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齐桓公不能一统天下?

回答
齐桓公,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字,他不仅是春秋五霸之首,更是那个时代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人物之一。然而,尽管他功绩卓著,威震四海,最终却未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一统天下”。究其原因,并非一两个简单的因素可以概括,而是历史的潮流、政治的制约、战略的局限以及个人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统天下”在那个时代的具体含义。春秋时期,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其权威早已衰落,诸侯国各自为政,征伐不断。所谓“一统天下”,更多的是指确立一个霸主,能够有效控制和约束其他诸侯,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而不是完全消灭所有其他国家,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那已经是秦始皇时代才实现的伟业。即便如此,齐桓公的目标也远未达到。

一、 时代局限:周礼残缺与诸侯割据的根深蒂固

齐桓公所处的春秋早期,虽然已有霸主崛起,但周朝分封制度的根基并未完全动摇。周天子虽弱,但其作为象征性的共主,依然拥有一定的号召力。许多诸侯国,即使被齐国攻打,名义上仍臣服于周王。齐桓公虽然多次“救荆州,存鲁、卫”,维护了周朝的宗法礼制,但他也必须顾及周王的颜面,不能肆意吞并其他诸侯国,否则就会落得“不义”的口实,失去道义上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林立,各国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利益。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如晋、楚,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受到齐国的压制,但其自身实力依然雄厚,并未被完全征服。即使齐国攻下了一些城池,或者迫使一些小国屈服,但要彻底改变各国根深蒂固的政治结构和忠诚观念,谈何容易?这就像你打赢了一场战役,但要让整个地区的百姓都从此归心,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持续的努力的。

二、 政治因素:管仲去世后的政治真空与人才断层

齐桓公能够开创霸业,离不开他的两位重要助手:宰相管仲和国相隰朋。其中,管仲更是被誉为“管鲍之交”的主角,他的治国才能对齐国的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管仲以其卓越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才能,辅佐齐桓公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然而,悲剧在于,管仲在齐桓公晚年病逝。管仲的离世,对齐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更是齐桓公最信任的谋士,能够在他膨胀的野心和有时失控的情绪面前保持清醒的判断。管仲去世后,齐桓公身边失去了能够制衡他、指引他方向的贤人。

更糟糕的是,齐桓公在晚年被易牙、竖刁等奸臣蒙蔽。易牙为了讨好齐桓公,甚至烹了自己的儿子献给齐桓公食用。竖刁则趁机专权,排挤忠臣。这些小人在齐桓公面前阿谀奉承,极力迎合他,导致齐国政治日趋腐败。在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及时培养和重用能继承管仲衣钵的接班人,反而放任奸臣当道,这无疑为齐国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三、 战略局限:征伐的性质与“救”的道义

齐桓公的霸业,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尊王攘夷”的旗号来实现的。他多次率军北征山戎、南征楚国,以及北伐山戎,都是以“帮助”或“讨伐”的名义进行的。例如,他帮助宋国抵御商丘之战,帮助卫国、曹国抵抗北方的戎狄,以及名垂青史的“召陵之盟”,迫使楚国退兵。

这种“救”和“讨伐”的策略,虽然在道义上占得了优势,使其能够联合其他诸侯,但它也限定了齐国的行动范围和目的。齐桓公的战略更多的是一种防御性的、维系现有秩序的霸权,而不是一种颠覆性的、征服性的统一。他需要顾及其他诸侯国的感受,不能做得太过火。一旦他露出明显的吞并野心,就会遭到其他诸侯国的联合抵制。

相比之下,后来秦始皇的统一,则是以绝对的军事实力和“兼并”的明确战略来实现的。他摧毁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彻底改变了旧有的政治格局。齐桓公的“霸”,更像是在旧秩序下的一种“领导”,而秦始皇的“统一”,则是对旧秩序的“颠覆”与“重建”。

四、 个人因素:晚年的昏聩与权力斗争的失败

即使如齐桓公这样伟大的君主,也并非永远英明。在管仲去世后,尤其是晚年,齐桓公的表现确实令人扼腕。他对身边人的判断失误,纵容易牙、竖刁等人专权,导致政治环境恶化。

当齐桓公病重时,原本应该由太子无まま担任继承人,但由于易牙、竖刁等人的操纵,他们拥立了公子昭(齐孝公)和公子潘(齐惠公)争夺王位。在齐桓公死后,无人敢处理他的尸体,因为竖刁等人已经控制了宫廷。他的尸体被“函封”起来,无人敢收殓。直到几个月后,群公子争位,才将齐桓公的尸体草草安葬,此时尸体已经腐烂发臭。

这种权力斗争的失败,是齐桓公未能一统天下的直接原因之一。即使他生前建立了强大的霸权,但如果在他死后,国家迅速陷入内乱,失去了政治上的稳定性,那么他的霸业自然也难以维系。在他死后,齐国实力迅速衰落,霸主地位也被晋国所取代。

总结起来,齐桓公未能一统天下,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的现实,以及周礼的约束,限制了他进行彻底的吞并。
人才断层: 管仲的早逝,以及晚年奸臣当道,使得齐国失去了重要的政治智慧和决策能力。
战略选择: “尊王攘夷”的策略更偏向于维护秩序,而非主动的征服和统一。
个人原因: 晚年决策失误,对身边人的信任问题,以及死后的权力斗争,导致其霸业未能延续。

齐桓公的“霸”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成功地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东周的政治格局,但他所处的时代,其政治和军事条件,注定了他无法完成像秦始皇那样彻底的“一统天下”。他的故事,也为后世的君主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对时势的准确判断,以及权力交接的妥善安排,是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长不看版:

齐桓公的首霸并非实力上的体现。

所谓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实际是齐国在一种特殊外交环境下的表象,这并不意味着齐国的实力有多强,背后的“霸权”只是在武力手段对付鲁国失败以后转向的外交策略。

正因为如此,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史》中认真梳理完齐桓公缔造霸权的过程以后,将其霸业准确地概括为“空把戏”。

注意,这不代表齐国就没有实力,这里说的是当时齐国的实力与列国尚不存在十分悬殊的差距。

现在回看问题本身:

为什么齐桓公不能一统天下?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齐桓公本来就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甚至不具备之后晋、楚实质性霸权的势力。

那么,齐桓公自然不能一统天下。

这里发一篇之前的旧文,包括有齐桓公对鲁国事务处理的过程及称霸标志性实现召陵之盟的始末。

相信题主在梳理一遍以后应该能明确当时齐国的具体实力,那么也就知道为什么齐桓公不能一统天下了。

警告:

以下内容史料部分主要出自《左传》、《齐世家》、《楚世家》,不涉及古典小说《东周列国志》及《小学生成语故事》的内容,笔者对后两者内容不作讨论。

下文为齐桓公称霸及伐楚的详细版。

·

一、霸主的新衣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继齐侯位,是为齐桓公。

同年,鲁国以支持公子纠为由攻齐,被齐军于乾时击败,鲁侯本人狼狈脱逃。迫于战败的压力,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并交出了管仲。

其后,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在境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齐国的国力逐渐与列国拉开了差距。

但在此时,齐国距离霸主之位还相距甚远。

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史·齐鲁宋的争衡》中提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

在齐桓公称霸以前,还有齐、鲁、宋三国争衡的一段历史,这为自来研究春秋史的人们所不大注意的。

实际上,在齐桓公继位初期乃至称霸以后,鲁、宋两国都是颇具实力的诸侯国,两者在国力上虽逊于齐国,但差距并不悬殊。

在澄清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回看一下齐桓公的霸业:

图为布哈林制作的齐国霸业时期的形势图。需要说明,春秋时期尚无领土概念,图中所示更多是为了直观地反应列国城邑的大致范围。

如图所示:

黄圈所示为鲁国的大致范围,与齐国虽有泰山的天然屏障,但依旧是齐国的心腹之患——可以说,齐、鲁之间的矛盾几乎是不可调节的;

白圈及白箭头所示为齐、宋两国的天然联盟——由于鲁国在当时较为强大,齐、宋两国自然会产生出联合夹击鲁国的意向。

公元前681年,齐国召集宋、陈、蔡、邾、遂于北杏会盟,意欲平定宋国的内乱。

图为北杏之盟的大致形式。

如图所示:

红箭头为陈、蔡、宋、邾至北杏会盟的大致路线;

白箭头为齐国至北杏会盟的大致情况;

其中,白圈为遂国,因不与盟被齐国灭掉。

从当时的会盟地点及对遂国的态度来看,当时齐国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利用宋国内乱建立一个亲齐的宋国政府,以此压制强大的鲁国。

面对齐国的外交攻势,鲁国选择了妥协,至柯与齐国结盟。

图为北杏之盟后的局势。

如图所示:

白箭头为齐、鲁两国会盟的情况;

白圈为柯之盟以后以齐国为主导的齐鲁联盟——显然,宋国作为鲁国的死敌在这里吃了暗亏,于是背叛了齐国;

黄箭头为次年齐、曹、周、陈对宋国叛盟的征伐情况——注意,鲁国并未参与这次伐宋,一方面可能是齐国不愿意过分刺激宋国,另一方面可能是鲁国本身也不希望宋国被打得彻底倒向齐国。

公元前680年,宋国方面受到了诸侯与周王室的多方压力,被迫向齐国屈服。至此,以齐国为主导的齐、鲁、宋联盟趋于稳定,霸主的态势由此形成。

有关齐国称霸的经过,童书业先生的总结可谓一针见血:

我们综看齐桓公创霸的经过,他的政策是先想征服鲁国,不成,便联结宋国;用了两个大国的声望,团结陈、蔡、邾诸小国成一个集团,又灭了遂国做榜样,硬把鲁国逼服。鲁国归服之后,宋国背叛齐国,桓公又邀合诸小国,假借了王命,把宋国打服。

可以看到,齐桓公所谓的“霸”其实是对鲁国诉诸武力未果以后的备用计划,他的真实诉求说到底就是为了收拾鲁国及总会牵扯到的宋国,但“只要征服了鲁和宋,霸业的基础便建筑完成了”。

齐桓公的霸业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名,但实质上与之后晋、楚的实质性霸权有相当的差距。童先生在总结齐桓公的霸业时这样说到:

他(齐桓公)的实力实在还很单薄,只靠了诸侯的团结,才勉强做出一点场面来......对于攘外,却多半只是做出一些空把戏。

对此,我们要认识到——齐桓公统治下的齐国实际上还没有维持实质性霸权的实力。

那么,齐国又该如何把这一“空把戏”维持下去呢?

·

二、尊王攘夷

在齐、鲁、宋联盟形成之后,齐国方面把触手伸向了西方的郑国及西北方向的卫、邢、南燕等国。

图为齐桓公称霸以后的征伐形势。

如图所示:

黄圈及黄箭头为郑国的大致范围及与齐、鲁、宋联盟之间的羁绊——在齐、鲁、宋联盟构建之后,郑国当局倒向了东方的霸主以压制国内的反对派,其后虽有反复,但整体上趋于事齐;

红圈及红箭头为齐国对卫、邢、南燕地区蛮夷的征讨,并以此扶持了当地的亲齐政府。

在这一阶段,鲁国、宋国的侧翼均倒向齐国,此时以齐国为主导的齐、鲁、宋联盟已基本屈与稳定。

不过,此时齐国的霸权偏偏出现了一个缺口,即陈、蔡地区。

图为齐桓公尊王攘夷时期的大致形势。

如图所示:

黄圈为齐国霸权收服的大致范围;

红圈为陈、蔡地区;

黄箭头所示,陈、蔡等国对齐国的态度对压制宋国颇为重要。

正在此时,楚成王的崛起打乱了齐国的外交部署。

图为楚成王对北中国的征伐形势。

如图所示:

黄圈为齐国霸权的利益范围,大抵以齐、鲁、宋为主体,以卫、郑、陈、蔡包围鲁、宋;

红箭头为楚国的北进之势,楚国在收复江、黄、蔡之后,向郑国发起进攻。

此时,楚国已经触碰了齐国的红线。

·

三,齐楚对抗

公元前666年,楚国攻郑,齐国方面则汇合鲁、宋筹备救郑,不过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公元前662-前660年,齐国解决了南燕、邢、卫三国的夷患,稳定住了西北方向的局势,此时干涉楚国攻郑的条件已经成熟。

公元前658年,齐国争取到了江国和黄国,伐楚的突破口终于出现。

是年,齐国借蔡姬一事对蔡国宣战。

图为齐国伐蔡的情况。

如图所示:

黄圈所示为齐、鲁、宋、江、夏联盟的大致范围;

黄箭头所示为联军对蔡国的征伐情况,蔡国业已势孤;

红箭头为楚国伐郑的大致情况——这可能是楚军没有第一时间救蔡及讨伐江、黄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657年正月,齐桓公与管仲亲率诸侯的大军进入蔡国,击溃了蔡国的军队。

如图所示:

黄箭头为齐国征蔡的大致路线;

黄圈为这场战争中配合齐军的诸侯国,其中,上方卫、鲁、曹、宋、郑、许六国有直接出兵,下方江、夏的军队未参与联军,但对楚军的支援有一定阻拦作用。

在击败了蔡国之后,联军宣布要进一步伐楚——可以说,此时楚国几乎是在对抗整个北中国。

对于大敌来犯,楚国方面立即与齐国进行沟通。

在这一阶段,《左传》、《楚世家》称至齐军谈判的是某个不知名的使者,《齐世家》称是楚成王本人。从具体内容来看,应当是使者携带着楚王的书信前来谈判。

注意,此时的楚使并非屈完,《东周列国志》中将其误作屈完。

在接洽之后,楚使表示: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在这段话中,第一人称自称为“寡人”,可见为楚王在书信中所述,并非楚使的言语。

楚王在信中以“风马牛不相及”做比喻,表示出楚国与齐国并无利益冲突——这当然与事实相违背。

至于楚王的实际意思,大致是承认了齐国在蔡、江、黄这一地区的既成事实,但不太允许齐国触及楚国在郑国方面的利益。

图为楚王“风马牛不相及”背后涉及的势力划分方案。

如图所示:

黄圈所示,楚国将蔡、黄、江地区的利益出让给齐国——由于此处与楚国有大别山之隔,楚国出让这一地区并未吃大亏;

白圈所示,楚国要保证自身在郑国方面的利益——在控制郑国以后,楚国就有了进入中原的通道。

站在齐国的角度,楚成王的提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接受。

对此,管仲先表示: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在这句话中,有两点重要信息:

其一,齐国征伐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是合理的,因为这是西周王朝授予齐侯的权力——想一下,这句他在影射什么;

其二,齐国在胶东半岛的疆域固然广阔,但全部都是西周王朝允许的控制范围——想一下,这句他又在映射什么?

在这里我们补充一句:

公元前672年,楚成王在继位以后恢复了对周室的朝贡。周室遂赐给楚国腊肉,并表示“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表面上看,周室是在训诫楚国,但实际是委婉地承认了楚国吞并汉阳诸姬的认可,还划出了楚国在南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此之后,“於是楚地千里”。

尽管周室给楚国的回报颇封,但楚国并没有遵从周室划分的范围,而是在不久后就悍然攻郑——此举其实是楚成王一朝的最大罪行。

在上述内容中,管仲明确了一个重要信息,齐国一直在周室划出的势力范围内扩张,对北中国诸侯的征伐也有周室的授权,讽刺楚国既超出了周室规定的范围,又非法讨伐其他诸侯。

当然,管仲并没有在这一话题上继续。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诸侯其实在周夷王时期就开始相互征伐了,控诉这件罪行着实显得自己脑子不大正常。

所以,管仲在尊王方面大做文章,他以齐桓公的口吻说: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之所以在这一点上找茬,在于齐国虽然不太便于控诉楚国的扩张及霸权行为,但可以转向贬低楚国的尊王行为,称其并未履行重要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楚国如果还想继续享受尊王红利,那就只能认罪。由此一来,齐国在势头上也就占据了上风。

其后,又以齐桓公的口吻提出了另一个控诉: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相比于前一条的找茬,这一条则是鲜明的挑衅。齐桓公此时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楚王3个世纪以前的祖宗,而且还是弑天子的终极大罪。站在楚国的角度来讲,一方面楚王本人也不清楚300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所以很难做出有效的辩解;另一方面楚王无论如何也是要维护一下祖宗,所以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这一控诉。

正因为如此,楚使立即给予了回应: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注意,上文中出现有“寡君”,可见为楚使的表态。

至于楚使为什么作如此表态,原因也非常简单。一方面,包茅并非昂贵之物,此前楚国恢复朝周时未曾进贡或许单纯是疏漏,也或许是楚国因长期未朝周导致楚国当局已遗忘了具体的所贡方物,以后补上即可;另一方面,昭王之死一事楚国除了回绝以外本就没有任何其他操作的余地。

整体上看,楚使在此时的表态确是强硬的态度,接应了齐国的军事挑衅。

于是,战端就此拉开。

齐军在蔡国正对了一段时间后,于夏季开始向郑国的方向前进。于此同时,楚将屈完也在集结军队准备回击。

也许,有些朋友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说管仲的控诉是一种军事挑衅,目的就是要逼迫楚国与之决战,那齐国在这其中又有什么诉求呢?最终,这场仗为什么又不了了之了呢?

有关这一问题,我们先要补充一个时间上的细节:

是年1月,联军就开始对蔡国展开了进攻,可是到了夏季联军才转攻到了陉一带,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联军在击败蔡国后并没有急于攻楚,而是在蔡国滞留了数月之久。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联军在蔡国长时间滞留呢?

其一,当时联军在蔡国的战争或许并不算特别顺利——当然,这种可能性并不太高;

其二,齐国和楚国方面的谈判并不只有一轮,楚使多次在蔡国和郢都之间往返,由此花费了不少时间——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存在的;

其三,齐国及诸侯的军队在击败蔡军后需要进行整顿,比如收拾蔡国的相关事务,再比如将一部分人员遣回国进行春耕,又比如等待本国一些人员物资方面的补充。

总之,在这一阶段,齐、楚两国都没有急于寻求决战。

齐军方面的原因很简单,就在于齐国本身的实力并没有多强,且联军的成分也比较复杂,此时深入楚境自然有巨大的军事风险,因此需要等待更理想的战机。

楚军方面的原因更简单,之前楚国连年攻打郑国,上一年年底还一度把郑国打得想要投降,想来消耗很比较大的,此时它必须要想方设法争取一些休整的时间。

总之,双方可能磨磨唧唧地谈了几个月以后谈判破裂,也可能谈判破裂后各自沉默了一段时间。直到夏季,联军终于开拔,向北挺进到了陉。

图为联军是年夏季伐楚的大致形势。

如图所示:

黄箭头为联军的进行情况,重点大抵为陉山的位置——特别说明一点,此处的“陉”具体位置本身有一定争议;

红圈为召陵的大致位置,童书业《春秋史》中认为陉或许在这一带地区;

黄圈为齐国的主要与国,基本上包括了当时北中国所有有影响力的诸侯国——燕、秦、晋与这场战争并无关联。

从联军的行军路线来看,齐军当时并没有侵入楚地的意思,它的作战计划就是要保护郑国,军事目标则是侵入郑国境内的楚军。

至于齐国方面为什么作这一选择,大抵原因有二:

一是齐国的目的在于救援郑国而非摧毁楚国,实际上,齐国方面大概率并不希望楚国遭到太严重的损失,否则郑国可能因为失去南方的强敌而重新在中原坐大;

二是齐国只有吸引楚军前来决战的诉求,但并无真与楚军一决雌雄的诉求,它只要迫使楚国调动郑国境内的军队即可达到救郑的效果。

接下来,联军大概率利用陉山的山势修筑工事,而楚军则调整在郑国的部署转头与之对峙。

事已至此,齐国的战略目标也就达到了,而楚国攻郑计划的失败也成了既成事实。

在这种局面下,双方再度展开谈判。

于是,齐军主动退到了召陵,要求楚将屈完来到联军的营寨进行议和。

图为召陵之盟的大致形势。

如图所示:

黄箭头为联军的后撤情况,联军先是退到了召陵,在此与楚国会盟,其后向陈国展开了攻势;

黄圈为当时齐国收服的范围,北方有卫、鲁等国,西方有重新收复的郑国,南方有收复的陈、蔡;

白箭头为齐国势力对宋国的包夹,由此进一步巩固了齐、鲁、宋联盟,还完全打通了和周室的联系。

有关齐桓公伐楚一事,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到:

虽然齐国拉拢了几乎北中国所有有势力的诸侯国,但周室并未太掺和进去。

至于周室没太掺和的原因,想来也不难猜:

齐国只是名义上的“尊王”,而楚国则是实打实的朝周,周室着实没有必要站在一个尊王者的阵营打击另一个尊王者。

另补充一点:

楚成王在继位以后恢复了对周室的朝觐,文献上虽未写明是只是朝觐了一次还是每年都去在朝觐,但考虑到楚国一直在攻击郑国,而周国又紧邻郑国,按常理来说楚国只会持续朝周以牵制郑国。

事已至此,齐国的所有政治诉求均已达到,自然不会对楚国再提出什么条件。

于是,楚国承诺在朝周的贡物清单上加入包茅一项——这着实是不疼不痒——双方就此握手言和。

·

四、尾声

很多历史学家称,齐桓公伐楚有效遏制了楚国北上的势头。这一点确实是没有错的。

图为召陵之盟以后楚军的攻势。

如图所示:

红箭头为召陵之盟的2年以后楚军攻许的大致情况,一度逼得许君肉坦谢罪才罢休;

黄箭头为召陵之盟的6年以后楚军攻黄的大致情况,黄国最终被灭掉;后面的黄箭头为再4年以后楚军灭英的大致方向(位于今英山县一带,笔者才图中标的比较草率)。

从召陵之盟以后楚军的攻略形势来看,楚国方面确未在触及齐国碰触齐国的势力,整体有所收敛。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楚军攻许、伐黄、灭英都有敲打郑、蔡、陈的意思,实际齐国也并没有完全遏制住楚国的北进。

就管仲为什么在之前没有控诉楚国僭越称王一事,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借鲍叔牙之口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再借管仲之口做解释,称是想让楚国去王号的难度比较高,这样做只会造成战事的扩大。上述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绝非核心原因,冯梦龙将其纳为主因或许与弄乱了这场战争的始末有关。在认真捋一遍这场战争的始末我们就会发现,当时齐国对楚国事务的干涉既无能力,也无必要,且有蛮夷背景的楚国本身就能称王,管仲确无必要在这件事上做什么文章。

最后,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

既然齐国在战争中并没有表现出十分强大的军事实力,楚国为什么还在之后有所收敛呢?仅仅是怯懦吗?

细心的朋友或许已经发现,在齐桓公继位以后,齐国方面的外交策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战国中期纵横活动的雏形,也就是在近交远攻和远交近攻之间不断切换,由此形成超越自身军事实力的外交权势。

图中可以看到:

加入楚国重新对郑、陈等国展开军事行动,一旦短时间内未能得手,就会遭到以齐、鲁、宋联盟的介入。假若楚国想要反击,却根本没有手段能威胁到盟主齐国。

对比来看:

宋襄公的称霸虽也有齐、鲁、宋联盟做后盾,但他就郑国事务与楚国产生冲突的时候,一旦出现失利就会遭到楚国对宋国本土的直接攻击——在这种局面下,宋襄公只能表现得比齐桓公更“仁义”,但即使如此依旧不被其他诸侯看好。

再之后,晋国突然在黄河以北坐大,晋、楚两国围绕郑国展开争霸,齐国则偏距东南一隅左右逢源,齐桓公时期的策略不再有施展的环境。之后列国的外交方针逐渐转向了远交近攻,到春秋末期开始变异,最终至战国中期转变为了最标准的外交模式。

至战国末期,秦国在范雎执政的10年内曾出现过一阵子“远交近攻”,其后依旧转向了纵横活动,最终在助赵攻燕、助魏攻楚的战略下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全文完)

user avatar

齐国的霸权体现在外交上,真的要是发动灭国战,齐国还差了很多意思。

齐桓公、管仲时代,齐、楚有过交锋,事实证明齐国并没有打败楚国的把握和实力。

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它先后灭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 此时竖起“尊王攘夷”大旗的齐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决定发兵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军队进攻楚的盟国蔡国。不过这一波冲突的原因,还得从一个女人说起。请看一段《春秋左传》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这段文字记录了齐桓公跟自己的爱姬在私家园林里泛舟于爱河之上,正当双方你侬我侬时,肤白、貌美、胸大但无脑的蔡姬却想玩点情趣,她就把船摇来晃去。但是齐桓公是个水性不太好的人,他很害怕,于是就立即制止蔡姬的“情趣”行为。没想到蔡姬却越玩越起劲,把船摇晃得更厉害了。齐桓公被吓得发怒了,于是等船靠岸以后立即把蔡姬给赶回娘家去了,但是并没有办理离婚手续。没想到,蔡国的国君也是个二愣子,觉得蔡国受到了齐国的羞辱,直接把蔡姬嫁给别人了。

齐桓公听到自己的女人被嫁给别人了,勃然大怒。于是以盟主的身份立即召开北方联盟大会,集合鲁、宋、陈、卫、郑、许、曹这七国一起组成了一只讨蔡的多国部队。蔡国的军队确实是一群菜逼,战争还没开始,蔡国军队就已经自行瓦解崩溃了。蔡国君主一看大事不妙,连夜南逃楚国避难去了(蔡国是楚国的保护国)。

在多国部队的打击下,蔡国可以说是国破家亡,蔡国的百姓也是死走逃亡伤。按理说“蔡女”事件,到这里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以齐国为首的联军,南下真正目的并不是教训蔡国,而是要抑制南方的那个庞然大物——楚国。

请看一段《春秋左传》: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上面两段文字完整地记录了楚成王与齐桓公的交锋过程。楚成王先派遣使者来到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彼此也不会相关。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齐国大臣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齐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不进贡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为此而来问罪。周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楚国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周昭王没有回去,君王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齐桓公不听,仍然继续进军,驻扎在陉地(楚国北塞,今河南漯河东)。

楚成王十六年(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带兵到八国联军的驻地。八国联军撤退,驻扎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齐桓公把所率领的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齐桓公说:“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惠临敝国求福,承蒙君王安抚我君,这正是我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不被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有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君王的军队即使很多,也没有什么用处。”齐桓公听到这样有底气的话之后,觉得劳师远征进行一场大战的胜算也不大。于是就与屈完连同七国诸侯一起订立了盟约。

齐国责问楚国用的是两个不痛不痒的事情:其一,N多年前的周昭王南征未归;其二,楚国没有进贡包茅给周天子。反而对楚国僭越称王、征伐兼并姬姓诸侯国,搞大南方共荣圈这样的原则性问题只字不提。这并不是齐国不想过问,而是在摸清对手实力之后所做出的外交妥协。楚人听到这样的问责后,立即心领神会。立刻表示关于周昭王的事情,他们不负有任何责任,请国际联军自己去水边问问。关于包茅的事情,楚国确实有错在先,并且保证今后周天子的贡品绝对不会中断供应。于是南北双方在这友好而祥和的气氛中,就区域安全问以及大周发展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取得建设性成果——昭陵会盟。

总的来看,两国军队从春天相持到夏天,都不敢轻易进攻对方。这一局齐桓公以微弱优势略压楚成王一头,毕竟楚国被迫承认了齐国的老大地位,楚国的北上势头也稍被抑制。但是楚国也没有实质性的损失,王号继续使用,楚国的扩张方向由北转东,其实力在江淮地区不断坐大。齐桓公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齐桓公见不能用强力屈楚,想要灭楚进而一统天下更是无稽之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齐桓公,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字,他不仅是春秋五霸之首,更是那个时代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人物之一。然而,尽管他功绩卓著,威震四海,最终却未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一统天下”。究其原因,并非一两个简单的因素可以概括,而是历史的潮流、政治的制约、战略的局限以及个人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齐国未能统一天下,是一个历史学上的经典议题,其中涉及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以及国君个人的决策等多种复杂因素。虽然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数一数二的强国,但最终统一天下的任务落在了秦国身上。要详细讲述为什么不是齐国,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齐国崛起的背景与优势:在分析齐国为何未能统.............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在评价春秋时期两位霸主晋文公和齐桓公时,说出了“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翻译过来就是:晋文公懂得权谋但不够正直,齐桓公虽然正直但不够圆滑。这句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揭示了孔子评价人物时一个核心的原则:“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一个君主或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在正.............
  • 回答
    齐桓公伐楚,管仲提出“包茅不入”和“昭王南巡不返”这两条理由,看似有些“小题大做”,甚至不如直接指责楚国“僭越称王”来得有说服力。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和外交考量,是管仲作为一代名相,将现实政治与周礼正统相结合的智慧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僭越称王”在周朝体系下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罪名。周朝建立.............
  • 回答
    关于《金瓶梅》为何不能与“四大名著”齐名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颇受争议但又很有意思的话题。它涉及到文学史的评价标准、社会文化背景、作品的主题与风格,以及读者接受度的方方面面。想要说得透彻,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聊。一、 “四大名著”的地位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得明白“四大名著”这个说法本身就不是某个历史时期.............
  • 回答
    齐景公本是春秋时期一位相当有魄力的国君,他对于贤能之士的态度,尤其是对孔子的,也曾表现出过极大的兴趣。关于他“本打算重用孔子”的说法,更多的体现在他几次派遣使者去鲁国探询孔子的音讯,并表达了希望孔子能到齐国辅政的心意。然而,在历史上,齐景公最终并未能够真正重用孔子,甚至可以说,孔子在齐国的经历,更像.............
  • 回答
    齐国为什么没有灭亡鲁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牵扯着春秋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诸侯国的实力对比以及鲁国自身特殊的地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灭亡”在诸侯国之间意味着什么。在周朝分封制的框架下,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虽然频繁,但“灭亡”一个国家并不.............
  • 回答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现在的山东,历史上曾经是齐国和鲁国并存的土地,为什么简称却选择了“鲁”而不是“齐”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更为复杂和深远的文化、历史以及政治原因。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来捋。首先,得明确一点,山东这片土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两个诸侯国确实是齐国和鲁国。齐国以临淄(今淄博.............
  • 回答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顾廷烨给齐衡出的那个“绑架郡主”的主意,确实是让人看了又心惊又好笑。可齐衡为什么死活不同意呢?这事儿细琢磨起来,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这里面道道儿可多了去了,得从齐衡的出身、性格,还有他对郡主的感情,以及当时整个大环境说起。首先得说齐衡这人,虽然是个纨绔子弟,但骨子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解读中的一个重要角度:为什么我们对楚国公族“势力过强导致变法阻力过大”的认知,比对齐国守旧势力强大的认知更为普遍和深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变法的主体与变法的性质:楚国变法的“痛苦”与齐国变法的“平稳” 楚国变法: 楚国历史上最著名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误区。简单来说,长城确实与秦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嘉峪关在历史上是明朝修建的,与齐国没有任何关系。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关于“长城”这个概念的演变: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长城”并非是一个朝代独有的工程。长城的修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跨越了多个朝代.............
  • 回答
    昆虫不会齐刷刷地奔向太阳,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有趣而复杂的生物学机制,远不像我们最初设想的那么简单。很多人会觉得,昆虫趋光性那么明显,对着光源飞过去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但太阳,这个宇宙中最强大的光源,却很少成为它们的目标,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得明确一下“趋光性”这个概念。昆虫的.............
  • 回答
    齐泽克鼻炎的问题,这实在是个既有趣又引人思考的话题,毕竟他向来以其思想的“杂乱无章”和“旁征博引”著称,他的鼻炎仿佛也成了他某种“标志性”的个人特征。这事儿要说起来,可就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了。首先,我们得承认,鼻炎这玩意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挺影响日常生活的。想想看,擤鼻子、鼻塞、流眼泪,尤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不同治国理念、政治策略和军事实力之间的复杂互动。齐国和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和衰落,以及最终秦国灭齐,并非简单的学术支持程度的对比就能解释的。事实上,齐国试图通过教育和文化来“称霸”,而秦国则以法家思想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基础,二者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 回答
    韩信作为齐王时,项羽写信劝他自立为王,手下人也劝他,但他最终选择不听,并最终被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体现了韩信个人的政治智慧和忠诚,也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和项羽的局限性。一、项羽为何劝韩信自立为王?项羽劝韩信自立为王,并非出于真心扶持韩信,而是出于他自身的战略考量和政治手段: 分化.............
  • 回答
    看到齐鲁网关于山东理工大学校庆的报道,我确实感到有些失望,甚至可以说是担忧。这种不真实、失实的报道,确实让人不得不思考,当前的新闻媒体究竟走到了哪一步。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可能存在的几个层面:一、信息失真与夸大其词: 事件核心偏移: 校庆本身是一个纪念性的、回顾与展望的场合,更侧重于学.............
  • 回答
    周瑜深知诸葛亮才智过人,而草船借箭之事,他本就抱持着将诸葛亮置于死地的险恶用心。若诸葛亮果真以“故意延迟”、“不与齐备”为借口推脱,周瑜此时的处境可就有些棘手了。首先,周瑜绝不会轻易让诸葛亮脱身。他部署了这一出戏,为的就是抓住诸葛亮犯错的把柄,而不是给他台阶下。所以,诸葛亮要推脱,周瑜必然会步步紧逼.............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深入探讨了地缘政治中的“左右逢源”策略。乌克兰未能像台湾地区那样在俄欧之间玩弄这种“间于齐楚”的战略,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历史、地理、政治体制、国家实力以及外部环境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乌克兰和台湾地区在各自的处境和能力上的巨大差异。台湾地区的“间于齐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齐桓公之后的齐国,确实是风光不再,未能延续春秋霸主的辉煌,而晋、楚两国却轮番登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要说齐国和晋楚两国到底差在哪,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齐桓公之后的齐国,为何“无缘”霸业?首先,我们要明白,齐桓公的霸业并.............
  • 回答
    齐国和鲁国的关系,就像一对互相掣肘的邻居,既有小摩擦,又有大合作,但就是谁也奈何不了谁,更别说“消灭”了。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政治、军事和文化原因,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咱们这就一点点掰开了讲。首先,得从鲁国的“背景”说起。鲁国不是一般的小国,它是周朝分封制度下,周公旦的封国。而周公旦是谁?他是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