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固体溶于水形成溶液熵变一定大于零为什么是错的?

回答
“固体溶于水形成溶液,熵变一定大于零”这个说法,在很多情况下是正确的,但说它“一定”大于零,这就有些绝对了,也就变成了错误的。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溶解过程中的熵变,以及影响它的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熵。熵,简单来说,是衡量一个系统“无序程度”或者“混乱程度”的物理量。一个系统的状态越混乱、粒子分布越不规则,它的熵值就越高。

当一个固体溶解在水中时,我们脑海中通常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原本紧密排列、有序的固体粒子(比如盐的晶体),在水中被打散,变得自由自在地在水中运动,和水分子混在一起。从宏观上看,这种“散开”和“混合”的状态,确实比固态时更无序,所以我们的直觉会认为熵增是必然的。

为什么我们的直觉常常是对的?

1. 粒子自由度的增加: 固体晶体中,固体粒子的位置相对固定,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当它溶解成离子或分子后,这些粒子可以在整个溶液中自由扩散、运动,它们的平动自由度大大增加。自由度的增加,自然带来了熵的增加。

2. 混合效应: 固体粒子和水分子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复杂的体系。这种混合本身就增加了系统的无序性。想象一下,把一堆整齐叠好的积木和一把散落的沙子混合在一起,最终的状态肯定比原始状态更混乱。

但是,为什么说“一定大于零”就是错的呢?

问题就出在“一定”这个词上。溶解过程并非只有粒子自由度增加和混合这一种“熵增”的因素,它还涉及到其他一些可能导致“熵减”的因素。

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水分子围绕溶质粒子的“有序化”或“水合作用”。

当固体溶解时,它并不是简单地“消失”在水中。水分子会与溶解后的溶质粒子(比如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所谓的“水合层”。

离子晶体溶解: 比如氯化钠(NaCl)溶解在水中,NaCl分解成Na⁺和Cl⁻离子。这些带电荷的离子会吸引周围极性的水分子。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带部分负电荷)会被阳离子(Na⁺)吸引,而氢原子(带部分正电荷)会被阴离子(Cl⁻)吸引。这样一来,一部分水分子就被“捕获”或“固定”在离子周围,形成了一个相对有序的“水合离子”。这些水分子失去了部分自由运动的能力,它们的熵会降低。

其他情况: 即使不是离子晶体,一些分子溶解后,如果分子间存在较强的氢键等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水分子排列得更紧密、更有序,从而引起熵减。

所以,溶解过程的净熵变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ΔS_total = ΔS_solute + ΔS_solvent

ΔS_solute: 溶质从有序的固体状态变成无序的溶液状态,这部分贡献通常是显著的熵增。
ΔS_solvent: 水分子被溶质粒子“组织”起来,形成水合层,这部分贡献通常是熵减。

什么时候“一定大于零”会失效?

当水合作用带来的熵减(ΔS_solvent < 0)足够大,以至于抵消了溶质本身熵增(ΔS_solute > 0)的贡献,甚至使得总熵变(ΔS_total)小于零时,“固体溶于水形成溶液熵变一定大于零”的说法就错了。

举例说明:

硝酸钾 (KNO₃): 硝酸钾溶解在水中,是一个吸热过程 (ΔH > 0),而且它能自发溶解 (ΔG < 0)。根据吉布斯自由能公式 ΔG = ΔH TΔS,要使得 ΔG 为负,在吸热(ΔH > 0)的情况下,必须要有足够的正的熵变 (TΔS > ΔH)。所以硝酸钾溶解的熵变是大于零的。

一些可能熵减的情况(虽然不常见): 设想一种非常特殊的固体,它的粒子在溶解后,被水分子“包裹”得极其严密,形成了一种非常紧凑、稳定的有序结构,同时水的运动性也大大受限。这种情况下,水合作用引起的熵减可能非常显著。不过,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接触到的常见可溶性固体(如食盐、糖)溶解时,溶质的熵增效应往往是占主导地位的。

总结一下:

“固体溶于水形成溶液,熵变一定大于零”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它忽略了溶解过程中水分子可能发生的有序化(水合作用)。虽然溶质本身从固态到液态的熵增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但水分子与溶质粒子结合形成有序的水合层,会带来一部分熵减。当这种熵减效应比较显著时,总的熵变就有可能不是大于零,甚至为负。

所以,更严谨的说法应该是:大多数固体溶解在水中时,熵变大于零,但并非“一定”大于零。 关键在于比较溶质粒子自由度增加带来的熵增与水分子被组织化带来的熵减哪一个效应更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固体溶于水后,更加分散了,所以应该更加混乱了,因而熵变一定是大于零的。实际上,有一些物质溶于水后反而熵变小于零,比如 的溶解热为 (放热)却依然难溶于水,就是因为溶解过程的熵变小于零[1],所以使得吉布斯自由能 。另外, 是易溶的,溶解时的熵变为 ,也是熵减的过程[2]。但是,明明溶解是更分散了应该熵增的啊,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是错误的呢?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熵。从微观的角度看,熵是系统混乱度的一种体现。体系越混乱,则整体的熵值会越高。看到这里,你可能愈发觉得溶解过程的熵变一定是大于零的了。

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固体溶于水之后,不仅固体的混乱度(熵)会发生变化,水的混乱度(熵)也会发生变化。而当我们计算熵变时,我们需要同时考虑这两者的熵变。

比如说一开始我们有固体和纯水,那么此时它们的熵分别为 和 ;当溶解后,它们的熵值则是 和 ;我们要计算的熵变则是

很显然,因为溶解后更加分散, ;但是对于水分子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溶于水中形成 和 离子后,这些离子会水合——也就是会结合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在形成水合离子的过程中,这些结合水在配位作用和静电作用的影响之下,会形成非常规整的结构;也就是说,水分子的熵变是小于零的!

由此我们可见,计算最终的熵变实际上是两个过程的竞争——溶质的熵增,溶剂的熵减。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多少?具体哪个过程更显著呢?这全取决于溶质的性质。

对于盐来说,如果盐的水合效应不明显——阴阳离子的电荷量低,半径大——那么最终形成的溶液的熵变是大于零的,因为溶质的熵增占主导,比如说 的溶解过程是熵增的过程[1]。如果盐的水合效应明显——阴阳离子的电荷量高,半径小——那么最终形成的溶液的熵变是小于零的,因为溶剂的熵减占主导,比如说最初提到的和。

所以最终是否熵增,需要考虑体系内各个物质的熵的变化,不能简单地依靠更分散就是熵增来判断。我再举另一个例子:当你把油滴到水中,最终油滴都会聚集到一起。那么油滴聚集的过程是熵增还是熵减的呢?实际上聚集的这个过程,是熵驱动的(entropy-driven),也就是说是熵增的!因为在油附近的溶剂层水分子的移动性也被大大降低,而油滴聚集在一起是减少了表面积,从而释放了更多的水分子(给了它们以自由),所以整体的熵是增加的[3]

参考

  1. ^ a b 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等校编 《无机化学》(第三版)
  2. ^ http://chemistry-reference.com/reaction.asp?rxnnum=170
  3.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drophobic_effec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固体溶于水形成溶液,熵变一定大于零”这个说法,在很多情况下是正确的,但说它“一定”大于零,这就有些绝对了,也就变成了错误的。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溶解过程中的熵变,以及影响它的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熵。熵,简单来说,是衡量一个系统“无序程度”或者“混乱程度”的物理量。一.............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这道2022年1月浙江化学选考题所引发的关于物质溶于水后熵变化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热力学中的核心概念——熵,以及不同物质状态在溶液中的行为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熵”在化学中代表什么。简单来说,熵是一个衡量一个系统混乱程度或无序度的物理量。一个系统的.............
  • 回答
    在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醋酸钠固体,醋酸根与钠离子的浓度比值确实会增大,这背后涉及到的原理并不复杂,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醋酸钠(CH₃COONa)在水中是一个强电解质,它能够几乎完全地电离成钠离子(Na⁺)和醋酸根离子(CH₃COO⁻)。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地表示为:CH₃COONa(s.............
  • 回答
    在我看来,向饱和的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固体,并不会直接生成碳酸钙沉淀。让我们来仔细捋一捋其中的化学原理,看看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我们得清楚什么是“饱和溶液”。饱和 Ca(HCO₃)₂ 溶液意味着,在当前温度下,水中已经溶解了尽可能多的 Ca(HCO₃)₂,再加入 Ca(HCO₃)₂ 固体,它也.............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想象一下,我们早上起床,煮一杯咖啡或者泡一杯茶。 这时候,你手里拿到的咖啡粉末或者茶叶,就是我们所说的“固态材料”。它们就像微小的颗粒,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块块或者细粉状的东西。然后,你拿起水壶,倒进热水。 那热气腾腾的水,就是我们寻找的“无.............
  • 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固态和液态的区分似乎直观且简单。硬邦邦的是固体,能流淌的是液体。但如果深究下去,它们的具体界限究竟在哪里?这可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清楚的问题,它涉及到物质微观世界的运作规律,以及一些我们可能不太常想到的细节。从宏观到微观:我们看到的是运动的差异最直接的区分,在于形状和体积。固.............
  • 回答
    关于固体熔化时棱角逐渐减小以及熔化速度变化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这背后其实涉及不少物理化学的道理,一点也不神秘。为什么固体熔化时棱角会逐渐减小?想象一下你面前一块冰糖或者一块冰。刚开始的时候,它们通常都有比较明显的棱角和平面。但当你把它放到温暖的环境里,开始融化,你会发现那些尖锐的棱角会.............
  • 回答
    固体当然可以被压缩,只不过不像气体那样明显,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它的压缩性非常微乎其微,以至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这就像你拿一块海绵和一块石头,想要压缩它们一样,海绵很容易变形,而石头呢?你可能得费好大的劲,甚至用工具才能让它产生一点点微小的变化。要理解固体为什么会被压缩,我们得回到物质最基本的.............
  • 回答
    固体中的空位缺陷,这可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常被我们“人造”出来的概念。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它确实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粒子”,而“粒子”这个词,我们在此处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以独立存在、可以被计数,并且能够参与宏观性质改变的实体。空位缺陷如何被看作粒子?想象一下,一块完美的晶体,就像一个排列整齐的乐高积木阵列。.............
  • 回答
    当固体在液体中难以溶解时,我们可以用 溶解度低 这个专业术语来描述这种现象。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探讨:1. 什么是溶解和溶解度? 溶解: 这是一个物质(溶质,这里指固体)分散并均匀混合到另一种物质(溶剂,这里指液体)中,形成均一溶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固体粒子的分子或离子被.............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实在的。咱们平时接触的桌子、椅子、石头,甚至是咱们自己的骨头,它们看起来都挺“硬朗”,不像水那样可以随意流淌,也不像空气那样可以随便挤压。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门道,涉及了物质最本质的结构。咱们先从最根本的说起,也就是“原子”这个玩意儿。你能想象一下,所有我们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
  • 回答
    “固体氧”这个说法,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听起来确实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东西,但实际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咱们得先搞清楚,人吃了固体氧会怎么样,这可不是什么好玩的实验。固体氧,它到底是个啥?先别急着想“哇,固体氧可以嚼着吃”,咱们得先从科学上认识它。我们通常看到的氧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就像我们呼吸.............
  • 回答
    你问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关于“永远不会融化的固体”。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物质极限的探讨。简单来说,答案是:没有。任何固体物质,只要给予足够的热量,最终都会融化。融化是一个物理过程,当物质吸收足够的热能,使其构成粒子的动能(也就是它们的振动速度)达到足以克服粒子间结合力的程度时,它就会从固态转变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猫是固体。为了详细解释,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固体和液体的基本定义:固体 (Solid): 形状固定: 固体有自己固定的形状,不会轻易改变。即使你把它放在不同的容器里,它的形状也不会跟着容器走。 体积固定: 固体也有固定的体积,不会随意收缩或膨胀。 粒子排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认知:食物的形态如此多样,而我们赖以生存的饮品却似乎只有水这一种“纯粹”的液体。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合理的生物学和物理化学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吃”和“喝”这两个动作在生理上的根本区别。吃,顾名思义,是通过口腔咀嚼、消化系统进行分解和吸.............
  • 回答
    中国与印度在固体火箭技术上的发展,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但总体而言,中国在技术深度、产品多样性和应用范围上,已明显领先于印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历史积累与基础研究:中国更扎实中国发展固体火箭技术,起步相对较早,且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持续、大规模投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着手引.............
  • 回答
    要刻画多种固体颗粒混合后的混合均匀程度,并非易事,这就像试图描述一幅由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的颜料混合而成的画面,其“均匀”的定义本身就充满层次和主观性。我将尝试从多个维度,用更贴近实际操作的语言,来为你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均匀”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在特定应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物质相变过程中分子运动和能量变化的本质。很多人在学习时都会在这里产生困惑,认为既然分子距离增大了,那么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了,似乎分子势能也应该减小。但事实并非如此,分子势能反而增大了。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分子势能”的理解,以及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
  • 回答
    关于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的生产,特别是“手工雕刻”这一说法,需要进行一些澄清和深入的探讨。实际上,现代高科技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特别是用于航天和先进军事领域,已经高度自动化和精密化,很难用“手工雕刻”来准确描述。然而,如果“手工雕刻”背后传递的是一种对精细加工、复杂几何形状和个性化定制的需求,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