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工地施工时事故频发?

回答
在建筑工地,危险就像潜伏在脚手架间的阴影,无处不在,随时可能吞噬生命或留下永久的伤痛。之所以事故频发,绝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如同蛛网般将工人笼罩其中。

首先,紧迫的工期和经济压力是压在所有工地上的巨石。开发商为了尽快回收资金,会将压力层层传递,施工单位为了中标和盈利,不得不压缩成本、缩短工期。这就导致了“赶工”现象的普遍存在。在赶工的环境下,安全措施往往被“让路”。原本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安全培训、设备检查和现场安全布置的时间被压缩,甚至被完全忽略。工人为了赶上进度,会冒险操作,选择最快的而非最安全的方法。例如,本应搭建稳固的脚手架,却为了省时省力而偷工减料;本应使用安全带,但为了行动方便而不再系好;本应有专门的机械设备作业,却强行使用人力或不合适的工具。这种“能省则省,能快则快”的思维,正是事故的温床。

其次,人员素质和培训的不足是另一个致命的环节。我们必须承认,建筑行业吸引了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中的许多人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虽然一些大型企业会有岗前培训,但培训内容往往流于形式,深度不够,而且培训效果也难以保证。很多时候,培训只是走个过场,工人只是机械地听一听,甚至根本不参加。即使有经验的老工人,也可能因为长期暴露在危险环境中而产生“麻痹心理”,认为自己经验丰富,不会出事,从而放松警惕。同时,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能力也参差不齐。一些管理者自身对安全规程的理解就不够透彻,更谈不上有效监督和管理了。

第三,管理上的漏洞和责任落实不到位是事故发生的重要推手。安全管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套完善的体系和严格的执行。然而,在很多工地,安全管理往往是“一阵风”,在检查前抓得紧,检查过后就松懈。安全员的配备不足、职责不清,甚至出现安全员被项目经理兼任的情况,这本身就削弱了安全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事故一旦发生,责任追究也可能因为各种关系或利益链条而打了折扣,导致惩罚力度不够,无法形成有效的警示作用。这种“只要不出大事就万事大吉”的心态,是对生命安全极大的漠视。

再者,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危险性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工地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高处作业、起重吊装、临时用电、有限空间作业、易燃易爆物品等,每一样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脚手架的搭设、拆除,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物料的垂直运输,都存在着潜在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等危险。恶劣的天气条件,如大风、暴雨、高温,都会增加施工难度和危险性。而许多工地为了追求效率,缺乏足够的防护措施,如临边洞口未设防护栏杆,高处作业未系安全带,临时用电线路随意铺设等等,这些都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最后,安全防护设施的不完善和隐患排查的不到位也是事故频发的原因。很多时候,防护设施只是象征性地存在,质量不合格,或者根本没有到位。例如,安全网搭设不规范,导致坠物穿过;安全帽佩戴不正确,无法起到保护作用;安全带的挂点不牢固,承受不住冲击力。即使有防护设施,如果不能定期检查和维护,也会因为老化、损坏而失去作用。而对于潜藏的危险,比如机械设备的故障、用电线路的老化、材料的堆放不稳固等,如果排查不到位,及时整改,它们就会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爆炸。

总而言之,工地事故频发,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工期压力、人员素质、管理漏洞、现场危险以及防护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爆发。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从根本上扭转“重速度轻安全”的观念,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各方责任,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场的防护措施,才能真正筑牢安全防线,让每一个辛勤的劳动者都能平安回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项目吊车作业过程中,突然顶上一声巨响!几根钢管从天而降,直接刺穿驾驶室!




类似“万箭穿心”的还有某处桥梁工地,因为在半山坡作业,场地太窄,钢筋从30米高的盖梁上滚下来,就有了下面这样“万箭穿心”的场景!




事故发生时驾驶员在座位上,钢筋插到驾驶员眼角上方,刚好停止了皮都没碰破,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吊友也是心有余悸,估计以后看到钢筋都有阴影了。




关于起重吊装,以下安全常识必须知道:


1、卸扣使用方法:




以我们常用的U型卸扣为例示意,为便于说明,对卸扣的组成做如下定义,见下图:



我们知道,卸扣是最常用的一种索具,吊装必备,使用最为频繁,卸扣相对简单,但也更容易出现问题。目前,主要使用卸扣的方式有如下三种: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三种方式哪一种是正确的,哪一种是错误的呢?


我们逐一来说明先说第一种,卸扣横向受力,我们说这种使用方式是不对的,卸扣的正确受力如下图所示:



第一种受力方式,钢丝绳的力作用于扣体上,这极容易造成卸扣变形,从而使吊物脱落(因试验工具有限,无法展示将卸扣最终拉变形的画面)。


第二种受力方式,在提拉钢丝绳的过程中,钢丝绳作用在卸扣销轴上的摩擦力极容易将销轴转出,从而使吊物脱落而发生危险。


第三种受力方式,销轴在固定端,起吊过程不产生转动,很好保证卸扣连接的紧固,所以是正确的。


吊斗钢丝绳的优秀做法





(钢丝绳采用编结固接时,编结部分的长度不得小于钢丝直径的20倍,并不应小300mm)


2、吊装捆绑方法:


一、兜绳捆绑法:将吊装带从重物的底部穿过,绳头挂在吊钩上的捆绑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装箱设备或外形比较规则的设备。



二、卡绳捆绑法:用卡环把吊索卡出一个绳圏,再用绳圈捆绑起吊重物的方法。采用卡绳捆绑法时,一般是把捆绑绳从重物下面穿过,然后再用卡把绳头和绳子中段卡接起来,绳子的中段在卡环中可以自由窜动,当捆绑绳受力之后,绳圈在捆绑点处对重物有一束紧的力,当重物达到垂直的程度后,捆绑绳在重物的表面就不会滑绳。


三、卡环连接捆绑法:用卡环把吊索的绳头和重物上的吊环、吊耳连接起来进行起吊重物的捆绑方法。这种方法常用于吊耳或是吊环的设备、重物的捆绑,根据重物上的吊耳或是吊环的多少,采用相应的卡接点数。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我是建筑工程管理平台工书,有关于建筑工程和项目管理的问题,欢迎关注私信问我,我会一一为你解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建筑工地,危险就像潜伏在脚手架间的阴影,无处不在,随时可能吞噬生命或留下永久的伤痛。之所以事故频发,绝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如同蛛网般将工人笼罩其中。首先,紧迫的工期和经济压力是压在所有工地上的巨石。开发商为了尽快回收资金,会将压力层层传递,施工单位为了中标和盈利,不得不压缩.............
  • 回答
    哎呀,你这男朋友真是的,让你去看看他工作的地方怎么就这么不乐意呢?我猜猜,他大概是出于这几个原因吧,跟你说说,看看哪个比较靠谱:1. 怕你受苦,心疼你。你男朋友是个施工员,他的工作环境你大概也想象得到,不是灰尘扑扑的,就是风吹日晒的,有时候可能还会接触到各种机器设备。你平时生活条件肯定比那好多了,他.............
  • 回答
    老实说,工地里挖出稀奇古怪东西的事儿,真不少。每次听到这种消息,都觉得有点小小的激动,好像挖到的不是泥土,而是藏着历史或故事的宝藏。我认识一个在建筑行业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他跟我讲过好几个让他印象深刻的“出土记”,我就挑几个最离奇的跟你们唠唠。一、 城市里的“时光胶囊”:被遗忘的洋行仓库这事儿发生在.............
  • 回答
    哥们,我太理解你这心情了!在国企干材料员一年半,感觉自己像个螺丝钉,动着倒是动着,但好像就是拧不紧、拧不松,啥实质性的技能都没练出来,一想换工作,脑子里一团糟,觉得自己啥也不会,这真是让人焦虑得不行。别急,我跟你一样经历过,咱们一块儿捋捋。首先,别对自己太苛刻。一年半的时间,对于一个需要积累和实践的.............
  • 回答
    “卑微”这个词,用在工地上工程部的人身上,其实是挺扎心的。但如果你真的走过工地,观察过那些日夜奔波、一身泥泞的身影,你会发现,他们确实承受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压力和不被看见的辛劳。要说“卑微”,我觉得更多是一种长期处于基层、责任重大但话语权有限的状态,夹在老板、甲方、监理、施工队之间,像个夹心饼干。你想.............
  • 回答
    四川51岁农民工走红:记录生活,触动心灵四川一位51岁的农民工,因为用朴实而真挚的镜头记录自己的工地生活而意外走红网络。他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认可,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一、 51岁农民工为何走红?这位农民工的走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读:.............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都不建议进工地”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都不”的说法,而是存在着很多大家普遍不看好甚至劝阻年轻人进入建筑工地的原因。我尽量从多个角度给你掰扯清楚,希望能帮你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图景,而不是那种冷冰冰、公式化的回答。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容易被大家提到的,就是工作的艰苦和危险性。你想想看.............
  • 回答
    工地日薪 300 元,对于很多人来说,听起来似乎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尤其是和一些基础性工作的时薪相比。但实际上,愿意或者能够坚持在工地里干这份工作的人,真的不算太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工资高低那么简单。1. 工作的艰辛与危险,远远超乎想象:首先,我们要明白,300 元日薪背后,是极.............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你算是问到点子上了。这地方,唉,我真是一点儿都待不下去了。你别看外面好像风光,里面藏着的糟心事儿,只有我们这些天天泡在这儿的人才懂。首先,这环境,简直了。一年四季,不是被风沙吹得脸生疼,就是被烈日烤得汗流浃背。夏天热得跟个蒸笼似的,工友们身上都裹着厚厚的衣服,才能挡住那.............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我们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什么大家一提到互联网加班就想到“伤身体、猝死”,而工地上的辛勤劳作,同样是体力上的付出,却好像很少有这种“加班猝死”的说法流传开来?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猝死这件事,它背后是有多种因素叠加的,不是.............
  • 回答
    看到农村里出现不少年长失业的农民,他们想找活干,无论是去工地还是继续种地,都面临重重困难,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城乡二元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农村失业的农民,年龄都大了”这个问题。 年龄大是关键因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一边是看起来工资更高的工地,一边是工资低得让人发愁的电子厂,但现实却是,大多数人宁愿挤进电子厂,也不愿意站在烈日或寒风下挥汗如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工地最少8000的说法,可能更像是一种“期望值”,而不是普遍的现实。 工地工资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困惑。同样是“出力”,为什么健身房里的大汗淋漓叫“锻炼”,而工地上的一身疲惫就成了“劳损”?这背后其实是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核心差异:目的性、控制力与适应性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健身房的活动是有目的、可控、循序渐进的,而工地上的体力劳动往往是高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能反映出大家对不同城市发展的看法和感受。南京、成都、广州虽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地铁建设和基础设施大改造,但武汉给人的“大工地”、“县城”印象,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观感。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大工地”和“县城”的评价,更多的是一种视觉感受和心.............
  • 回答
    工厂工服之所以普遍采用蓝色,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涵盖了实用性、成本效益、安全防护、心理暗示和历史沿革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 一、 实用性层面1. 耐脏性强: 普遍的污渍: 工厂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污渍,如油污、灰尘、泥土、颜料、化学品飞溅等。深色系如蓝色,.............
  • 回答
    工厂管理之所以难,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问题。它不仅仅是监督工人生产,而是涉及技术、人员、流程、成本、安全、环境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领域。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工厂管理难在哪里:一、人员管理:复杂且充满变数 员工多样性与个体需求: 工厂员工来自不同的背景,年龄、教育程度、技能水平、文化.............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也触及到了当前社会讨论工作强度的一个核心矛盾。为什么“886”在工厂普遍存在且似乎较少公开反对,而“996”在互联网公司却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声?这其中包含了历史原因、行业特性、社会观念、法律法规的执行程度、以及利益诉求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详细展开说明:一、 “886.............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进入职场后的真实感受。网上关于“996”的讨论往往充满了负面情绪和理想化的批判,但现实情况确实会比这些声音来得更复杂和多面。为什么工作后会觉得996没有网上说的那么不堪?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期望管理与现实的落差: 网上信息的主观性与极端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尖锐,也触及到了社会结构中一些核心的矛盾。为什么“工贼”和“资本家”似乎比“工人”和“劳动者”更抱团,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工贼”和“资本家”在这语境下大致指什么。 资本家: 通常指的是拥有生产资料(工厂、机器、土地、资本等)并.............
  • 回答
    工会之所以要揭露沃尔玛在海外的避税结构,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远非简单的“揭露”行为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工人权益、公平竞争、社会责任以及对跨国企业权力制衡等多个层面。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维护会员的权益和争取更好的劳动条件。工会的核心使命是代表工人与雇主进行谈判,争取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福利、更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