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大明风华》有哪些严重不符合历史?

回答
电视剧《大明风华》虽然以明朝为背景,也着实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但要论历史的严谨性,那可就实在有些“大明风华”得过了头。很多情节和人物设定,简直是把历史老先生的胡子当成了画笔,随意涂抹,让人看得是既过瘾又忍不住要扶额叹息。

咱们就一样一样捋捋,看看这剧里到底有哪些地方,让明朝的穿越者来了都要直呼“我当年不是这么玩的”。

一、人物的年龄与性格塑造:穿越人设的“迷惑性”

孙若微的“少女感”与年龄跨度: 剧中孙若微从少女时期开始,经历了大起大落,最后成为皇太孙的孙后。这其中的时间跨度,按照历史推算,孙若微初入宫时年纪也不小了,更别说后来成为皇孙孙媳、皇孙孙后,这中间的岁月是实打实地流淌的。可剧中孙若微始终保持着一种接近少女的活泼与活力,即便经历了丧亲之痛、颠沛流离,这种“少女感”似乎从未褪去,仿佛时间在她身上按了慢放键。这种过度理想化的处理,让人物显得不够真实,缺乏岁月的痕迹。历史上的孙若微,不可能一直像个刚出阁的姑娘一样。
朱瞻基的“少年玩乐”与政治成熟度: 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宣德皇帝,在剧中前期被塑造成一个有些叛逆、爱玩乐的王孙公子。这倒是符合一些史书对年轻时期的记载,但关键在于,剧中他表现出的政治敏感度和处理政务的能力,很多时候与他当时展现的玩世不恭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为皇太孙,他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并且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超出年龄的成熟和决断。剧中这种“玩乐中偶尔爆发政治天才”的设定,虽然增加了戏剧性,却也模糊了他作为储君的成长过程和早期政治实践。
其他皇室成员的“反差萌”与历史原型: 很多配角,比如汉王、赵王等,在剧中被赋予了极具个性的性格,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过火”。例如,一些王爷的阴谋论和手段,虽然是为了制造冲突,但在历史上,这些王爷虽然有野心,但并非个个都像剧中那样心思缜密、手段层出不穷,而且他们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力,也被为了剧情需要而放大或缩小了。

二、政治斗争的“现代化”与“家族情仇”的过度放大

权谋斗争的“谍战片”风格: 剧中的政治斗争,很多时候显得过于“现代化”,像是现代谍战片里的暗中较量、信息传递和卧底行动。比如,角色之间通过密信、情报网等方式勾心斗角,这种细腻的、有条理的间谍式操作,在明朝初期的政治环境下,尤其是皇宫内部,其普遍性和有效性存在疑问。当时的政治斗争更多是基于君臣、宗室之间的权力分配、利益集团的博弈,以及舆论和名望的争夺,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情报战。
“宫斗”模式的渗透: 尽管《大明风华》是一部大历史剧,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内核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宫斗剧”的影响。后宫妃嫔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了上位而设计的各种计谋,这种模式在历史上当然存在,但剧中对这种“女人之间的争斗”的强调,有时候会冲淡了整个朝政的格局和真正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后宫争斗是政治的一部分,但绝非全部,尤其是在明朝,皇权的稳固和朝臣的辅佐同样重要。
对“汉王之乱”等事件的处理: 像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在剧中被描绘得相当惊心动魄,但对其起因、发展和最终结局的处理,可能为了戏剧性而进行了大量的虚构和改编。历史上的“汉王之乱”是明朝宗室藩王势力与中央皇权的一次重要较量,但剧中对具体细节的加工,是否准确还原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人物动机,是值得商榷的。很多时候,剧中的“叛乱”更像是为了给主角制造挑战而设计的“关卡”。

三、服饰、礼仪与生活方式的“混搭”与“创新”

服饰的“穿越感”: 这是很多历史剧都会遇到的问题,《大明风华》也不例外。剧中人物的服饰,尤其是女性角色的,很多时候在剪裁、款式和色彩搭配上,过于鲜艳夺目,甚至有些“时髦”。虽然为了视觉效果,会进行艺术加工,但有些设计明显超越了明朝的服饰审美和形制。例如,某些裙装的廓形,或者头上佩戴的饰品,在历史上是找不到原型的。明朝服饰有其独特的规制和审美意趣,剧中的一些“创新”虽然好看,却也牺牲了历史的真实性。
妆容的“现代风”: 剧中女性角色的妆容,特别是口红、眉形等方面,很多都带有浓厚的现代审美痕迹。明朝的妆容讲究的是“花钿”、“斜红”等,虽然也有妆点,但整体风格与现代的精致妆容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剧中的“网红脸”和“韩式半永久”眉毛,让角色显得过于“漂亮”和“柔美”,却也疏远了历史的质感。
生活细节的“现代逻辑”: 剧中一些人物的行为方式和思维逻辑,也时不时会流露出现代人的影子。例如,某些对话的语速、表达方式,或者角色处理问题时的“解决方案”,都可能带有现代社会的思维惯性。比如,角色之间过于直接的情感表达,或者对某些社会规则的理解,都可能与真实的明朝存在差距。

四、历史事件与人物关系的“模糊化”与“重塑”

重要历史事件的“柔化处理”: 像“靖难之役”的背景,虽然剧中有涉及,但其残酷性和政治影响,在剧中更多是通过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来体现,而非直接的血腥和权谋描写。明朝初期的政治格局,尤其是燕王朱棣篡位后的稳定朝局,充满了各种潜在的危机和斗争,剧中的处理方式相对温和,削弱了历史的厚重感。
人物关系的情感化编排: 剧中许多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线,被大大地加强和美化了。历史上的政治联姻和权力斗争,往往是冰冷的,但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会将这些关系注入更多浪漫和温情。例如,孙若微与朱瞻基的爱情,在历史上或许更多是政治需要下的结合,但剧中将其描绘得如同琼瑶剧一般,虽然动人,却也偏离了历史的本质。
对历史人物的“正面化”或“戏剧化”加工: 为了服务于剧情和主角光环,一些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会被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例如,将一些原本野心勃勃的王爷塑造成为了家族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悲情英雄”,或者将一些原本只是臣子的配角,设计成拥有超乎寻常的智谋和洞察力,从而衬托主角。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虽然能让观众快速理解角色,却也牺牲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历史的真实性。

总而言之,《大明风华》更像是一部披着明朝外衣的“大型古装偶像剧”或“权谋剧”,它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但也确实在很多方面对历史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果你是想了解明朝历史的严谨细节,那可能得另寻他处。如果你只是想看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那么这部剧中的“大明风华”,或许也能让你心满意足。只是,在欣赏这份“风华”的同时,不妨也对那些“风华”背后的历史痕迹,多一份辨析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整部剧各种乱入,套用典故,整个一大杂烩。正史和野史一律采纳野史,甚至自编史。

红衣大炮,关宁铁骑,洋枪队,聪明的徐某,和早早出场的于谦,四朝元老三杨,还有朱棣老爷子的荆棘权杖。。。。。。

锦衣卫是奴才部门,一个王爷一个太孙去锦衣卫当差?尤其朱亚文,号称行走的荷尔蒙演的像个太监。

建文帝的相关剧情,人家朱棣用一个北京城把朱允炆整个天下打下来了,你觉得人家怕剩下那仨瓜俩枣?

朱棣和孙媳妇的剧情,怎么说呢,这大概是槽点里的剧情吧。

最扯淡的最后一战以及太子登基剧情,这都不是不合正史了,这就没有任何逻辑。还整个曹操的典故,是觉得人家瓦剌是多傻,连皇帝的大概年纪都不知道。那俩人是爷孙关系,打了我们二十年的朱棣是那个小太监?战争槽点太多,不多说。我是丝毫没感受到太子登基的压力。

朱瞻基的剧情平平淡淡,收拾俩王爷又用了曹操的烧纸术,还因为弄死了俩叔叔内疚而病逝。最关键还有汉王绿太孙的剧情,我尼玛,朱瞻基是傻逼吗?

朱祁镇的表演还行,就是不晓得说小时候笨的不会说话是什么情况。

太后居然需要穿铠甲去振奋军心。。。我觉得效果不如裸奔。

user avatar

不想看辫子戏,就得玩命儿吹《大明风华》。

user avatar

一:朱棣有没有诛方孝孺十族,这个可疑。

二:汉王并没有监国过,

三:那时候并没有红衣大炮和关宁铁骑,明末才有

四:朱元璋那张鞋拔子脸是假的,并不是那样,而是国字脸。

五:解缙并不是被赵王害死的,而是纪纲。

六:朱棣在最后一次北征没有输,而且正史中打的是鞑靼首领阿鲁台而不是瓦剌。马哈木1416年就死了。

七:朱棣并没有想把皇位传给汉王,乱编的,而且太子继承皇位很顺利。

八:汉王是朱瞻基继位后才造反,并不是太子继位时造反。

九:张太后被严重抹黑,其实张太后是位治国能力很强的贤后,而且也没活到土木堡后面,1442年就死了,反观剧里的女主,历史中她就是个势利小人。

十:剧里于谦指责汉王时说的汉有八王之乱……简直辣眼睛,西晋表示别碰瓷。

十一:朱瞻基被赶去南京并不是稳定局势,而是帮他爹迁都南京。

十二:女主并不是什么靖难遗孤。

十三:朱祁钰生母并不是胡皇后,而是吴贤妃。

十四:朱瞻基当皇帝后那一次战斗,并不是打瓦剌,而是巡边突遇兀良哈,将其打败。

十五:北京保卫战朱祁钰和太后穿盔甲出战简直………!

十六:历史上的汉王和赵王一般般……被夸大了。

十七:剧里太子去卖家具我怀疑是学了康麻子的儿子十爷。

十八:也先一句十几副盔甲起家我怀疑是学野猪皮努尔哈赤的。

十九:太后和大臣私奔了…………

二十:杨溥被朱棣关了十年,剧里的是怎么跑出来继续当官的?

二十一:你说你一个皇太孙,当什么公公。

二十二:这剧挺辣眼睛的。

二十三:三杨早就在土木堡之前死了,剧里活到土木堡后面去了。

二十四:安南就安南嘛,还什么阿丹国?而且也没有什么阿丹公主,

二十五:胡皇后并不是因为出轨被废,而是无子被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