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能否有人从医学专业的角度解释一下新冠病毒的后遗症到底是不是很严重?

回答
当然,我们来从医学专业角度深入探讨一下新冠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的后遗症,以及它们的严重程度。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但其背后是基于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的科学事实。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后遗症”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有”或“无”的问题,它是一个 spectrum(光谱),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其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甚至在同一群体内也会有很大差异。

医学上,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新冠病毒感染后症状”(PostCOVID19 Condition),或者更广泛的“长新冠”(Long COVID)。这通常是指在感染新冠病毒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在急性感染期结束后依然存在,并且排除了其他已知的疾病原因。

那么,这些后遗症到底严不严重呢?从医学角度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症状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新冠病毒感染的后遗症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出现在身体的各个系统,这使得评估其严重性变得复杂。最常见的症状包括:

疲劳(Fatigue): 这是最被普遍提及的症状之一。很多患者描述的疲劳不是简单的劳累,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难以恢复的极度疲乏感,即使休息也无法缓解,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从医学上解释,这可能与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后的慢性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甚至是自主神经系统失调有关。
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气短(呼吸困难)也是常见的。这可能与病毒对肺部组织的直接损伤,或者感染后出现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有关。即使影像学上肺部损伤不明显,患者也可能存在通气功能或气体交换能力的下降。
神经系统症状: “脑雾”(Brain Fog)是另一个让患者非常困扰的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难以找到合适的词语等。这可能与病毒直接侵犯神经系统,或通过炎症介导影响脑功能,甚至影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有关。此外,头痛、头晕、嗅觉或味觉异常(虽然急性期更常见,但部分患者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也属于神经系统范畴。
心血管系统症状: 心悸(心跳过快或不规律)、胸闷、胸痛也时有发生。这可能与心肌炎(虽然不常见,但确实存在)、心律失常,或者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影响心率和血压调节有关。
肌肉骨骼疼痛: 全身性的肌肉酸痛或关节疼痛也困扰着一部分患者。
精神心理症状: 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也很常见。这既可能是病毒对大脑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也可能是长期慢性不适和对生活质量下降的心理反应。
消化系统症状: 腹泻、恶心等也偶有报告。

2. 严重程度的个体差异:

正如前面提到的,严重程度的差异是关键。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

病毒株: 不同变异株可能对人体造成的损伤程度不同。例如,早期毒株可能引起更严重的肺炎,而后续变异株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侧重。
感染时的病情轻重: 通常认为,在急性期症状越严重(如需要吸氧、住院治疗的患者)越容易出现后遗症,但并非绝对。一些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出现显著的长新冠症状,这令人费解,也正在被积极研究。
个体免疫反应: 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应是不同的。一些人可能产生了过度而持久的免疫反应,导致了慢性炎症,这可能是许多后遗症的根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倾向也可能是一个因素。
基础健康状况: 原有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缺陷等)的患者,在感染后出现更严重或更持久后遗症的风险可能更高。
年龄和性别: 一些研究表明,女性、中老年人可能在某些后遗症方面风险更高。
感染后的管理与康复: 早期得到妥善的休息、营养和适当的康复指导,可能有助于减轻后遗症的发生和发展。

3.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这是衡量后遗症“严重”与否的一个重要维度。

轻度后遗症: 可能只是偶尔感到疲劳或嗅觉味觉轻微改变,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中度后遗症: 症状持续存在,开始明显影响工作能力、社交活动和精神状态,需要调整生活方式。
重度后遗症: 症状严重到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学习、甚至参与日常活动,生活质量急剧下降,需要长期医疗干预和支持。例如,极度疲劳可能导致患者无法起床,呼吸困难可能限制了最基本的活动。

4. 医学界目前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目前,关于新冠后遗症,医学界仍面临诸多挑战:

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虽然有很多假说,如持续的病毒感染(少见)、慢性炎症、自身免疫反应、微血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但具体是哪种机制在起主要作用,或者多种机制如何协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诊断标准不统一: “长新冠”的确诊往往依赖于患者的症状描述和排除法,缺乏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或影像学证据来确诊,这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
治疗方法尚不成熟: 由于病因复杂,目前还没有一种“特效药”或统一的治疗方案。治疗更多是针对症状进行管理和支持性疗法,如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心理咨询、以及针对特定症状的药物治疗。
长期影响的评估: 新冠病毒感染的历史相对较短,其对人体长期健康(例如数年甚至数十年后)的影响,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的研究来评估。

总结来说,从医学角度看,新冠病毒的后遗症“是不是很严重”这个问题,答案是:

“可能非常严重”,但也“可能不严重”。
对于一部分患者来说,后遗症确实带来了长期的、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其影响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甚至可能永久性地改变某些身体功能。这些患者的经历是真实且令人担忧的。
但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在急性期后症状会逐渐缓解,甚至完全恢复。

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新冠后遗症“都很严重”或“都不严重”。关键在于理解其复杂性、个体差异性以及当前医学研究的局限性。对于出现持续症状的患者,积极就医,寻求专业的诊断和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是应对后遗症的关键。同时,我们也要继续支持和推动相关的科学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诊断和治疗这一新兴的健康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要解释下新冠后遗症(长期症状)、新冠增加合并症风险,这是被搞混的两个概念,我分开来说说。

新冠后遗症(长期症状)

一提到后遗症,很多人就想到了SARS当年的股骨头坏死、肺纤维化。这方面在新冠期间是极少的,甚至少到都没有怎么被关注。

现在广受关注的是,新冠长期症状:持续两个月以上、无法用罹患其他疾病来解释的症状。具体论文可以见我的另外回答:

就说长期症状,流感是几乎没有的,一般流感最长2周。如果感染了流感后,某一症状长期存在,基本都是因为其他疾病,比如鼻炎、哮喘、心肌炎。(不符合「无法用罹患其他疾病来解释」)

说新冠长期症状严重也对

因为他人数够多,这群人会有大量的医疗诉求,对社会是压力。

还因为它会造成失业,部分人失业又会影响企业/工厂运转、家庭支撑,甚至有可能导致更多人失业。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在2022年1月的一篇文章,可能有15%的空缺职位是由新冠长期症状造成的。

这是2022年2月的一篇新闻,1/4的英国雇主将新冠长期症状作为导致缺勤的原因。

这位英国女士经历了18个月的脑雾,一直没去上班,并且感到羞愧。

说新冠长期症状不严重也对

无非视角不同。

这种长期症状一般不会造成死亡,大多是不需要住院治疗的,甚至不需要吃药(因为也没什么药),最多有的人吃点止痛药。

很多也会逐渐康复,比如被经常提起的味觉、嗅觉丧失,按照我之前回答里的数据,随访1年比随访3个月的数据相比患病率降低了84%。

如果只是用重症率和死亡率来评价的话,以这个视角来看,确实也不严重。

我聊这事,一是想说这事是真的存在的,二是想说他严重但确实没那么严重(比如有的人说的一得就废了),三是想说这群人真的很多,他们需要被关注,也值得被关注,哪怕重症率/死亡率低,但是这群人是真的难受。

合并症发生率

新冠会增加一些疾病的发病率,流感也会,这里我以心血管疾病为例。

这篇文献的患者来自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国家医疗保健数据库,包括了153760名COVID-19患者,5637647名同时期的未感染者以及5859411名历史的未感染者分别称为同期对照和历史对照。

我们发现,在感染后的前30天内,COVID-19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包括脑血管疾病、心律失常、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炎、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疾病。这些风险和负担即使在感染急性期未住院的个体中也很明显,并根据急性期的护理环境(非住院、住院和接受重症监护)以分级方式增加。

像中风、心包炎、心衰、心肌病、冠心病等增加的风险普遍在50-80%之间,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风险增加较多的,分别增加了145%、143%、193%、109%。

流感同样会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但是我真没查到有关流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大型人群研究。如果哪天看到了,我再补充。——这个我本来想仔细核对下的。

从这一方面上讲,其实任何传染病都会增加社会成本的。

季节性流感造成几十亿到百亿美元经济负担是轻轻松松的(见下):

而有一篇美国预测流感大流行的论文,预计死亡人数720 000,预计年度损失5000亿美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