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新闻里看的执法队抓狗很少看见抓猫的?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新闻里执法队“抓狗”的场景确实比“抓猫”要多得多,这里面其实涉及到很多现实的因素,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

首先,得从狗和猫的社会属性和管理方式说起。

狗的社会化与公共空间的互动更直接: 狗是群居性动物,从古至今就和人类建立了一种紧密的伙伴关系,很多时候是作为劳动工具、看家护院、或者家庭成员来存在的。这意味着狗更多地出现在公共场合——公园、小区绿地、人行道,甚至一些特定的公共场所。它们被带出去散步、社交,这些活动自然增加了它们与人发生接触,以及被执法部门关注的可能性。
猫的独立性与居家性更强: 相反,猫是典型的独居猎手,虽然现在也很多作为宠物被饲养,但它们的天性让它们更喜欢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即使是家养的猫,许多主人也会选择让它们在家中活动,或者只在非常受控的范围内活动(比如带猫咪出门也会小心翼翼,不太会像遛狗那样在公园里放飞自我)。流浪猫虽然数量不少,但它们大部分时间隐藏在不那么显眼的地方,比如角落、树丛、废弃建筑等,和人的直接接触相对较少,也就不太容易在公共视野中被执法人员“抓到”。

其次,法律法规的侧重点不同。

养犬管理是重点,细则更多: 很多城市都有专门的《养犬管理条例》或者类似的法规。这些法规通常会规定犬只的登记、免疫、粪便清理、外出牵引、禁养犬种等一系列具体要求。为什么管理这么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狗对公共安全和卫生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更大,比如未牵引的烈犬可能伤人,狗粪便不清理影响环境卫生,不按规定打疫苗有狂犬病传播风险等等。所以,执法部门的主要精力会放在“不文明养犬”行为上,而这其中,“未牵引”、“乱跑”的狗就很容易成为执法对象。
猫的管理往往缺失,或者笼统化: 相对于狗,针对猫的专门性管理规定就少得多。很多地方并没有像养犬那样,对养猫有强制性的登记、年检、甚至散养的规定。即使有一些关于流浪动物的规定,也往往是原则性的,比如“不得虐待动物”,或者在特定情况下对流浪动物进行“收容救助”或“扑杀”。但你很少会看到一条法规说“猫不得在公共区域自由散步,否则罚款”。因此,执法部门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去“抓猫”。

再来谈谈执法行动的实际操作和关注点。

目标明确,易于识别: 执法部门在处理公共秩序或安全问题时,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比如,一个没栓绳的狗在小区里追逐小孩,或者在公园里吓到老人,这种场景非常具体,执法人员一看就知道问题在哪儿。而一只猫在草丛里悄悄地走过,很难构成一种“执法事件”。
犬只扰民的投诉更多,反映更直接: 由于狗更容易出现在公共空间,并且叫声也比较大,当它们不被妥善管理时,更容易引起市民的投诉。比如,狗叫扰民、随地大小便、攻击性行为等,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的问题,很容易被反映到相关部门。相比之下,猫咪通常比较安静,即使是流浪猫,其“扰民”的程度和形式也与狗不同,比如可能只是翻垃圾桶,或者偶尔出现在人家的院子里,这种投诉的紧迫性和直接性会相对弱一些。
扑捉难度和危险性: 坦白讲,扑捉猫咪比扑捉狗更具挑战性。猫天生更机敏、灵活,善于躲藏,并且在被逼急了的时候,虽然体型小,但也能抓咬人。而许多狗,尤其是被主人带着的狗,相对更容易被控制。当然,也有凶猛的狗,但从整体来看,扑捉过程的风险和难度还是有差别的。
公众认知和关注点: 新闻报道往往会选择更具话题性、更贴近大众生活的内容。当出现狗伤人、不文明养犬的报道时,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很多养狗家庭和与狗接触的人群。而捕获流浪猫的场景,可能就没有那么强的“新闻点”,或者说,公众普遍对猫咪的“野性”或“独立性”有更高的容忍度,不至于像对某些不负责任的养狗行为那样产生强烈的批评情绪。

最后,再说说“流浪动物”的管理思路差异。

流浪狗的管理,更多是基于安全和公共卫生: 很多城市对流浪狗的处理,更多是出于对狂犬病传播的担忧、对流浪狗可能造成的攻击行为的防范,以及其对环境卫生的影响。所以,在看到一些新闻报道中“抓狗”,很多时候可能是在进行流浪犬的收容、清查或者针对不文明养犬行为的专项整治。
流浪猫的管理,更多是涉及动物保护和收容: 对于流浪猫,虽然也有一些捕杀或收容的情况,但在很多社会观念中,人们对流浪猫的态度往往更倾向于“保护”和“收容救助”。许多动物保护组织会积极参与流浪猫的绝育、投喂和领养。因此,即使有相关的管理行为,也可能更多地是动物保护部门或志愿者在进行,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城市执法队”那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抓捕。

总而言之,新闻里执法队抓狗多而抓猫少,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狗在公共空间的可见度和互动性更高,相关的管理法规更完善,不文明养犬行为更容易引发公众投诉和执法介入,以及猫本身的习性和社会对猫的管理侧重点不同。这并不是说没有机构在管理流浪猫,只是说,那种“执法队出动抓捕”的场景,确实因为上述原因,在公众视野里相对比较少见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流浪猫狗,狗是群居,猫是独居。以前我们这边有个商场对面是荒地,傍晚的时候就看见一群狗在那儿嚎叫,真的感觉就跟狼一样……就很渗人,像我这种怕狗的都想当场报警。而猫一般不会聚集,除了发情以外也不怎么叫,气势上就“输”狗一截。

再说家养的猫狗,在国内,数量上养猫的人群就是小于狗的(虽然网络上猫咪很受欢迎,但现实中很多小地方的宠物市场都是只有狗)。而狗是要遛的,猫是不可能遛的。相信每个铲屎官都曾试图给猫带上牵引绳,然后发现它根本不会跟着你走。

最后再说一下,狗是已经驯化的动物,这会导致一部分流浪狗不那么怕人,甚至喜欢亲近人。有时候你多看一眼,它就摇着尾巴过来了,喜欢狗的人可以蹲下摸一摸,怕狗的就被追着跑;就算狗狗没有恶意,在玩耍中也难免发生意外。而猫作为没有被驯化的动物,除了少数被经常投食的对人类警惕性小一些,其他基本是见人就躲。

综上,群居的狗会给人感觉更加危险,并且狗的数量比猫多,狗和人类的接触更多,所以狗上新闻的概率比猫大。

user avatar

流浪猫几乎不会主动攻击人类,见人过来早跑远了,除非是想要吃的,才在你脚边蹭。狗就不同了,真会咬人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新闻里执法队“抓狗”的场景确实比“抓猫”要多得多,这里面其实涉及到很多现实的因素,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首先,得从狗和猫的社会属性和管理方式说起。 狗的社会化与公共空间的互动更直接: 狗是群居性动物,从古至今就和人类建立了一种紧密的伙伴关系,很多时候.............
  • 回答
    东北虎,这种威风凛凛的顶级掠食者,在大众印象里总是独来独往,矫健的身影在广袤的林海雪原间独自巡猎。所以,如果在新闻里看到一群东北虎“抱团取暖”,确实会让人有些意外。它们不应该是独居动物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起来不太符合它们天性的行为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因素,而且“窝在一团”这个描述,可能比我.............
  • 回答
    在日本雅虎上看中国相关新闻,确实会发现负面内容出现的频率似乎更高一些。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媒体运营的逻辑。像日本雅虎这样的新闻聚合平台,它们需要吸引用户,留住用户。而新闻本身,尤其是涉及国际关系的,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因为其冲击力、戏剧性,更容易抓.............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时不时总会冒出一些关于新加坡前途的担忧之声,语气或焦虑,或评判,甚至带着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这让人不禁好奇,新加坡真的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正在走向衰落吗?它真的有那么“落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些声音出现,以及它们背后的考量点是什么。首先,新加坡这个国家确.............
  • 回答
    2015年,关于俄罗斯和中国之间是否存在领土争议的说法,以及俄罗斯移交4.7平方公里领土的报道,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存在一些解读上的偏差。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中俄两国边界的划定历程,以及2015年的具体情况。首先,值得明确的是,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中俄两国已经基本划定了绝大部分.............
  • 回答
    禾花雀,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江南水乡的灵动,曾经在稻田里、在田埂间、在人们的记忆里,是那么寻常的存在。而如今,“极危”这两个字,像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了这个小生灵的命运之上,也敲在了我们每个人心上。“从无危被吃到快灭绝”,这句新闻里的描述,简直就是一部血淋淋的生态灾难片。想想看,曾经它们是“无危”.............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非常引人关注,因为它包含了很多戏剧性元素和复杂的情感,足以引发人们的各种讨论和思考。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事件本身及其可行性: 金钱投入的巨大: 25 万元包场电影院,这是一个非常昂贵的行为。这不仅仅是租金,可能还包括了播放权、影院员工的工资、宣传等.............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志向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新闻业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非常有意义的职业,它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写作功底、严谨的逻辑思维、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不断学习的求知欲。作为一名高中生,你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有很多方法可以为你未来的新闻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会详细地为你列举一些锻炼方向和.............
  • 回答
    这则新闻《九一八事变84周年 竟有人在网上为伪满洲国洗地》揭示了几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首先,它反映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抬头和蔓延。在中国,九一八事变是民族记忆中极其沉痛的一页,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灾难。然而,竟然有人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公然在网络上“洗白”伪满洲.............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信息传播、媒体理解和文化差异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人民网作为一家官方媒体,似乎没有识别出美国“洋葱新闻”(The Onion)其内容本质是讽刺和幽默的假新闻呢?这里面原因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首先,核心在于“语境”和“理解门槛”的差异。“洋葱新闻”之所以.............
  • 回答
    在网易新闻上看到许多人评论张维为教授,并且不少评论带有批评或质疑的色彩,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反映了当前社会舆论场的一些特点。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张维为教授的身份、他的观点输出方式、以及受众的反馈这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张维为教授的“人设”和他的主要活动领域。张维为教授是中国著.............
  • 回答
    《环球时报》关于“十万恋军女孩愿意为军人洗衣”的新闻报道,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评价这篇报道,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报道的呈现方式与潜在意图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报道的标题和内容是如何组织的。“十万恋军女孩愿意为军人洗衣”,这个标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情.............
  • 回答
    您好!关于2014年“袁隆平号召愿意为科学献身的青年吃转基因水稻”的新闻,这是一个涉及到科学、公众认知、媒体传播以及社会责任的复杂议题。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缘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新闻是如何出现的。 时间点: 2014年,中国在转基因技术和产品上.............
  • 回答
    新闻:中医药在两次抗疫中的卓越表现。中医那么好为何还有人黑?引言:近年来,中医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然而,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存在着一些对中医药的质疑和批评声音。本文旨在梳理中医药在两次抗疫(特指新冠肺炎疫情和可能的其他历史性疫情,但主要聚焦于近期最广为.............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腾讯新闻上这篇名为《为国捐躯可以,为资本家不行,年轻人的思想或走入误区》的文章。这篇文章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敏感且普遍存在的议题:年轻人对于集体荣誉、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财富积累之间关系的认知偏差。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入手: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及其出发点:文.............
  • 回答
    美国司法部最近针对伊朗多家新闻网站采取的域名没收行动,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相当大的关注和争议。这次行动的官方理由是这些网站散布“虚假信息”和“违反制裁”,涉及到对伊朗国家媒体及其相关机构的打击。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包括其合法性、动机、潜在影响以及不同方面的解读。官方理由的解读.............
  • 回答
    医生被打新闻中,一些网友为打人者叫好,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担忧,也折射出社会上一些复杂的情绪和观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下:一、 情绪的宣泄与共情: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叫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感同身受,或者对医疗体系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怨已久。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与看病难、看病贵:.............
  • 回答
    关于“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定手机为致癌物”这条新闻,我们可以来仔细梳理一下,看看它究竟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定”字是怎么个定法。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实在2011年发布过一个关于手机射频电磁场的评估报告。这个报告里,他们把手机射频电磁场划到了“可能对人类.............
  • 回答
    搜狐某新闻小编将“inm”(淫梦)语录定义为“精日”用语,这一行为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深入剖析:1. “inm”(淫梦)语录的本质与传播首先,要理解“inm”语录的来源和性质。它起源于日本的“伪春菜”相关社区,并因其特有的语境、人物关系以及高度的戏谑性和解.............
  • 回答
    关于2020年3月20日特朗普总统新闻发布会上,其演讲稿是否被特意修改以使用“Chinese virus”这一说法,这是一个颇受关注且存在争议的话题。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情况、官方的说法、以及媒体的报道和各方对此事的解读。背景情况:在2020年3月初,新冠病毒(COVID19)在全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