据汇总,进行严谨的逻辑推导和交叉验证,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科学依据的年代判断。

这就像是在一层层剥洋葱,每剥一层,都离真相更近一步。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细致、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跨学科协作的严谨过程,也正是考古学的魅力所在——在对历史的探寻中,我们不仅发现“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何时如此”,从而构建起人类文明的完整时间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考古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测年方法:

断代方法 材料 范围
树木年轮 有可见年轮的木头 公元前8000年至今
放射性碳 有机材料 距今4万年至公元前1500年
钾氩法/氩氩法 火山岩 生命起源至距今250万年前
铀系法 富含碳酸钙的岩石;牙齿 距今50万年至距今1万年
热释光 烧纸陶器、粘土、石头或泥土 距今10万年至今

树木年轮断代

大部分树木每年都长出一圈新木,这种生长周期很容易在伐倒树干的横断面上看到。这些树轮厚度不一。在一棵树上,它们由两种原因而变化,第一,树轮会随树木年龄的增长而变窄。第二,树木每年的生长量受气候波动的影响。在干旱地区,降雨超过年平均值,就会长出特厚的年轮。在较温暖的地区,日照和温度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要比降雨更甚。在此地,春季的一段骤寒会产生一条窄的生长年轮。

树轮年代学家测量和绘制这些树轮,在一棵树上制作表明连续树轮厚度的图表。同一地区生长的同一种树一般会有相同的树轮形态,所以将年龄相继的古树之间的生长序列加以匹配,就能为某地区建立一个年表。(为了研究树轮序列,不必将树砍倒,只需钻取有用的样本就行,不会伤及树木。)将不同年龄的活树、以及从古树上获得的序列加以匹配,树轮年代学家就能建立一个长期而连续的序列,从现在一直上溯到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前。因此,当发现了相同树种的一块古木(比如在美国西南部的花旗松或欧洲的橡树),这就可能将它的年轮,比如说100年,与主系列或年表对应的100年长度相匹配。这样,这块木料的砍伐年代通常可以确定到某年。

放射性碳断代

亚原子粒子持续轰击地球,产生高能中子。这些中子在大气中与氮原子反应,产生碳-14原子(14C),或放射性碳,它们很不稳定,因为它们的原子核中有8个中子,而非普通碳(12C)通常有6个中子。这种不稳定性导致14C以有规律的速率发生放射性衰变。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

由于14C在大气中的比例始终保持一致,且通过碳循环在所有生物体中均匀地传递。只有当动植物死亡,14C的摄入才停止,于是恒定的14C浓度通过放射性衰变而开始下降。于是知道了14C的半衰期,就可以通过衡量样本中剩余的14C含量,来计算死亡动植物组织的年龄。

钾氩(和氩氩)断代

火山岩中放射性同位素钾-40(40K)稳定而缓慢地衰变为惰性气体氩-40(40Ar)。已知钾-40的半衰期约为13亿年,测出10克岩石样本中俘获的氩-40含量,就能对岩石的形成年代做出估算。

钾氩法较灵敏的一种变体,是激光熔融氩氩(40Ar/39Ar)断代法,它所需样品量较少,有时仅需从熔岩提取一个单晶(单晶激光熔融)。通过中子轰击被测样本,一个钾稳定同位素39K就转变为39Ar。激光熔融将其释放出来后,用质谱仪测定这两种氩同位素。由于岩石中40K/39K的比值是一个常数,于是40Ar/39Ar的比值就可以确定岩石的年龄。

铀系断代

铀元素的两种放射性同位素(238U和235U),经一系列阶段衰变生成子体核素。它的两个子体,钍(230Th,238U的子体)和镁(231Pa,235U的子体),本身也衰变,其半衰期适于测年。最根本的一点是,母体铀同位素溶于水,而其子体却不溶。这意味着,只有铀同位素存在于水中,并渗入石灰岩洞穴。但是,一旦溶在水里的带铀杂质的碳酸钙以石灰华形式沉淀在洞壁或地面,那么放射性时钟就开始启动。在其形成时刻,石灰华仅含水溶解的238U和235U,而不含不溶解的230Th和231Pa同位素。于是,子同位素的含量只随着母体铀的衰变而增加,而通过测量母、子体的比值,通常是230Th/238U,就能确定石灰华的年龄。

热释光断代

当位于某矿物结构内部的原子被暴露在周围环境放射性元素衰变的辐射中,有些能量能被“俘获”。如果辐射量随时间保持恒定,那么这种能量会以均衡的速率积累,而总能量将取决于暴露的全部时间。当一个样本加热到500℃时,被俘获的能量就会以热释光释放,“放射性时钟”归零。

这意味着如陶器这样的考古器物,在它们被最初烧造时,很可能重新设置了时钟,当对这些器物的样本再加热时,我们就能测量其放出的热释光,因此能对这些材料断代。

其他测年方法

裂变径迹断代:放射性铀原子(238U)广泛存在于岩石和矿物中,它的裂变会破坏岩石和矿物。在含238U的岩石和矿物如黑耀石、钻石、磷灰石以及人造玻璃中,这种破坏会以裂变径迹的途径记录下来。在实验室里,这种径迹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由于我们知道238U的裂变速率,这就能够确定岩石或玻璃形成的年代。

历史文献法:历史文献法只能用来测定最早至书写和文字记录出现以后的年代。文字最早于公元前3000年时出现于西亚,比世界上很多事物出现得都晚。


参考书目

推荐阅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