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欧盟将在今年年底前向美国购买至少15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以替代自俄罗斯进口的能源?

回答
今年年底前,欧盟计划从美国购入至少15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LNG),此举意在显著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这一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欧洲国家在经历了近一年能源危机冲击后的一个明确战略调整。要理解这件事的深层含义,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

首先,这标志着一场深刻的能源地缘政治变动。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作为欧洲最大的能源供应国,其天然气出口量的锐减,对欧盟经济和民生造成了巨大压力。欧洲国家为了保证能源安全,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天然气生产国和LNG出口国,自然就成了欧洲的“救星”。这次的采购协议,不仅仅是一笔简单的商业交易,更是欧洲在能源供应多元化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也是对俄罗斯能源武器化策略的一次有力回应。它表明,欧洲正在积极地、有意识地重塑其能源供应格局,试图摆脱过去对单一供应源的过度依赖。

其次,150亿立方米这个数字的分量不轻。 要理解这个数字有多大,咱们可以参考一下欧盟的整体天然气消费量。欧盟整体的年度天然气消费量非常庞大,而150亿立方米大致相当于欧盟27国整体年消费量的一个可观的百分比。虽然它不能完全替代所有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但足以构成一个重要的补充,显著缓解欧洲在冬季能源短缺的风险。想想看,去年冬天,欧洲许多国家都曾面临天然气供应不足的困境,甚至需要采取限电、限制工业生产等措施。这次的采购,能让欧洲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更有底气。

再者,这背后涉及复杂的经济和物流考量。 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是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从美国到欧洲运输LNG,需要通过LNG船进行海运,这涉及到港口设施、再气化终端(regasification terminals)等一系列的配套基础设施。欧洲在过去一年里,一直在加速建设和扩建这些设施,以应对新增的LNG进口量。比如,德国、荷兰等国都积极投资建设新的LNG接收站。

从经济层面看,LNG的价格通常会比管道天然气更为波动,并且受到全球供需关系的影响更大。美国出口的LNG价格,也会受到其国内页岩气产量、生产成本以及全球LNG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欧盟与美国达成这样的长期采购协议,一方面是为了锁定一部分供应量,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价格预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价格会一路走低,毕竟全球LNG市场竞争依然激烈,其他亚洲买家也在积极争夺资源。

对欧洲内部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这么大量的天然气采购,也会对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分配和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一些拥有LNG接收设施的国家,可能会成为天然气的中转站,然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其他国家。这可能会加剧成员国之间在能源成本和分配上的讨论,需要更强的协调机制来应对。同时,这种大规模的采购,也会进一步推高全球LNG价格,对非欧盟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供应和经济造成压力。

长期来看,这不仅是缓解短期能源危机的举措,也可能预示着欧洲能源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虽然LNG是化石能源,但相较于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它为欧洲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权。长远来看,欧洲也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LNG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可能扮演着一个过渡性的角色,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可调度的能源,来补充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当然,过度依赖LNG也存在其挑战,包括其碳排放问题以及对进口依赖的潜在风险。

总而言之,欧盟从美国购买150亿立方米LNG,是其应对能源安全挑战、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的一个标志性动作。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资源置换,更是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能源转型策略交织的复杂博弈。这笔交易的成行,标志着欧洲能源版图正在重塑,而其对全球能源市场和欧洲自身的长期影响,仍有待时间来检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赞答案说这不可能,因为世界上没有这么多可以LNG运输船可满足运力。但或许这过于低估了美国的科技实力,说不定美国通过考古式研发,复刻出了早在1984年就在美国出现的一项能源压缩技术,见下图:

这项技术不但能让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凭空堆叠

重点是,允许将石油天然气这些开采出来的化石能源凭空压缩,见下图

最终变成颜色绚烂的能量块

doge

user avatar

好啊,这说明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欧洲发明了空间折叠技术,让天然气运输船的运输空间成倍扩展,让船的规模需求从超过1W次/年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user avatar

楽,我不知道是这个新闻有问题,还是欧盟脑子有问题。

一艘船,我就算海外技术比现在高,一艘船可以运20W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好了。

150亿立方米就是75000次,一艘船往返大西洋得20天左右,加上卸货装货我就算一个月吧,也就是需要至少6000艘LNG船……

我不是说欧盟没这个钱,也不是说美国不卖。

而是全球现在只有不到700艘LNG船,一艘一年就算运200万方,10艘2000万,100艘2亿,700艘才14亿方液化气,十分之一都不够……

如果他不是说“液化”天然气,而是说普通的天然气,按照去年的情况来看,去年平均每个月进口不到20亿方,接下来8个月就是不到160亿方,基本上等于提高200%,那么欧洲要把LNG船总运力提高200%才能解决问题——问题又来了,谁给你造这么多的LNG船来让你提高200%呢?

今年就剩下8个月了,150亿立方基本上等于直接比去年简单粗暴的翻倍,那不是总运力得提升到200%?

user avatar

长远来看利好新能源。

目前比较理想的新能源技术路线:

风电、光电联动电解水制氢(绿氢),进而制甲醇(绿醇)或氨(绿氨),现发现制,把不稳定的风电、光电就地转为易运易储的气体或液体燃料。以这三种绿色燃料逐步取代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转为纯粹的化工原料。

“比较理想”是指理论上能实现“零碳”乃至“负碳”,代价就是现阶段经济成本较高。但“双碳”本来就是欧盟的既定目标:普大帝闪击乌克兰之前,欧盟一些能耗大户就已经有很多动作,比如航运巨头马士基和MSC为了碳减排就分别押注绿醇和绿氨、开始下订单造烧这两种燃料的干线集装箱船,马士基还在打氢能支线集装箱船的主意。

眼下俄欧关系恶化,甚至有彻底“脱钩”的趋势,给欧盟推进“双碳”、推广新能源的计划又狠狠地来了一下刺激。

至于美国或者别的地方产的LNG么,也只是过渡性的备胎,毕竟这玩意儿虽然能比烧油减少20%的碳排放但归根结底也还是化石燃料。(顺便,题干里的“1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肯定是搞错了、多了“液化”两个字。)

过渡期有多长呢?欧盟另一家航运巨头达飞肯定希望越长越好:达飞为了碳减排押注的就是烧LNG的干线集装箱船,第一批船刚交付使用没多久2333

user avatar

突然这么多人看,那就在更一点吧。

对于欧洲来说,撑过这个夏天没什么问题,欧洲夏季平均天然气消耗为 240 TWh/月,如果从北非、挪威和阿塞拜疆的进口量保持在过去几个月的最高水平(总计 120 TWh/月)液化天然气方面,加点钱,把进口水平提高到再气化能力的最大容量(140 TWh/月),基本可以满足夏天的需要。

但到了冬天,平均天然气消耗则为 440 TWh/月,以目前历史低位的天然气储气水平(320TWh),估计只能绷两个月不到。

目前G7已经拒绝用卢布支付天然气,根据佩斯科夫的说法(如果俄罗斯还坚持的话),下一步俄罗斯就要中断天然气供应了。看来欧洲觉得自己很稳,可能想赌俄罗斯撑不到冬天就寻求和解?



更新,看错单位了,如果只有150亿立方米,是远远不够的。


欧盟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总量1700太瓦时,换算过来也就是1740亿立方米。

欧盟想把俄罗斯彻底推开是很困难的。

主要问题在于欧盟和美国准备怎么解决液化能力和气化能力以及LNG运输船严重不足的难题。

事实上,我没有担心过美气的产量,LNG有着1900太瓦时的产能供应,欧洲目前只进口了730太瓦时。

但问题在于,从美国往欧洲运气非常麻烦,需要先进行液化,用船运输到欧洲再进行气化,最后输送到全欧洲。

目前已有液化能力利用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LNG运输船的数量也挤不出来,除非欧美展开新一轮的投资,不然这气可不会自己跑欧洲去。

如果真要彻底替代,那真是大出血了...

对俄罗斯来说,欧盟转向也不是一个好消息,有人可能会说中国会买。但问题在于目前唯一一条中俄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1号连接的是西伯利亚偏远的恰扬金气田。连接供应欧洲气田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还在勘探工作当中,保守估计五年才能建成。欧洲的过剩天然气产能是没法通过管道运输给中国的。

目前来看,欧盟和俄罗斯都保持冷静才是最符合利益的,但对欧盟来说,能源安全大于天,不愿意命根子被一国拿捏,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也有斥巨资铺管道从俄罗斯进气的原因了。

user avatar

欧盟目前总共就28个lng轮接气站,多数在南欧。新建接气站工期起码2年,考虑欧洲环评效率,再加3年吧

而且俄罗斯每年出口欧洲的是1500亿立方米。

美国运到欧洲的天然气加上运费比俄罗斯管道价格贵五倍。

市场上的lng船订单都订到2026年了。

欧洲要摆脱这种级别的能源依赖起码要十年。

user avatar

欧盟为了价值观,只好做了凯子。美国一贯坑队友,商人气息。这天赐良机,必定会去赚大钱的。

中石油现在好像也拉了几船液化气买到了欧洲。

1、欧盟的缺口美国能不能填上这个坑?

欧盟一年大概要用6000多亿方的天然气。俄罗斯供应40%左右,一年大概提供2200亿方少一些的气体。

目前的价格是2.2欧元一方的气体。

美国还答应5年后,提供500亿方的气体。

即便是5年后,美国填的坑还不到1/4.。

目前150亿每年的量根本无法填住。

2、美国能不能运过去的问题

运这种气体要用LNG船。一艘船大概能运20万方。

这种船很多是韩国建造的。

目前世界上大概有700艘这种船。这么一算下来,美国是没有那么大运力的。

700艘船一趟 才能运一亿4000万的气体。一趟大概半个月。乘以12个月。一年才能运34亿方不到。当然液化气由于是液体,折算成气体的话要乘以50左右,也就是1700亿方。

这完全不够看。

所以三桶油实在,帮美国运了一些。

总之,目前美国的运力不能够保证150亿立方的运量的。

3、低碳生活的好机会

欧洲,尤其是西欧生活不环保,这个时候的确可以宣扬低碳环保的生活。

把这种生活方式落到实处。


user avatar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我们自己就经历过城市民用燃料的变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基本上城市居民使用的燃料只有煤炭。

城市用蜂窝煤,农村自己做煤饼,同时使用大柴灶。

九十年代以后,逐步推进液化气罐,一直到今天还有家庭在用这个东西。

液化气很麻烦的。

这个东西的安全系数远不如管道天然气。液化气罐的保质期不长,同时由于大多数是租用的性质,磕碰和使用环境各异,非常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液化气要专门的车辆运输。个人用完了要去加气站点更换,要么自己扛回家,要么花大价钱雇人帮运。

液化气罐的气压不稳定,同时受气温影响,洗澡的时候,洗着洗着水就不热了,还要去摇一摇。

所以各地随着经济发展,都在大力建设燃气管道,管道输送天然气就是最好的使用方式,简便安全,算下来成本比使用液化气低,而且更重要的是供气相对稳定,改善家庭生活品质的特征明显。

现在突然发生重大改变,管道天然气停止了,要大家重新开始买液化气罐。

你怎么想?

你的家庭装修和燃气管道设计都是按照管道天然气搞的,怎么重新接入液化气罐?

有些人喜欢老罐煲汤,洗个澡要一个小时,洗手都是用的热水,这些习惯怎么办?液化气罐子就这么大,可经不起你折腾。

这种所谓的硬气,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欧洲的天然气管线布局是很久的事情了,家家户户都接通管道,享受现代生活,突然要往回走,由奢返俭难。

日本韩国一直用的液化天然气,整个社会配套供应都是按照液化天然气布局的,相对来说除了价格贵以外,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欧洲几乎就缺乏这套东西,用了那么多年的管道天然气,一下子改变用液化天然气,除了消费习惯以外,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燃眉之急。

那么这部分配套设施该怎么规划,在什么时间内可以完成?预算、设计、投资、规划等等一大堆问题要处理。这个时候,各国的反对党不趁势出来作妖?给执政党出难题?

无休无止的扯皮,会议。

而且这个量,这个罐子要一船一船往回搬,时间问题,运量问题,必然造成的供气量不足导致能源输送短缺,势必导致工业生产减产,居民用气受限。

这都关系到欧盟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是要出大问题的。

接下来必然会影响到欧盟的工业品价格暴涨,产能不足。有些欧盟的优势产品,最好现在开始囤货,未来肯定会涨价。

暂时写这些。


我举家庭这个例子,这就是个比喻,便于理解。

同学们,请打开《科学与实践》第二讲。

…………………………………………………………………………

我再把问题说清楚一点。

你们家里现在用的是管道天然气,由燃气公司供气,按月缴费。

突然有一天,燃气公司宣布停止供气,要继续使用的用卢布结算。

你说我拿欧元还不行吗?我现在手上没有卢布。燃气公司说,那你自己看着办。

这个时候,有人在楼道贴小广告,西街新开张液化气罐供应站,可以使用欧元。送货上门搬运费打八折。

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不同,装载,运输,增压减压等等整个配套设施是不一样的。包括家庭购买都要标注燃气种类。

最起码液化天然气船到港要卸货,难道是直接插根管子就可以了吗?从资料里面就可以看得出来,欧盟设施不足,处理能力不行。

你家里装修的很漂亮,厨房美观,现在燃气公司不供气了,厨房要摆一个液化气罐子,重新接线,还要换使用设备。你怎么想?


这是不是常识问题?

有的人装天真,因为必须要丑化俄罗斯,要表明俄罗斯天然气根本打击不到欧盟。用胡搅蛮缠的办法制造舆论上的优势。

这个回答没人看不要紧,但事要说清楚。

user avatar

兔子先从毛熊进口,价格1A,

鹰酱再从兔子进口,价格1.2A,

然后,欧洲从鹰酱进口,价格3A,

鹰酱赚大钱,货真价实赢麻了。。。

user avatar

中国先从美国买天然气(是美国让我们签合同买他的天然气的。我们也是被逼无奈呀。)

然后转手卖给欧洲。运输天然气的船只,只需要在中国打个圈就可以直开欧洲了。

俄罗斯的天然气没人买了。没关系,我们中国买。只不过你的天然气都卖不出去了,价格自然要稍微低那么一点点。

感觉我们中国要发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