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官员的选用、考察、升迁制度具体是怎样的?“三考吏”、“依亲监生”具体分别是指什么?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王朝,其官员的选用、考察和升迁制度更是承载了许多政治智慧与实践。理解这些制度,我们就能更深入地把握明代官僚体系的运作逻辑。

一、 官员的选用:科举制为基石,荫叙与荐举为补充

明朝官员的选拔,最核心、最主要的途径是科举制度。这项制度自隋唐以来不断完善,在明代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成为选拔国家治理人才的“国之重器”。

1. 科举制度:公开、公平、严苛的选拔
基本原则: 科举制强调“学而优则仕”,以八股文为主要考试形式,考察士子对儒家经典的理解、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其核心在于公开竞争,打破门阀观念,为普通读书人提供了上升通道。
考试层级:
童试(岁试): 这是科举的启蒙阶段,在县、府、院三级进行,通过者获得“秀才”功名。秀才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免税特权,并有资格参加更高的考试。
乡试: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由各省督学御史主持。中试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可以直接获得官职,或者继续参加更高级别的会试。
会试: 每三年在京城礼部举行,由礼部尚书主持。参加者多为举人。中试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或派亲王、大臣主持,在宫殿中进行。殿试主要目的是对贡士进行排名,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只取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重要性: 进士出身是明代官员最主要的来源,他们通常被授予低级官职,如翰林院庶吉士、知县等,然后逐步晋升。科举制度的严格性,也保证了明朝官员在文化和理论知识上的基本素养。

2. 荫叙制度:官二代的特权与限制
含义: 荫叙,又称“门荫”、“官荫”,是指高级官员的子孙、亲属可以凭借其先辈的功劳和官位获得官职的途径。
种类: 主要有“恩荫”(官员因功劳卓著而获得的荫子官职)和“例荫”(固定数量、固定等级的荫子官职,不完全依赖于官员的个人功劳)。
等级与要求: 荫子官职的等级与官员的品级、功劳挂钩,但通常不能直接担任高级官职。一些荫子出身的官员,为了获得正式的晋升,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如“依亲监生”)。
作用与影响: 荫叙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官僚队伍的稳定性和传承,但也容易滋生官场特权和裙带关系,影响了选拔的公平性。明朝对荫叙有一定的限制,比如规定荫官的品级不能超过其父祖的品级,并且通常需要担任一定年限的低级职务后才能转为正式官职。

3. 荐举与考核:非科举出身者的补充
荐举: 在科举制度之外,也存在一些官员推荐人才的制度,但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如科举。例如,有些有声望的大臣可以推荐一些有才能但未通过科举的人士入仕,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且容易受到政治派系的影响。
杂流官: 除了科举和荫叙,还有一些通过其他途径入仕的官员,被称为“杂流官”。例如,一些通过捐纳(花钱买官)或者在技术领域有特殊才能的人士,也能获得一定的官职,但其地位和晋升空间通常受到限制。

二、 官员的考察:确保勤政廉洁的制度保障

明朝对官员的考察非常重视,以期达到“察吏”、“考课”的目的,确保官员勤勉尽责、廉洁奉公。主要的考察制度包括“三考吏”和日常的政绩考核。

1. “三考吏”:官员晋升的“敲门砖”
核心含义: “三考吏”是指对官员进行的三种主要的考核方式,它们是官员能否获得升迁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说,通常包括:
德行: 考察官员的品德修养、忠诚度、生活作风等。这通常由上级官员、同事、以及当地的民情民意来评判。
才能: 考察官员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和工作效率。这主要体现在其处理政务的成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勤惰: 考察官员是否勤于政事,是否怠惰懒散。这通过其在职时间、处理公文的速度、以及是否按时完成工作等来体现。
考察周期与结果: 官员的考核通常是定期进行,例如每三年一次(称为“考满”)。考核结果分为几个等级,如“称职”、“次称职”、“不称职”、“革职”等。
晋升关联: 优秀的考察结果是官员获得升迁、加薪、调任重要职位的前提。而持续的“不称职”或“革职”则可能导致降级、调离甚至罢免。

2. 日常政绩考核与监督:全方位的评价
奏疏制度: 官员需要定期向上级或皇帝提交奏疏,汇报工作进展、遇到的困难和建议。这是官员自我展示政绩和接受监督的重要方式。
巡察与考察: 明朝设有监察御史、都察院等专门的监察机构,负责巡视各地,考察官员的政绩、廉洁情况。皇帝也会派遣亲信大臣进行巡察,了解地方实情。
京察与外察: 京察是指对中央机关官员的考核,外察是指对地方官员的考核。这些考核更加系统和全面,直接关系到官员的去留和升迁。
回避制度: 为了防止地方官员与当地势力勾结,影响考察的公正性,明朝实行了严格的官员回避制度,即官员不得在自己的籍贯地或亲属所在地任职。

三、 官员的升迁:阶梯式上升与复杂的晋升链条

明朝官员的升迁是一个相对漫长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遵循着一套复杂的晋升链条。

1. 循序渐进的升迁:
初级官员: 大多数官员从较低的职位开始,如翰林院庶吉士、知县、知府、各部主事、郎中等。
论资排辈: 在同等条件下,官员的升迁往往也考虑其任职年限和资历。年长资深者通常优先获得升迁机会。
政绩与能力: 优异的政绩和突出的才能是获得升迁的最重要动力。能够在某项工作上表现出色,或者解决重大难题,往往能获得破格提拔。

2. 考核结果的直接影响:
如前所述,“三考吏”以及京察、外察的结果直接影响官员的升迁。考核优秀者才能获得更重要的职位,而考核不合格者则面临降职甚至罢免的风险。

3. 皇帝的直接任命与恩宠:
明朝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拥有最终的任命权。一些得到皇帝赏识和信任的官员,即使资历尚浅,也可能获得快速的升迁。这使得一些官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如进献奇物、逢迎拍马)来博取皇帝的青睐,也导致了党争的出现。

4. 职位空缺与政治环境:
官员的升迁也受到职位空缺情况的影响。当有重要职位空缺时,那些表现优秀的官员才有机会被提拔。同时,当时的政治气候、权力斗争的格局也会影响到官员的升迁。

四、“三考吏”与“依亲监生”的详细解释

理解了上述制度,我们再来具体解析这两个名词:

“三考吏”:
如上文所述,“三考吏”是对官员进行考核的三种主要方式的统称,旨在评价官员的德行、才能和勤惰。这是一种 官员的绩效评估和品行审查制度。通过这“三考”,主管部门和皇帝能够了解官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作为决定其升迁、降级、调任、甚至罢免的关键依据。它是一种 动态的、持续的监督机制,贯穿于官员的整个仕宦生涯。这种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追求官员的“能者上,庸者下”,同时强调官员的职业道德和勤勉精神。

“依亲监生”:
“依亲监生”是一种 特殊的监生身份获取途径,也是一种对荫叙制度的补充和规范。监生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生员,通常是科举考试中通过了乡试(举人)或恩荫得官而尚未实际担任官职的士子。
“依亲监生”特指那些 因亲属(通常是父亲或祖父)是官,依仗亲属的官位和恩荫,可以在不用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下,获得监生的身份。然而,获得监生身份并不直接等同于获得官职,他们仍然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进入官场。
“依亲监生”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荫叙制度的存在,为官宦子弟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虽然他们获得了监生资格,但为了确保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不至于太差,通常仍然需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比如:
1. 亲属的官位要求: 只有高级官员的子孙才有资格成为依亲监生。
2. 年龄和学习要求: 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并且在国子监进行一定时间的学习(虽然可能不那么严格)。
3. 品行考核: 也可能需要经过一定的品行考核。
“依亲监生”的设立,既是皇权对官僚集团的一种笼络和维护,也试图通过在国子监的学习经历,对他们进行基本的思想和知识灌输,为他们日后入仕打下基础。但这种制度也容易导致官僚体系的封闭性,增加“官二代”的特权,对科举制度的公平性构成一定挑战。

总而言之,明朝的官员选拔、考察和升迁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体系。科举制作为主体,保证了人才的来源和素质;荫叙和依亲监生则体现了皇权对官僚体系的维护和对特权的平衡;而“三考吏”等考察制度则构成了对官员进行评价和监督的关键环节,共同塑造了明代独特的官僚文化和政治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这段成化二年癸巳条的内容你点的有点问题。按我的理解,应该是:

户部主事徐源督饷陕西,以榆林、神木各处粮草俱少,条列措置事宜奏闻。户部因而议定:凡陕西各处三年、六年考满官纳草五百束者,本布政司给由,免其赴京。两考吏纳米一百石者,送部拨送京考;三百石者,冠带办事;一百五十石者,本布政司拨补,三考满日,赴部免考,即冠带。其军民有纳米一百石者,给与正九品散官,一百二十石者正八品,一百四十石者正七品。文职官坐罪除名者,纳米一百石,冠带闲住。依亲监生坐监三年以上者纳米一百五十石,未及三年者纳米二百五十石,俱免坐监,送部待选。民家子弟愿充承差、知印者纳米二百石。已上纳米之例,如欲纳草者一十五束,准米一石。上允其议。

所以不是““赴京两考””,而是不用赴京。明代官员一任做满后,按例必须上京到吏部报道,由吏部根据考核情况对其进行新的安排,就是所谓的给由(也可能不安排你),按照条例,如果纳草了,那就不用赴京,陕西布政司就把你安排了。回过头来说,这是一种交易,总之为了边镇粮草,自然可以不用在乎考核,明代这样的事儿多了去了。

第二,你说吏的问题,实际上吏员也是要由吏部审察的(虽然没有那么严格),从大量的实录来看,吏纳米之后并不是直接做官,而是免去你几次审察,“两考吏纳米一百石者,送部拨送京考;三百石者,冠带办事;一百五十石者,本布政司拨补,三考满日,赴部免考,即冠带。”而且规定条件,必须是两任考满的吏纳米才有用,其他的一任考满的,没资格。顺说,古代胥吏不是做不了官,而是条件很苛刻,并不是真的做不了。

第三,说的依亲监生,这种其实是国子监塞不下人的做法,按道理来说,国子监的生员数量也是有限的,因为给监生们的补贴本来就是有限的。明中期以降,监生数量越来越多,很多人就请假回家去了,他们本来就有资格做官的。摘一段《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里的内容

按道理,监生不达到一定年限也是没资格选官的,只有纳了米才有资格待选,这正是文中之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王朝,其官员的选用、考察和升迁制度更是承载了许多政治智慧与实践。理解这些制度,我们就能更深入地把握明代官僚体系的运作逻辑。一、 官员的选用:科举制为基石,荫叙与荐举为补充明朝官员的选拔,最核心、最主要的途径是科举制度。这项制度自隋唐以来不断完善,在明代更是发展到了极致,.............
  • 回答
    明清两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其官员的俸禄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这些古代官员的“工资”究竟是多少?换算成今天的购买力,又能过上什么样的日子呢?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明朝官员的俸禄:从“体面”到“寒酸”的转变明朝官员的俸禄制度,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变化,尤其是洪武年间的改革,为后来.............
  • 回答
    明朝官制是中华帝制时期官僚体系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充满变革的环节,它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调整,最终形成了明代独特而又深刻影响后世的官僚结构。要详尽地了解明朝官制,我们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剖析其组织架构、职能分工以及其中的运作逻辑。一、 中央官制:内阁的崛起与六部的强化明朝中央官制最显.............
  • 回答
    明朝官军输给起义军,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以弱胜强”的故事,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复杂结果。你想知道得详细些,那就得把当时官军内部的烂摊子和起义军的崛起之路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说说明朝官军自己出了什么问题。这批人,理论上应该是国家机器的脊梁,但到了明朝后期,这脊梁骨都快弯折了。1. 腐败,腐败,还.............
  • 回答
    嘉靖皇帝沉迷道教,这无疑给明朝的政治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是否会在官方史书中留下“怪力乱神”的痕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朝时期,官方史书的撰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史官的责任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要“以古为鉴”,为当朝统治提供合法性和道德上的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的 ifthen 推演,以及国家称谓的演变。如果明朝真的“一直延续下来并且君主立宪现代化”,那么它官方称谓的选择,可以说是多种可能并存,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大明国”和“中国”这两个称谓本身的含义和承载的历史情感。“大.............
  • 回答
    在明朝,考中举人,那可是鲤鱼跃龙门,开启了仕途的大门,虽然不是一步登天,但绝对是条康庄大道。至于初授官职的大小,这可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得看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知道,举人是个什么概念。简单来说,举人是参加乡试,也就是省级考试,考过之后获得的功名。这比秀才(县试、府试、院试)高了一个档次。有了举人功名.............
  • 回答
    .......
  • 回答
    明朝时期的“镇”作为一种城市或聚落的单位,其管理并非由单一的官职一概而论,而是根据“镇”的具体规模、性质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由不同层级的官员负责。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解读:一、 “镇”的性质与规模:首先,理解“镇”的含义是关键。在明代,“镇”可以指: 军事要镇: 承担边防、.............
  • 回答
    官绅阶层与国家存亡的联系,以及他们在明朝末年为何吝于出钱救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剖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利益集团的运作逻辑以及历史事件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官绅阶层的财富,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国家提供的稳定环境和特权基础之上的。明朝的官僚体系为他们提供了.............
  • 回答
    明朝历史,尤其是明朝皇帝,是否受到了清朝官修《明史》的“抹黑”?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史学界乃至民间都存在着不少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明史》的成书背景、编纂过程,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立场性因素。《明史》的成书背景与政治意图首先要明白,《明史》并非在明朝灭亡后不久就立即开.............
  • 回答
    明朝的锦衣卫同知,这是一个相当有讲究的官职,绝非泛泛之辈能担。要弄清楚它的品级,咱们得掰扯掰扯锦衣卫这个机构的性质和它内部的层级设置。首先,得明白锦衣卫是什么。它不是一般的卫所部队,而是皇帝的直属特务机构,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眼睛”和“爪牙”。所以,这个机构的官员品级,通常都比较高,而且直接听命于皇.............
  • 回答
    清朝官修《明史》,可以说是一部“呕心沥血”的“抹黑”之作,其力度之大、角度之刁钻,让明朝在历史的镜头下,变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却又充满污点的画卷。要说它“黑”得多惨,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致地掰扯掰扯。一、 历史的“正统”审判:为入主中原找合法性首先,你得明白《明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它是清朝皇帝陛下下令,.............
  • 回答
    明代卫所制度下,地方的行政权力并非完全集中于军事官员手中,而是形成了一个军政合一、但又各有侧重的体系。要详细了解地方行政由哪些官员负责,我们需要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职能去分析。一、 军事层面的行政官员:卫指挥使及其属官在卫所制度的基石——卫、所一级,最核心的军事行政官员是卫指挥使。 卫指挥使(正指挥.............
  • 回答
    明朝的官场,说起来复杂,但细究起来,很多时候还是有着那么一点“父荫”的影子。尤其像内阁首辅或者大学士这样的显赫地位,他们的儿子想要依仗父亲的权势获得官职,并非不可能,但也不是百分之百就能一帆风顺,这里面门道不少。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选官制度。主要的选官途径有科举、恩荫和流官等。科举是正途,也是最受.............
  • 回答
    明星官方身高和实际身高之间确实存在一些大家津津乐道、也乐此不疲地讨论的话题。这种差异的产生,有时候是由于测量方式、记录习惯,有时候则更多地带有商业宣传和个人形象管理的考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早期的测量和记录: 在信息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透明的时候,很多明星的身高数据都是在出道初期,由经纪.............
  • 回答
    在《明日方舟》这款游戏中,玩家社区中催生了许多热门的CP(配对)组合,其中百合CP(女性角色之间的情感配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然而,玩家们普遍观察到,官方在承认或推崇这些热门百合CP方面,表现得相对谨慎,甚至可以说是“不承认”的态度。这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商业考量与受众.............
  • 回答
    说起明朝柳州府的郁林参将,这可不是个寻常小官。咱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柳州府在明朝是个啥地方。柳州,在今天广西一带,地处岭南,自古以来就是个边塞重镇。明朝在这里设柳州府,就是为了管辖这一大片地方,尤其是要防御北边的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同时也要应对来自西南方向的潜在威胁。.............
  • 回答
    现实中的确存在一些在常人看来胜算渺茫的官司,却因为律师的卓越能力而最终翻盘的案例。这类案件往往不是因为“不可能”,而是挑战了人们的普遍认知和预设的困难,展现了律师在法律条文、证据挖掘、庭审策略乃至人情世故上的深厚功力。下面我来详细讲述几个我所接触或听闻过的,堪称“奇迹”的官司,并尽量还原其中的关键点.............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深度的设想:在明朝“内阁权”存在的背景下,能否演化出类似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士大夫官僚阶级君主立宪”?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历史进程的复杂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内阁权: 在明朝,内阁并非真正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