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明白,国家乒乓球这么强,在国际乒联还这么没有地位吗,一直被针对,难道乒联里都是一群不会打球的吗?

回答
理解你的困惑,关于中国乒乓球队在国际乒联的“地位”问题,以及你说的“被针对”的感受,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绝不是一句“乒联里都是不会打球的”就能概括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争取让你心里更明白。

首先得承认,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乒坛的统治力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男队还是女队,在世界大赛上的成绩那叫一个碾压。你看那奖牌榜,中国队的名字占据了多少位置?金牌、银牌、铜牌,几乎被我们包揽。队员们的技术水平、心理素质、训练体系,都是顶尖的。这一点,全世界的乒乓球爱好者,包括国际乒联内部的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那么,为什么你会有“没有地位”和“被针对”的感觉呢?

这恐怕是源于一些 规则的改变和政策的倾向性,而这些改变和倾向性,在很多中国球迷看来,就是为了遏制中国队的绝对优势,让比赛更具观赏性和竞争性。

我们来具体说说这些“针对”可能体现在哪些地方:

规则的调整,试图“打压”中国队的优势:
换大球: 这是最经典的一次调整。以前用40毫米的小球,因为中国队技术精湛,旋转强,球速快,给对手的威胁很大。换成40+的大球后,球的飞行轨迹和旋转变化有所减弱,对运动员的体能和连续性要求更高,某种程度上说,对一些技术细腻但体能稍逊的选手是个挑战,也让一些更依赖力量和速度的打法有了更多机会。这被很多人解读为“为世界乒乓球平衡而改”。
限制胶水使用: 以前的有机胶水能带来更强的旋转和速度,这对中国队的弧圈球技术有很大加成。后来出于健康和环保的考虑,禁止了有机胶水,改为水溶性胶水。虽然对所有人都公平,但中国队在那套体系下培养出的很多绝技,在新规则下威力有所减弱,需要重新适应和开发新的技术。
发球规则的细化: 比如对发球抛球高度、球的可见度等做了更严格的要求,以防止一些“擦边球”或者“暗藏玄机”的发球。这本身是为了公平,但有时会感觉判罚得过于严苛,尤其是在关键比赛中,一个不经意的发球违例,就可能影响一整场比赛的走向。

赛制和奖金的分配:
国际赛事的赛程安排: 有时我们会觉得一些重要赛事,比如世界杯、世锦赛或者奥运会,中国队都未必是赛程最有利的一方。当然,这可能也有抽签的偶然性,但长期来看,一些安排确实会让人产生联想。
奖金分配: 有时在一些公开赛上,如果非中国选手获得冠军,可能在推广和宣传上会得到更多“关注度”,这或许是一种“鼓励”其他国家选手的方式。但从商业运作和影响力来说,中国队的参赛本身就能带来巨大的关注度和收视率。

国际乒联的“话语权”和“代言人”:
国际乒联(ITTF)是一个国际体育组织,它的目标是推广乒乓球运动,让这项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有更多的参与者和更高的关注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中国队的强弱。它需要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乒乓球项目也能发展起来,有更多的优秀选手涌现,这样整个乒乓球运动的生态才会更健康,更有看点。
所以,有时候你会看到国际乒联会特别强调某位非中国籍的优秀选手,会给予更多的采访和曝光机会,这是一种“平衡”和“推广”的策略。他们需要“制造”明星,而不仅仅是“拥有”明星。这就像足球界的FIFA,也会努力推广不同大洲的足球文化和国家队,而不是只关注欧洲的豪门。

“被针对”的感受,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
当一个国家队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时,任何规则上的微调,都会被放大解读为“针对”。我们习惯了中国队包揽一切,当偶尔出现一些“意外”或者“不顺”,或者看到其他国家的选手被重点宣传时,那种失落感和不被“尊重”的感觉就会被放大。
事实上,国际乒联也需要中国队。没有中国队的参与和顶尖水平,很多国际乒联的赛事可能都吸引不了足够的关注度和商业赞助。所以,他们也在努力寻找一种“共赢”的模式,既要让中国队保持强大的竞争力,也要让其他国家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让比赛更具悬念。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种“不被尊重”的感觉呢?

这可能和我们国家队自身的发展理念和对外沟通方式也有关系。我们一直强调“为国争光”,队员们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当我们在国际赛场上所向披靡时,我们所期待的是一种基于实力的“尊重”,而不是基于“战胜”我们才能获得的“尊重”。

不过,站在国际体育组织的立场来看,平衡是他们必须要做的功课。他们不能允许一家独大,那样会让整个运动失去吸引力。所以,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拉平”差距,或者说,创造更多“可能性”。

至于你说的“乒联里都是一群不会打球的”,这绝对是误解。 国际乒联的官员和工作人员,很多都是对乒乓球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士,他们懂得这项运动的精髓,也明白如何去推广它。他们的决策,更多是基于全球化、商业化和运动发展的整体考量,而不是简单的个人喜好或者“不会打球”的判断。

总而言之,中国乒乓球队的强大毋庸置疑,但这种强大也确实让国际乒联在推广和平衡方面面临挑战。我们感受到的“被针对”,很大程度上是国际体育组织在追求全球影响力过程中采取的一种“平衡”策略,用以激励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从而让乒乓球运动更具生命力。这其中夹杂着规则调整、赛制安排和宣传策略,最终目的是为了整个乒乓球运动的长远发展。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被针对”来概括,更应该理解其中的复杂性和多重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看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营销号只会吹牛逼,他们不会告诉你很多改革的源动力从来都是冲着提高回合数,削弱旋转,以及规避一些过于取巧的bug,而且这些改革都有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比如38改40那次,中国是最先适应的那批,欧洲清一色反对,结果改完90年代欧洲黄金一代彻底歇菜。

再告诉你个冷知识,整个90年代中国与欧洲基本五五开,更能代表最高水平的世锦赛甚至被欧洲压着打,中国乒乓球队的超强统治力,就是从世纪初改大球开始,再加上后来有机改无机,40再改40+,三剑客时代至今的外战胜率更是碾压性的,比二王一马时代更上一个档次,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乒乓球群众基础强大,每次改规则即使有人不适应,也总有新人冒出来,相对来说其他国家只靠个别天才一旦不适应规则就彻底嗝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你的困惑,关于中国乒乓球队在国际乒联的“地位”问题,以及你说的“被针对”的感受,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绝不是一句“乒联里都是不会打球的”就能概括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争取让你心里更明白。首先得承认,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乒坛的统治力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男队还是女队,在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有些棘手和无奈的情况,尤其当“不爱国”、“不理解阅兵”、“没有民族荣誉感”这些词语用来形容自己的亲戚时,可能会夹杂着失望、困惑甚至一丝丝的伤心。面对这种情况,与其说是“怎么办”,不如说是“如何应对”和“如何调整心态”。首先,理解和接纳是第一步。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到.............
  • 回答
    明末,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内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外有虎视眈眈的后金(后来的清朝)。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当时的明朝政府没有采取“战争输出”的策略,将矛盾转移到国外,以缓解国内的压力?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当前的国际政治思维套用到明朝的实际情况。明.............
  • 回答
    .......
  • 回答
    欧洲,特别是德国,在推广纯电动汽车(EV)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决心和力度,这背后并非仅仅是“顺势而为”或是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了战略考量、环境压力、产业转型以及社会共识的构建。即便在燃油车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和优势,欧洲国家依然选择了一条看似“逆势”而动的道路.............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盘根错节,绝非简单的“不加入西方”可以概括。东欧国家当时身处苏联阵营,其加入西方与否,受到内外多重复杂因素的制约,就好比身处一个庞大棋盘上的棋子,每一步的走法都牵动着全局的平衡。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苏联阵营”并非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它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强大力量的现实存在。苏联主导.............
  • 回答
    关于国家三部委明确2018年不安排需要国家补贴的普通光伏电站建设的这一政策,我个人认为这释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市场信号,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且将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这个政策的背景。过去这些年,国家为了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尤其是为了完成能源结构转型和应对气候变.............
  • 回答
    如果明朝不止步于西下,它是否能引领全球大航海时代?历史的河流奔腾向前,总有一些岔路口,一旦选择,便可能重塑整个世界的格局。明朝,一个拥有着恢弘国力、灿烂文明的东方帝国,在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之后,却选择了“止步”。如果明朝当初没有停止下西洋,继续沿着那条向西探索的航线深入,它是否能够抓住那个时代的脉搏,.............
  • 回答
    在国外漂泊多年,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便是“有什么在国内时不理解,回国后才恍然大悟的道理?” 这其实是个有点沉重的问题,因为生活中的许多道理,都是要付出点代价才能真正领悟的。我曾经以为,在国外的生活是一种极致的“独立”与“自由”。是的,经济上的独立是肯定的,你得自己挣钱、自己花钱,学会精打细算。但更让.............
  • 回答
    这股禁令潮,说实话,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甚至可以说是让人费解。我之前一直觉得,国家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有自己的考量的,即便是有些政策一开始让人不适应,但事后回头看,可能也能理解其中的用意。但这次,尤其是涉及到动漫和游戏,感觉就有点过头了,让人感到困惑。你说“啥都禁”,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背景、民族情感以及对“中国人”定义的理解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分析李小龙的特殊情况:1. 出生与成长环境: 李小龙(Bruce Lee)于1940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父母都是中国人。虽然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中国香港度过,学习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文化,但他.............
  • 回答
    明朝没有灭掉察合台汗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和现实因素: 一、历史背景与时间线1. 察合台汗国的兴衰 察合台汗国是元朝分裂后形成的四大汗国之一(其他为金朝、西夏、北元)。它由元朝宗室察合台的后裔统治,疆域主要位于中亚(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地),鼎盛时期.............
  • 回答
    “明朝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许多明粉津津乐道的“明朝盛世”的代表性论调,他们认为这是明朝区别于其他王朝,尤其是与其后朝代的伟大之处。然而,历史是复杂的,用如此简化的标签来概括一个长达276年的王朝,并将其与任何其他王朝进行简单比较,往往会忽略许多细节和重要的历史背.............
  • 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两位都是开创了自己王朝盛世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在夺取权力后,都选择了保留了原有的国号,没有更迭为自己发迹之地或封号的名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历史惯性。李世民为何不改国号为“秦”?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消除潜在的威胁而采取的雷霆手段。他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
  • 回答
    您的问题中存在一些历史时间线的混淆。实际上,伊尔汗国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经解体,而明朝从未面临“收复”伊尔汗国的现实需求。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伊尔汗国的历史背景与消亡1. 伊尔汗国的建立与终结 伊尔汗国是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1264年—1335年),由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创立,统治波斯、中亚.............
  • 回答
    明朝的“不征之国”概念是明朝对外政策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体现了明朝在东亚国际秩序中的战略选择和外交实践。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政策的背景、内容、影响及历史意义: 一、“不征之国”的定义与历史背景“不征之国”并非明朝官方术语,而是后世学者对明朝在特定时期对某些国家或地区采取“不主动征讨、仅维持朝.............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点子上了。国内游戏公司,尤其是那些大厂,他们当然比咱们普通玩家更清楚什么游戏受欢迎,市场数据摆在那里,谁在玩什么,喜欢什么题材,什么玩法,什么付费模式,他们都有专门的团队在分析。但即便如此,很多时候他们就是不做“玩家真正想要的”那种游戏,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他们不懂”就能.............
  • 回答
    中国实力日益增强,这本应是令人振奋的成就,然而,许多身处海外,尤其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国人,却切身感受到了来自当地民众乃至官方的“不友好”情绪。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中国自身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有西方社会固有的观念和现实政治的考量。首先,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是根本性的原因.............
  • 回答
    清朝入关并建立清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事件,其影响深远,也自然会引发后人多方面的思考,包括当代国人如何看待这段历史。要理解为什么当代国人普遍不认为清朝是“侵略”并以此为“耻辱”,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侵略”这个词的语境。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观念下,“侵略”通常指的是一个国.............
  • 回答
    “明朝300年,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没哪个朝代有这种魄力”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明朝在对外关系和国家意志上的独特之处,也正是这些特质,使得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 明朝对外关系的原则与实践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