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族在明代的时候是外来民族吗?

回答
在明代,满族,或者说当时被称为“建州女真”的族群,是否算作“外来民族”,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

首先,我们要明确“外来民族”这个概念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如果“外来”指的是他们当时并非直接统治明朝中央政权,并且他们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与明朝的主体民族——汉族——存在显著差异,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建州女真人确实可以被视为一个与明朝统治体系相对独立的群体。

建州女真,顾名思义,是生活在辽东地区,特别是围绕着建州(今辽宁抚顺一带)的女真部落。在明朝建立之前,东北地区长期以来都是由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比如契丹、女真、蒙古等。明朝在驱逐元朝统治者后,虽然也继承了对辽东的管辖权,但其统治更多的是一种边疆羁縻政策,依靠边墙、卫所和军事力量来维持一种相对松散的控制。

建州女真人并非凭空出现。他们是源自古代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等东北古代民族的后裔,是长期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原住民。他们与辽东的汉族居民之间,在历史上就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包括贸易、迁徙、甚至冲突。许多建州女真人也曾进入明朝统治下的城市,作为商人、雇佣兵或是在明朝的属地生活。

明朝初期,对于女真人的政策是分而治之。朝廷在辽东设立卫所,招募女真人充当兵丁,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待遇和官职,以此来羁縻和控制他们。同时,也允许他们与明朝境内的汉族地区进行贸易,特别是获取生铁、火器等明朝在技术上占有优势的物资。这种关系,使得建州女真与明朝之间既有联系,又有隔阂。

然而,随着明朝国力由盛转衰,对边疆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而努尔哈赤的崛起,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他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八旗制度,并且开始逐渐挑战明朝在辽东的权威。他借鉴了明朝的政治、军事制度,但更重要的是,他以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将女真各部凝聚起来,并最终在17世纪初开始对明朝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从这个角度来看,建州女真人(也就是后来的满族)在明代“晚期”,尤其是努尔哈赤崛起后,确实成为了明朝中央政权的“外来”挑战者。他们的军事力量和政治野心,与明朝的统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并非明朝体制内的成员,而是以一种独立的、具有扩张性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所以,要回答“满族在明代的时候是外来民族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就其根源和在地性而言: 建州女真是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并非突然从遥远之地迁徙而来。他们在辽东这片土地上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
就其与明朝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言: 在明代大部分时间里,他们是明朝边疆的一部分,受到明朝的羁縻和管理,但与汉族主体民族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到了明代后期,随着努尔哈赤的崛起和满族力量的壮大,他们更是以一个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姿态出现,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成为了明朝的“外来”威胁,并且最终推翻了明朝,建立了清朝。

因此,与其简单地贴上“外来”的标签,不如说满族在明代的历史,是一部与明朝从羁縻、冲突到最终取而代之的复杂演变过程。他们既是东北这片土地的居民,又是挑战和最终颠覆明朝统治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语言文字服饰传统都和当时汉民族完全不同的民族,为什么今天有那么多满族后裔要把自己说成非外来民族?

因为他们要否定曾经的汉民族王朝,以确保他们口中满清的正统性。

为什么他们那么热衷满清正统?因为这能最大化满族的利益。

我所不安的是曾经二十多年前,一批又一批靠着+20分进入各大名校的满族人,今天已经遍布各部位和各领域,开始发挥他们的话语权了。

也许有一天会有另一个镜像问题:汉族是中华民族中的外来民族吗?

user avatar

明朝的时代,东亚并不存在民族主义。明朝皇帝的称号,就是光明天帝的意思,天神在人间,统治万邦。所以,从明朝皇帝视角,是不存在外国外民族的,只存在不归化的野蛮夷人,比如生女真。所谓华夏正统和夷人的区别,就是看其归化不归化。这是一个文明和文化的概念,和民族种族没关系。古代中国认为,得天命,真龙天子下凡,无论来自哪里,得了中原当了天帝在人间,实行仁政,就是正统华夏皇帝。

满清征服明朝,扫灭流寇,安定天下,就自以为天帝下凡啦,皇帝了。就以中原正统王朝自居,不以外族自居了。自称中国 也就是天朝上国,天帝的中央国度,满清是最厉害的。

user avatar

一些民族主义者啊,格局真的小,还不如周人,就是右转,你格局也大一些吧,自己给自己画个圈限制自己!

《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凡触目所及者皆我之土,何有“外来”?

《国语》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无论你承不承认,我大周都认为你是我五服之一,我周天子乃天下唯一的共主,你就是称王的戎狄也不能与我平起平坐,是荒服,属我五服之一,何有“外来”?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天厚古薄今者何苦?

user avatar

不是。

引用自《中国通史·明时期》

user avatar

女真在《大明一统志》中是与其他外国一样被列为“外夷”,但只是不在两京十三省管辖范围内的民族,并不妨碍他是臣服明朝的“属夷”。这一点,无论明朝还是后金都不否认(当然后来乾隆是否认了,那是后话)。

后金起兵伐明,发布了“七大恨”,第一恨就是“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当然,这是后来清朝官方修的《清太祖实录》的记载。根据现存最早的原件,即《金国汗攻卢龙誓师安民谕》,第一恨是这样的:

我祖宗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忽于万历年间,将我二祖无罪加诛。其恨一也。

除此之外,前面还有一段类似序言的文字,内容是:

我祖宗以来,与大明看边,忠顺有年。只因南朝皇帝高拱深宫之中,文武边官欺诳壅蔽,无怀柔之方……

换言之,原来的版本明确强调努尔哈赤的父祖都是臣服于明帝的,只因为明帝被边吏蒙蔽,所以才不得已“官逼民反”。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的《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第101页记载,1634年八月后金第二次入塞时,在山西应州北楼口发现了崇祯帝的悬赏圣旨,开头是“满洲原系我属,今叛而犯我边境,当此炎日纵兵深入,必遭天谴……”。皇太极直接回信:“见皇帝书云‘满洲系我属国’等语。此不惟皇帝言之,即予亦不以为非也。皇帝乃一统天下之大君,我等原系尔属国。辽东各大臣【原档残缺,据《清实录》补为“欺陵不堪,屡次抒情往告,辽东官又蔽之不通。我思此种情形,仇怨已深,难于剖白,惟动兵戈,可冀来询其由耳。孰意皇帝乃惑于辽东各官,欺诳十数年,竟无一言问及,以至战争不已。若皇帝早遣人究问,兵戈亦早息矣。”】

由此可知,崇祯强调“满洲原系我属国”,至于皇太极,不管他是出于什么动机(可能只是羞辱崇祯),总之他是承认后金本来是臣属于明朝的,而且依然沿用“七大恨”那一套“官逼民反”的口径。当然,清朝方面的满文档案的应该与崇祯圣旨原文有所区别,从明朝方面的史料来看,崇祯的原话可能是“建州(或建奴之类)本我属夷”,因为明朝对后金源流用的最多的定性就是“属夷”。就在同一年的甲戌科殿试,崇祯帝出的策问题目中的第二题就是:

东虏本我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犯顺而三韩不守,其故何与?(此处“三韩”指辽东,参考:首阳大君:辽东何以成“三韩”?

建州本来是“属夷”,后来背叛了大明,这当然不只是崇祯帝一个人的看法,而是明朝上下的共识。仅拿明朝关于辽事的奏议汇编《筹辽硕画》这部书来举例,

  • 辽东巡抚李维翰题本:奴酋系市口属夷,辄敢突犯疆界……(卷三)
  • 刑科给事中姚若水题本:奴酋本我属夷,久奉约束、沾恩泽,非他虏比,一旦称兵犯顺,陷城殒将,大逆不道,莫此为甚……(卷四)
  • 辽东巡抚李维翰题本:窃惟建酋奴儿哈赤,猥以属夷,敢行称乱,罪大恶极,天讨宜加……(卷五)
  • 南京山西道御史孙光裕题本:奴酋一小丑属夷,世受国恩,一旦称兵犯顺,为九边嚆矢,荡城破堡,覆军杀将,䖍刘我人民以数万计,诚非常之败衂、未有之戮辱也……(卷八)
  • 江西巡按张铨:若夫奴酋者,我之属夷,世受豢养之恩,而戒索约之者也。一旦狡焉躏入,攻陷抚顺……(卷九)

直到被赶到海上的南明鲁王政权,在张煌言的北伐檄文中也说:

慨自李贼倡叛,神京陆沉。建酋本我属夷,屡生反侧,遂乘多难,窃踞中原。衣冠变为犬羊,江山沦于戎狄。凡有血气,未有不痛心切齿于奴酋者也!

总而言之,“属夷造反”,这就是明朝对后金的基本认识,也是后金所不讳言的事实。明和后金的关系,类似宋和西夏的关系,宋人也认为“夏国自李继迁之后,建国赐姓,莫非恩出当朝,所有疆土,并是朝廷郡县之地”,但后来元昊造反了而已。当然,西夏没有成功坐大,而后金的后身大清成为了统一天下的大帝国。

当然,能否就此引申女真地区是明朝“领土”、努尔哈赤、皇太极是“中国人”,还是有商榷余地的,毕竟古人的观念与现在的民族国家观念有别。但不管怎样,被明朝称为“属夷”的女真显然不是纯粹的外来民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明代,满族,或者说当时被称为“建州女真”的族群,是否算作“外来民族”,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我们要明确“外来民族”这个概念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如果“外来”指的是他们当时并非直接统治明朝中央政权,并且他们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与明朝的主体民族—.............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我叫张福贵,祖祖辈辈都在这儿讨生活,靠着几亩地,勉强能过日子。日子虽然紧巴,但好歹是太平年月,看着自家屋檐下晾着的玉米,心里也有个盼头。那是个初夏,雨水下了几天,地里总算有了点水汽。我这人闲不住,就想着去城外那片老林子看看,能不能捡些柴火回来。这片林子离咱们村子也不算太远,但地.............
  • 回答
    满清王朝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火器技术的发展确实相对滞后,甚至在面对外族入侵时,仍依赖明末的火器技术。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满清入关后的军事战略与技术选择1. 游牧民族的军事传统 满清入主中原时,其统治者(如皇太极、顺治.............
  • 回答
    明末汉族大面积投降满人,是否受到元朝“破窗效应”的影响,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直接量化的历史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破窗效应”,然后分析明末汉族社会和元朝灭亡的背景,最后尝试将两者联系起来,并指出其中的局限性。1. 理解“破窗效应”“破窗效应”最初是由社会学.............
  • 回答
    明末入关是否是满族为了存续的必然选择,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当时满族的社会结构、政治目标、军事实力,以及明朝衰败的内因和外因。一、 满族入关前的基本情况与“存续”的定义在分析“必然性”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满族的基本状况,以及“存续”的含义.............
  • 回答
    近些年,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一些针对明朝皇帝,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思宗朱由检的负面评价和攻击性言论。其中,一些内容带有鲜明的族群色彩,矛头指向了满族人。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关系以及网络言论边界等多个敏感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现象出现的 历史与.............
  • 回答
    明清战争期间,八旗铁骑横扫明朝北方,所向披靡,的确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噩梦。然而,要说袁崇焕是唯一击败过八旗主力的明朝将领,这恐怕有些偏颇。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名将,在各自的战场上也并非全无建树,只不过他们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胜利的代价也更加惨重,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那么,为什么袁崇焕在关键时刻能够.............
  • 回答
    “满编”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一种稳固、人员充足的感觉,按理说应该停止招聘了吧?但现实中,很多看似“满编”的公司却一直在人才市场活跃,这背后究竟藏着哪些原因呢?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满编”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很多公司会有一个人力资源规划,根据业务需求、发展战略来设定一个理想的编制。.............
  • 回答
    明朝之所以能够击败蒙古而未能成功抵御满族,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历史议题,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明朝与这两支北方游牧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态势和明朝自身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明确“打得过蒙古”和“打不过满族”这两个表述,它们并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而是指在.............
  • 回答
    要说满族人口最多的城市,那自然非沈阳莫属。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满族发源于东北,那像吉林、黑龙江的省会城市也应该有很多满族人,比如长春、哈尔滨。但要论具体数量和比例,沈阳确实是目前满族人口最集中的城市。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不是简单地说“因为是东北的”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咱们得从历史说.............
  • 回答
    满族在清朝并没有完全被汉族同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之所以如此,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政治上的“满汉分治”政策是关键。虽然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但满族统治者深知要想巩固其统治地位,就必须有所.............
  • 回答
    2019年,汉族和满族在文化习俗、社会认同、甚至某些生活细节上,依然存在着一些或深或浅的差异。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已经融合或淡化,但根植于历史和族群认同的独特之处仍然能够被观察到。1. 语言方面:尽管在2019年,绝大多数满族同胞都以汉语为日常交流语言,但满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其传承状况是.............
  • 回答
    近代满族人才辈出,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需要从满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清朝的统治政策、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以及满族在这一过程中的独特地位等多个角度去审视。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自我革新的动力满族自建立清朝以来,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体系。与许多其他民族不同,满族在入.............
  • 回答
    清朝满族之所以在文化上大量同化,而蒙古族在元朝却能相对保持其文化独立性,这背后涉及了多重历史、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的复杂交织。简单地说,清朝的统治策略与蒙古族在元朝的统治地位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直接影响了文化同化和保留的走向。清朝满族的文化同化:是被迫的,也是选择的要理解满族为何会在文化上大量同化,.............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不能简单用“对”或“不对”来定论。首先,咱们得把事情发生的背景捋一捋。这位满族男子在尚可喜墓前撒尿,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衅意味的行为,尤其是在一个墓前,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地方。尚可喜这个人,虽然他是清朝初年平定南明的重要功臣,也为当时广东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过贡献,.............
  • 回答
    满族和汉族在相貌特征上的差异,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需要强调的是,这两种族群内部都存在着非常大的个体差异,不存在绝对统一的“满族长相”或“汉族长相”。 今天的满族人,经过数百年的通婚融合,其外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与汉族人相似,甚至难以区分。然而,从历史和民族学角度来看,以及在一些研究和民.............
  • 回答
    关于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在黄龙旗事件中是否涉及侮辱满族人祖先、侮辱今日满族人以及破坏民族团结的问题,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事件背景及行为本身:首先,我们需要梳理一下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如果确实存在学生公开展示、挥舞黄龙旗,那么我们需要理解黄龙旗的历史意义。 黄龙旗的历史象征: 黄龙旗是中国历史.............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其实反映了一个长期存在且复杂的问题:在讨论历史时,如何区分“政府”与“民族”的界限。 很多人之所以会认为你骂清政府就是在骂满族,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这其中的道道。首先,我们要明白,“清政府”这个词本身就自带了历史的烙印和复杂性。1. 历史.............
  • 回答
    这事儿啊,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满族和朝鲜族一起吃饭,朝鲜族人能不能吃狗肉,关键点在于:吃狗肉的习俗、个人选择、以及共同进餐时的尊重和顾虑。首先,我们得看看满族和朝鲜族的饮食习惯。 满族: 传统上,满族人是不吃狗肉的。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犬马”观念: 在满族的传统信仰和.............
  • 回答
    这事儿,真挺有意思的,也挺抓马的。一个根正苗红、从小就被灌输“我中华,我汉族”理念的皇汉,突然有一天翻开自家族谱,赫然发现祖宗八代,甚至更远,都是满族……那场景,啧啧,脑子里都能脑补出一场大戏。首先,第一反应绝对是懵圈。 就像你辛辛苦苦经营了一个“汉族堡垒”,结果挖地基的时候发现下面埋着的不是砖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