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复制←_←
美国视台湾为其小伙计,把保护台湾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甚至于1957年曾秘密把“斗牛士”
战术导弹和核弹头运进台湾。但出于垄断核武器的一贯思想,同时也害怕台湾用核弹惹祸而把自己拖下水,美国强烈反对台湾发展核武器,双方的核技术合作也只限于核电站研究等民用项目。自70年代后,美国对台湾当局的举动有了警觉,对其核计划的限制也日益加紧。1972年1月台湾核能研究所的
重水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点,9月燃料原件厂完工,都引起美国注意,
尼克松曾威胁要派人去台拆除核处理设施。台湾当局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由
蒋经国出面,公开承诺不从事核武器研究发展。
虽遭受挫折,但台湾当局核武之心仍然不死,背地里仍在加紧核武研制步伐。直到1976年,
国际原子能机构按核计划对台湾的核设施进行检查,发现500多克钚不翼而飞。同时,检查人员还发现,台湾的“钚燃料化学试验室”竟然也能生产钚金属,并且用的是美国提供的铀来运作。考虑到事态非常严重,美国务院台湾事务科科长李文以国务卿
基辛格的名义训令安克志大使向“台驻美大使”沈剑虹交涉抗议,安克志向台湾当局再度表示美方对台湾信守承诺不从事核武器研究发展的怀疑。在美国和
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下,台湾首次秘密发展核武器才迫不得已而告终。
至此,台湾当局的第一次核武梦破灭了。
第二次核武梦的破灭
70年代后期,在
蒋经国执政后,台湾启动了第二次核武计划。这一次台湾当局吸取了以前的教训,打着大力发展和平利用核能的幌子,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开始研制核武器。这一次,台湾的核武研制计划进展得颇为顺利。台湾在1979年至1980年短短两年内,先后兴建了磷酸提铀先导工厂、压水式反应器燃料束先导工厂、磷酸提铀工厂、氧化铀提纯转化实验工厂、动力用反应器燃料先导厂、
伽马射线照射厂,并完成了600兆瓦肯都型重水压水式反应器的概念设计。于1985年,成功制造了氧化铀及燃料丸。台湾前“行政院院长”
郝柏村在其日记《八年参谋总长》中披露了他兼任“中山
科学院”院长期间台湾研制核武的情况,他在1986年日记中写道:“台在短期内有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并可在奉命下进行”,并注明曾在屏东九鹏新武器试验基地进行了小型核试爆(后来
郝柏村改口说是电脑模拟核试爆)。到1987年底时,估计只差一两年时间就可以制造出原子弹。
正在这节骨眼上,发生了美国人精心策划的“张宪义事件”。1988年1月,时任“中科院核研究所”副所长的张宪义突然从戒备森严的所内失踪,有人猜测是乘美军的直升机出境,也有人认为是化装偷渡。不久他到了太平洋彼岸,并向美国政府提供了岛内研制核武器的资料。顿时,全美上下一片哗然。美国立即向台湾施压,要求终止其核武器发展计划。其实张宪义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台湾核武计划实际上早已尽在美国的掌握之中。这一事件发生后,台湾当局内部极为震惊,蒋氏父子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前功尽弃。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获知此事后的当天下午,因心脏病突发而撒手西去。美国在得到证据后,以违反过去的承诺为由质问台湾。新上台的李登辉政权只得再度承诺不发展核武器。美国政府却不肯仅仅听信承诺了事,而是派出工程人员赶到台湾拆除了核能反应炉,把价值18.5亿美元的重水式核反应堆改为只能用于试验的轻水核反应堆,并将“中科院核研究所”的重要资料带走,还规定以后每年到“核研所”来检查三次。经此风波后,台湾“核研所”的设备严重受损,网罗来的核武研发人才也四散离开,台湾当局的第二次核武梦又一次破灭。
大过年的,又看见 @经略幽燕我童贯 这位熟悉的历史发明家,在一个他不熟悉的问题上扯犊子了。
美国曼哈顿工程耗电量大,主要是因为当时他研制核武器、制造核材料时,被迫大规模使用电磁分离法提取浓缩铀U235。这种方法,现在早不用了。小国制造原子弹,如果是铀弹,用离心法或气体扩散法获得浓缩铀;如果是钚弹,靠反应堆+铀。
靠监控台湾的用电量,判断他是否在制造原子弹,这种异想天开的话,纯属扯淡呢~
在核武器的研发上,美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和第一枚原子弹,都是他最先研制出来的。他需要把此前物理学家的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在没有前例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实践出来。因为他是第一个尝试的,所以只好多花费成本,多走弯路,摸着石头过河。
整个曼哈顿工程,美国的规划,重点突出“保险起见”四个字。他既要防止自己走进一条死胡同里,又要和纳粹德国抢时间。
纳粹德国在核武器研究方面,同样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在1941年8月,德国已经通过研究得知:U235在裂变中释放中子,U238吸收一个中子之后,变为镎Np239,后者衰变后再成为Pu239(镎Np239的半衰期仅为2.35天),提取足够的Pu239,制造出钚弹。1944年,德国也建造用于制造Pu239的核反应堆。
同盟国获悉这一消息,制造原子弹的时间更紧迫了,美国必须抢在德国之前成功。
在曼哈顿计划中,美国是铀弹、钚弹两条路同时上马。在制造铀弹裂变材料的过程中,美国把当时已知的用于制造U235的四种浓缩方法(A电磁分离法、B气体扩散法、C离心机分离法、D液体热扩散法)都先后做了尝试——
C离心机分离法,这是现在很常见的方法。现在伊朗就用这个提取浓缩铀。但在1940年代,受当时工业加工精度的影响,离心机的转速提不上去,无法用这种方法把微量的U238与U235分开(纯度达不到要求)。
于是美国人只好动用最耗电的方法:A电磁分离法,除了耗电量大,为了制造磁铁的线圈,这个方法还需要大量铜作为导线。
随后又启动气体扩散法,1944年下半年,液体热扩散法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也开始了。
主要依靠电磁分离法提取U235,这是导致曼哈顿工程耗电量巨大的主要原因。
除了制造铀弹,美国也在同时制造钚弹。美、德两国的区别,是美国用石墨反应堆,没人打扰,不受欧洲战火波及;德国用重水反应堆,他在本国的铀工厂被盟军飞机炸,他在挪威的重水工厂,还在1943年,被英国特工搞了一次成功的突袭。
Pu239因为是在反应堆里,由U238+一个中子得到的,所以美国的石墨反应堆需要大量的冷却水。这个方法,对耗电量的需求就大大减少。
说起来非常有意思:美国耗这么多资源用于制造原子弹的U235,但他造出来的第一颗原子弹不是铀弹,而是钚弹——1945年7月26日,在新墨西哥的沙漠中,进行了人类首次核试验,在这颗叫作GADGET的原子弹里,有6200克Pu239,当年8月9日,投在日本长崎的那颗“胖子”,其中的Pu239也是这么多。
苏联在1949年首次核爆成功,钚弹。
英国在1952年10月首次核爆,钚弹。
法国在1960年2月首次核爆,钚弹。
北朝鲜在2006和2009年两次核试验后,朝中社对外宣布还是钚弹……
中国是个例外,1964年第一次核试验,是铀弹,联合国安理会“五常”里唯一一个不是以钚弹踏入核门槛的国家~
按照大众对核武器的普遍科普了解,很多人都知道U235,大都觉得铀弹是原子弹武器的主流,但五大常任理事国和一些非常任理事国的有核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等),都是从钚弹跨入核门槛的~
总之,美国曼哈顿计划耗电量大,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要摸着石头过河,为了保险和抢时间,制造原子弹的几个路线一起上马,还被迫采取耗电量最大的工艺而造成的。
@经略幽燕我童贯 这位历史发明家,并不知道曼哈顿工程的特征,就拿来生搬硬套了。
台湾的发电量,看下这张图标里的数据就行——
在2016年,台湾的发电量是2641亿度,就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为例,为制造他而耗费的电量,不足台湾2016年发电量的三万分之一。通过制造Pu239而得到钚弹,这是一条众所周知的“核武制造捷径”,台湾当局如果打算搞核武器,就这么做,用不着弄浓缩U235。
制造一枚钚弹,即便就以美国二战末期时的技术,几百万度电就可以了。靠监控台湾的用电量,判断他是否在制造原子弹,纯属扯淡呢~
那么,如果台湾想制造原子弹,有一个难度,就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电站的监控。
生产Pu239,必须两样东西:原材料(燃料棒)和作坊(核反应堆)。
都是重水或石墨反应堆,用于发电的动力堆和用于制造钚的生产堆,运营状态有明显区别。
因为在用U238制造Pu239的过程中,也会生成Pu的另两种同位素Pu240、Pu241(比Pu239再多吸收一、二个中子),这两种同位素含量高,会造成中子通量激增。在反应堆运行时,为减少Pu240、Pu241的产生,需要控制燃料棒的燃料温度系数。
用于发电的动力堆,燃耗比高,燃料棒实用率高;反之,用于制造Pu239的生产堆,燃耗比低,燃料棒使用率低。核电站是蒸汽轮机发电,驱动轮机的高温高压蒸汽来自反应堆的核反应。如果台湾某做核电站的运行状态长期明显差异,自然就是有鬼了。
台湾目前远不能独立设计、制造核反应堆,本身也没有足够的铀矿源,都需要进口。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对相关核动不扩散的协议,用于和平利用目的核反应堆,必须安装由国际组织(其实就是联合国五常)的监控设备。
另外,快中子是由U235的裂变释放出来的,所以生产堆制造Pu239,是个“消耗U235,改造U238,生产Pu239”的过程。消耗量要大于产量。台湾也没有燃料棒的加工制作能力,通过检察其核电厂燃料棒的使用情况,也可以得知其是否在制造Pu239。
朝鲜当年就是公然废除了半岛无核协议,自己单方面拆掉宁边反应堆的监控摄像。
台湾,是有这个能力还是有这个胆子?
有可能。
根据台湾“中科院”核工博士、退役上校贺立维所著回忆录《核弹MIT》,以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公开的部分国家安全档案显示,台湾自1963年起就开始了核武研制计划。
台湾的核武发展计划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均因美国的干涉而被迫中止。
1964年,台湾情治机构获悉新中国“02计划”趋近成功,蒋中正决心开启核武研制计划,并于1963年派遣特使唐君铂(时任中华民国陆军总部供应司令)赴以色列与时任以色列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恩斯特.大卫.伯格曼秘密接洽,并以重金为筹,邀伯格曼出山,操刀主持台湾的核武计划。
秘密接洽后的第48天,在反复权衡之后,伯格曼密抵台湾,与蒋中正在日月潭碧楼宾馆促膝晤谈3天。
日月潭晤谈的结果是:
1、成立核武研制机构“中山科学研究院”,聘伯格曼为顾问,调任唐君铂为国防次长,领导并组建“中山科学研究院”,并于1968年正式启动代号为“新竹计划”的原子弹发展方案。
2、陆续成立核一、二、三厂,利用核电厂使用过的核燃料提练制造核弹所需的钸同位素。
“新竹计划”由于美国政府的干涉及岛内部分高层的反对而被迫中止,蒋介石于1972再立“桃园计划”,设置重水式核子反应炉,取得钸239。1977年春,在美方人员的监督下,“桃园计划”所有和设施被尽数拆除。
在“新竹计划”和“桃园计划”相继失败后,台湾并未放弃“核武雄心”,秘密派遣核能研究所激光组组长马英俊等人加入德国国籍,“搜集与学习同位素分离法提炼核武原料之技术资料”。此计划后由于“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长张宪义上校叛逃美国而在美方的干涉下于1989年被迫中止(这个时间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吧)。
以上是台湾发展核武器的历史,下面我分析一下当前台湾发展核武器是否具备硬件条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