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明清,庶母指的是什么?

回答
在明清两代,说到“庶母”,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称谓,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家族伦理和等级制度。简单来说,庶母就是指 家中除了嫡母(正妻)之外的其他妾室,但这些妾室在成为庶母之前,至少要为丈夫生下子女。这一个“生下子女”的门槛,是区分普通妾室和庶母的关键。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概念,让它更鲜活:

1. 嫡庶之别:家族的基石

明清的宗法制度非常强调“嫡庶有别”。嫡母是正妻,是家族地位最尊崇的女性,她的子女被称为嫡出,享有最高的继承权和家族地位。而妾室,则是丈夫的婢女或婢女出身的女性,地位远低于嫡妻。她们的子女被称为庶出,在继承权和家族地位上都次于嫡出子女。

2. 庶母的由来:从妾到“母”的转变

那么,一个妾室是如何变成“庶母”的呢?最核心的条件就是 生育。当一个妾室为丈夫生下子女后,她就不再仅仅是“妾”,而是“子”的母亲。虽然她依然是妾室的身份,但在子女的心目中,她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这种“母”的称谓,并非是对她身份的提升,而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称呼。嫡母是名正言顺的“母”,而庶母则是“庶出子女之母”。这种称谓上的区别,也暗示了她们在家族中的实际地位差异。

3. 庶母的地位:尴尬而又不可或缺

庶母的地位是相当尴尬的。

名义上不如嫡母: 无论生了多少儿子,庶母永远无法与嫡母平起平坐。在家中,她需要向嫡母行礼,并且在一些重要的家族礼仪上,其地位也是被压制的。嫡母是家族的“主母”,而庶母只是“偏房”。
实际上的重要性: 然而,庶母又并非可以轻易忽视的存在。一个家庭如果仅有嫡妻一人,而没有生育子女,或者生育的子女早夭,那么家族的延续就可能出现问题。这时,妾室(进而成为庶母)就承担了生育的责任,为家族繁衍后代做出了贡献。因此,即使地位不高,庶母的存在也是家族延续的重要一环。
子女的称呼: 庶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她会被自己的子女称为“母亲”或者更具体的“某某母亲”。但在这个称呼背后,往往还伴随着对“嫡母”的敬称,比如“嫡母”可能被称为“娘娘”或“太太”,而庶母则可能被简单称呼为“姨娘”或“某某的母亲”。这种称呼上的细微差别,也反映了嫡庶之别。
管家权和日常事务: 在一些家庭,如果嫡母身体不好或者无暇顾及家务,庶母可能会承担一部分管家职责,尤其是在管理自己的子女和她们的日常起居方面。但这种权力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且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嫡母手中。

4. 庶母的来源:不仅仅是买卖

妾室的来源是多样的,当然也包括购买,但并非全是。她们可能来自:

家奴出身: 很多妾室是家族的婢女,因为得到主人的宠幸而成为妾。
馈赠: 有些官员或富商会因各种原因将自己的婢女或家眷“馈赠”给上级或有权势的人,这些被馈赠的女性也可能成为妾室。
婚姻中的补充: 在某些地区或特定情况下,如果正妻无法生育,或者为了多子多孙,男方也会纳妾。
女性自身的选择(较少见): 极少数情况下,一些地位较低的女性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保障,也可能主动选择成为某人的妾室,但这在中国古代是非常罕见的。

5. 庶母与嫡母的关系

庶母与嫡母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嫡母的性格以及家族的整体氛围。

和谐共处: 有些嫡母心胸开阔,对庶母和庶出子女也能给予一定的关怀和尊重,使得家庭关系相对和睦。
冷漠疏离: 大部分情况下,嫡母对庶母和庶出子女的态度是冷淡的,甚至有所防范,以维护自己和嫡出子女的地位。
尖锐对立: 少数情况下,由于家产、地位之争,嫡母与庶母之间也会发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总结一下:

在明清,“庶母”是对家中妾室在生育子女后的一种称谓,用来区分她们与嫡母的身份。虽然名义上地位不如嫡母,但庶母的子女继承了父系血脉,因此庶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家族的成员,其子女的行为举止、婚嫁也会对家族产生影响。她们的存在,承载着家族繁衍的希望,尽管这种希望是带有明显等级色彩的。理解“庶母”这个概念,就是理解了明清时期森严的宗法制度以及女性在其中的复杂地位。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老婆”的定义,而是与家族、血缘、地位紧密相连的一个社会学符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明律集解附例》有明确解释:庶母,父妾之有子者,父妾无子不得以母称矣。

即只有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能称为“庶母”:1、父亲之妾;2、生有子女。若无生育子女则只能称为“父妾”。

朱元璋早在洪武元年十二月初七日,诏定皇太子、亲王及士庶婚礼各项礼仪制度时就有提到“庶母申之曰:恭听父母之言。

也就是说,在女儿出嫁的时候,其所生之庶母还是有资格出来参与一些仪式的,就是出来说一句:“恭听父母之言”。

洪武七年,因朱元璋非常宠爱的孙贵妃死了,于是命礼官制定相关的丧服之制。

经过礼部尚书牛谅等人考察,得出古礼是如果母丧而父亲健在,则为母服丧一年;如果是庶母,则无需服丧。

孙贵妃对于朱元璋诸子来说,明显是庶母,按古礼自然不需要众子服丧。朱元璋当然不满意了,本来服丧年限为母就要比为父少,轮到是庶母,干脆就不用了。

所以朱元璋让宋濂考察古人的丧礼准备重新制定,经过宋濂的考证,愿为母服丧三年的是一年的两倍。

于是朱元璋命子为父、庶子为所生母服斩衰三年,嫡子、众子为庶母服齐衰杖期。并将一系列所制定的为各秧不同身价的人物、不同众疏美系者的丧礼制度写入《孝慈录》。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

嫡子、庶子大家都懂,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放在这里,指的是除了庶母所亲生子之外的非嫡子。

所谓“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所谓“齐衰”,在“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斩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故名。有别于斩衰的毛边。具体服制及穿著时间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

所谓“杖期”,是“五服”中仅次于斩衰的丧服“齐衰”中一种 ,以父母在世、为妻服丧区别于杖期。“杖”是指居丧时拿的棒;“期”指一年。用杖服丧的称“杖期”,不用杖服丧的称“不杖期”。

洪武七年十一月壬戌(十一月初一日),朔,《孝慈录》成。
先是贵妃孙氏薨,敕礼官定丧服之制,礼部尚书牛谅等奏曰:《周礼》、《仪礼》:父在,为母服期年;若庶母,则无服。
上曰:“父母之恩一也,而丧服低昂若是,其不近于人情甚矣。”乃敕翰林学士宋濂等曰:“养生送死,圣王之大政,讳亡忌疾,衰世之陋俗,三代丧礼节文尤详,而散失于衰周,厄于暴秦,汉唐以降,莫能议此。夫人情有无穷之变,而礼为适变之宜,得人心之所安,即天理之所在,尔等其考定丧礼。”
于是濂等考得古人论服母丧者凡四十二人,愿服三年者二十八人,服期年者十四人,奏之。
上曰: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今观愿服三年丧比服期年者加倍,则三年之丧岂非天理人情之所安乎?乃立为定制。
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嫡子、众子为庶母,皆齐衰杖期。仍命以五服丧制,并著为书,使内外有所遵守,其冠服经杖制度详见本书。
其叙服有八:子为父母,庶子为所生母,子为继母,子为慈母,子为养母,女在室为父母,女嫁反在室为父母,嫡孙为祖父母承重及曾高祖父母承重者同,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祖父母承重,夫为人后则妻从服,妇为舅姑;庶子之妻为夫之所生母,妻妾为夫,皆服斩衰三年。
嫡子、众子为庶母,嫡子、众子之妻为夫之庶母,为嫁母、出母、父卒继母改嫁而已从之者,夫为妻,皆齐衰杖期;

再举个有关庶母的实例:

洪武二十四年五月,朱元璋命礼部制定文武官员的封赠制度。

按照旧制,一品官封赠三代,二品、三品两代,四品至七品一代。如果是庶子袭父职,按照旧制只封赠其嫡母,其所生之庶母是没有封赠资格的。

这未免太不近人情了,朱元璋命令按照宋代制度,庶母也依所生子之秩封赠。

洪武二十四年五月辛卯(五月初五日),诏定文武官封赠。
兵部试尚书茹瑺等奏曰:文武官员封赠,旧制一品封赠三代,二品、三品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
上命翰林院考古制。
学士刘三吾奏:宋制与今例同。
诏从旧制。
瑺又奏:庶子袭父职,例止封赠嫡母,所生庶母无封赠。
复命礼部翰林同考古制。
三吾奏:宋制,母以子贵,庶母亦依所生子之秩封赠。
诏从宋制。

再来讲几个有关于庶母的小故事:

1、安东中护卫有个千户在家里骂他的小妾,千户的庶母耳朵不好使,以为是骂她,就告官把千户给抓捕了,经审问,庶母纯属诬告,按律当受杖刑,千户乞求代其受刑。朱棣听了觉得这个千户宽宏大量,行为可嘉,于是免去了他们的罪过——庶母也是母,属于长辈

永乐元年九月癸卯(九月二十八日),通政使赵彝等奏:安东中护卫有千户家居詈其妾,庶母重听,谬以为詈己,诉官逮问,庶母坐诬,当杖,千户告乞代受杖。
上曰:不尤其诬己而愿代受杖,可嘉,并其庶母罪免之。

2、永乐元年十二月,广平侯袁容的嫡母(指其父之原配)、继母(其父继娶之正室)、生母封赠事宜之争——庶母地位一般较低,但也可能得到权宜酌情处理

广平侯袁容有嫡母孙氏、继母罗氏和生母刘氏。按照明朝诸司职掌记载,凡是嫡母在世,则其所生之母(庶母)不得封;若是嫡母已死,则嫡母、生母可以一并封赠。

而封赠武官例又记载:若嫡继母在,则所生庶母不封。嫡继母亡,所生庶母在,则庶母也应封。

继母在,嫡母已亡,则封继母,追赠嫡母。嫡母及所生庶母俱亡,则只赠嫡母。

现在广平侯袁容的嫡母孙氏、生母刘氏俱亡,只有继嫡母罗氏在,封赠事例没有记载这种情况。

朱棣命礼部同翰林院一起商议。经过商议,解缙等人认为:如果生母与继母都在,按理不能都封。现在继母在,自然应该封。至于所生庶母和嫡母都死了,不如破例一并追封。

朱棣于是封继母罗氏为夫人,赠其嫡母孙氏、生母刘氏皆为夫人。并明确表示“后不为例”。

命礼部翰林院议广平侯袁容继嫡母、生母(繼嫡母生母:廣本繼下有母字。)封赠事。
先是礼部言:国朝诸司职掌内载,凡嫡母在,所生之母不得封;嫡母亡,得并封。
封赠武官例又云:嫡继母在,所生庶母不封。嫡继母亡,所生母在,宜如其子职封。继母见在,嫡母已亡,合封继母,追赠嫡母。嫡母及所生母俱亡,止赠嫡母。
今广平侯袁容嫡母孙、生母刘俱亡,独继嫡母罗在,而封赠事例不同。
上命礼部与翰林院议。
礼部官同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等议:若所生母与继母俱在,礼难并封。今继母在,当封。所生母并嫡母俱亡,亦可一体追封。
从之,仍命后不为例。于是封其继母罗氏,赠其嫡母孙氏、生母刘氏皆为夫人。

3、昌平侯杨俊被家人告发烝淫庶母案——庶母也是母,乱伦是重罪

景泰六年九月,昌平侯杨俊被家人告发烝其庶母而下狱。

一般指娶父亲的妻妾及兄长的妻妾,这里是指杨俊与其庶母发生通奸、乱伦的淫行。

十月,都察院定杨俊斩首之罪,移大理寺再审,杨俊不服。于是皇帝命三法司同诸大臣一同审问,杨俊辩解他是想烝其庶母,但是还没有得逞。最终将结果上报至景泰帝。

景泰帝认为即使杨俊没有得逞,但始终败坏伦常,有伤风化,于是下令将杨俊按律监禁。

景泰七年二月,因法司上辩杨俊强奸庶母之罪有可疑之处,景泰帝遂免杨俊死,削其官闲住。

十二月,杨俊庶母李氏(不知是否为涉案的那位庶母)乞求朝廷看在杨俊往日旧劳的份上,复还其爵禄。

景泰帝没有答应,传谕吏部说:杨俊耽酒淫乱,有伤风化,不堪任用,可另外举荐应袭者。

于是吏部上报了杨俊之子杨珍及其弟杨玺的名字。

景泰帝遂命以杨珍袭封昌平侯。

此案告诉我们,庶母也是母,烝淫庶母罪过很大。

景泰六年九月壬午(九月初十日),昌平侯杨俊下狱,以其家人奏其烝庶母也。
景泰六年十月丁未(十月初五日),都察院论昌平侯杨俊烝父妾斩,移审大理寺,俊輙不引伏。于是命三法司会诸大臣群鞫之,辩俊欲烝未成。狱上。
诏曰:俊虽烝庶母未成,终为败伦伤化,其论如律严锢之。
景泰七年二月乙丑(二月二十六日),宥昌平侯杨俊死,削其官闲住,以法司辩其强奸庶母罪可疑也。
景泰七年十二月丙辰(十二月二十一日),命杨珍袭封昌平侯。
珍,俊之子也,俊既坐罪削爵,其庶母李氏乞录俊旧劳,复还爵禄。
帝谕吏部臣曰:俊耽酒淫乱,有伤风化,不堪任用,其别举应袭者。
吏部遂以珍及其弟玺名闻。
命珍袭昌平侯,且谕令守法,但有犯,必治以正典。

4、万历二十七年七月,万历帝为其长子朱常洛选妃,礼部选中淑女沈氏、郭氏、阎氏三人,因阎氏是由其庶母抚养长大,于是被万历帝罢免——在古人看来,连被庶母抚养长大都是出身不好

万历二十七年七月丙寅(七月十九日),礼部查访选中淑女三名,沈氏、郭氏俱无违碍,惟阎氏系庶母抚成。上命罢之。

以上都是朝廷官面上的操作,关系到爵位、封赠问题,比较严谨。但在地方上实际执行如何呢?

关于明清庶母地位的问题,可以参考《徽州宗族祠堂三论》和《浙江遂昌宗祠祭祀“旁亲”“庶母”现象探析》这两篇论文。这里仅以徽州为例详细讲解:


明清时代,徽州许多宗族族规家法一般规定:宗族祠堂不但供奉男性祖先的神主,也供奉女性祖先的神主。但是有两点要特别注意,未娶而殇者神主不得入祠堂,庶母神主不可祔祠堂。

但也有例外,比如休宁县《茗洲吴氏家典》则记载:庶母不可入入祠堂,若嫡母无子而庶母之子主宗祀,亦当祔嫡母之侧。

其实关于庶母神主入祠和庶母祠的问题,封建礼法早就有明确的规定,程子曰:“庶母不可祔祠堂,其子当祀私室。”这个规定原本是被极为重视程朱理学的徽州人视为天经地义的。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教条产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在古代,有权有钱有势的人纳妾娶妻是很正常的,家中很可能有庶母。当庶母之子也有权、有钱的时候,亲生母亲的神主连祠堂都不能入,只能祀于私室,成为野鬼,他们心里必然很不舒服,尤其是当嫡母无子,由庶母之子主宗祀的时候,心里更加不平衡。

那该怎么办呢?

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徽州有的宗族掌权者采取了三条措施,并将其写入族规家法中:

1、庶母之子取得功名者,向祠堂缴纳一定的“入主费”,其母神主可以进祠堂。

比如《歙新馆著存鲍氏宗谱》卷三《祠规序》记载:庶母神主不准入祠堂,是重嫡也;因子贵可以进祠堂,是重爵也。

2、庶母之子经商致富者,向祠堂缴纳高额“入主费”,其母神主可以进祠堂。

歙新馆著存鲍氏宗祠——著存堂——祠规规定:庶母神主入主费“任其量力行之”。每主有的输银二十八两,有的高达五百两。

3、嫡母无子,由庶母之子主宗祀,主宗祀者之母神主可以进祠堂。

总地来说,明清时代,在像徽州这样的一些地方,“母以子贵”是硬道理。庶母之子为命官勋臣或者富商大贾,其母神主即可入祠堂,实际上就是重权、重钱。

但是徽州宗族族规家法规定,虽然庶母神主具备一定条件可以入祠堂,但是不能与嫡母神主置于同等地位,前面已经说了,“亦当祔嫡母之侧”。

比如祁门县渚口倪氏宗族祠规规定,命官勋臣和富商大贾支丁的庶母之神主,只要向祠堂捐输一定些祭田或银两,即可进入祠堂。但是,这些神主在神龛下部和边沿牌位座上,以示嫡庶有别。

明清时代,徽州名宗右族命官勋臣和富商大贾很多,因此,造成宗族子弟的庶母众多,和庶母神主进入祠堂者也甚多的现象。

休宁县茗洲吴氏宗族认为,这是一种僭越,终于礼不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贯彻既重嫡又重政治地位和既重嫡又重经济实力的原则,该宗族在《庶母另列一龛议》中决定:在祠堂寝室中,单独另置一龛,以奉庶母之主。这一措施,也是为了别嫡庶,正名分。

另外,虽然庶母神主具备一定条件可以入祠堂,但是这类神主在祠堂中供奉的时间一般很短。

比如,歙县桂溪项氏宗祠《供奉神主龛室规》规定:

荣膺封赠神主,文武仕宦神主,甲第科贡神主,仁贤盛德神主,忠孝节义神主,各门门祖神主,爵德兼隆,光前裕后,并宜衬享中龛左右,永远不祧。
输金急公神主,建修祠墓神主,裹粮效力神主,捐辑谱乘神主,凡百余以上有功祠祖者,于昭穆室特为酬功位,供奉村祭,永远不祧。
各祖考妣神主,捐职考职未邀封典神主,例捐贡监文武庠生神主,并安昭穆室,五世则迁。

而庶母神主不仅不能享有“爵德兼隆”、“有功祠祖”者“永远不祧”的殊荣,而且连一般男女“五世则迁”——即玄孙死绝以后,神主即从神龛中迁走的待遇也不能享有。

《茗洲吴氏家典》卷二《庶母另列一龛议》规定:庶母神主供奉祠堂,“终其子之身,即奉主埋墓侧”

也就是说,庶母神主在祠堂里供奉的时间只有一代,当其生子死绝,就得将神主从祠堂内迁出,埋到其墓地。

其实祁门县渚口倪氏宗族还有一个徽州地区仅有的庶母祠,专门用于解决倪氏宗族庶母神主入祠难的问题。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明清两代,说到“庶母”,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称谓,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家族伦理和等级制度。简单来说,庶母就是指 家中除了嫡母(正妻)之外的其他妾室,但这些妾室在成为庶母之前,至少要为丈夫生下子女。这一个“生下子女”的门槛,是区分普通妾室和庶母的关键。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概念,让它更鲜活:1. 嫡庶之别:家.............
  • 回答
    明清战争期间,八旗铁骑横扫明朝北方,所向披靡,的确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噩梦。然而,要说袁崇焕是唯一击败过八旗主力的明朝将领,这恐怕有些偏颇。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名将,在各自的战场上也并非全无建树,只不过他们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胜利的代价也更加惨重,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那么,为什么袁崇焕在关键时刻能够.............
  • 回答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层层叠加,最终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走向。以下我将详细阐述明清时期中华民族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1.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官僚体系的膨.............
  • 回答
    在明清两朝,山东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产粮区。它的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其背后有着深刻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原因。自然条件的馈赠:肥沃的土地与充足的水源山东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其东部和南部,得益于黄河、淮河的冲积,以及海河流域的滋养,形成了大片的沃野。鲁西南的鲁西平原,鲁中的鲁中南山.............
  • 回答
    明清之际的“汉奸”与侵华战争时期的“汉奸”,虽然都被冠以“汉奸”之名,但其背景、动机、行为性质乃至历史评价,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并非简单的时空分野,而是历史进程、政治格局以及人们认知变化的体现。明清之际投靠清朝的“汉奸”要理解明清之际的“汉奸”,首先要把握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这是明朝由盛转衰,李自成领.............
  • 回答
    明清时期,中国的官僚体系层层叠叠,等级森严,很多人对当时的官职名称和职能感到混淆。我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在知府、巡抚、府尹、布政使这几个官衔里,到底谁的官更大,他们又分别都管些什么。先来捋一捋谁的官更大:按一般情况来说,这个排序可以大致分为几个层级来看: 最高层级:巡抚。巡抚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
  • 回答
    京杭大运河:穿越千年的经济脉络与粮食的辛劳京杭大运河,这条横贯南北的巨龙,不仅仅是简单的水道,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辉煌经济史的史书。从唐朝开始,直至清朝覆灭,这条人工水道在经济领域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堪称“中国古代的经济命脉”。一、 巩固王朝统治,促进南北经济均衡发展运河最直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网络历史讨论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屁股决定脑袋”。为什么有些在其他语境下可能被认为是“大众”或“底层”叙事的拥趸(比如“农民军粉”),在明清之争的网络议题中,反而会倒向“大清”,去批判“大明”呢?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大顺粉”“农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清时期文人在历史叙事中的一种惯性思维和情感倾向。简单来说,他们“褒己”时倾向于选取明朝或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因为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王朝的建立、巩固、辉煌以及一些被认为值得称道的政治成就和文化繁荣;而“贬他”时则乐于挖掘中后期历史中的衰败、腐败、危机,用以映衬自身王朝的优越,.............
  • 回答
    明清科举的“难”,绝非仅仅在于考生的个人努力程度,它是一套复杂而严酷的制度,从方方面面将无数心怀壮志的读书人困在了通往仕途的漫漫长路上。这种难,体现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体现在考试的模式与内容上,更体现在社会环境与人心的煎熬上。一、 知识的“深渊”与“迷宫”:八股文的统治明清科举最核心的难点,无疑是.............
  • 回答
    明清八股取士制,一项曾经支撑帝国文官体系数百年之久的制度,最终未能逃脱衰败的命运。要探究其根源,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僵化和形式主义,而需要深入剖析其内在的逻辑与时代变迁下的碰撞。一、脱离现实的理论根基与僵化的内容八股文的核心是儒家经典,特别是四书五经。这本无可厚非,毕竟儒家思想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
  • 回答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是读书人仕途的唯一正道,而进士出身更是金字塔顶尖的存在。很多人削尖了脑袋就为了这一个名号,但正如俗话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高”也是有讲究的。一旦中了进士,却发现名次不理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还能不能再考一次?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在明清科举制度下,一旦你通过了最后.............
  • 回答
    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一个由佛教主导、多元并存的地区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与我们熟知的唐朝时期相比,确实在汉文史籍中的“存在感”有所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的历史就此停滞或消失。相反,这三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对西藏产生了影响,塑造了其独特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格局。总的来说,宋明清时期的西藏是一个: 以佛教为.............
  • 回答
    十七世纪,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遥远的东方,明朝走向衰亡,清朝的铁骑正准备席卷而至;而在广袤的西方,曾经的奥斯曼帝国,在经历了辉煌的黄金时代后,也进入了一个转型和挑战并存的时期。那么,在这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较量中,十七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在军事装备上能否“碾压”初入历史舞台的清朝,以及风雨飘摇的明朝呢?.............
  • 回答
    唐宋时期,文官政治发展成熟,许多达官显贵本身就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他们凭借着政治地位和个人才华,自然而然地引领着文坛风骚。而明清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官员涉足文学创作,但他们的地位普遍不如唐宋时期,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唐宋时期:文官政治的黄金时代,文学与政治的深度融合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官政治发展.............
  • 回答
    明清松锦大战,是明末清初历史上一次极其关键的战役,它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正面较量,更深刻地影响了明朝的存亡和清朝的崛起。这场战役的失败,如同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敲响了这个王朝的丧钟。 松锦大战的历史意义:一次王朝命运的转折点松锦大战的意义,可以说是“一场战役,一个王朝的命运”。 决定性的军.............
  • 回答
    哎,你说得太对了!这事儿我也琢磨了挺久了,跟几个哥们儿聊起来,也是各执一词,吵得挺凶的。但我一直觉得,咱们不能光把账算在清朝头上,明朝也得给它分担点。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就像挖土一样,一层一层剥开看。你想啊,咱们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这肯定是个不争的事实。那是什么造成的?要是说光是清朝,我觉得有点太.............
  • 回答
    想要探讨黑奴、欧洲农奴和明清佃农的生活待遇,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角度的问题。我们不妨试着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看看它们各自的处境有何异同,以及各自的“好”与“不好”体现在哪里。从“拥有”与“依附”的根本区别说起:最核心的差异在于,黑奴在法律上是被视为“财产”的,是可以被买卖、转让、继承的。他们.............
  • 回答
    谈到明朝的秀才,再说到《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这俩人的“含金量”确实值得掰扯掰扯。很多人一听“秀才”,脑子里就冒出个“腐儒”、“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尤其看了“秀才”吕轻侯在同福客栈里被欺负的日常,更容易觉得明朝的秀才不过如此。但说实话,把《武林外传》里的秀才直接等同于明朝的秀才,那真是“差了十万八.............
  • 回答
    从“梗王”到“铁甲黑洞”,撒贝宁身上发生了什么?在《明星大侦探》的舞台上,撒贝宁是当之无愧的“梗王”,他的幽默风趣、逻辑推理和临场反应能力总是能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另一档节目——《这!就是铁甲》,这位曾经的“万人迷”却似乎遭遇了滑铁卢,观众的评价从赞不绝口变成了铺天盖地的批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