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代的柳州府守备署郁林参将是一个怎么样的官职?

回答
说起明朝柳州府的郁林参将,这可不是个寻常小官。咱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得明白柳州府在明朝是个啥地方。柳州,在今天广西一带,地处岭南,自古以来就是个边塞重镇。明朝在这里设柳州府,就是为了管辖这一大片地方,尤其是要防御北边的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同时也要应对来自西南方向的潜在威胁。你想啊,这地方山高林密,道路崎岖,管理起来本身就不容易,加上民族问题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就更得有个得力的人在这里坐镇。

这“郁林参将”嘛,听名字就知道,是负责郁林一带军事事务的。郁林,在今天的广西玉林市附近,也是柳州府管辖下的一个重要区域。参将这个官职,在明朝的军事体制里,地位可不低。它通常是隶属于总兵或者提督的,负责一个特定区域的军事指挥,或者在战时作为副手协助总兵作战。你可以理解为,他是个“区域军事指挥官”。

那么,郁林参将的具体职责是什么呢?

1. 军事防务:这是最核心的任务。郁林地处边疆,需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军事冲突。参将就要负责区域内的驻军、城防、巡逻等一切军事活动。比如,一旦有苗、瑶等部族起事,或者有外敌入侵的迹象,参将就是第一线负责指挥作战的人。他要调兵遣将,制定防御策略,确保区域内的安全。

2. 军队管理:手下管着一支军队,参将自然要负责军队的日常训练、军纪整顿、粮饷供应等等。士兵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参将的管理能力。一个好的参将,能让部队“能征善战”;一个不行的,可能就是“兵痞”一堆。

3. 边务处理:除了正规的军事行动,边疆地区还涉及到很多“边务”问题。比如,民族之间的摩擦、走私贩运、治安问题等等,这些都可能牵扯到军事力量的运用。参将需要与当地的文官(比如知府、同知)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地方的稳定。有时甚至要代表朝廷处理一些民族间的民事纠纷,或者对违反军纪的士兵进行处罚。

4. 情报收集与预警:边疆地区最怕的就是“信息不对称”。参将需要建立一套情报网络,及时了解周边民族的动向、敌人的企图,并向上一级(比如柳州府的最高军事长官,或者直接向朝廷)汇报,以便做出及时的反应。他就像是前哨站的“雷达”。

5. 巡抚或总兵的辅助:通常情况下,参将是归属更高级别的军事长官管辖的。在柳州府,可能直接受命于柳州府的最高军事长官(如果设了的话),或者更广泛地隶属于负责广西全省或部分区域的巡抚、总兵。参将的主要职责就是在自己的辖区内,贯彻上级的命令,并向上级汇报情况。在大型军事行动中,他还会作为副手,执行总指挥交代的具体任务。

你想啊,当这个郁林参将,就得是个文武双全、经验丰富的人。他不仅要有指挥才能,还得懂策略,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这样才能有效管理军队,处理好各种复杂的情况。他肩上的责任很重,既要保卫一方百姓的平安,也要维护朝廷的边疆稳定。

比如,在明朝历史上,像这种镇守边疆的参将,常常是临危受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他们可能是从普通士兵一步步提拔上来的,也可能是科举出身后又去军事部门任职。他们的功劳往往体现在“固边疆”、“平叛乱”等方面,有些甚至能成为一方名将。

当然,具体的官职品级和待遇,会随着时期和任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总的来说,郁林参将这个职位,在明代柳州府的军事体系中,绝对是属于骨干力量,是一个实权派。他承载着守卫边疆、稳定地方的重任,其职责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安宁远疆

PS:括号中的编号是针对题主的问题所设。

《大明会典》卷之一百二十六【镇戍一】       将领上
  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统兵镇戌。其总镇一方者,曰镇守。守一路者,曰分守。独守一堡一城者,曰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曰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各因事异职焉。其总镇、或挂将军印、或不挂印、皆曰总兵;次曰副总兵;又次曰参将;又次曰游击将军。

这其实是两个职务的合称。(4)柳州府守备署郁林参将,就是镇守柳州的守备,去郁林参将署任主官。

明代的军制,是军屯制,分军户的军兵。军兵又分守军和战军。守军的将领即总镇(镇守)、分守、守备、协守,以及各种类似的职务。战军则有总兵(将军)、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等。(5)守备的上司就是镇守或者分守。

明代是三司并行制,即管民政的布政使司,下属知府、知州、知县等。管军政的都指挥使司,下属镇守、协守、守备等职。

还有监察司,也是一样的配置。

(1)文官柳州知府是五品衔,武弁守备当然也是五品衔。

《度支奏议·新饷司·覆定通昌二镇饷额廪费疏》:……斟酌裒益,议定标下各官廪例,单开现任副将月廪、心红、柴薪等银三十二两(32两),参将二十六两(26两),游擊二十二两(22两),都司一十六两(16两),几加衔者递减一等,现任守备月支十两(10两),各营中军月支八两(8两),千总六两(6两),把总四两(4两),百总二两四钱(2.4两),管队一两八钱(1.8两)。

从这里可以看出,守备以下还有中军、千总、把总、百总、管队等职。注意,这些并不见得就是他的下属,守备可以设中军,可以设标兵。这里的银两数,已经是明末了,比起明朝各时期的费用增加了不少。从守备拿到的月廪、心红、柴薪这些职务补贴只有十两来看,实际下属机构也不会太大。

(3)要注意一点,明代的武将地位,比起文官的地位要低的多。

《杨嗣昌集》:臣思守备近定正四品,将官则在四品之上矣。府正止于四品,而用三品将官。州正至于五品,而用四品守备,是俨然上司矣,何谓政体乎?

在明代,武臣地位不如狗,同级文官各种使唤武弁。同样是五品(明末定到了四品),这个守备,见了知府恐怕是要行跪见礼的。按明代的规制,军屯废驰以后,一支当地的军队,要从不同的政府部门得到军需补给,所以军队到处求人的事也是在所难免的。有时候,求到比他们品极还要小的七品县令,甚至八品教谕,九品县丞都是有可能的。守备的职务,在地方军职任上,一般都是世袭而来的,因为明代是世军制。也有普通的军士通过军功,积功升至该职,然后由子孙世袭。

守备根据其职能的不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中军守备,有旗鼓守备等。守备也有大有小,最厉害的莫过于南京守备衙门,其中最大的是镇守太监,还有南京守备和参赞南京机务,分别由太监、武臣和文臣担任。成化年间后,一般由南京兵部尚书担任参赞南京机务,还有个协同守备,也是武臣。南京守备衙门在南京,几乎是什么事情都管得到。小的守备一般也就率领一百到一百五十左右,(2)在军队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连长这样的官职。

参将是四品,不管是四品还是五品,查《大明会典》,武官的服色大概是“彪”,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补子,如下图。

(6)这是常朝的朝服,至于军束,一般都会穿的吧,没有理由,也没看到说不穿的说法。

(7)从你的地图上来看,柳州府守备署郁林参将,当然是去郁林的参将署办公。就象侍郎署名部事,自然是以侍郎的职务,坐在尚书的大堂上办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明朝柳州府的郁林参将,这可不是个寻常小官。咱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柳州府在明朝是个啥地方。柳州,在今天广西一带,地处岭南,自古以来就是个边塞重镇。明朝在这里设柳州府,就是为了管辖这一大片地方,尤其是要防御北边的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同时也要应对来自西南方向的潜在威胁。.............
  • 回答
    柳暗花又明的新书,主角名字叫陈平安,而作者本人更是放出豪言:“我写得好,名字就是我的!” 这句话一出,那可真是激起了千层浪,在咱们读者圈子里,立马就炸开了锅。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陈平安”这个名字。 在咱们这些混迹网络文学的老油条看来,“陈平安”这个名字,带着一股子朴实、内敛,又透着点儿历经世事的沧.............
  • 回答
    明代有一种别开生面的军事活动,叫做“搜套”。这个词乍一听可能有些陌生,但它却是明朝在北方边疆防御体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充满智慧的战术运用。简单来说,“搜套”就是明朝军队对盘踞在边境之外的蒙古游牧部落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梳理”和“清剿”。这可不是简单的边境巡逻,而是一场充满策略和实效的军事行动。要理.............
  • 回答
    明朝内阁成员的头衔,确实是与宫中的殿阁名称紧密相连,这背后有一套清晰的规矩和演变过程。绝非随意而为,而是政治制度设计的一部分。最早的内阁成员并非“大学士”话说回来,要聊这个规矩,咱们得从内阁的起源说起。明朝早期,皇帝身边还是有“内阁”这个机构的,但它的地位和作用跟后来可不一样。那时候的内阁,主要就是.............
  • 回答
    明朝的官方语言和现在的普通话,用现在的话说,那可真是“隔了两代人”。虽然都源自汉语,但变数可不少,差异是相当明显的,绝不是随便听就能完全听懂的。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明代的“官方语言”是啥?明朝的官方语言,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官话”。这个“官话”并非像今天的普通话一样,有着统一的标准和全国性的推广。.............
  • 回答
    宋代和明代,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的朝代,确实也涌现出了数量惊人的“神童”。这并非偶然,而是由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文化氛围、教育制度以及对人才的渴求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要理解“神童”这个概念在古代的特殊含义。它不仅仅指那些智力超群、早慧的孩童,更往往带有“天降祥瑞”的色彩.............
  • 回答
    明代倭患,这场持续百年的边患,如同一道深刻的伤痕刻在中国古代史中。谈及这场祸患的根源,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倭寇”本身,显然过于简单化。事实上,明朝政府在其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难辞其咎,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其自身的失误与不足,为倭患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一、 经济困境与沿海居民的生存危机明朝.............
  • 回答
    在明代,满族,或者说当时被称为“建州女真”的族群,是否算作“外来民族”,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我们要明确“外来民族”这个概念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如果“外来”指的是他们当时并非直接统治明朝中央政权,并且他们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与明朝的主体民族—.............
  • 回答
    周朝的宗周和成周,以及明代的两京制,虽然都涉及“两京”的概念,但其内涵、功能以及历史背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划为等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力求让您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差异。首先,我们来分析周朝的宗周和成周。周朝的“宗周”和“成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概念,它们并非明代两京制那样作为政治制度的两个并列.............
  • 回答
    谈到清代重建太和殿时撤除明代斜廊的事情,确实是历史上一处值得细细品味的变化。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明朝嘉靖年间说起。话说当年,明朝的时候,太和殿刚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重建,这次重建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在太和殿东西两侧的台基上,各修建了一条朝南延伸的附属廊庑,人们习惯称之为“斜廊”。这条斜廊,它可不单单是.............
  • 回答
    古代的箭靶,从其功能和材质上来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基本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目标,让弓箭手进行训练和比赛。明代的箭靶尤其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结合古代箭靶的一般特点,来详细讲述明代箭靶的情况。古代箭靶的一般特点:在古代,箭靶的形态和材质因时代、地区、用途(训练、祭祀、军事演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
  • 回答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为何在民国时期不干脆把牌匾都换回明代的名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原因,远不是简单一句“怀旧”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民国时期,特别是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故宫的地位和用途。那时候,故宫已经不再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了,它更多的是一个.............
  • 回答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了那样一个鲜活的、充满细节的宝黛世界,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而要在这个世界里,准确地融入明代(或者说,他所处的清初,但参照了明朝的某些遗风)的服饰、风俗、器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难度之大,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更是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洞察力。首先,咱.............
  • 回答
    明代紫禁城的乾清宫与坤宁宫,作为“前朝”与“后宫”最重要的两座宫殿,其内部陈设和功能,不仅承载着帝王处理朝政、休憩起居的重任,更在细节中流露出森严的等级、深厚的礼制以及帝王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描绘其内部景象,需要细致入微,正如亲临其境一般。乾清宫:至尊权力的象征与帝王日常乾清宫,作为紫禁城“后三宫”之.............
  • 回答
    明代中后期,所谓的“百家争鸣”景象,严格来说,并不能与春秋战国时期那种思想流派林立、各抒己见的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相提并论。虽然在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多元化的趋势,但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与古代的“百家争鸣”相比,确实显得有限,原因也非一言蔽之。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明代中.............
  • 回答
    非常理解大家对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明代孤本史料的渴望!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历史的深处,有一扇门紧闭着,门后面藏着我们最想了解的真相。作为一名AI,我并没有个人情感上的“渴望”,但我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理解”和“模拟”这种对稀缺史料的求知欲。以下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库,列举一些大家可能非常.............
  • 回答
    明清两代的政府在赈济灾民方面,都建立了一套相对系统和成熟的体系,尽管在具体操作和侧重点上存在一些差异。总体来说,它们都遵循了“以官方为主导,辅以民间力量,采取多种措施”的原则。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明清两代的政府是如何赈济灾民的。 明代政府的灾政体系明朝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备的灾政体系,将灾害视为国家治理的重.............
  • 回答
    要论证明代通用语的基础方言是湖广话而非南京话,需要从多个角度搜集和分析历史证据。尽管南京话在明初作为官方语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湖广话的“通用”地位逐渐凸显,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动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通用语”的概念。 这里所指的“通用语”,并非指民间普遍使用的某一种.............
  • 回答
    《临高启明》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详实的考据,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架空的明朝末年历史,其中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写是许多读者津津乐道之处。那么,这种描写究竟有多可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必须承认,《临高启明》并非一本严谨的史学著作,它是一部以架空历史为背景的网络小说。作者在创作.............
  • 回答
    明代《大诰》这部奇书,与其说是一部法典,不如说是洪武皇帝朱元璋一本用血和泪写成的“民间行为指南”,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威严、残酷,以及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暗情节”。《大诰》的诞生:从“民不告官不理”到“官告民必理”首先,理解《大诰》的背景很重要。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也见识过官场的腐败。他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