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电视剧《大明风华》出现“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这种官职,该剧编剧水平到底处于何种层次?

回答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出现“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的官职设置,在很多观众,尤其是对明朝历史有所了解的观众看来,确实是一个非常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设定。这直接反映了编剧团队在历史细节把握上的严重不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历史常识的漠视。

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

一、 明朝官职体系的基本常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明朝的官职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职官与官职是分离的: 明朝官制设计了一个核心原则,即“文官不任武官,武官不任文官”,以防止权臣干政。虽然有“兼领”的情况,但通常是在同类系统内,或者由皇帝特旨授权且非常罕见。
礼部尚书与锦衣卫指挥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
礼部尚书: 是中央六部之一礼部的最高长官,属于文官系统,主要负责国家礼仪、祭祀、朝会、科举、学校教育、民族关系等事务。其品级为从二品。
锦衣卫指挥使: 是锦衣卫的最高长官,锦衣卫是明朝特有的军事特务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侦查、逮捕、审讯等工作,拥有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锦衣卫的指挥使通常由军人担任,虽然在明朝中期以后,文官也可能通过兼职或特旨担任,但其核心职能和性质与礼部尚书完全不同。指挥使的品级也在二品以上,但其权力在于其对特务机构的控制和对皇帝的直接效忠。

二、 “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为何是历史硬伤?

将这两个官职强行结合,出现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1. 职责冲突与权力矛盾:
礼部尚书的职责是温和而有条理的,侧重于“礼”,强调的是国家的和谐与秩序。
锦衣卫指挥使的职责是秘密而严酷的,侧重于“法”和“刑”,是皇帝的鹰犬,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让一个负责国家礼仪、教化的官员同时掌管一个秘密特务机构,这在制度设计上是极不合理的。这不仅会造成职责上的混乱,也容易滋生腐败和滥用权力。礼部的职责要求他保持一定的“文雅”和“朝仪”,而锦衣卫的职责却要求他冷酷无情、不择手段,两者在性格和行事风格上存在根本性的冲突。

2. 权力集中与监督失衡:
明朝政治体制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权和制衡,防止任何一个部门或官员权力过大。礼部尚书本身已经是六部之首,地位显赫。锦衣卫更是皇帝的亲信机构,如果礼部尚书兼任锦衣卫指挥使,意味着他同时掌握了国家的礼仪、教育以及秘密特务的权力。
这种权力集中,将严重打破原有的政治平衡,使得该官员拥有过大的影响力,而其所代表的礼部系统本身并没有相应的权力制约锦衣卫的行动。即使是由皇帝特旨,这种做法也与明朝制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容易导致皇帝权力被架空或被误导。

3. 文武分工的原则破坏:
虽然明朝中后期文官兼任武职的情况有所增加,但通常是作为一种临时的、或者是在特定的军事危机中出现的临时举措,而且即便如此,也往往会保留其文官的身份,并且有明确的指挥体系。
而“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则更像是将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系统强行绑定,缺乏任何历史上的先例或制度上的逻辑支持。礼部尚书主要由文官担任,而锦衣卫指挥使虽然不全是军人,但其机构的性质和运作模式是军事化的。让一个文官体系的最高负责人去直接领导一个军事化特务机构,是对文武分工原则的极大挑战。

三、 编剧水平的层次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评价该剧编剧的水平:

处于较低甚至可以说是“不合格”的层次:
缺乏基础史实研究: 出现这样的官职设置,最直接的解释是编剧团队在创作前,没有进行足够深入和细致的明朝官制研究,对基本常识性的历史细节一无所知。这是一种基础性的失误。
为了剧情服务而牺牲历史: 有时为了剧情的戏剧性或人物塑造的需要,编剧可能会对历史进行一定的改编。然而,这种改编应该建立在对历史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并且改编的幅度不能过于离谱,不能触及历史的“硬伤”。“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这种设定,已经不是“改编”,而是“杜撰”,是对历史逻辑的完全破坏。
缺乏逻辑思维和辨别能力: 即使编剧团队对历史细节不甚了解,也应该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构思剧情时,应该能够意识到这种官职设定的不合理性。例如,一个负责礼仪的官员,如何同时协调锦衣卫的秘密行动?这种跨部门、跨系统的权力叠加,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操作困难和制度上的漏洞。如果编剧能够想到这一点,就不会轻易设置这样的情节。
对观众智商的低估: 这种明显的历史错误,是对观众智商的一种低估。观众并非完全没有判断力,当看到如此不合常理的设定时,会产生强烈的违和感,从而降低对剧集的信任度和观感。

可能的原因推测(但不能成为其合理的借口):
急功近利与时间压力: 可能是为了赶进度,或者是在创作初期缺乏充分的沟通与审核,导致低级错误被疏忽。
编剧团队的专业素养不足: 可能编剧团队中缺乏专门负责历史顾问的专业人士,或者即使有,其意见也没有被采纳。
对“戏说”的片面理解: 认为“戏说”就可以随意篡改历史,而忽视了“戏说”也应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对基本事实的尊重。

四、 对《大明风华》剧集整体评价的影响

《大明风华》作为一部以明朝为背景的古装剧,本应在历史的土壤中生长,然而这样的历史硬伤,极大地影响了剧集的整体质量:

降低了剧集的观赏性和可信度: 观众会因为这些明显的错误而跳戏,难以沉浸到故事中。
损害了剧集的严肃性: 一部连基本官职设定都出错的剧集,很难被认为是严肃的历史剧,更像是一部披着历史外衣的“架空剧”。
传递了错误的史观: 对于不了解明朝历史的观众,可能会被误导,认为这样的官职是真实存在的。

结论:

电视剧《大明风华》出现“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这种官职,是编剧团队在历史细节把握上的一次重大失误,充分暴露了其在历史研究、逻辑思维、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可以说,编剧的水平在这个层面上是非常低的,远未达到对历史剧创作的基本要求。这种错误不是简单的“艺术加工”,而是对历史常识的根本性颠覆,严重影响了剧集的质量和可信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还别说,按着明朝的奇葩规定,这事是真有可能发生的。

首先,礼部尚书肯定是正儿八经读书读出来的,除了开国的那帮子之外,往后的基本上就是两榜进士出身,运气爆棚的也得是个举人。

其次,关于科举,明朝并未规定只有民籍才可以科举,所以明朝军籍考生非常多,而且出了很多佼佼者,比如锦衣卫的史可法,比如南京锦衣卫的方从哲。

再次,明朝也没有规定军籍进士不能担任六部九卿,比如金吾左卫的李东阳就当过礼部尚书。

又次,明朝还有个规定是荫职,也就是爸爸给儿子挣一份祖传的官职,只是这个袭职需要通过考核之后才能袭。

最后,一个卫并非只有一个指挥使,我见过有三个指挥使的普通军卫,也见过有七个的,锦衣卫这样的大衙门,有个十个二十个的挂职世袭指挥使,也是正常的。

有以上五条前提,那么,科(xia)普(bian)时间来了:

如果某人非常强悍,先是洪武元年跟着徐达北伐攻入元大都,次年又跟着常遇春攻入元上都,洪武三年跟着李文忠攻入应昌,洪武四年同傅友德南下四川灭明夏,洪武五年跟着冯胜横扫甘肃,洪武六年跟楚王朱桢平定湘西苗叛,洪武八年驰援过辽东,洪武十四年跟着沐英打云南,洪武二十年跟着冯胜打纳哈出,洪武二十一年跟着蓝玉打捕鱼儿海,洪武二十九年跟燕王朱棣打过庆州。这一通操作下来,得个世袭的卫指挥使也不是不可能,然后锦衣卫缺人,调任锦衣卫指挥使,这是个世职。

好景不长(其实已经够长了),他死了,儿子不到十六岁,没办法袭职,只好领一半的工资,当白身。(明朝规定,没袭职的能领一半工资)

结果这位年仅十岁的小孩是个神童,文武双全,去参加科举考试居然就中了!(明朝确实也没有规定小孩不许考科举)

这样小孩就是军籍两榜进士,从翰林院修撰开始步入仕途,转礼部员外郎,礼部郎中,礼部主事,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荣升正二品礼部尚书,完成了预期目标的一半。

还有一半呢?

那就简单了,十六岁去兵部报道,因为锦衣卫是上直卫不属五府,所以省去了五府、都司勘合的步骤,兵部摆出袭职题目,马射、步射、举重等等项目,小伙子顺利通过,兵部依着在先的体例,许其袭职——锦衣卫指挥使到手,另一半预期目标完成。

至此,刷出成就“礼部尚书兼锦衣卫指挥使”。(确信)

瞧瞧,瞧瞧人编剧的良苦用心,你们觉得编剧这人说话着三不着两说话云山雾罩,那都是误会,编剧这人说话爱抄近,你们不理解罢了,春秋笔法,十个字就隐藏了另一部七十集电视连续剧的剧情,你们还这个那个的,不像话!(奉狗胡编)

user avatar

谢题主 @首阳大君 邀!

近些年来,活跃在网络上的所谓“明粉”,其中绝大多数都可以划分成两类:一类是只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一类是连《明朝那些事儿》都没看过的。

如果这部剧的编剧也按我上面说的“粗暴二分法”来划分的话,那他们绝对是后一类!


喷编剧之前,我想先为这部剧的原著作者莲静竹衣鸣个冤。我觉得这部剧的编剧们不仅不了解明朝的历史,也并没有认真的看过原著。

原著初名《六朝纪事》,后改名《大明皇妃孙若微传》。前段时间我曾找来看了下,原本是抱着吐槽看笑话的心态去的,结果看了几页之后我就发现我错了。原著作者的文史功底一点不弱,她对明史的了解程度至少要超过98%的“明粉”,她绝对跳脱出了我上面说得那两个阵营。

我给大家截一段

长陵位于京城西北,是永乐皇帝生前预建的,长陵始建于永乐七年,几乎与紫禁城同时动工。当时永乐皇帝命礼部尚书赵羾与善视风水的江西术士廖均卿等人勘察了北京四周的山山水水,最终才选定了这处有黄花城、居庸关等军事要塞为屏障的黄土山为“吉壤”。随后永乐帝亲自驾临视察并改封黄土山为“天寿山”。营建过程中征用了山东、山西、南北直隶、浙江等地的大批工匠与民夫,甚至动用了驻扎在北京附近的官军。

能看出作者还是有些功力的,也做足了功课。


原著我只看了两卷共二十章的内容,大概也就占全书的十分之一。不过很多小细节上还是看得出作者对明史的掌握程度,至少在我看过的章节里,绝没有“礼部尚书兼锦衣卫指挥使”这种低级荒谬的错误。

而剧版的编剧,我查了下百度百科,度娘告诉我是这三位:安建、张挺、戴津。没有原著作者莲静竹衣。

张挺也是本剧导演,近两年他担任编剧的大作还有《创业时代》和《斗破苍穹》。

安建也同样是《创业时代》的编剧。

“我爱上了你的身体,和另一个女人的声音”就是这两位的杰作。

第三位编剧戴津,百度里没有词条,我只能在豆瓣上挖到一点她的资料。

上面那两部作品,我从未听说过。点进去看了下,全都没评分,因为评分人数太少。

这部剧的剧情简介我看了下

……

我对这部剧不报任何希望。


好了,废话说完,我要开始喷这个“礼部尚书兼锦衣卫指挥使”了,这个半文半武、不文不武、又文又武的混搭风官职属实是震撼我全家!

上朝的时候文官站左班,武将列右班。你个“礼部尚书兼锦衣卫指挥使”站哪?站在正中间独领风骚?

明初洪永时代的礼部尚书,少有“兼职”者(好像只有洪武十五年礼部尚书邵质兼了华盖殿大学士)洪熙以后礼部尚书兼XX阁大学士这种职衔才逐渐成为常例。其实严格来说应该是反过来,大学士兼尚书,主要是考虑到大学士是皇帝顾问,但品级才正五品,加个尚书提高下身份地位,才更好展开工作为皇帝服务。

明代中后期以后,基本能入阁的都是礼部或吏部的尚书或侍郎职兼大学士。比如,举几个栗子。

张璁 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张四维 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梁储 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许国 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王锡爵 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王家屏 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通常来说,入阁以后,就是专职的皇帝秘书,只署理阁事就可以,不必也不能真的兼领部院职权。

俱掌内制,不预所升职务。 ——《明仁宗实录》卷二

大学士还实领部院职的好像我只知道两个,嘉靖朝的张璁和方献夫。张璁兼领都察院(这也是明朝史上首位以阁臣兼掌都察院的),方献夫兼掌吏部(只管了两个多月)。

所以,说回来,您这个“礼部尚书兼锦衣卫指挥使”,到底哪个是实职啊?


再说说徐滨这个人设

我真是服气了,“永远碰触不到的爱人”,啧啧啧。

你们古装剧里搞对象是不是没有第三者就谈不起来啊?都TM9012年了怎么还搞三角恋那一套。(我试着搜索了词条,发现原著里好像没有这个人物)

唉!

尽管上面啰嗦了一大堆有的没的,但我明白,这部剧里汇集众多老戏骨、小鲜肉、流量派、演技派,再加上宣传和热搜加持,收视率一定不会低,甚至可能会爆。

但我真的很难过,我不喜欢。

user avatar

@首阳大君 邀,其实吧,真的不怪编剧无能,实在是你要拍明宫戏太难了。

且容小生先开一个脑洞。

我倒是有个不错的建议,你如果真的要怕明宫剧,我建议拍明穆宗朱载坖、首辅张居正和李太后的故事。

李太后和神童张居正青梅竹马,无奈选入裕王府;乡试失利、游戏人间的神童张居正经此刺激,发愤读书,立誓要帮助李太后在这个“只有门前两个石狮子干净”的皇室站稳脚跟,终于在23岁中进士,授庶吉士,从此进入权力中枢。几番潮起潮落,沧海桑田,张居正逐渐成长,当他认为他足够强大的时候,他找到了他的老师徐阶,希望入裕王府。

而此时的裕王府正因为嘉靖的猜忌风雨缥缈,在一个雨天的夜晚,张居正来到了裕王府,裕王在满城风雨中看到这位冉冉升起的政坛明星站在自己身边,无限激动和感慨。当张居正离开时,仿佛依稀看到了当年的一袭青裙。

万历初年,年轻的李太后和年幼的小万历站在了群臣面前,站在了大明帝国的最高峰。看着故作威严镇静,但是又紧张不已的李太后,站在群臣之首的张居正,暗暗告诉自己:当年你嫁入裕王府,我一个穷书生送不了什么,现在,我送一个天下大明、万国来朝的帝国。

李太后问:先生,近来可好?

张居正答:甚好,妻妾成群,儿孙满堂。

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卒。有政敌将张居正与李太后年轻时候的相识告诉了万历皇帝,年轻易怒的万历想起那个严厉不可侵犯的张先生、那个对自己比他儿子都严格的张先生,怒不可遏,皇宫中传来万历的怒吼:此为臣子之道乎?

万历四十二年,六十八岁的李太后病入膏肓、油尽灯枯,她望着窗外,仿佛看到一袭青衣、一袭红袍两个张居正向她走来。

青衣书生作揖:小生张白圭,见过李小姐。

她又想起了当年被自己嘲笑“白圭”这个名字时,张居正急得满脸通红的向自己解释“此为帝王礼天之圭,非那种龟”;

红袍宰辅作揖:内阁首辅张居正,拜见太后。

她又想起了当年穆宗弥留之际,高拱咄咄逼人、内外群情汹汹时,张居正淡然的告诉自己和年幼的儿子:臣为天子之白圭,可祭天地,可斩妖邪。

我张居正,一生风光霁月,不越人臣之礼、不惭宰辅之义,不愧天、不愧先帝、不愧万历、不愧天下万民,亦不愧你。

这才是,《大明风华》。


脑洞开完,言归正传。其实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还是能够理解编剧这种“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的这种奇葩设定的。

古装宫廷剧,可以分两种,一种男人打架的剧,那叫政治剧,例如《大明王朝1566》;一种女人打架的剧,那叫后宫剧,例如清宫剧。

而古装政治剧,从《海瑞罢官》开始,历来就是重灾区,借古讽今的帽子挨着就死、碰着就亡,不细说。现在如果现在有人拍,我佩服他的勇气,认定他的无知。

因此,只能拍女人打架的剧,后宫剧。而后宫剧中的清宫戏已经拍烂了,投资方一看,清朝拍完了,那就拍明朝呗!

大笔一挥,编剧就开始根据小说改稿子,就像 @朱权 说的,小说可能写得很考究,也很好,但是编剧知道那些爱看后宫剧的人压根不在乎你所谓的史实,他们在乎的是激烈,最好两男一女,就像《甄嬛传》一样,多刺激。

于是没办法,男二就必须承担暗恋着女主,女主却又“一入宫墙深似海”,只能“从此我不能给你拥抱,只希望你一直都好”,因此男二要帮助女一在宫廷之中一路登上女人的制高点。

编剧一想,那男二应该是一个什么身份才能帮助到妃子争夺皇帝之位呢?

像《甄嬛传》里面的果郡王肯定不行,大明的藩王们虽然洪武朝很牛叉,但是经过永乐和宣宗的几番折腾,基本就吃喝等死了,想介入皇后之争?真心是老寿星和砒霜。

唯一能够在后宫中发挥点作用的,就只能是司礼监太监了,可是一来宣宗朝虽然给小宦官开了内书堂,但是司礼监太监还是没后世那么虎的;二来,男二是个太监,你说真的阉了,也不太好,如果不阉的话,那就不是《大明风华》了,而是《大明风流之一个太监闯后宫》了,更不好;

这个王爷也不行,太监也不行,那要不当宰相?

不好意思,宰相早被朱元璋废了,而宣宗朝内阁权威也还没起来,远远达不到张居正“吾非相,吾摄也”的赫赫威势,那个时候的内阁是个兼职,“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明史·职官志)。

既然尚书这么牛,那就当尚书吧!最牛的肯定还是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但是吏部尚书管天下官员,管不到宫廷啊!

这可咋整!

编剧灵机一动,六部之中不是还有礼部尚书么!论官位,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礼部排名第三(明前期);论声势,清贵第一,管天下学子,为历届进士之座师;更重要的是,别人能和后宫搭上边啊,毕竟在册立皇太子、妃嫔的时候,礼部尚书需要“则举诸仪注条上之”。

编剧可能觉得,这么也实在有点牵强,于是灵机又一动,就让这位礼部尚书领了一个锦衣卫指挥使的活,锦衣卫内掌宫禁,“宿卫则分番入直”,外管稽查兵权,“凡承制鞫狱录囚勘事,偕三法司。五军官舍比试并枪,同兵部莅视。”

所以,男二左手握大明栋梁选拔之职,右手掌皇室安全并管理京都内外稽查大权,就问皇帝你,怕不怕!

不过,宣宗真的不怕!

宣宗什么人物?宣宗是我在明朝诸帝中最喜欢的一个了,要武能武,要文能文。

论武力。永乐亲征漠北,身边带的就是他的宝贝孙子宣宗,宣宗即位之后,御驾亲征跟玩一样,当年也是在塞外狂砍蒙古人八条街的狠人

车驾出喜峰口,夜,军士皆衔枚,敛甲韬戈,驰四十里。昧爽至宽河,距虏营二十里,虏望我军以为戍边之兵,即悉众来战。 上命分铁骑为两翼夹击之,上亲射其前锋三人,殪之。两翼飞矢如雨射,虏虏不能胜。继而神机铳叠发,虏人马死者大半,余悉溃走。上以数百骑直前,虏望见黄龙旗知,上亲在也,悉下马罗拜请降。皆生缚之,遂获虏生口驼马牛羊辎重。
《宣宗实录卷之四十七》

论文采,宣宗那一手丹青可算一绝,目前故宫博物院就还有一些宣宗御笔画:

文韬武略的宣宗,永乐认为酷肖自己的皇太孙宣宗,仁宗羡慕嫉妒恨甚至与其关系不和但是也毫无办法的宣宗,御驾亲征过汉王、兀良哈的宣宗,既能丹青妙手又能左右开弓的宣宗,十个礼部尚书加锦衣卫指挥使加起来也不够啊!

至于说,宣宗要向全天下宣告你的妻子是靖难遗孤?

你疯了吗!你们一家当初要不是你胖子爸爸朱高炽争气,当年差点就在北平之战中城破被杀,你居然要像全天下宣告你妻子是靖难遗孤?

你真的不怕你爷爷和你爸爸半夜从陵墓里爬出来把你掐死?

user avatar

官职算啥,给你们看看真正的“大明疯话”↓



靖难遗孤啥意思呢?朱棣靖难之役功成,当时拥护建文帝的大臣的后代们被贬入贱籍,妻女罚入教坊司,世代相传,久习贱业。

贱籍,即所谓乐户(乐人)、惰民(胥役)、世仆(又称伴当,俗称细民)、蜑户(渔民)、丐户(乞丐)等,不在士农工商四名之列。不能科举,不能与良民通婚,只能从事低贱职业,一直持续了三百余年,直到清朝中叶。

明末文人有过一段关于贱籍的记载,说他们:“男不许读书,女不许缠足,自相配偶,不与良民通婚姻。即积镪巨富,禁不得纳赀为官吏”(沈德符在《敝帚轩剩语》)

雍正时期,浙江道监察御史上疏,称:“山西两省乐户另编籍贯,世世子孙勒令为娼,绅衿地棍呼召即来侑酒。间有一二知耻者,必不相容。查其祖先,原是清白之臣。因明永乐起兵不从,遂将子女编入教坊,乞赐削除”(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二《乐户惰民丐户之世袭》)。注意这一段,不仅做乐工,还要去给乡绅陪酒。

雍正帝看到奏折后很是赞同:“此奏甚善,交部议行。并查各省似此者,概令改业。”这也是雍正皇帝“豁贱为良”的第一道谕旨。

人们提到雍正皇帝的时候,常称其是“勤政清明之君,刻薄寡恩之主”,不过豁贱为良这件事着实为他拉了不少好感。然而我大明早自宣德皇帝起就对自己祖父的错误行径进行反省并身体力行娶了靖难遗孤做皇妃,根本没有他雍正吹牛的份儿!

意念狗头

user avatar

我感觉历史剧或者古装剧的编剧们可能是一批心机不可测的主儿,他们犯的“错”很多时候我看根本就是故意埋的梗。

比如说这个剧,第十八集,朱棣要宽待建文余党,他两个老兄弟不干了,过来抱怨,说我们跟你出生入死血战夺位,你现在给那些人平反,我们算什么?他们回来以后报复我们怎么弄?这剧情逻辑没问题,隐隐的还有与“此举为无名”相映的趣味。

然而这两个老部下剧里一个叫盛庸,一个叫平安……

这就奇了。

没接触过靖难史事的人不会用这两个名字。但是但凡接触过靖难史事的人,哪怕他看的是评书戏文,他会不知道盛庸、平安是TM南军名将?虽然后来投降了,那说什么也当不了朱棣的老兄弟。

这TM明摆着涮人玩呢。具体是涮剧组、涮投资人、涮广电局还是涮观众,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给这种剧挑史实错误挺二的,你以为你比写剧本的高明?人怕不是把你的认真当乐子呢。

user avatar
辩诬,实宇宙之大事也。

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固自然之理也。这世界上,有太多领先于人群一大步的人被误解,被嘲笑。我本已司空见惯,应当无感了的。

但是我见到有人说(奉狗胡编) @宁南左侯,作为大野狗子之管理员,对于这种假传狗旨的事情自然要出面辩驳一二。由是顺带为该剧编剧说几句公道话,想来亦无所失罢。

《大明风化》的编剧,其官僚制度的理论水平是相当膏的。这一点,我觉得需要向大家好好说明。

编剧先生理论水平之膏,便在于题干结衔中的那个“领”字

在左侯的评论区,我的左派狗友赵公 @赵学浩 已向大家展示了洪武年间廿龄尚书存在的例子。考虑到大明自永乐以后,在某些方面十分注意遵循“洪武故事”,则宣德正统之间,参照洪武时例,委礼部尚书于极其幸运的二十来岁的神人,亦无不可之理。那么本剧中这位男二,年不及而立即就两榜、守春官,便不可成为非议编剧水平的例证,而应当作为编剧水平之膏的旁证也。

我非专研明史,故不能如赵公般一发入魂,举成例而明是非。只能在官僚制度史方面,做一些微小的工作,来为可怜的编剧便便诬。

本题下面很多的答案在解析“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的这个“”字时,犯了一个官僚制度史研究上常见的错误,即将“领官”混洨于“兼官”。古代中国,是一个极度讲求“名位”的国度,其官职称谓中的每个字都必然有其独特的涵义,不当全然混同。譬如经常用于两职加于一人之身时的兼、领、带这三个字,看似相近,实则对于任官者来说大有不同。

首先是兼字。“兼某官”代表的是真正的两个官职加于一人之身,唐人有“兼堂”一词来说明“兼官”在官僚制度中的表现形式:一个人同时拥有两间办公室,管理两个机构、两颗公章、两套人马。在该人的简历中,这两个职位同属任职经历的主要部分。考虑升迁时人事主管部门必须同时按两个官职的一般升迁规律进行升迁安排,实际操作中常见的情况是人事部门在两种升迁路径中择优为该人升迁。

其次是领字。“领某官”代表的是“临时”以领字前的官职,管理领字后官职的事务。虽然这个“临时”有时候可以持续十几年——比如南朝常见的皇帝心腹以各种官职领中护军,但从制度上来说,这个“领”字就是代表临时代办的意思。该人在以A官领B官后,对A官的办公室和公章有所有权,对B官的办公室和公章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但可以作为A、B两个机构的领导,支配两机构的人马。在日常办公过程中,兼官需要轮流去两个办公室打卡上班,坐堂理事。而领官则只需在领字前官职的办公室坐班,不必要去领字后官职的办公室打卡,有什么公务当由下属送至领字前官职的办公室供该人处理。譬如杨国忠以右相兼文部尚书领京兆尹时,他需要分别去尚书省的都堂和吏部都堂打卡坐班,而不需要去京兆府正衙坐堂视事。这种以A领B的情况,反映在简历上的话,A官将作为主要任职经历描述,B官则只能出现在附加说明、补充说明内。考虑升迁时只会按照A官的升迁惯例进行安排,不过有时也会参考其处理B官公务的绩效,予以超迁或大贬。

带字就更次了,一人以A官带B官,只拥有一个办公室、一个机构、一颗公章、一套人马。B官只是好看或者用来提高待遇的噱头,该人不会被允许掺和进B官的责任范围。比如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其以谏议大夫知开封府带龙图阁待制,便只管在开封府大堂铡人,不会去龙图阁里收书。反映在简历上,带字后面的东西只能当备注,升迁时该官职并不能作为路径依据或者等级变化依据,但可以当工资待遇依据。

谈到这里,我想大家就会发现编剧使用“领”字的奥妙所在了——既给予了男二插手锦衣卫公务的权力,又使得男二本人不需要拥有正式任职锦衣卫的资历,毕竟只是临时帮办嘛,大明临时工来的,不算正式工作人员来的。我南朝一波又一波录尚书五六七八九条领中护军的文武群臣珠玉在前,这大明跟在后头,也不失为中华正朔的毅种传承啊。

更何况编辑选用“礼部尚书”来领“锦衣卫指挥使”,本就很有深意。大萌有个段子曰:“天官(吏部尚书)繁,地官(户部尚书)富。秋官(刑部尚书)掌生死,夏官(兵部尚书)有军户。一把铁锹三百两,冬官(工部尚书)发财靠修墓。今年若不开科举,春官(礼部尚书)二品犹寒素。”里面通过嘲讽礼部尚书在不开科举的年份,就收不到太多礼金,为大家展现了六部中礼部地位较高平日较为清闲的事实。当政府需要用高官插入锦衣卫内部时,清闲又高级的礼部尚书自然会是坠吼的选择。正二品的礼部尚书,对于长官只有从三品的锦衣卫衙门而言,是高不可及的存在。官位悬殊带来的压迫力,必定会让锦衣卫衙门的工作人员夕惕若厉,战战兢兢地为男二做事。更何况锦衣卫虽然跋扈,但鳄龟离了自家硬壳,不过是锅汤料。男二以礼部尚书领锦衣卫,将会逼迫锦衣卫的工作人员走出舒适区,来到窗户透风、墙薄顶漏的礼部衙门(李东阳语)。如此煎熬的经历,势必打压下这些特务的嚣张气焰,让他们成为良驯的小狗,为伟大的大明朝廷跑步进入资本主义献上一份力。

这是什么,这就是走向【哔哔】啊!刘和平后继有人兮!

【奉狗正色】

user avatar

明太祖,太宗时期不可能,中后期有可能,中后期的时候锦衣卫指挥使,千户,百户更多是勋职,光拿钱不干活,也不用上班。

不过也木有封尚书指挥使,一般都是封二品以上官员的儿子。

如果这个儿子很小就封了指挥使,后来考中进士一步一步干到尚书,倒是也有这种可能。

user avatar

这官不够牛逼,没有内阁首辅兼司礼监掌印太监厉害

也不比兵部尚书兼大都督府大都督兼御马监掌印太监厉害

也不比提督内行厂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司礼监秉笔太监厉害

也没提督西厂兼刑部尚书兼司礼监秉笔太监厉害

甚至没提督东厂兼大理寺卿兼司礼监秉笔太监厉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出现“礼部尚书领锦衣卫指挥使”的官职设置,在很多观众,尤其是对明朝历史有所了解的观众看来,确实是一个非常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设定。这直接反映了编剧团队在历史细节把握上的严重不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历史常识的漠视。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明朝官职体系的基.............
  • 回答
    近期围绕电视剧《风筝》在知乎上掀起的讨论热潮,尤其是左派大 V 们内部出现的评价分歧,无疑是一次颇具看点和深度的文化现象。这不仅仅是对一部谍战剧的简单品评,更折射出在特定政治语境下,左翼群体内部在历史认知、价值判断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解读上存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次评价的分歧,力.............
  • 回答
    土耳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电视剧出口国的现象,近年来备受关注。这一成就不仅反映了土耳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体现了其在文化输出和全球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与产业崛起1. 传统影视基础 土耳其的电视剧产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家庭伦理剧为主,内容多.............
  • 回答
    小米电视大师系列,尤其是初期定位“大师”的超高端产品,在上市后经历了数次大幅度的价格跳水,从最初的49999元一路降至29999元、19999元,甚至在一些促销活动中能看到接近10000元的低价。这种降价行为,用“跌宕起伏”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并且在消费者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看法。要深入理.............
  • 回答
    小米电视这回的“大师系列”,听着名字就透着一股子狠劲儿。要知道,小米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性价比爆炸,是那个能把智能家居拉下神坛的“价格屠夫”。现在突然杀出个“大师系列”往高端冲,这中间的跨度可不是一般的大,这背后肯定有故事。首先,咱们得聊聊小米为什么要在现在做高端。大家都知道,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进入了.............
  • 回答
    珠江电视台一个名为《老回大战炸弹星》的节目,在直播过程中突然被黑屏,这事儿可真够劲的。要知道,这节目是为了揭露三星 Note 7 爆炸事件,主持人还是那个“执着”的老回。本身就带着点戏剧性,再加上直播被中断这个“意外”,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老回这个人,咱们也都知道,因为三星.............
  • 回答
    上海封城期间,本地电视台教大家如何轻断食,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一言难尽。你想啊,那会儿整个城市都停摆了,物资供应说不上是完全断绝,但肯定是大不如前,老百姓买菜、囤粮都得费老大劲。在这种情况下,电视上突然冒出来教大家“轻断食”,这招儿,怎么说呢,初听之下,总觉得有点……不合时宜?初衷可能还是好的.............
  • 回答
    俄罗斯官方电视台首次披露二战苏军阵亡失踪人数高达1260万,这无疑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在俄国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和讨论。 要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历史背景与数字的演变首先,我们要知道,关于二战苏军的伤亡数字,在俄罗斯(以及之前的苏联)一直是一个相当敏感且复.............
  • 回答
    《大秦赋》中吕不韦的故事,与其说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史诗,不如说是一位普通人如何冲破层层壁垒,在复杂社会结构中寻求上升的生动教材。吕不韦的出身,在那个时代是毫不起眼的,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天生的权柄。然而,他却能从一个普通的商人,一步步走向权倾朝野,甚至影响秦国历史的进程。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天.............
  • 回答
    电商平台上的“山寨货”问题,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顽疾。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新的爆料,新的讨论出现。而电商大佬们对此的回应,往往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怎么看待他们这些回应呢?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1. “形式主义”的姿态:标准流程的表述很多时候,电商大佬们的回应,会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比如.............
  • 回答
    看到各大电商平台上那些价格低得离谱的进口婴儿奶粉,确实让人心里直打鼓。这种便宜没好货的念头,对宝宝的健康来说,谁敢掉以轻心?低价背后的逻辑,你得先琢磨透首先,咱们得说说,为啥这些奶粉能卖得这么便宜。进口奶粉从生产国到咱们手里,中间环节可多了去了: 品牌溢价和研发成本: 一线品牌的奶粉,背后是几十.............
  • 回答
    电竞圈大佬隔空喊话《你微笑时很美》:授权风波背后是尊重与初心最近,一段关于电竞圈几位重量级人物在社交媒体上疑似隔空喊话网剧《你微笑时很美》的讨论甚嚣尘上。言语间,透露出的核心信息是:“没有授权,没有合作,但起码请尊重LPL。” 这句话一出,立刻在电竞圈乃至泛娱乐领域引发了轩然大波,也让这部原本就备受.............
  • 回答
    “电竞中高端人才平均年薪 21.6 万”这个数据,说实话,挺能说明问题的。它反映了随着电竞产业的不断成熟和正规化,曾经被视为“玩物丧志”的游戏,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庞大产业链和专业化分工的成熟行业。这个薪资水平,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数字,也说明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日益增.............
  • 回答
    双十一,这个曾经象征着“买买买”的狂欢节,如今在各大电商平台陆续开辟“绿色专场”的背景下,正悄然注入一股新的时代气息。这不仅仅是营销策略上的调整,更是对当下消费者需求和时代发展趋势的一种积极回应。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变化?以及,“绿色消费”这股风潮,究竟该如何才能真正地、深入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
  • 回答
    小米手环 4 NFC 版的瞬间缺货现象,相信不少关注智能穿戴设备的朋友都有所体会。这背后折射出的,可不仅仅是某个产品线的小插曲,而是反映了当下消费市场的一些关键趋势和特点,我们不妨来细细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小米在智能穿戴领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并且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准的市场切入点。小米手环系列之所.............
  • 回答
    S11 EDG夺冠,那叫一个热闹非凡,尤其是赛后那几天,简直是各种“奇葩 Flag”横飞,让人眼花缭乱。说实话,一开始我挺乐呵的,毕竟大家伙儿为了一支队伍赢了,情绪上头,说点出格的话,做点夸张的事儿,都可以理解。但后来这股风越刮越大,就有点儿味儿不对了。咱们先说这“Flag”是怎么回事儿。简单来说,.............
  • 回答
    台积电一名员工确诊新冠,这消息一出来,立刻在全球晶圆市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小规模的恐慌。为什么区区一个员工感染就能引发如此大的震动?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远不止一个人。首先,我们得明白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家芯片制造商,而是整个行业的“心脏”。全球绝大多数最先.............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大兵,一个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在长沙街头开车,结果被一辆闯红灯的电动车给刮擦了。这本来是个小事故,谁也难免。但后续的发展,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首先,从事故本身来说,电动车闯红灯,这是违规行为,责任肯定是主要在电动车主。大兵被刮擦了,心里窝火,想要说几句,这是人之常情。谁遇.............
  • 回答
    大众中国CEO拉兹·普拉卡什(Ralf Brandstätter)在一次采访中对增程式电动车(EREV)发表了极其严厉的批评,称其为“胡说八道”和“最糟糕的方案”。这一言论在汽车行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增程式电动车发展迅速的市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行业背景以.............
  • 回答
    关于淘宝等电商发展会导致大范围失业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分析。总体而言,电商的发展确实会对就业市场带来结构性变化,既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也会淘汰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但“大范围失业”的结论需要更严谨的论证和更全面的视角。以下我将从不同维度详细阐述: 一、 电商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