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指环王》三部曲中最后一部评分最高,《哈利波特》是第一部分数最高?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指环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王者归来》评分最高,《哈利波特》系列却是第一部《魔法石》评分最高的原因。这背后涉及到电影制作、叙事结构、观众期望以及系列发展的不同特点。

《指环王》三部曲:收官之作的辉煌——《王者归来》为何评分最高?

《指环王》系列以其宏大的史诗感、精良的制作、深刻的主题和忠实于原著的改编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而《王者归来》之所以评分最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1. 叙事的高潮与圆满的结局:

史诗的顶点: 《指环王》三部曲构建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叙事弧线,从霍比特人弗罗多的艰难旅程开始,逐步升级到大陆范围内对抗黑暗魔君索伦的全面战争。到了《王者归来》,所有的故事线索都汇集到最高潮——最终决战和摧毁魔戒的时刻。观众期待着一个史诗般的收尾,而《王者归来》毫不吝啬地提供了这一点。
情感的释放与满足: 在经历了前两部电影的铺垫、牺牲和希望的挣扎后,观众的情感投入已经非常深厚。他们渴望看到正义战胜邪恶,看到英雄们凯旋。 《王者归来》提供了大量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时刻,比如刚铎大军的援军到来、甘道夫的智慧、阿拉贡的加冕、以及所有角色为了共同目标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些共同构成了强烈的情感释放和巨大的满足感。
命运的交织与归宿: 系列中的每一个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命运线,他们在旅程中成长、改变、面临抉择。《王者归来》不仅解决了魔戒的任务,也为每个角色的命运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无论是阿拉贡的国王之路,还是霍比特人回到家园后的生活,亦或是其他角色的成长与告别,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完整的生命体验和叙事的完结。

2. 视觉特效与场面调度的巅峰:

技术的飞跃与成熟: 虽然三部曲的制作都非常出色,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制作经验的积累,《王者归来》在视觉特效和场面调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例如,佩兰诺平原之战的宏大场面,大量的骑兵、攻城器械和士兵的调度,以及巨兽咕噜的精细刻画,都展现了当时顶级的技术水平。
史诗场景的极致呈现: 电影不仅仅是简单的打斗,更是对托尔金笔下世界的忠实再现。白城米那斯提力斯的壮丽、巨兽的咆哮、精灵军队的降临,这些视觉奇观层层叠加,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体验,充分满足了观众对“史诗感”的想象。

3. 主题的升华与价值的体现:

关于勇气、友谊与希望: 《指环王》系列的核心主题是关于勇气、友谊、牺牲以及在绝望中保持希望。《王者归来》将这些主题推向了极致。在最黑暗的时刻,即使是最渺小的霍比特人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同伴之间的情谊支撑着他们克服万难。这种对普世价值的深刻探讨,使得电影具有了超越娱乐的意义。
牺牲与救赎的意义: 弗罗多和山姆的牺牲是整个故事的核心。《王者归来》深刻地展现了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心理折磨,以及最终的成功所带来的救赎。这种对个人承受极限的刻画,以及最终胜利的来之不易,让观众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4. 回归与告别的情感共鸣:

熟悉的面孔与情感的沉淀: 观众陪伴着这些角色经历了几十个小时的电影时间,他们已经与角色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在《王者归来》中,观众看到了这些熟悉的面孔在战场上奋战,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挣扎。当故事结束时,就像告别一位老朋友,既有满足,也有不舍,这种复杂的情感共鸣往往能转化为高度的评价。
一种完整的旅程体验: 观看《指环王》三部曲本身就是一次漫长而充实的旅程。当到达终点时,那种“我们做到了”的成就感,加上电影本身的高质量,自然会让人给予最高的评价。

《哈利波特》系列:起点的新奇与未来的期待——《魔法石》为何评分最高?

与《指环王》不同,《哈利波特》系列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它从第一部开始就充满了魔幻的色彩和孩童的视角。

1. 初遇魔法世界的惊喜与新奇:

打破现实的界限: 《魔法石》首次将J.K.罗琳笔下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魔法世界具象化。观众第一次看到了霍格沃茨城堡、会飞的扫帚、神奇的咒语、会动的画像等。这种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和想象力,让观众感到无比兴奋和着迷。
童年视角带来的共鸣: 影片以哈利的视角展开,一个被压抑的、平凡的男孩突然进入了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并且发现自己身怀绝技。这种“灰姑娘式”的故事很容易引起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共鸣,激发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经典场景的忠实还原: 电影成功地还原了书中许多经典的、令人难忘的场景,比如分院帽、魁地奇比赛、对角巷等。这些场景不仅满足了书迷的期待,也为非书迷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和乐趣。

2. 完美的开端与奠定基调:

高质量的启动: 尽管是系列的第一部,但《魔法石》在导演克里斯·哥伦布的执导下,拥有非常高的完成度。它成功地抓住了原著的精髓,并以一种温馨、幽默且略带悬疑的方式呈现出来。
奠定系列风格: 《魔法石》为整个哈利波特系列奠定了基调——充满童趣、友谊、勇气和魔法的冒险。影片的成功不仅在于故事本身,更在于它能够吸引观众进入这个世界,并让他们对未来的冒险充满期待。
对原著的忠诚: 相较于后续一些可能为了加快节奏或适应电影改编而进行的较大改动,《魔法石》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原著的叙事和情节,这对于原著粉丝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肯定。

3. 纯粹的童话与美好的初心:

孩童的纯真与冒险: 《魔法石》中的冒险更侧重于孩童视角下的探索和解谜,充满了纯真和童趣。没有后期系列中涉及到的政治斗争、生死离别等沉重元素,整体氛围更加轻松愉快。
简单而美好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一个相对简单但充满吸引力的故事:一个孤儿发现了自己的身世,找到了朋友和归属,并与邪恶势力展开了第一次较量。这种纯粹的“善与恶”的对决,以及最终的胜利,给观众带来了纯粹的快乐和希望。

为什么后续的《哈利波特》电影评分可能不及《魔法石》?

随着系列的推进,《哈利波特》电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角色成长与主题的转变: 从《密室》开始,故事逐渐变得黑暗,主题也更加复杂,涉及到死亡、歧视、政治斗争等。这可能会让一些期待纯粹童话的观众感到不适,或者觉得失去了《魔法石》那种纯粹的惊喜感。
叙事结构的差异: 后续的电影可能更注重推进主线剧情,某些支线情节或角色塑造可能不如《魔法石》那样深入人心,或者在改编过程中有所取舍,导致部分观众认为其不如第一部那样完美契合原著的魅力。
观众的期望值变化: 随着系列的深入,观众对制作水准和故事精彩度的要求也在提高。当观众对魔法世界的奇妙感逐渐适应后,想要持续保持第一部那样的新鲜感和惊喜度就变得更加困难。

总结来说:

《指环王:王者归来》评分最高 是因为它作为一部史诗三部曲的完美收官,将所有线索汇聚到高潮,在叙事、情感、技术和主题上都达到了巅峰,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和情感共鸣。
《哈利波特:魔法石》评分最高 是因为它作为系列的完美开端,成功地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魔法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和惊喜,以孩童视角讲述了一个纯粹而美好的童话故事,为整个系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者评分最高的原因都源于它们在各自系列中的独特地位和出色的完成度,只不过《指环王》的“巅峰”体现在收束,而《哈利波特》的“巅峰”体现在开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指环王》三部曲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看作一个大的三幕剧,第一部只是铺垫,高潮在第三部。

《指环王》在西方属于文学名著,约等于中国的《西游记》,又是三部曲套拍,老百姓一看到第一部的质量,光凭脑子想就能想出来后边有多牛逼,结果拍出来,比他们想的更牛逼。

由于上述原因,前两部的评价,大家都是憋着的,就等第三部出来,给个总评价。这也就是为什么前两部在奥斯卡拿奖不多,第三部出来,直接拿到手抽筋——这是在算总账。

《哈利波特》每一部都有自己的完整结构,而且水平参差不齐,我个人,以及绝大多数书迷都是越来越失望,最后直接绝望了。哈7能到这个水平,我已经谢天谢地了。真的,看完哈7,我就发了朋友圈:“谏山创水平在线,巨人没有烂尾!!!”

《哈利波特》水平变差,最大的原因是原著越写越长,的更加适合拍成电视剧,又不能根据故事框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适应电影的特点(如王家卫《东邪西毒》),最后成了强行压缩的四不像;其次在于没有彼得杰克逊这种死忠书迷,导演都是在做行活,尤其最后这位,选他就是因为他会省钱,这是项目管理能力,不是艺术创作能力。

当然,我感觉这两点的直接原因,都在于粉丝,他们一方面很挑剔,尤其在意是否忠于原著,另一方面拍成什么都肯去消费。。。。

user avatar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其实还是很简单的。

第一个原因,是二者在预设体量上的不同。《魔戒》小说作为一部大体量的超长篇作品,在构思的时候便已经做好了其体量所能够承载的丰富内容。体量的预先确定,给予了作者托尔金非常大的创作空间----他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多线索的铺设、延展,塑造多方势力,给予人物丰富的身份属性与性格侧面。作品预设好的体量,让他有这样做的底气,在开局时就设计好一切、铺垫好一切、引导出一切。后续的充足空间,足以让托尔金慢慢地逐一将这些铺垫全部完成,毫不仓促,并在最后收束合一。

例如,围绕“魔戒对生命贪欲的勾引”这个命题,托尔金可以建立起“阿拉贡”“比尔博”“弗雷多”“矮人族”“萨鲁曼”“高阶精灵”“人类王国”等等角色,从各种侧面表现它。托尔金在第一部小说里,让人类王国的王子博罗米尔被魔戒诱惑,让矮人族在资源和荣光的诱惑下重返莫利亚,让高阶精灵女王先是表现出圣洁、后又在魔戒面前凶相毕露,让比尔博先是和蔼老寿星而后看到魔戒便突然失控,让高贵的白袍法师萨鲁曼堕落成魔。他也可以用一整部的空间资源,先塑造出一个流浪游侠身份的阿拉贡,哪怕他真正的身份背景其实与之全不相干。

大量的人物与线索,经过扎实的铺垫,引出后面的反转衬托---博罗米尔从正义勇夫到无奈的被诱惑,萨鲁曼的转变,人类王国的堕落,精灵女王的瞬间黑化---从而突出了魔戒对一切生灵贪欲的勾引诱惑之大,任何或高贵或纯真的生命都不能抵抗。而在另一方面,通过对阿拉贡“脱离权力中心”之游侠身份的开场叙述,弗雷多在夏尔与世隔绝生活的大量描述,才托起了他们能够最终战胜魔戒诱惑的基础:远离权力,淡泊名利,也自然便能对抗代表二者极致的魔戒。

我们可以看到,魔戒代表了人们对权力和名利的必然欲望,任何人都不能逃离本性,而想要摆脱这种本性对内心的侵蚀,需要的是远离。为了这样的表达,托尔金必须先详细地表现各方人物与势力的高贵、圣洁,并表现三个主要正面表达人物(阿拉贡、弗雷多、山姆)在状态上的远离权力、超然出世。有了这一前置表达的扎实,再配合对“堕落”的多角度多层面表现---构成主干的人类势力中,法师会(萨鲁曼)和两个人类王国(博罗米尔的变化与圣城的过去现在之景)----,并引导出最后高潮部分的再次反转----主干人物阿拉贡继承人类国王后的勇战,弗雷多与山姆在痛苦的欲望挣扎之中艰难毁掉魔戒,辅助角色莱格拉斯和金雳放下两族权力之争的友情,精灵族在最终放弃一切的远航。

铺垫---反转(表现权欲的诱惑之大)----再反转(战胜权欲的办法是远离),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充分扎实的表述。而为了让它更有力,更需要多人物、多势力所给予的多视角、多侧面,共同指向这一核心内容。因此,托尔金要做的事情非常复杂,第一部小说完成了一部分前期环节,第二部小说进行引导,第三部小说则推向最终的高潮。三部曲的容量,让托尔金可以放心大胆地利用第一部小说的空间来慢慢完成所有人物的介绍、势力的描述---因为他在动笔时便明白,资源有的是,不担心在发展部和收束部上捉襟见肘,仓促潦草。

而到了电影,情况也是一样的。《护戒使者》当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铺垫,各种各样的铺垫----人物的初始性格与身份介绍,生活状态的描述,大部分势力基础设定的介绍,魔戒寓意的揭示。后面要用到的主题表达线索与角度承载要素,在第一部中几乎全部得以出场,并完成了第一环节的铺垫工作。整体世界观的架构庞大,整体主题表达系统的切入侧面,在第一部的时候便已经露出了大部分面貌,只是没有展开运转。

正是由于表层世界观与内在主体性的架构庞大且完整,铺垫到收束的全过程扎实且丰富,才让《魔戒》小说和《指环王》电影成为了经典之作,而非流行娱乐品----表达的体量,让他们必然难于接收,与追求轻松理解的消费者服务型作品拉开质的差距。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以“三部曲”作为预设体量、统一整体的创作思路,必然会出现“越往后越精彩”的情况----所有的高潮和收束,都发生在最后一部当中,主题表述的闭环也在最后一部才能真正合拢,达到高潮。因此,最后一部将那般巨大的线索全部收束完成,高潮爆发,必然让它的精彩程度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而相对来说,前两部,特别是铺垫为主的第一部,自然在爆发度上会差很多。三部曲的形式,让第一部更像是一部单本小说的前几章,作为单体电影来说当然不够精彩。这也是电影版第一、二部在奖项上收获平平,而与之密切相关的第三部却能统治奥斯卡颁奖礼的原因。

那么,哈利波特又如何呢?对比是很鲜明的:比起《魔戒》,《哈利波特》小说的世界观,甚至很多人物的背景设定,都没有太大的从一而终之延续性,而是随着作品的叠加而不断扩充、增加。前几部的格局较小,主要以“勇敢的少年学生对抗黑暗魔头”为主,整体环境氛围也是校园青春风格,有大量的轻松内容,以及描述三个少年主角之间友情的内容,走的是传统的少年--甚至“少儿”?---文学的路线。

而在创作思路上看,每一部的模式基本都能形成一个少儿冒险题材作品的独立闭环:遇到(新的)反派---校园生活---校园中发现反派阴谋并尝试破解---三人组出现矛盾并化解(且有时是两两一组的多次矛盾)---解决反派阴谋。这样一个独立的完成体闭环,让前期的每一部《哈利波特》都能够具有以下特点:相对较少且短的线索,较为简单的叙事系统。对于电影改编来说,正是非常便利的条件。

而从第四部《火焰杯》开始,JK罗琳开始打破独立闭环的创作思路。伏地魔在结尾复活,第一次让作品没有落于“解决本部问题”的收场,反而引出了后续的更大问题。可以说,从这一部开始,《哈利波特》才走上了《魔戒》那种“以系列为相对统一表述平台”的创作路线。此后,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的世界观逐渐升级,凤凰社的设定、斯内普“混血王子”的背景与正邪共存的内心,并一路推进到了最终的“三兄弟”“老魔杖”----从简单直接的少年冒险文学,彻底变成了纵横古今的魔幻史诗。然而,由于前几部中并未做出太多铺垫和介绍,后续这些撑起史诗性的内容又非常庞多,就造成了单部作品在信息量和叙述节奏上的失衡-----罗琳需要用更少的空间,更精简的表达,快速地在有限的资源里完成介绍、铺垫、引导、高潮的大量线索操作。

从《魔戒》和《哈利波特》两书的页数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各自的状态。《魔戒》三部曲的厚度没有太大差别,而《哈利波特》却是越写越厚。而对于电影改编来说,《哈利波特》的情况无异于噩梦级难度---电影的体量对于前几部是适合的,但在处理后面那些作品的庞大(甚至局部臃肿)与信息节奏的过于密集、线索纷乱之时,就显得空间不足了。

于是,在《哈利波特》后面的电影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表述系统----删除或缩略很多细节与线索(对主题表达往往并不是那么没有帮助)之后,宛若闯关幻灯片一般的平铺直叙。以越来越厚的小说体量尚也只能算是“勉强消化”的内容,切换到容量更少的电影,结果几乎是已然注定的。而这在《指环王》中,显然是不存在的情况,彼得杰克逊在原作完整结构、合理节奏的支撑下,游刃有余地删减、保留,明确主线副线,维持原作体系。

事实上,这种“随创作而升级世界观”所导致的质量下滑,存在于很多长篇作品里。以擅长制造长篇甚至超长篇的日本动漫来说,《死神》在空座町篇前后表现出的叙事节奏、逻辑合理上的巨大分化,无法在后期起到作用、在全集架构中作用稀薄到让人误以为是动画组原创情节的“完现术”篇、灭却师们明显缺少了前期构思、想到哪设定到哪的无解又无脑的能力、以及最后无法破解灭却师能力之下无奈选择的毫无逻辑动机的“圣别”,《火影忍者》从开始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的积极到后期格局不断升级之下被迫塑造出“神二代鸣人”这种让主旨思想崩塌的收尾不一,以及最后boss辉夜姬出场的明显缺乏铺垫,都是典型案例。

想要避免这个问题,就需要作者“在构思好的原有体量与阶段下完结”的决心,井上雄彦以“结果的遗憾与不完美才是青春,但过程的拼搏努力才是不让人后悔的财富”为指向的《灌篮高手》,坚持让湘北于战胜山王的青春闪耀瞬间后滑落谷底,并就此完结。而相对之下,体量更小的作品,则往往拥有一个——无关客观质量——的相对完整表述。而《哈利波特》的导演显然没有这个权力,而小说的罗琳,则未必想这样做。

并且,在电影改编的出发点定位上,两部作品的主创就有不同。《魔戒》作为一部认可度很高的文学作品,它的电影化,从开始便是以口碑与奖项为目标。而《哈利波特》,则更多是盈利导向型更纯粹的一般商业电影。这样一来,出于排场次的考虑,两部作品势必在时长上控制有别----《指环王》三部曲的院线版也都有170分钟以上,最后一部甚至有210分钟,而《哈利波特》却更多地保持在150分钟左右,甚至不惜将《死亡圣器》分成两部也要维持这个标准,并且将其中几部的时间砍到了130分钟,几乎等同于对导演处理素材空间的剥削和压榨。

对大体量表意架构的空间压缩,必然会带来问题。即使是名导如莱德利斯科特,也不能完美避开这一点。

在《天国王朝》中,144分钟的院线版本里,斯科特被迫去掉了很多的文戏片段,在剪辑上向战争大场面做商业性的平衡。这让他的整体表达出现了极大的跳跃性与不完整。而在193分钟的导剪版中,电影用充足的表达空间,讲述了基督教的信仰真义---以耶稣代言人名义进行东征的十字军,蛊格鲁萨克逊的贵族,已经不是神的代理人。

导演剪辑版的一开头,埋葬尸体时漫不经心的基督教牧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这一点立意。而电影里也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他们的残暴纵欲——身在圣城之中,却堕落肉欲,滥杀不止,饮食无度,阶级压迫。基督教奉行的博爱、从原罪中拯救世人,早已在阶级分化之中化为无形。而两代耶路撒冷国王的天花,则是神对他们的遗弃和惩罚。临战时高举的真十字架特写,以及随后破落的十字架特写,对比出了基督教贵族被耶稣的抛弃。

在另一边,主角却完成了一个从堕落中寻回信仰的旅程,成为了区别于贵族的信仰代言人。开头,他因为杀掉母亲而备加自责,认为自己丧失了基督教的皈依资格。在去往耶路撒冷船上堕海后沉浮画面, 更让他的被遗弃变得更加深刻。但是,随着脱离大海,暗喻着离开羊水后的再生,上岸,他仿佛洗刷了罪孽,获得了重生的机会。在与萨拉丁的对决中,他饶了对方 让萨拉丁看到了他对尽可能拯救一切生命的信念,形成了跨越宗教的首次惺惺相惜。而在进入领地后,他与女仆的平等相处而非接受服侍心安理得,一起开垦荒地,给予土地以绿色生机,不仅让他体现出了人人皆可平等被拯救的信仰,甚至让他成为了耶稣的某种化身意味。

而这种意味,在决战时刻来的更加明晰深刻。首先,他打破了阶级之局限,抬平民为骑士。而后,他更是提出以几身交换全城人的安全(此前已经有了牺牲自我的以少敌多拖延时间)——一种近乎于耶稣代受世人之罪的舍弃自我。而萨拉丁与他的默契合作,则点出电影的最终落脚点——宗教的信仰理应是共通的,任何神明都以拯救一切世人为目标,拘泥于具体宗教之别的战争和杀戮,都只是假宗教之名的背弃神明。“耶路撒冷象征一切,但也什么都不象征”,即是这般意义——作为个别宗教的圣城毫无意义,并不能借它亲近任何具体神明,但它作为普适性的“信仰内容”却可以引导凡人走向博爱的方向,在思想上靠近一切具体神明的集合。主角最终回归百姓之身,拒绝了十字军的召唤,则再次表现了这一点——他抛弃了“有资格信仰基督”的贵族身份,甚至放弃了作为基督徒重回圣城的希望,显然,他不再拘泥于具体化的基督教信仰,而拥有了更宏观的信仰之力。

本片上映时的口碑不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公映版的时间过短。本片的立意,需要慢慢铺陈,缓缓表现,条理分明。主角的自我信仰回归之路,主角与萨拉丁的信仰连接,基督徒贵族的骄奢淫逸背离信仰,在国王自省之下表现出的基督教徒的自我悔悟和接受惩罚,本片有着太多的层面去表现主题,细致而完整,而每一个角度局部都需要详尽的展现。否则,就会杂乱无章,表达零碎,而整体性捏合不力,无法凸现主题,只能被接收为一条条的只言片语。而到了导演剪辑版,时长资源丰富起来,每一条线都变得充分完整。就连主角走向耶路撒冷的一段,都有了很多的时间去表现沿途各种满怀信仰的朝圣者,让朝着圣城、想要坐在骷髅山上祈祷的主角,愈发地处在信仰蓬勃的氛围中,让他感受到的信仰感召力也充分地打动了观者。

莱德利斯科特都无法处理完美的问题,对于《哈利波特》的导演们来说便更是头疼。因此,《指环王》可以还原小说中的基本完整叙述体系,而《哈利波特》的时长资源所能应付的,也就只有信息量较小、独立闭环的前几部了。

虽然也会有“童年滤镜”的成分影响着哈利波特的第一部打分虚高,但从根本上讲,创作初始构思状态对此后系列化展开的影响,以及电影预设方向的不同导致的叙事系统完成度差异,才是导致两部作品打分状态不同的本质原因。

user avatar

说说个人看法哈,不喜勿喷!

首先,《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和《指环王》三部曲,我都完完整整的看了很多遍!

先表明一下态度,最喜欢的还是《指环王》三部曲!

原因是《指环王》三部曲一部比一部精彩!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作为一部史诗级巨作,个人认为战争场面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从第一部的炎魔战,百人战到第二部的圣盔谷和伊森纳德之战,再到第三部的刚铎和魔都之战!战争的规模和精彩程度不断地增加!

个人认为《指环王》三部曲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缺了哪一部都不完整!估计导演在拍摄制作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而这部鸿篇巨制的高潮就是第三部——《王者归来》!

反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实际上呢,从一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定位就是“儿童电影”,准确的说是“儿童科幻电影”!

因为电影拍摄周期跨度大,从演员到导演都在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

因为用手机打字不方便截图,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男主角“哈利波特”的变化,从稚嫩小脸变油腻大叔……至少作为我来说,我希望我心中的哈利波特永远能停留在第一部那种“稚嫩”的状态!

可惜人总会长大……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另一部电影——《海扁王》。

据说这部电影原本准备拍三部的!第一部里的“超杀女”明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惜到了第二部,“萝莉变御姐”!味道完全变了!虽然还是同一个扮演者……

所以,这部电影应该不会有第三部了……

个人认为,这其实就是“儿童题材”电影的困境!其实,个人认为《哈利波特》和《指环王》原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的!毕竟不是同一题材!

最后真诚的希望我们的国产电影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也能出现像《指环王》这样的巨作!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