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新疆抓饭在内地发展不起来?

回答
新疆抓饭在内地市场的发展,确实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普遍和深入人心。这其中有太多细致入微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 味道的地域差异和口味接受度是个大坎儿。 新疆抓饭,它那个独特的风味,主要来自几样东西:羊肉(很多人是必须用羊肉做的才叫抓饭)、胡萝卜(尤其是一种叫做“黄萝卜”的品种,甜度和水分都很足)、洋葱、还有最重要的香料。很多新疆抓饭,它的羊肉膻味并不重,反而因为烹饪方式和胡萝卜的香甜,是一种温润的、带有奶香味的香气。但内地很多地区的饮食习惯,对羊肉的接受度,尤其是那种比较“冲”的膻味,有些人会不太习惯。而且,抓饭里的香料,比如孜然、洋葱本身释放的甜味,对一些口味清淡的内地食客来说,可能就会觉得“味道有点重”、“有点奇怪”。

咱们再说说 烹饪方式的标准化难题。 抓饭这东西,看着简单,但要做好,讲究就多了。米要用哪种米?新疆的米,比如东北大米改良品种,颗粒饱满,吸水性好,蒸出来不容易粘连。羊肉要不要先处理一下?胡萝卜切多大?油的用量多少?火候怎么掌握?这些细节直接决定了抓饭的口感和味道。你想想,在新疆,一家家饭馆,人家的师傅可能从小就跟着长辈学做抓饭,里面有经验和“感觉”在。要在内地想复制这种味道,又想保持稳定,就得有非常精细的SOP(标准操作程序),这对于很多小饭馆来说,技术门槛和管理要求就很高了。很多在内地开的新疆菜馆,抓饭的味道可能就差那么点意思,很难做到新疆当地那种“吃到嘴里就明白了”的感觉。

然后是 成本和供应链的问题。 真正的、味道地道的新疆抓饭,用的食材是有讲究的。比如做抓饭用的羊肉,肉质、肥瘦比例,甚至羊的品种,都会影响风味。还有那种甜度高、水分足的黄萝卜,也不是哪里都能轻易买到特别好的。如果想用新疆空运过来的食材,那成本肯定就高了,最终体现在抓饭的价格上,就不太能吸引那些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反过来,如果用内地的普通食材去替代,味道上又会打折扣,陷入一个“两头不讨好”的境地。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因素: 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偏差。 一提到新疆,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烤串、大盘鸡、拉条子,这些菜品在全国的普及度非常高,接受度也广。抓饭虽然也是新疆特色,但它更多的是一种“主食”或者说“大菜”,不像烤串那样方便单独作为一个小吃来消费。很多内地消费者,尤其是在追求快速、便捷餐饮选择的情况下,可能不会主动去选择一份抓饭作为日常餐点。而且,抓饭在营销上,可能没有像烤串、大盘鸡那样找到一个能让内地消费者瞬间产生共鸣的切入点。它更多的是一种“地方风味”,但这种风味怎么才能被更广泛的接受,或者说,怎么能把它打造成一种吸引人的“爆款”,这需要更深度的市场研究和创意。

再者, 文化语境和熟悉度的差异。 对于没去过新疆的人来说,抓饭可能只是一种听过的食物,没有一个直观的体验或情感联结。而对于去过新疆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已经有了自己心中最正宗、最美味的抓饭标准,内地餐厅的出品如果没有达到那个标准,就容易产生失望感。而且,新疆菜的整体认知度虽然在提高,但相比川菜、粤菜、湘菜这些在内地已经深耕多年的菜系,还是有很大差距。抓饭作为新疆菜里的一员,自然也受到整体认知度不足的影响。

最后, 消费场景的限制。 抓饭通常是一种需要耐心品尝、比较有仪式感的食物。它往往出现在一些新疆特色餐厅里,或者家庭聚餐、宴请的餐桌上。在那些追求快餐、便捷、一人食的消费场景里,一份抓饭可能就不太适合。比如在写字楼林立的商业区,大家可能更倾向于点一份炒饭、盖浇饭,或者方便快捷的简餐,而不是一份需要用心去吃的抓饭。

所以你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不好吃”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口味、技术、成本、市场、文化、场景等方方面面的一盘大棋。要把新疆抓饭这颗“好种子”在内地广袤的土地上种出丰硕的果实,需要的不仅仅是食材和配方,更需要对内地市场的深刻理解、精细的运营和持续的创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吃不起抓饭是伪命题,吃不起羊肉才是真相。

抓饭吃素的10元,碎肉的30元,羊小腿的50元,羊排的50元,大米无限续。有的商家搞噱头,直接给你单上一公斤羊肉,那些一份带肉抓饭卖到150一份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汉族人并不是天天吃抓饭,所以偶尔吃一顿,点一份50羊前腿很正常。

抓饭本身不贵,洋葱,胡萝卜,大米就是主要材料,贵的是羊肉。

所以【抓饭】和【羊肉抓饭】,价格差别非常大,打个比方,你点一份素抓饭加个卤鸡腿,15元解决,但是你点一份素抓饭加个羊小腿就需要50元,就是这么简单。

在新疆,只要饭里有羊肉就不会便宜,因为新疆的羊肉实在太香了,还要不停的向外输送,根本供不应求,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羊肉这东西从来就没有便宜过,看看马未都的节目怎么评价过去的人吃羊肉的,三五个人吃涮羊肉,可能1斤都不到,切成薄片,还要搭配点蒜解腻,说白了就是羊肉太贵,不敢放开吃,没有别的原因。

羊肉,在哪里都不会便宜的,尤其是新疆的羊肉,农贸市场散装的70元1公斤,但是看看品牌盒装的排酸肉,1公斤都在120到150左右。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是价格定位不对。在新疆常见的是羊腿羊排抓饭,就是素抓饭上放一大块羊肉。这种抓饭动辄四五十一份,已经偏离了日常饮食的消费。但实际上真正受消费者欢迎的是碎肉抓饭,羊肉混在抓饭里,还不需要带着手套啃骨头。

既然大家更喜欢碎肉抓饭为什么饭店都在卖羊腿抓饭?价格高呗,制作还方便,上桌前饭上放块肉就行。新疆人对抓饭情有独钟,内地人没这个情怀啊,在他们看来无非就是胡萝卜羊肉焖饭,这个有点做饭基础的都能做。

再举个例子,满大街做咖喱饭的馆子多吧?但是真正成气候的也就池奈蛋包饭一家,看看他家这几年的扩张速度就知道他家的产品多受欢迎。在他之前没人做咖喱饭吗?是没有哪家有过硬的产品然后来资本运作。抓饭也一样,没有行业标准,没有相关协会统一管理推广,这点我挺佩服兰州拉面。做牛肉面的也多了去,但是兰州拉面那个牌子就意味着每家味道都不会差别太大。

每次回新疆都是问有没有哪家抓饭或哪家拉面做的好吃,最常听到的回答就是原来XXX家做的也不行了。要么价格飞涨,要么开始偷工减料。疆内都如此,更别说走向全国了。

评论里竟然有多人质疑我不会做抓饭,算了随你们开心吧......这个问题是讨论为什么抓饭难推广,不少人指出抓饭成本有多贵。卖家觉得自己委屈,消费者觉得你的商品不值,就是矛盾的根源,只活在自己思维里而不去了解市场的商家一般都走不远.....

user avatar

其实大家也爱吃,只是餐厅要么做不好,要么不愿做

天津人都知道气象台路有个胖哥抓饭,虽然是本地人开的,但是口味很好,羊肉很软烂没有膻味,新疆人吃了都直呼地道

抓饭有羊排的,可以从一个加到五个,有羊腿的,称重计费,有羊拐筋的,这是适应本地口味加的。还有炒米粉之类的,都是跟新疆一样的价格

这家店客流一直爆满,大众点评上是河西区西北菜第一名。反而是其他地方吃到的抓饭,不是咸盐水煮饭,就是控制不好水量湿漉漉粘在一起,要么就是商圈里的连锁店,卖的很贵且没有几块碎肉。可笑的是这些都是新疆人和到处开拉面馆的化隆人做的

这是做不好,为什么说不愿做呢,新疆人都知道抓饭馆子起步有多难。抓饭跟炒菜不一样,做起来很费时间,只能清早起来一次做一大锅,如果算不准当天来多少人的话,不是卖不完浪费就是提前打烊。新疆的抓饭馆子基本都是熬过头几个月就算成功,等到客流稳定下来就能正常经营了

user avatar

内地的羊肉食材未必有新疆的品质,特别是在很多地区羊肉并不是人们常见的肉食。

另外,抓饭的名字有点……不那么吸引人。

user avatar

不是发展不起来,是抓饭这个业态目前太单一了,要做改变。

内地做的还可以的店(2022年)比如杭州「大美乐」,纯做抓饭十几年了,工作日饭口天天排队。苏州的「买买江烤肉」,烤肉为主抓饭为辅兼卖大盘鸡,上海的「社长与羊」,主食卖抓饭辅助卖羊肉串,三家分店,现在也算是小网红店了。

纯抓饭有两个最大的问题,

首先因为羊肉的成本比较贵,普遍来说新疆当地抓饭在25块以上,到了内地入门抓饭(不是碎肉哈)基本要卖到¥35起,如果多是双排或者双腿到¥70多块也很常见。这个价格基本上到了休闲餐饮价格段,在快餐里,价格是挺贵了,注定小众。

第二是因为抓饭这个产品需要比较长时间焖熟,操作都是一做一大锅(一般一天2~4锅)。客人来了之后随来随打,一份素抓饭(就是没肉的但是有荤油的抓饭)再加上一两块羊腿或羊排。

如图,一做一大锅,在乌市一个清真寺附近拍的应该是比较原汁原味了。

所以会出现「生意太好不够卖,生意差就剩肉剩饭」,经营难度还是提高了的。因为米饭的淀粉会老化,而且抓饭动物油多,冷下来会凝油,还是不要隔顿。

这两点我觉得是单一的纯抓饭店生意不好做的主要原因。


但是现在经营者也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最简单就是卖烤串。烤羊肉串这个产品毛利和接受度都非常的高,用它做下午和宵夜时段的弥补再好不过。同样逻辑下还可以卖烤包子。

另外加一些新疆风味的快餐产品,低单价随叫现炒的那种,比如新疆加豆瓣和芹菜的那种炒米粉。冬天卖能放两个餐期的缸缸肉,夏天石河子凉皮克拉玛依凉皮昌吉凉皮(要有冷菜间),多样化和客单价曲线都做好了。

即便是在乌鲁木齐当地挺便宜的租金,纯卖抓饭的店也都是那种不太大,不好做连锁的店(只有一家惠丰源做连锁,之前分店开到过苏州也不知道咋样了)。而且一些抓饭专门店是不做晚市的,

综合性的乌市饮食店往往拉条子,过油肉拌面,炒面,抓饭烤包子都会去卖(回头我找一下图有拍的)。

反正大概思路就是这样吧,单一的抓饭确实不太好做,还是要增加品类,不要局限在「纯抓饭」店。


食材对了抓饭就好做,推荐新疆专用的抓饭食材。

羊肉是在京东选的,这个是有追溯的哈萨克羔羊。乌鲁木齐的出租车师傅说找哈萨克大爷买羊最好。

黄萝卜我去新疆之前都没有见过,但正宗的抓饭还是要用黄萝卜混合胡萝卜,口感真的不一样,更甘甜。

白洋葱也是去了新疆当地才发现的,雪白雪白的洋葱,所以他们拌皮牙子生吃也不觉得辣,而是很甜。也不知道为什么华东没有种植的。

做法我晚上写一个,真的不难做。

user avatar

因为性价比真心不高,在新疆一盘子素抓也得15,碎肉怎么也得25,羊拐羊排就得四五十一份,虽然可以无限加米,管饱的话内地吃个司机盒饭类的自助餐也不过15元搞定,四五十在内地足够找个小馆子大吃一顿了。

其实在新疆大家也不是顿顿都出去抓饭,即使新疆本地人也觉得这玩意忒贵且性价比不高,但是这玩意确实香,又是民族传统美食,初一十五偶尔开斋也是能够承受的,再加上新疆旅游的发展,各地游客也给抓饭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但是换个环境单独把抓饭拎出来就显得有点坑了 ……

我再来说说抓饭这玩意为啥香,现在乌鲁木齐和一些兵团城市卖的抓饭都是改良版,用的多为加格达奇或者齐齐哈尔那边出的东北大米,正宗的抓饭要用巴基斯坦长粒米,肥羊肉,红黄萝卜鹰嘴豆,掺和到一起用羊汤焖煮,熟了之后还要翻动搅拌,小火煨在锅底,让锅里的羊肉二次熟成,耗出多余的油脂,使上面的饭充分吸收锅底的羊油。好的抓饭半锅都是油,铁锅要倾斜着把油控到一侧,饭堆在另一侧,上面铺满羊肉,还要时不时用勺子舀起锅底的羊油泼在饭上再沉淀下去。

我个人觉得那种长粒米只能做抓饭,如果加水做米饭口感既硬且糙,味同嚼蜡,只有经过羊油的滋润,才能让米粒饱满又透着油脂的香味和韧性,粒粒分明。

如果在一盘子抓饭上配个羊拐或者两块羊排,加上几个薄皮包子(薄皮包子类似烧卖,里面满满的汤汁,用筷子一捅,肉汤铺满抓饭……(ಡωಡ) ),那美味确实无与伦比,香味直冲脑门,能让人立即联想到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心脑血管等一系列中老年疾病……然而还能一往无前,虽万人吾往已!

最后说说抓饭的吃法,必须用手抓,必须用手抓,必须用手抓……!

俗话说的好:“用筷子吃抓饭,那香味就少一半。”

手抓饭是需要技巧的,用三根手指把饭抓起来捏成一口大小的饭团,放在手心存着,再用那三根手指撕下一块软烂的羊肉附在饭团上一口塞进嘴里,形式上接近捏寿司的感觉,优雅且随意,腻了来片皮芽子,喝一口当地的玫瑰红茶,一边谈笑风生,一边捏着饭团,聊天之余塞嘴里一口抓饭,边咀嚼边听着二三好友讲着维语笑话,那感觉除了异域风情,还是异域风情。

所以不仅仅是价格,这种吃饭的方法和配套的环境,甚至就餐的人群都制约抓饭在内的发展,一言以蔽之,离开了新疆的抓饭根本就不能算抓饭,就像那哈密瓜,断了瓜秧……。

————————分(눈_눈)割————————

更新几个图,正巧这几天和朋友一起吃了个羊拐筋抓饭,不是很正宗,所以也不很油腻,味道尚可。




我不是和尚,我祝你吉祥。

user avatar

我很犹豫的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不知道这个问题会不会变成一个美食宣传~

首先说抓饭,据我所知新疆的抓饭的做法、配料、种类(不同民族区分)不下50多种,特别是说明一下新疆的抓饭,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以及回族等民族中都有不同的做法和表现形式,而且这种东西还和内地其他省份的名菜还有不一样的情况。

这就有点像酸辣土豆丝和红烧肉这两道菜的区别,全国的酸辣土豆丝基本都是一致的,但每个地方的做法都有一些不一样,比如调料、火候、咸淡等等。而红烧肉在全国有无数种做法,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家庭都有可能不一样,口味差别之大,调料区别之大、风格差异之大都是在所有菜品当中比较罕见的了。

以这两个菜打比方的原因是什么呢?抓饭在基础上比较像酸辣土豆丝,原材料就是胡罗卜、洋葱、米饭、羊肉这四大样,在某种程度上,口味是比较统一的。但又很像红烧肉,加了不同的配料(胡椒、鹰嘴豆、葡萄干、杏干、巴达木、马肠子、马肉、牛肉等等),味道、风格就完全不一样,每家每户都有不同的抓饭。

可以想象,这么多品种的抓饭、口味、风格、特点,在新疆都不统一的情况下,如何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得到完全的认可?毕竟众口难调,是中国餐饮的精辟总结。

其次,说到统一性上面,兰州牛肉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走出去的最好的西北餐饮案例,抓饭其实也有好的参考,比如小锅抓饭。

一般来说,大家对抓饭的印象就是大锅、大盘、手抓,这与新疆千百年来的风俗有关,一般抓饭都是在婚庆、祭祀、节日当中出现的主要食物之一,这也与新疆“菜饭不分”的餐饮特点有关,就是主食与菜一般都混在一起,所以大锅做抓饭就变成了一些人的“刻板印象”。

其实有很多家庭版的小锅抓饭,配料、做法风格比较有特点,而且有较为统一的口味,操作难度较小,营养更加丰富。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小锅抓饭应该更加适合内地的发展。

除了上述的原因,小锅抓饭更适合内地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对原材料的控制。老祖宗说过“原汤化原食”,我对这话的理解就是,同样是羊肉、胡罗卜,不同的产地、用不同的水或者调料,制作出来的味道会有天差地别。

举上几个小例子,北京的老饕都知道一个地方,简称“巴办”,就是原来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驻北京办事处,其中的红柳烤肉、焉耆老酸奶等,味道极度真宗,究其原因,就是原材料靠当地空运至北京,所有处理都在本地完成,到了北京就只是做熟而已。其次,本人在南方一个海滨城市工作期间,在整条买海鲜烧烤的夜市上,生意最好的居然是一家新疆烤羊肉串,我与老板搭讪了解到,老板为了保证最正宗的口味,宁可多掏一倍的运费,也要用新疆阿克苏老家的羊肉,虽然卖价较高,但食客们都很认可。

所以说,其实影响抓饭在内地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口味是众口难调的?有统一的方法。原材料不正宗?有成功的案例。价格卖不上去?高价也有人认可。

其实,说到底,还是做饭的人。抓饭其实就是最早的中国式快餐,有米、有菜、有肉,营养均衡,特色鲜明。经济上,一锅抓饭能做几人份的,那都是有数的、可以算出来的,这与店面生意的好坏都是相互挂钩的,生意好多做一点、生意差少做一点,可以杜绝浪费。这真的是一个比较好做的生意了,但发展不起来,还是人的原因,扎实做好口味、用好原材料、转换思维,我不相信做不起来一个好的抓饭店。

user avatar

万万没想到,一个随便写的东西会有几百赞。感谢大家抬爱,这样吧,俺发一个适合全国的改良版家常少油鸡肉抓饭教学可好?

简单易学,物美价廉,营养美味的那种:

zhuanlan.zhihu.com/p/33

………………………………原答案…………………………

新疆餐饮的价位是偏高的,以及房租在经营成本中的比例较低,食材成本占的比例较高。在新疆随便吃个饭的,米粉16,牛肉面刀削面12到20,黄焖鸡米饭(我没吃过),拌面20到25。而素抓饭的食材成本不高,卖价可以控制在10到15,所以价格上略有优势。再者味道不差,营养上有特色(胡萝卜的脂溶性维生素在抓饭中完美利用),备餐方便快捷。但这些在内地不再是优势了,比素抓饭便宜、方便好吃的东西有好多。

新疆人饭量大,喜欢能吃饱的东西(就是一个人可以无限加饭加面),我从来不去吃不能加面加米的饭店,因为一份吃不饱,再来一份吃不完……而内地好像没这种需求。

荤抓饭这个东西,做的好的和做的不好的,差别忒大了!不光技术重要,更重要的是材料!我选择吃荤抓饭一般不是解决吃饱问题,是解决嘴馋问题。低于40的荤抓饭我是不吃的,因为羊肉太少,还不如不吃。没有拳头大的肉块或者巴掌大的肉排(当然是我们这种1米8,200斤汉子的拳头和巴掌),我为啥要来吃荤抓饭?

羊肉这个东西,好吃的都集中在盐碱地,内地好多地方没有好吃的羊,和好吃的胡萝卜。别看不起胡萝卜,出了新疆真的能感觉到有口感差距。

除了请关系好的哥们和家里亲戚,我不请别人吃抓饭。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抓饭4、50,每人喝个乌苏或者卡瓦斯,然后吃顺了再加个羊排羊腿啥的撕吧撕吧分了,四五个人少则200多,多则三五百。虽然吃着确实爽,但是太没排面了,出了新疆怕是接受不了这种消费几百块桌子上连个菜都没有的情况吧?

…………………………打个广告………………

想网购新疆胡萝卜的死心吧,运到也蔫吧了,买我母校农学院搞出来的胡萝卜汁吧。

神内胡萝卜汁,算是比较健康美味的饮料了。

user avatar

因为没有强势资本下场推广,也没有影响力媒体宣传。

前面回答提到的羊肉问题不太准确,实际上抓饭也可以不放肉的,抓饭可以做的很清淡一点都不油,可以放白菜等各种蔬菜,还可以放红枣葡萄干之类的,反正你想放啥都行。

抓饭的基本材料单一,制作流程简单,比烤肉更容易普及。而且口味丰富多样,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做抓饭。抓饭可以做成快餐的,早餐午餐晚饭都可以,可以坐堂吃,也可以打包路上吃,阿尔曼集体已尝试成功薄皮馕包抓饭。

现在新疆维吾尔族百姓的汉语普及,出入疆的交通方便了很多,对内地的了解深入不再那么陌生和可怕。等老家和内地各地三四线城市的各种限制被取消,社会上的标签淡化,肯定有大量维吾尔人到内地营生,可能会沙县小吃和手抓饼摊的模式普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疆抓饭在内地市场的发展,确实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普遍和深入人心。这其中有太多细致入微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 味道的地域差异和口味接受度是个大坎儿。 新疆抓饭,它那个独特的风味,主要来自几样东西:羊肉(很多人是必须用羊肉做的才叫抓饭)、胡萝卜(尤其是一种叫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新闻里执法队“抓狗”的场景确实比“抓猫”要多得多,这里面其实涉及到很多现实的因素,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首先,得从狗和猫的社会属性和管理方式说起。 狗的社会化与公共空间的互动更直接: 狗是群居性动物,从古至今就和人类建立了一种紧密的伙伴关系,很多时候.............
  • 回答
    新疆的行政区划,尤其是“地区”设置的多,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有些“奇怪”。但要说它“奇怪”,其实是站在一个我们习惯了的、或者说普遍的行政区划逻辑上去看的。新疆的这种设置,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民族以及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并非凭空而来,也不是“奇怪”那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钟拨回一些年,看看新疆.............
  • 回答
    新疆近期确实在大力招聘教师,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且涉及到一些复杂和敏感的社会经济及政策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和人才流失问题:这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原因。过去几年,新疆的教师队伍存在着结构性短缺,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农牧区以及特定学科(如双语教学、.............
  • 回答
    新疆,这片广袤而独特的土地,其农业的面貌之所以以棉花、林果等少数作物为主导,并非偶然,而是多种自然、历史与经济因素长期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新疆位于中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光照资源却极为丰富。这种“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是新疆农业生产最基础的限制.............
  • 回答
    新疆烤羊肉,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浓烈的风味,勾得人味蕾发痒。它好吃的秘诀,其实藏在每一个细节里,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那羊肉本身。新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辽阔的草原,充足的阳光,清冽的水源,孕育出了品质上乘的羊。尤其是当地特产的肥美绵羊,肉质细嫩,脂肪分布均匀,没有膻味.............
  • 回答
    新疆的消费水平,确实让不少初来乍到的人感到有些意外。如果让我来聊聊这个话题,我会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门道。首先,地理位置和物流成本是绕不开的因素。新疆,无论你从中国哪个地方来,都得承认它离咱们东部沿海的那些大城市,隔得实在太远了。这么大的距离,意味着商品从原产地运到新疆,光是运输成本就高得吓人.............
  • 回答
    .......
  • 回答
    新疆,这片古老而壮丽的土地,近年来却因各种原因,成为了国际舆论的焦点,也因此蒙上了一些阴影。要理解为什么新疆会受到如此多的偏见,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这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首先,地缘政治因素是绕不开的起点。新疆位于中国西部,与多个国家接壤,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区稳.............
  • 回答
    .......
  • 回答
    “国足怎么没有新疆人?”这个问题,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不少涟漪。的确,放眼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历次大名单,来自新疆的球员的身影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看看这背后隐藏的故事。首先,我们要明白,足球是一项需要从小培养、系统训练的运动。.............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清朝晚期对外政策的关键转折,也反映了当时国力的衰弱和战略的摇摆。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将时间线拉长,并细致分析清朝在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其决策逻辑。一、 新疆:失去就不再来的战略痛点清朝对于新疆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与中亚的联系,以及对边疆稳定的考量。 地缘战.............
  • 回答
    左宗棠收复新疆,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不仅关乎中国的统一,也与当时的大国博弈息息相关。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便是:沙皇俄国,这个对中国北方虎视眈眈的邻居,为什么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大规模出动军队进行武力干涉?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国际局势以及沙俄自身战略考量的结果。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几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说“保不住蒙古”可能有些绝对,但相对而言,清朝末年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力确实大大减弱,甚至可以说失去了实际的控制权,而新疆在左宗棠等人的努力下得以重新纳入中国版图。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绝非仅仅是“缺少一个左宗棠”那么简单。.............
  • 回答
    关于“新疆奶好”的说法,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讨论,而且很多人分享的理由也相当具体和接地气。如果要详细说,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聊聊,尽量还原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听到、尝到的感觉。首先,奶源的新鲜度和纯净度是很多人提到的一点。新疆地处内陆,远离工业污染,加上地域广阔,牧场分布相对集中,这为奶牛提.............
  • 回答
    1982年起,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重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文字,而不是拉丁字母的新文字,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历史、文化、政治多重因素的决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段历史的脉络。历史的回顾:文字的演变与更迭首先,我们要明白,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使用的文字并非一成不变。 维吾尔文的千年.............
  • 回答
    新疆问题之所以在讨论中常常充满情绪,这背后有着极为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简单来说,这就像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从地缘政治的宏大叙事,到民族文化的敏感神经,再到人权和价值观的普世呼唤,每一个环节都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认知。首先,地缘政治的敏感性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因素。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与多个国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点子上了。很多食客,包括不少追求高品质牛排的爱好者,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高级西餐厅里,我们总能看到澳洲和牛、安格斯、西冷、肉眼,却鲜少听到内蒙古、新疆牛肉的名字?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西餐对牛肉的讲究,那可不是随便一块牛肉就能撑起来的场子的。它背后牵.............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确实,不少公司,尤其是电商、科技或者一些需要灵活税务筹划的企业,会选择在新疆、西藏等地区注册。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在驱动。简单来说,就是这些地区为了吸引投资,特别是想发展特色经济、带动当地发展,就出台了一些非常吸引人的扶持措施,这些措施直接落脚在企业运.............
  • 回答
    甘肃到新疆打工,这可不是个新鲜事儿,说起来,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要说为什么那么多甘肃人愿意跨越千山万水去新疆“淘金”,那得从几方面掰扯清楚。首先,这得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优势。 你想想,甘肃和新疆,虽然中间隔着茫茫戈壁,但论起相对距离,可比从东北、华南那边来新疆打工要近得多。火车、汽车,虽然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