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明代卫所制度下,地方的行政由哪些官员负责?

回答
明代卫所制度下,地方的行政权力并非完全集中于军事官员手中,而是形成了一个军政合一、但又各有侧重的体系。要详细了解地方行政由哪些官员负责,我们需要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职能去分析。

一、 军事层面的行政官员:卫指挥使及其属官

在卫所制度的基石——卫、所一级,最核心的军事行政官员是卫指挥使。

卫指挥使(正指挥、副指挥): 这是卫的最高军事长官。他们不仅负责军队的训练、操练、出征、驻防等军事事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兼管着卫所的民事和经济事务。他们的职责范围非常广,可以说是卫所的“土皇帝”。卫指挥使以下,还设有副指挥(协助指挥使处理事务)。指挥使的任命通常由中央兵部依照宗室、勋戚、功臣世袭或者朝廷选拔的官员来决定。
千户、百户: 在卫之下,有千户所和百户所。千户是千户所的长官,百户是百户所的长官。他们负责管辖自己辖区内的军士和土地,同样也承担着一定的军事训练和地方管理职责。他们的任命也受到上级卫指挥使和中央的约束。
其他军事官员: 比如闸官、闸监等,虽然职能更侧重于具体的军事防御设施管理,但也是卫所体系内的基层军事行政人员。

这些军事官员的权力来自于中央的军事任命和管辖,他们是卫所制度的直接执行者,负责维护地方的军事秩序和军事生产。

二、 地方行政的另一股重要力量:文官体系的渗透与制约

虽然卫所制度本身是军事制度,但明代统治者深知纯粹的军事统治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此,在地方行政中,文官体系的介入和制约是不可或缺的。这里的文官,主要指的是隶属于都察院、吏部、户部、工部等中央部门,但派驻地方执行具体行政职能的官员。

1. 巡抚、总督(后期出现): 随着明朝疆域的扩大和边疆形势的复杂化,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地方军事和民政事务,中央开始派遣巡抚和总督。
巡抚: 最初是作为中央临时派遣的监察官员,后逐渐演变为常设性的地方高级官员。巡抚拥有相当大的权力,能够节制辖区内的总兵、卫指挥使等武官,并参与地方的民政、财政、司法等事务的管理。他们的权力在特定区域内甚至可以凌驾于地方的军事主官之上,起到了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总督: 比巡抚的权力更大,通常负责一个更大的区域,例如“总督漕运”、“总督九边”等。总督的权力更是直接涵盖军事和民政的方方面面,对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总督更多的是为了应对军事危机而设置,但其权力触角也延伸到了地方行政的各个角落。

2. 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 这是明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框架,虽然卫所是独立的军事建制,但布政司、按察司等机构依然在地方行使行政和司法职能。
布政使(管民政、户籍、财政等): 各省都设有布政使司,布政使是该司的长官,负责管理全省的民政、户籍、财政、税收、屯田、驿传等事务。虽然卫所军户有自己的户籍和土地,但布政司依然负责地方的整体户籍管理和税收征收(如赋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卫所的经济活动。布政司还负责管理一些属于行政区划内的民事事务。
按察使(管司法、监察): 按察使司负责全省的司法审判和官员监察。他们监督地方官员(包括卫所官员)的行为是否合乎法律,处理刑名案件。虽然卫所内部有自己的军事法度和纪律,但重大案件或涉及地方民事纠纷时,按察司也会介入。
都指挥使(军事军事行政,但常与卫所的指挥使区分): 都指挥使是都指挥使司的长官,都指挥使司是明代地方军事机构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卫所制度下有卫指挥使,但都指挥使司也负责统辖该区域内的其他军事单位,并处理一些与卫所相关的军事行政事务,如军械的供应、军士的调动等。与卫指挥使的“驻守一卫”不同,都指挥使的管辖范围更大,是对区域内军事力量的宏观调控。

3. 知府、知县(层级更低的行政官员): 在府和县这两个行政层级,仍然有传统的知府、知县等官员。他们负责管理府县层面的民政、司法、赋役等事务。虽然他们的权力直接管理不到卫所的军士,但卫所周边地区的百姓、土地等,依然受其管辖。卫所的经济活动,如与地方市场的交易、土地的租赁等,也必然会与这些地方行政官员发生联系和互动。

三、 权力的相互关系与制约

需要强调的是,明代地方行政并非简单的分工,而是存在着复杂的权力交织与制约。

军政的融合与独立并存: 卫所官员在自己的辖区内拥有较大的军事和一定程度的民事行政权力,这是军政融合的表现。然而,中央的文官体系,尤其是巡抚、总督以及三司等机构,又对地方军事力量进行监督和协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例如,巡抚在关键时刻可以调动卫所军队,而卫指挥使的任免也需要兵部的批复。
财政与税收的联系: 虽然军户的屯田自给自足是卫所制度的基本原则,但国家的财政依然依赖于整体的税收。布政司负责征收赋役,这会影响到卫所以外的土地和人口,间接影响到卫所与地方经济的互动。
司法与监察的渗透: 按察司和都察院的监察官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地方各级官员进行考察,卫所官员的腐败、滥权等行为也可能受到监察和处理。

总而言之,在明代卫所制度下,地方的行政由卫指挥使及其属官负责主要的军事管理和一部分民事杂务。同时,巡抚、总督(后期)、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以及更低级的知府、知县等文官也通过不同的职能,在地方行政的各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与军事官员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构成了明代地方行政的复杂图景。这种制度设计,既是为了保证军事力量的稳定,也是为了维护国家整体的行政秩序和统治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先点一下题主的说法,说说“隶属于山东布政司的辽东地区”是什么个情况。

这图基本上坐实了很多人认为辽东属于山东布政司的观念。辽东、山东都标的是山东,山东是山东布政司,所以辽东都司属于山东布政司。然而这个思路其实是错的,如果你能理解为什么这个理论是错的,你就知道题主的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了。

这得从辽东管理体系来说。洪武四年明军渡海登陆辽东,开始对辽东的管辖,后在辽东设立金复海盖四州,以及辽阳府并附郭辽阳县,辽西有懿州,洪武二十年又在黑龙江依兰县一带设立了一个仅存在四个月的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军民府。然而辽阳府及辽阳县在洪武十年废除,辽南四州洪武二十八年废,懿州在永乐八年废除(此事存疑,我个人认为懿州并不存在)。明初在全国是沿用元朝而设立行省,山东属于山东行省,后来进攻辽东也是从登州渡海北上,山东负责着辽东的兵马、军备物资的转运,所以辽东设立的那些个州府县也是属于山东行省,后来山东行省改制山东布政司,所以辽东的州府也就该属于山东布政司。这是辽东属于山东的根源。

而明朝在辽东的军事镇戍,则委托于当地所设卫所,洪武四年设定辽都卫,八年十月改辽东都司,带管辽东诸卫所。在洪武九年行省改三司之后,军事、行政、监察分开,行政设布政司,军事设都司,监察设按察司,三司是平级单位,互相不统辖,“废行省设三司”是高中历史内容,这点我就不多展开说了,这里就说明一点:布政司无权统辖都司

所以,如果把存疑的懿州排除不考虑,那么在洪武二十八年明朝废除辽南四州之后,辽东就没有隶属于山东布政司的土地了,自然山东布政司也无权再管理辽东地区,而题主所说的“隶属于山东布政司的辽东地区”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问题就变成了后边那句“辽东地区的民政由什么负责?”

什么是民政?难道军户就没有婚丧嫁娶税务刑名这些民政事务了吗?可以说大小一应事务,都算民政,只不过在明朝的时候,民政由两个部门分开来管,如果你是民户,你的民政事务由布政司府州县来管理,而如果你是军户,那么你的民政事务由所在的都司卫所来管理。所以,题主的问题就可以拆成两部分:辽东军户谁来管理、辽东民户谁来管理。前部分,辽东军户自然是由辽东都司管理了,可后者呢?

辽东为什么废州县?我们采访了出台此命令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同志表示:

辽左之地,元为富庶,至朕即位之二年元臣来归,因时任之。劝复立辽阳行省者,朕以其地早寒,土旷人稀,不欲建置劳民,但立卫,以兵戍之。

土旷人稀,人口少,不足以设立州县管理,自然就废了。

但是,土旷人稀不代表土旷无人,辽东还是有一些民户的,按着明朝卫所管军籍、州县改民籍的制度来说,这些不属于军籍的辽东民户,应该有谁来管呢?

答案是辽东的卫所。把辽东民户编入当地管理军籍的卫所,但是他们不属于军籍,而仍属于民籍。听着很诡异,却是真事,有个专门的词来说这些人:寄籍民

寄籍民,大致可以理解为寄籍于卫所的民户。

辽东都司定辽左等二十五卫、二州,户口二十七万五千一百五十五,马队额军五万二千二百八十二名,步队额军三万七千四百九十五名,招集军一万三千六百二十七名,屯田军一万八千六百三名,煎盐军一千一百七十四名,炒铁军一千五百四十八名,寄籍民七千一百九名,操马五万五千一百九十八匹,边墩一千六十七座 。

这个七千余人的寄籍民,就是辽东卫所管理的民户。换句话说,辽东卫所不仅通过卫——所——百户所来管理有本地的军户,又带管一部分原本属于州府管理的民户。

这种模式不仅仅是辽东,我之前说过,明朝的布政司府州县体系不足以覆盖全国,布政司之间以及边界地区会有很多的不属于布政司管理的都司卫所间隙。

如图,明初的时候,辽东、河西、宁夏、晋北、川西、贵州、鄂西都是这样的军管地区,不属于布政司,那么这些地方的民政谁来管?自然就是当地的卫所来了,因为都司卫所是覆盖全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代卫所制度下,地方的行政权力并非完全集中于军事官员手中,而是形成了一个军政合一、但又各有侧重的体系。要详细了解地方行政由哪些官员负责,我们需要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职能去分析。一、 军事层面的行政官员:卫指挥使及其属官在卫所制度的基石——卫、所一级,最核心的军事行政官员是卫指挥使。 卫指挥使(正指挥.............
  • 回答
    邹市明卫冕 WBO 金腰带失败,以及赛后在拳击场上发表的言论,无疑是当年中国拳击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赛事回顾与失败原因分析首先,我们必须回顾一下这场比赛。2017年7月28日,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举行的比赛中,邹市明在卫冕WBO蝇.............
  • 回答
    在明代,满族,或者说当时被称为“建州女真”的族群,是否算作“外来民族”,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我们要明确“外来民族”这个概念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如果“外来”指的是他们当时并非直接统治明朝中央政权,并且他们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与明朝的主体民族—.............
  • 回答
    .......
  • 回答
    说起云南在明代之前的历史,那可真是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独立与半独立的故事。想当年,这片沃土可不像现在这样,是个安分守己的边疆省份,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脉络,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更像是一种若即若离、时而亲近时而疏远的亲戚。要问为什么明代之前云南能长期保持独立、半独立状态,那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地理的天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触及根本。为何同样的事情在明代或宋代没有发生,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件事,而是要将其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打个比方,同样是“种地”,宋代和明代农民的种地方式、产量、收益,甚至他们对种地的感受,都可能.............
  • 回答
    明代以后,选择内阁大学士,也就是那个实际上的“宰相”,确实越来越不重视地方行政经验。这背后有几层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明朝的政治体制变化。明太祖朱元璋废了丞相制度,这一下权力就集中到了皇帝手里。但皇帝一个人啥都干也干不完,所以就得找人帮忙。最初是设中书省,后来取消了,转而倚重翰林院的.............
  • 回答
    关于王直在日本为何不直接立国当大名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颇为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混得好”或者“想不想当”。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还原一个更真实的王直在日本的活动背景以及他最终的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王直在日本的真实地位和他的核心目标。王直在日本并非像本土大名那样拥有根深蒂固的土地、.............
  • 回答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了那样一个鲜活的、充满细节的宝黛世界,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而要在这个世界里,准确地融入明代(或者说,他所处的清初,但参照了明朝的某些遗风)的服饰、风俗、器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难度之大,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更是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洞察力。首先,咱.............
  • 回答
    嘉靖年间那场搅得朝堂天翻地覆的“大礼议”,与光绪、宣统两朝相对平静的即位过程,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演进、制度变迁和权力格局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嫡庶之辨与宗法观念的深刻差异:嘉靖大礼议的根源明朝嘉靖皇帝,也就是朱厚熜,他的即位本身就带着一股“不正.............
  • 回答
    关于唐代“挽弓当挽强”与明代明军装备的“软弓长箭”之间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弓箭技术、军事战术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先进”或“落后”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唐代的“挽弓当挽强”:力量与荣耀的象征“挽弓当挽强”这句谚语出自《诗经·鲁颂·泮水》,其本意是说做事.............
  • 回答
    明清战争期间,八旗铁骑横扫明朝北方,所向披靡,的确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噩梦。然而,要说袁崇焕是唯一击败过八旗主力的明朝将领,这恐怕有些偏颇。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名将,在各自的战场上也并非全无建树,只不过他们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胜利的代价也更加惨重,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那么,为什么袁崇焕在关键时刻能够.............
  • 回答
    谈到明朝的秀才,再说到《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这俩人的“含金量”确实值得掰扯掰扯。很多人一听“秀才”,脑子里就冒出个“腐儒”、“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尤其看了“秀才”吕轻侯在同福客栈里被欺负的日常,更容易觉得明朝的秀才不过如此。但说实话,把《武林外传》里的秀才直接等同于明朝的秀才,那真是“差了十万八.............
  • 回答
    从“梗王”到“铁甲黑洞”,撒贝宁身上发生了什么?在《明星大侦探》的舞台上,撒贝宁是当之无愧的“梗王”,他的幽默风趣、逻辑推理和临场反应能力总是能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另一档节目——《这!就是铁甲》,这位曾经的“万人迷”却似乎遭遇了滑铁卢,观众的评价从赞不绝口变成了铺天盖地的批评,.............
  • 回答
    明朝历史浩瀚如烟,要说让我感到惋惜的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那位“生不逢时”的张居正。提起张居正,很多人会想到他那雷厉风行的改革,以及他为明朝续命三十年的功绩。可我每次想起他,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怅然,总觉得,如果历史的巨轮能够再为他多转动几年,明朝的命运或许不会那样悲凉。张居正,字叔大,.............
  • 回答
    其实,我焦虑的根源,很多时候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我对于“应该”和“必须”这两个词的执念太深。曾经,我总觉得生活应该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每一步都应该踩在预设的轨道上,达到某个“成功”的标准。考试必须考高分,工作必须做得完美,人际关系必须处理得滴水不漏。一旦偏离了这条“应该”的轨迹,比如某次考试成.............
  • 回答
    明末之时,论及兵器,枪炮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彼时,边患连连,内部亦有动荡,一枚火铳、一门佛郎机,便能改变战局。而要在这乱世之中,更快、更好地下生产这些大家伙,并非易事,其中门道,涉及方方面面,非一番心力不可得。一、 脑力之争: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要想更快更好,首先得有“好”的种子。明末.............
  • 回答
    在明朝,考中举人,那可是鲤鱼跃龙门,开启了仕途的大门,虽然不是一步登天,但绝对是条康庄大道。至于初授官职的大小,这可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得看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知道,举人是个什么概念。简单来说,举人是参加乡试,也就是省级考试,考过之后获得的功名。这比秀才(县试、府试、院试)高了一个档次。有了举人功名.............
  • 回答
    明朝的最后二十年,内忧外患如潮水般涌来,君王若想力挽狂澜,重振朝纲,实在是一项艰巨无比的任务。这并非简单的几个政策就能解决的,而是一场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乃至君王自身修养的全面革新。要真正实现“中兴”,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更是深入骨髓的改革和超凡的智慧。首先,君王必须端正自身态度,成为一个真正.............
  • 回答
    在明清两代,说到“庶母”,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称谓,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家族伦理和等级制度。简单来说,庶母就是指 家中除了嫡母(正妻)之外的其他妾室,但这些妾室在成为庶母之前,至少要为丈夫生下子女。这一个“生下子女”的门槛,是区分普通妾室和庶母的关键。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概念,让它更鲜活:1. 嫡庶之别: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