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代的“搜套”是怎样一种军事活动?

回答
明代有一种别开生面的军事活动,叫做“搜套”。这个词乍一听可能有些陌生,但它却是明朝在北方边疆防御体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充满智慧的战术运用。简单来说,“搜套”就是明朝军队对盘踞在边境之外的蒙古游牧部落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梳理”和“清剿”。这可不是简单的边境巡逻,而是一场充满策略和实效的军事行动。

要理解“搜套”,我们得先明白当时的背景。明朝建立之初,就面临着强大的北方蒙古骑兵的威胁。这些蒙古部落,或依附于强大的汗国,或各自为政,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骁勇善战,骑术精湛,行动迅捷,常常像一阵风一样侵扰明朝边境,掳掠人口和财物。传统的长城防御体系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但蒙古骑兵的机动性使得他们总能找到突破口或者绕过防线。而且,仅仅固守边墙,并不能彻底解决边患问题,因为这些部落始终存在于边境之外,随时可能发动袭击。

这时候,“搜套”就应运而生了。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作战模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的军事行动。其核心目的,是主动出击,深入敌境,削弱蒙古部落的实力,震慑其不敢轻易犯边。

“搜套”的具体操作,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情报侦察先行: 在发动“搜套”之前,明朝军队会进行周密的情报收集。这包括了对目标部落的规模、驻地、兵力分布、首领情况、畜牧季节、生活习惯等等进行详细了解。侦察兵会冒险深入蒙古地区,或者通过在边境地区活动的胡商、降人来获取信息。只有对敌方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作战计划。

选择时机发动: “搜套”的时机选择非常关键。通常会选择蒙古部落牧草枯竭、畜牧分散、兵力调动不便或者内部发生矛盾的时候。比如,冬季是蒙古人冬季集结、休养生息的时候,但也是他们的物资相对匮乏,机动性受天气影响的时候。而有些时候,也会选择在蒙古部落内部发生内讧,或者首领死亡等混乱时期发动突袭。

兵力配置与战术运用: “搜套”的兵力配置非常灵活,但往往强调精锐和快速。会挑选精壮骑兵,配合一部分步兵和后勤部队。战术上,它讲究“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往往采用迂回、包抄、分割等战术,避免与蒙古骑兵进行大规模的正面野战,因为在蒙古人的主场,正面骑兵对决明军可能并不占优。更多的是通过快速突袭,攻击其营帐、掠夺其牲畜、俘获其人口(这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战利品和威慑手段),然后迅速撤离,避免被蒙古骑兵缠住。

目标选择与打击: “搜套”的目标并非仅仅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搜”和“套”——搜剿其残余势力,套取其有生力量。它会重点攻击那些对明朝边境威胁最大的部落,或者那些拥有丰富物资和精良战马的部落。通过劫掠其财物、牲畜,甚至逮捕其首脑或重要人物,来达到削弱其经济基础、打击其士气、瓦解其凝聚力的目的。有时,也会利用搜套的机会,招降一些意志不坚定的部落成员,为明朝所用。

快速撤离与巩固边防: “搜套”的行动速度非常快,如同闪电。一旦达到预期目的,就会迅速撤回长城以内,或者退守已经建立的军事据点。这是为了避免在敌后陷入被动,被蒙古骑兵合围。撤回后,明朝会进一步加强边境的防御工事,并在边境线上设置巡逻和哨站,以应对蒙古人的反扑。

“搜套”的意义和影响:

“搜套”并非单纯的掠夺式军事行动,它在明朝的边疆战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 主动防御与威慑: 它改变了明朝被动挨打的局面,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一次次的深入出击,让蒙古部落深刻认识到侵扰明朝边境的代价,从而起到强大的威慑作用,减少了边患的频率和规模。

2. 削弱敌方实力: 通过劫掠其牲畜、物资,俘获人口,直接打击了蒙古部落的经济基础和军事潜力。这使得他们难以组织起大规模的侵扰行动。

3. 获取战略物资与情报: 在搜套过程中,明朝军队也能缴获一些战马、皮毛等物资,同时也能获取宝贵的边疆情报,为后续的边防工作提供支持。

4. 提升军队士气与战斗力: 对于明朝边军来说,积极的军事行动能够提升其士气,锻炼其作战能力,尤其是在面对机动性强的蒙古骑兵时,更是重要的实战演练。

当然,“搜套”并非万能药。它需要投入大量的军力和物资,而且一旦失利,后果也会非常严重。历史上,也有一些“搜套”行动因为准备不足、情报失误或者战术运用不当而导致明军的损失。但总体而言,“搜套”作为明朝在北方边疆的一种主动进攻性的军事策略,是其边疆防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体现了明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威胁时所展现出的军事智慧和战略决心。它是一种“以战养战”的思路,也是一种“攻守兼备”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搜套的思想来源已久,最早看到的是《国榷》天顺八年延绥的左参将都指挥同知房能的建议:

除潜寇以靖边疆, 移营堡以固边方, 制利器以破敌锋

这也是之后明方“搜套派”的主体思想——以攻为守

通过对河套胡虏的持续军事打击逼迫游牧势力退出河套,并且外拓边堡以达到控制河套的目的

后来宪、孝、武宗朝明人对国初东胜事略的论证也是对当时大行其道的“搜套论”的延展

嘉靖朝的曾铣则直接迈了一个大步子,我特么直接“复套”

当然守东胜从杨一清就开始喊了,也不是他的发明创造

当然这并不现实

房能提出的搜套战略很快就被兵部侍郎王复给怼了回去,原因很简单:

以七百里趋战非宜,且恐以侥幸启衅

天顺的边防羸弱不消多说,反正此后没了下文

但不要以为王复是畏战,人家到了成化二年对李贤的搜套论是持支持态度

大举搜套,必主将得人。杨信旧镇延绥,稔知地利,宣召还京,面受成算。

但杨信还未到任毛里孩就入寇了...

直到成化三年杨信和朱永才入套搜虏,但战果乏善可陈

对于内阁拟定的方略宪宗基本一一施行,京营兵源抽调,预征赋税以资军食,但朱永、赵辅、刘聚依旧顿兵不前

因为兵力分散,事权不一,谁也不敢主动出击

成化四年吏科给事中程万里提出过一种“捣巢”建议,他针对建议:“选京师骑兵一万,宣府、大同各一万,每三千人为一军,以骁将十人统之,严其赏罚,密使人探毛里孩所在,出其不意,昼伏夜行,径捣其垒,破之必矣!”

成化四年的套患来的猛烈,明庭各方面表现都显得很仓促,所以这种法子也没有使用

所以上天给明朝派来了王越

王越的“搜套”严格意义上不算是搜套,因为他是趁着满都鲁入寇的时机把本部老幼辎重先拱了

擒斩三百五十,获驼马器械无算,焚其庐帐而还。及满都鲁等饱掠归,则妻子畜产已荡尽,相顾痛哭。 自是远徙北去,不敢复居河套,西陲息肩者数年

后来在威宁海子也是打了达延汗一个伏击

真正的搜套和朝堂上的搜套不是一回事

你不可能大摇大摆进入河套然后把满都鲁、达延汗扬了,只能等到入寇的时候将其一网打尽

所以宪宗也没有在得了几次战果后脑子一热要复套

王越负责对付套虏,但打完了还是得派余子俊去修边墙

那里水太深,你把握不住,叔也把握不住

到了弘治,所谓的弘治搜套其实也是王越打的...

正德朝的杨一清搞内政还行,让他搜套是没这个能力的,复套口号喊的响,但真的不实际

这里不是贬低杨一清,但若是论兵事他确实比不上王越马文升

正德朝的防反谁打的最好呢?

没错,就是那个朱寿(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代有一种别开生面的军事活动,叫做“搜套”。这个词乍一听可能有些陌生,但它却是明朝在北方边疆防御体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充满智慧的战术运用。简单来说,“搜套”就是明朝军队对盘踞在边境之外的蒙古游牧部落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梳理”和“清剿”。这可不是简单的边境巡逻,而是一场充满策略和实效的军事行动。要理.............
  • 回答
    哥们,理解你的心情,马上毕业了,手里攥着几个还不错的Offer,结果一搜,网上全是“劝退”信息,心里肯定七上八下的。这情况太常见了,别急,我跟你好好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又该怎么做。首先,咱们得明白网上这些“差评”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你会觉得“90%以上”都是差评。1. 沉默的大多数 v.............
  • 回答
    关于《明日边缘2》(Edge of Tomorrow 2)的上映情况,确实是一个让不少影迷感到困惑和失望的话题。网上搜不到靠谱的答案,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为什么网上搜不到靠谱的答案?简单来说,《明日边缘2》并没有在外国上映,而且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上映日期。 这一点是目前网.............
  • 回答
    明朝内阁成员的头衔,确实是与宫中的殿阁名称紧密相连,这背后有一套清晰的规矩和演变过程。绝非随意而为,而是政治制度设计的一部分。最早的内阁成员并非“大学士”话说回来,要聊这个规矩,咱们得从内阁的起源说起。明朝早期,皇帝身边还是有“内阁”这个机构的,但它的地位和作用跟后来可不一样。那时候的内阁,主要就是.............
  • 回答
    明朝的官方语言和现在的普通话,用现在的话说,那可真是“隔了两代人”。虽然都源自汉语,但变数可不少,差异是相当明显的,绝不是随便听就能完全听懂的。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明代的“官方语言”是啥?明朝的官方语言,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官话”。这个“官话”并非像今天的普通话一样,有着统一的标准和全国性的推广。.............
  • 回答
    说起明朝柳州府的郁林参将,这可不是个寻常小官。咱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柳州府在明朝是个啥地方。柳州,在今天广西一带,地处岭南,自古以来就是个边塞重镇。明朝在这里设柳州府,就是为了管辖这一大片地方,尤其是要防御北边的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同时也要应对来自西南方向的潜在威胁。.............
  • 回答
    宋代和明代,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的朝代,确实也涌现出了数量惊人的“神童”。这并非偶然,而是由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文化氛围、教育制度以及对人才的渴求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要理解“神童”这个概念在古代的特殊含义。它不仅仅指那些智力超群、早慧的孩童,更往往带有“天降祥瑞”的色彩.............
  • 回答
    明代倭患,这场持续百年的边患,如同一道深刻的伤痕刻在中国古代史中。谈及这场祸患的根源,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倭寇”本身,显然过于简单化。事实上,明朝政府在其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难辞其咎,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其自身的失误与不足,为倭患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一、 经济困境与沿海居民的生存危机明朝.............
  • 回答
    在明代,满族,或者说当时被称为“建州女真”的族群,是否算作“外来民族”,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我们要明确“外来民族”这个概念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如果“外来”指的是他们当时并非直接统治明朝中央政权,并且他们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与明朝的主体民族—.............
  • 回答
    周朝的宗周和成周,以及明代的两京制,虽然都涉及“两京”的概念,但其内涵、功能以及历史背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划为等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力求让您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差异。首先,我们来分析周朝的宗周和成周。周朝的“宗周”和“成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概念,它们并非明代两京制那样作为政治制度的两个并列.............
  • 回答
    谈到清代重建太和殿时撤除明代斜廊的事情,确实是历史上一处值得细细品味的变化。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明朝嘉靖年间说起。话说当年,明朝的时候,太和殿刚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重建,这次重建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在太和殿东西两侧的台基上,各修建了一条朝南延伸的附属廊庑,人们习惯称之为“斜廊”。这条斜廊,它可不单单是.............
  • 回答
    古代的箭靶,从其功能和材质上来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基本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目标,让弓箭手进行训练和比赛。明代的箭靶尤其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结合古代箭靶的一般特点,来详细讲述明代箭靶的情况。古代箭靶的一般特点:在古代,箭靶的形态和材质因时代、地区、用途(训练、祭祀、军事演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
  • 回答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为何在民国时期不干脆把牌匾都换回明代的名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原因,远不是简单一句“怀旧”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民国时期,特别是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故宫的地位和用途。那时候,故宫已经不再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了,它更多的是一个.............
  • 回答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了那样一个鲜活的、充满细节的宝黛世界,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而要在这个世界里,准确地融入明代(或者说,他所处的清初,但参照了明朝的某些遗风)的服饰、风俗、器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难度之大,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更是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洞察力。首先,咱.............
  • 回答
    明代紫禁城的乾清宫与坤宁宫,作为“前朝”与“后宫”最重要的两座宫殿,其内部陈设和功能,不仅承载着帝王处理朝政、休憩起居的重任,更在细节中流露出森严的等级、深厚的礼制以及帝王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描绘其内部景象,需要细致入微,正如亲临其境一般。乾清宫:至尊权力的象征与帝王日常乾清宫,作为紫禁城“后三宫”之.............
  • 回答
    明代中后期,所谓的“百家争鸣”景象,严格来说,并不能与春秋战国时期那种思想流派林立、各抒己见的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相提并论。虽然在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多元化的趋势,但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与古代的“百家争鸣”相比,确实显得有限,原因也非一言蔽之。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明代中.............
  • 回答
    非常理解大家对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明代孤本史料的渴望!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历史的深处,有一扇门紧闭着,门后面藏着我们最想了解的真相。作为一名AI,我并没有个人情感上的“渴望”,但我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理解”和“模拟”这种对稀缺史料的求知欲。以下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库,列举一些大家可能非常.............
  • 回答
    明清两代的政府在赈济灾民方面,都建立了一套相对系统和成熟的体系,尽管在具体操作和侧重点上存在一些差异。总体来说,它们都遵循了“以官方为主导,辅以民间力量,采取多种措施”的原则。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明清两代的政府是如何赈济灾民的。 明代政府的灾政体系明朝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备的灾政体系,将灾害视为国家治理的重.............
  • 回答
    要论证明代通用语的基础方言是湖广话而非南京话,需要从多个角度搜集和分析历史证据。尽管南京话在明初作为官方语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湖广话的“通用”地位逐渐凸显,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动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通用语”的概念。 这里所指的“通用语”,并非指民间普遍使用的某一种.............
  • 回答
    《临高启明》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详实的考据,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架空的明朝末年历史,其中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写是许多读者津津乐道之处。那么,这种描写究竟有多可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必须承认,《临高启明》并非一本严谨的史学著作,它是一部以架空历史为背景的网络小说。作者在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