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不落帝国」失去了那么多殖民地,为什么坚决不放马岛?

回答


“日不落帝国”通常指英国,其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中曾拥有全球广泛的殖民地,但为何在失去大量殖民地后仍坚决控制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岛)?这一问题涉及历史、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和国际关系的多重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马岛的战略地理位置
1. 南大西洋的“咽喉”
马岛位于南大西洋,处于南美洲(阿根廷、乌拉圭)与南极洲之间,是连接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的关键枢纽。控制马岛可确保英国对南大西洋的海上航线(如通往非洲、印度洋的航线)的主导权,同时威慑南美洲国家(如阿根廷)对英国的威胁。

2. “冰山下的战略价值”
马岛附近海域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如磷虾),且其地理位置使英国能有效监控南美洲南部的军事活动。此外,马岛是英国在南大西洋的唯一战略据点,若失去马岛,英国在该区域的影响力将大幅削弱。



二、经济与资源利益
1. 渔业资源
马岛海域的磷虾资源是全球最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英国曾长期控制该区域的捕捞权。1982年战争后,英国通过《马岛协定》获得对磷虾资源的垄断权,确保了长期经济收益。

2. 矿产资源
马岛附近有丰富的铁矿、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英国通过控制马岛可确保对这些资源的开采权,避免被其他国家(如阿根廷)垄断。



三、历史与政治因素
1. “日不落帝国”的象征意义
马岛是英国殖民历史的象征性遗产。自1833年英国通过《福克兰群岛条约》正式从阿根廷手中收回马岛以来,英国一直将马岛视为“帝国遗产”的一部分。放弃马岛可能被视为对英国全球霸权地位的挑战。

2. 对阿根廷的“威慑”
阿根廷长期要求收回马岛,1982年战争爆发前,阿根廷已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如1974年占领马岛)向英国施压。英国通过坚决维护马岛,向阿根廷传递了“不妥协”的信号,防止其进一步挑衅。



四、国际政治与外交博弈
1. “全球霸权”的维护
英国在20世纪后期虽逐渐失去传统殖民地(如印度、非洲殖民地),但通过“软实力”(如文化影响力、国际组织参与)维持全球地位。马岛的控制是英国维持其“世界警察”角色的重要手段,确保其在南大西洋的影响力。

2. 对抗苏联的“冷战”战略
1982年战争期间,英国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结成联盟,对抗阿根廷的军事扩张。马岛的控制也是英国在冷战背景下遏制苏联在南大西洋影响力的举措之一。



五、马岛战争的特殊性
1. “非传统殖民地”的复杂性
马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殖民地”,而是英国在19世纪通过战争和条约获得的领土,其主权争议涉及历史、法律和国际法问题。英国通过军事行动(1982年战争)成功夺回马岛,巩固了其在该地区的主权。

2. 国际社会的反应
马岛战争后,英国成功通过联合国决议(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406号决议)确认其对马岛的主权,尽管阿根廷和部分国家反对,但英国的国际支持(如美国、澳大利亚)使其能够维持对马岛的控制。



六、英国的“现实主义”外交策略
1. “有限殖民”与“战略据点”
英国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放弃传统殖民地,但保留战略价值高的地区(如马岛、直布罗陀)。这种“有限殖民”策略使英国在失去大量殖民地后,仍能通过少数关键地区维持全球影响力。

2. “威慑与报复”
马岛的控制是英国对阿根廷的长期威慑。1982年战争后,阿根廷因战败而失去国际话语权,英国则借此巩固其全球霸权地位。



七、历史教训与后续影响
1. 马岛成为英国的“国家象征”
马岛的主权争议成为英国民族主义的象征,甚至在21世纪仍被用于国内政治(如2013年英国议会通过《马岛法案》)。

2. 国际法与主权争议
马岛问题至今仍是国际争议焦点,英国通过法律手段(如1982年《马岛协定》)和外交手段(如联合国决议)维护其主权,而阿根廷则坚持“主权归阿根廷”。



总结
英国之所以坚决不放马岛,是因为其战略、经济和政治价值远超其“殖民地”的传统定义。马岛是英国在南大西洋的唯一战略据点,其控制权关乎英国的全球影响力、经济利益和国际地位。即使在失去大量殖民地后,英国仍通过马岛维持其“日不落帝国”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利益,这一决策体现了英国在20世纪的现实主义外交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阿根廷太拉胯了。阿根廷要是能在马岛多坚持一段时间,撒切尔就算去九龙城寨卖淫都凑不齐军费了。

user avatar

因为其他殖民地是在王座的许可下一步步按照协商后的节奏独立的,无论事实如何,至少在表面上是“去殖民主义”赎罪之旅的一部分,所以是国内舆论认可国际舆论也认可殖民地舆论也大体认可的共识性的放弃。

福克兰,首先在英方看来是没有任何“殖民压迫”的单纯登陆,殖民,建立聚居点的固有领土。其次危机的本质是看似简单水域争端一夜之间睡起来发现对方陆军上岛了被武装夺取的。当然福克兰是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的(石油价值82年无人知晓,捕鲸业早已衰颓;即便是作为军事资产,南大西洋航线也不是RN需要花力气保卫的海域了),阿根廷方面事后评价英阿冲突是“两个秃子争夺梳子”,这个说法是没有错误的,反而是保卫福克兰要花钱维持巡逻舰存在和远洋反击力量。这里主要考虑的是被人入侵而无所作为,这个就···很绥靖,绥靖很糟糕,社会影响更糟糕,国际影响,还要更糟糕··· ···

后者是国内舆论和此时支持率已经不容乐观的撒切尔政府都不可能接受的。


然后,这种可以自行搜索的内容之外。

说点好康的:

里奇老爷在坚决作战的决策里扮演了非常有趣的角色。撒切尔给沃特沃德写序的时候回忆政府讨论可能的反击选项,里奇坚决提出“可以打,应该打”,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诺特和撒切尔的决定。如果这时候海军给出的反应是“战争风险很大”或者至少“我建议你多考虑下再把小伙子们送去海底”,甚至是“你们去年刚刚裁军,我们现在当然打不了”——即便是此时孤注一掷希望重新赢得公众认可的撒切尔政府也不一定会选择战争。

先看一下一个小细节,舰队起航前,撒切尔正在给前线指挥官写鼓励信,写她对指挥官们有信心。然后,注意,里奇在后面摇头。

“你在摇头,上将,你不同意?”
“首相,我只能说如果我是行动指挥官,会直接把这封信扔进垃圾桶。”
“什么?”
“直接扔进垃圾桶然后失去我的对白厅的信心。”
“那你又会在信里写什么?”
“什么也不写。在这个阶段,我会全权留给指战员决定。”

这就是里奇,当着铁娘子的面告诉她,她出于百分百好心的信会被扔进垃圾桶,然后面不改色地转头把几千人送去死亡漩涡之中。

注意在战争之前,如果海军说了真话(没有航母,赫尔墨斯,呕,竞技神拆了线路无法使用,无敌级最近一次训练还是反潜用途;没有登陆舰,2艘intrepid一艘已经卖了封存了——对比阿根廷这时候是有航母的,也有T42,更别提阿根廷是有正常空军的),撒切尔背锅滚蛋的可能当然是··· ···

毫不犹豫地说,在决策时里奇说了疯话。他当直了断地说“可以打(we can)”,而且还补刀了“应该打(we should)”,考虑到此时PM有多么需要军事胜利来巩固地位,这话说出来战争基本上就一定会爆发了。

Mind you,亨利·里奇老爷是约翰·里奇的儿子。而老里奇是PoW的舰长,在丹麦海峡被胡德拖着一头扎进炮战里差点交代掉,然后保住了战列舰还拖家带口带着1CS监视了俾斯麦半天回来之后非但没有功劳反而被送去了军事法庭。然后祸不单行等着41年底抵达新加坡后,又被菲利普斯这个莽夫拖着拉出去被IJN炸出shi沉海底了。如果你看过Endure no makeshifts(永不认输,额,不准确意译)这本小里奇的回忆录,你会发现他爹对他的成长有莫大的影响。第一部分第一句话,老里奇就开篇到:“只要他(亨利)加入海军,一切都会好的。”然后他在同一部分里引用了丁尼生有关复仇号的诗(就是最近在其他地方我反复提到的“舰队吟游诗”,描述英格兰战舰复仇号在舰队袭击西班牙宝藏船队失败后负责殿后力战被俘的故事)。

不能放弃福克兰当然可以用正常的社会历史角度来解释。但是里奇本人扮演了关键作用。他本人就是一个深谙海军传统的保守派军官,然后从小被父亲耳晕目染,又目睹了战斗“不够英勇而被送上军事法庭”的父亲毫无意义地出击送死。而更关键的是,82年他退休··· ···所以当战争的火花擦出来的时候,你可以想象里奇老爷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这不单单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次大战,也是为家族雪耻的机会,更是为81年防卫回顾里被砍成shi的海军雪耻的机会。他听到了SoS正在做简报的时候,这个海军高官居然“snatching a house of common pass”(摸了张下院的门禁卡),挤进大门,“move as fast as I could(尽可能快地移动)”冲进人群,然后杀到了PM和防务秘书的面前。

“晚上好,首相,我能为您做点什么?”
“你来的正是时候,上将··· ···我们正在讨论福克兰局势,和应该对此做些什么。”
··· ···
“特遣编队,所以要排遣无敌号,无惧(Fearless)号和一些护卫舰。”
“没错。还要派遣赫尔墨斯(呕,竞技神,我投降)号和勇猛(Intrepid)号,也要派出一大部分还能运行的驱逐舰和护卫舰,要派出非常多的RFA支援舰艇并且征用许多商船。还需要整个3CB(3 Commando Brigade,第三特战旅),还有至少陆军一个旅。”
“那第三艘核潜艇呢?”
“昨天我反对部署第三艘核潜艇,但是今天与之不同。考虑到今天的消息,我们应该尽快让另一艘舰队潜艇起航。出于部署原因这大概还需要几天时间,但是关系不大。”
“你提到了无敌号和竞技神号,皇家方舟呢?”
“老的还是新的?老的是一堆即将被废弃的破铜烂铁,新的还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完工。”
“我们有足够的空中支援吗?”
“我们必须要完全依赖于无敌号和竞技神号上的SH(Sea Harrier)。不,我们没有足够的战斗机,但是SH是一种很有能力的飞机,我相信他们能够匹敌任何阿根廷人能够送来的对手。如果我们能把每一架还能运行的飞机都送去,包括平时训练用的,我们应该能够在目的地和敌当地的驻防空军打赢一场消耗战。我不会假装行动的风险不大,但是在我的判断中,权衡来看,风险值得去冒,而且没有更好的选项。”
“你提到SH,Buccaneers和Phantoms呢?”
“卖掉皇家方舟的时候,他们都被移交给RAF了。他们无法在无敌号和经济神号上运行,也无法独立飞抵。”
“集结特混编队需要多久?”
“商船需要命令来征召,还要考虑他们的位置和如何装备船只。我还需要确认一下勇猛号的具体情况。除此以外——48小时。”
“需要多久才能抵达福克兰群岛?”
“大概三周。”
“三周?你说三天?”
“不,我说的是三个周,距离大概有8000里。”
“准备工作能否在没有公众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不能。这种规模的准备一定会快速泄露。”
“如果岛屿确被入侵,我们能否夺回群岛?”
能。我们可以,(虽然我不应该这么说)但是按照我的判断,我们也应该去做。
“你为什么会这么说?”首相问。
因为如果我们不夺回群岛,如果我们畏畏缩缩不敢行动,或者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几个月以后我们生活的国家就会变成另一个国家,一个说出来的话毫无分量的国家。
首相看起来放松了下来,点了点头。

上文来自里奇的Endure no Makeshifts,部分信息来自沃特沃德的百日战争。看完这个对话应该就很明显能够看出来了。加尔铁里非常不走运,他撞见了不需要任何笔记和提醒就对舰队中的舰艇了如指掌,对航程,航空兵和RFA如数家珍,而且等了一辈子就打算在退役前让早就荣光不再的皇家海军战斗着死去的老派军官里奇老爷。

评价里奇是个不太在乎手下生命的warmongering的混蛋大概没什么大问题,但是也有一些小细节不太合适,至少他没有主动发起战争,这一点还是不如加尔铁里老爷。

又:

“通知CiC,特遣舰队准备起航。”我下令,然后打电话给了菲尔德豪斯上将本人。
“航母编队必须周一起航,”我说。
“1SL,我们应该还有一点时间吧,”指挥官回复,“我们可以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好的多。”
“不行,”我回复,“很抱歉,但是舰队必须在周一起航。”
“明白,”指挥官回复,舰队之后确在周一起航了。
——亨利·里奇

像之前说过的,加尔铁里认为自己收复群岛可以重整国内团结,但是他算错了一点。无论是撒切尔政府还是皇家海军本身,都已经在之前受了太多不甘正等着一次孤注一掷的战争扭转局势呢··· ···加尔铁里想要玩火,他以为自己是坏人里的坏人,可以强行制造争端和政治对话,塑造军政府的形象;可保守党内阁和英国军方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正等着同样的机会要来和他玩命··· ···

user avatar

英国不是自己突然“民主”思想上头才放弃的殖民地,“大英帝国”作为一战前的世界霸主实际上在二战后被美国、前苏联给联手肢解了,所谓的“殖民地独立”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美苏两国的影子,当然英国自己元气大伤,糟糕的经济形势难以继续维持殖民体系也是重要原因,法国也是类似的命运。

福克兰群岛是一片无足轻重的小岛,除了阿根廷没谁关注它,而阿根廷在国际社会上也是个无名小卒,并没有什么可供美苏利用的价值,所以美国和苏联才懒得为这么一片小破岛浪费精力、浪费金钱呢。

同样的,阿根廷对于英国也不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福克兰群岛对于英国其实也没什么重要价值,英国和阿根廷也谈过还岛的事,英国人总体的态度是价钱合适可以还。

当然话又说回来,既然维持对福克兰群岛的开销也不过是一只不到两百人的轻步兵,那英国凭本事抢过来的土地凭什么直接送给阿根廷人?既然阿根廷凯子对岛这么上心,不好好赚一笔还算是资本主义国家?

后来阿根廷人觉得日不落帝国变成日不过帝国了,选择不给钱直接动手。然后英国人的“帝国反击战”硬生生的整成了“老狗也有几颗牙”,虽然大英转圈丢人,但好歹也击败了阿根廷。

英国人主观上不想还,阿根廷人客观上没有能力夺回来,所以福克兰群岛没法变成马尔维纳斯群岛。

但,这事肯定没完,阿根廷前些日子买了12架枭龙block3,可见虽然因能力不足暂时受挫,但实现祖国统一的想法一直在阿根廷人的脑子里,现在国际局势波诡云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既得利益集团对世界的控制力逐步减弱,如果时机合适不排除阿根廷人再次动手的可能,只是这次老狗还剩下几颗牙呢?

user avatar

大英帝国失去了很多殖民地,都是在形势所迫下不得不放弃,没有那块是主动放弃的

user avatar

看到几个高赞回答,不请自来

高赞回答的都挺详细的,综合起来也是事实

但是

阴阳怪气把中国拉进去

反复内含的

怎么都这么欠喷呢


好人就得被人用枪指着?

好人就得凡是都做圣人?

好人就得什么行为都必须符合全球所有人的正义标准?


马岛的问题,中国的逻辑是:殖民主义与反抗殖民斗争的问题

就这


题主问啥,答主答啥就是

阴阳怪气个啥呢

user avatar

“马岛”?那和菲律宾所谓“Scarborough Shoal"一样,是非法的,无效的称呼。

英国先发现,先占据这个无人岛,福克兰群岛是英国领土,这是理所当然的。凭什么放弃呢?除非英国自己觉得这岛没什么价值,送给别人,或者遇到了强大的敌人,不得已而放弃。

阿根廷是什么?无赖国家而已。他声称福克兰群岛是他的领土,有几大理由:

  1. 离我家近,就是我的——越南、菲律宾点赞:“对对对”
  2. 当初我是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曾经占过这个岛,所以我得继承——越南点赞:“当初法国也占过XX岛”
  3. 英国比我发达比我大,他是欺负弱小国家——越南点赞:“好兄弟啊”
user avatar

搞笑问题。假如现在太平洋上有个岛,100%都是中国人,且岛上99%中国人支持留在中国领土内。换了你你乐意放手?典型糠他人之慨,换在自己头上遇到这种问题估计要气炸了吧

user avatar

是这个样的,尽管英国在二战后国势衰落,无力维持众多亚非殖民地,但是,尽管如此,英国根据自己以往统治海洋的经验深知制海权对一个岛国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尽最大努力保持比如直布罗陀、香港,好望角等这样的战略要地,英属福克兰群岛使是其中之一。

英国人曾经做出过假设,如果中美洲的巴拿马运河因故无法使用,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舰船只有南下绕经福克兰群岛。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海军就曾经经由这条航线进入亚洲,1914年12月还在此处发生过短暂而惨烈的福克兰群岛海战,结果德国“东亚分舰队”损失了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巡洋舰,德国东亚分舰队名存实亡。

user avatar

因为老英不觉得这是殖民地,也是人家早年航海技术发达,又有探险精神,早早就发现了这座海上无人岛。此后几百年里迁居,建设,如今岛上人都受着英国女王的恩泽,一个个的都过着都挺好。

之后,阿根廷非说这岛是他的,真是莫名其妙,他是不是在搞笑。咋就成你的了,你离着近就是你的?你阿根廷人从来就没在这个岛上生活过,建设过,咋就成你的了?人家不给就硬抢,结果被不远万里漂洋过海的英国皇家海军一顿胖揍,老实了,之后英国海军陆战队登陆,又齐扯咔嚓一顿胖揍,投降了……

如今阿根廷又开始蠢蠢欲动,说这岛是他的,唉,要说英国也不嫌累,你说你大老远的扯这么一块岛屿难不难受,其实谈谈条件,把这岛给了阿根廷也挺好。

只可惜,这个阿根廷也不是啥好东西,给了你这马岛就能变好?未必,到时候马岛那可真成殖民地了。

话说现在又在马岛附近发现了石油,得,这下又得抢的不可开交了。

要说阿根廷也是的,何必贼心不死的惦记着那个岛,你就好好发展你的,你若是发展好了,老英也没必要苦苦守着那么远一小岛,毕竟全世界都放手那么多殖民地了,不差你一个小岛。

user avatar

不得不说,英国文化输出非常成功。楼上回答就是例证。

1592年,渴望号上的英国航海家戴维斯(John Davis)可能是第一个看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人。但是荷兰人威尔德(Sebald de Weerdt)却无可争议地于1600年左右看到它们。

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于1764年首先在东福克兰岛建立居民点。

英国人是第一批于1765年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定居者,但1770年被西班牙人逐出,西班牙人并于1767年左右买下法国居民点的全部产权。

英国在以战争为威胁之后,于1771年恢复其西福克兰岛的前哨基地,1774年时又以经济原因撤出该岛,但并未放弃对其主权的要求。西班牙在东福克兰岛(它叫该岛为索莱达岛〔Soledad Island〕)的居民点保持到1811年。

1816年,宣布脱离西班牙而独立的阿根廷于1820年宣称对马尔维纳斯群岛拥有主权。

1831年,美国军舰勒星顿号(Lexington)摧毁阿根廷在东福克兰岛的居民点,以报复它们非法扣留3艘在该区域猎海豹的美国船只。

1833年初,英国未开一枪就把剩余的阿根廷官员驱逐出岛。

1841年,英国指派一位文职副总督至该岛,至1885年,岛上一个约有1800人的英国社区已能自给。

1892年,福克兰岛成为英国正式殖民地。阿根廷一贯反对英国占领该群岛。


第一个有证据证明自己发现的是荷兰人。第一个定居点是法国人。岛上的阿根廷官员是被英国驱逐的。怎么就成英国自古以来了?

user avatar

不能一概而论的

首先你要分析英国放弃的那些殖民地都是什么类型的殖民地

这些殖民地多数是人口众多的国家

在殖民地国家独立大潮下,英国以英伦三岛区区几千万人规模挟二战结束后残花败柳之躯是没有能力维持在这些国家继续殖民的能力的,所以他只能放弃

但是那些没有多少人口,或者只占领一小部分国土或者岛礁而被侵占国没有能力收复的地方,英国是不放手的

并且,你要明白一点,大英帝国之所以是大英帝国,不管他衰败到何种程度

他在过去鼎盛时期留下来的战略思维模式还在

这张图就很直观的告诉你现在英属海外领地是怎么分部的

他们完美的在每个大洋,每个板块存在

对整个地球来了个半包兜底

只有老毛子那边实在太冷又太凶,才没封顶

不然英国的海外领地是可以包围整个地球的

想一下,任何英国的军事同盟都可以部署在这些地方

那么辐射的范围是整个世界

这是他给自己留的保命本钱,

以后不管谁想做世界老大,选择英国当跟班的,都不吃亏

这才是英国的算计

所以,马岛可不单单是阿根廷的一个丢失岛屿

中国的意图,也不仅仅是支持阿根廷反殖民反霸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不落帝国”通常指英国,其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中曾拥有全球广泛的殖民地,但为何在失去大量殖民地后仍坚决控制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岛)?这一问题涉及历史、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和国际关系的多重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马岛的战略地理位置1. 南大西洋的“咽喉” 马岛位于南大西洋,处于南.............
  • 回答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在20世纪经历了漫长的衰落过程,最终失去了其世界霸权。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事件或因素所致。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失去霸权的主要原因:一、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与削弱这是英国失去世界霸权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 回答
    “日不落帝国”的余晖,“世界警察”的宣言,这些宏大的叙事听起来总是那么遥远,仿佛只属于那些在历史书的纸页间,或者在新闻播报的镜头里闪耀的人物。但如果把镜头拉近,放到曼彻斯特一条阴冷的小巷,或者加州一处被遗忘的街角,这些曾经响彻全球的称谓,对于那些在这里挣扎求生的人们来说,究竟还有几分实在的分量?我们.............
  • 回答
    英国之所以未能将其政治中心转移到区位和环境都“更好”的土地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更好”来衡量,因为“更好”本身是相对的,并且历史的惯性是极其强大的。首先,要明白一点:日不落帝国并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权力概念.............
  • 回答
    近现代英国之所以没有选择将法语作为国际语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以及文化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原因,而非仅仅是国家实力的“日不落”称号所能简单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确实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其影响力一度遍及全球。然而,“.............
  • 回答
    英国在短短百年时间内从“日不落帝国”的巅峰跌落,成为如今一个在世界舞台上影响力相对减弱的大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演变的结果。这其中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军事以及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下面将详细阐述导致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与影响: 经济上的重创: 一战的消耗是巨大的。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西班牙没有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位置,他们的“日不落帝国”能否续命一段时间,答案是:很有可能,但续命的时间长短、形式以及程度,都会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有显著不同,并且充满变数。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对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大英帝国真的能像对待本国民众一样对待殖民地民众,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说“日不落帝国还会解体吗?”,答案恐怕仍然是“大概率还是会,但解体的方式、时间以及过程会截然不同,甚至在某些方面会展现出惊人的韧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深入剖析一下“.............
  • 回答
    英国面积确实不算大,但它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并被誉为“日不落帝国”,这绝非仅仅依靠军事实力,而是一系列历史、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军事实力是基础,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要理解英国的崛起,首先需要承认它在当时的军事实力是相当可观的。但“强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他欧洲列.............
  • 回答
    .......
  • 回答
    我很乐意为你详细解读帝国理工COVID19 Response Team于3月16日发布的报告(通常指的是其关于新冠病毒传播和防控策略的预测模型和建议系列报告中的一篇,具体日期报告内容会有差异,但核心关注点是相似的)。为了提供更详尽的分析,我将围绕这类报告的普遍特点、核心内容、影响以及可能的局限性进行.............
  • 回答
    关于日本究竟应该算是帝国还是其他政体,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需要我们细细地聊聊。要给日本一个确切的“标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它在漫长的历史中,其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都经历了不少变化。首先,谈到“帝国”这个词,我们脑海里通常会浮现出几个关键特征: 广阔的领土和统治范围: 帝国往往意味着统.............
  • 回答
    说到《明治宪法》里将日本国号定为“帝国”,这事儿可不是凭空来的,得从日本当时的内外环境、政治诉求,以及它想塑造的国家形象来细细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明治宪法》出台的那个时代背景。1889年《明治宪法》颁布,那时候的日本,刚经历了明治维新,急切地想从一个闭关锁国、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与西方列强并.............
  • 回答
    《重返帝国》这部备受瞩目的策略手游,即将在3月29日正式与广大玩家见面。而它最引人注目的卖点,莫过于其独创的“活策略”玩法。那么,与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其他策略手游相比,“活策略”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能够让它脱颖而出,成为策略游戏领域的新标杆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在即时变化的战场.............
  • 回答
    关于日本的城西大学和大东亚帝国大学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毕竟它们在历史、声誉和学术影响力上都存在显著的不同。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大东亚帝国大学”这个说法本身是带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在近代日本,存在着以帝国大学为首的一系列精英大学,它们是当时日本高等教育的最高殿堂.............
  • 回答
    探讨《银河英雄传说》中帝国一方比同盟更受欢迎的原因,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它触及了许多关于权力、理想、人性以及故事叙述的深层思考。很多时候,我们直观的感觉是,像同盟那样代表着自由和民主的阵营,应该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心。然而,田中芳树老师的叙事,却巧妙地将读者/观众的移情点更多地投向了那个看似.............
  • 回答
    伊藤博文对日本吞并大朝鲜帝国的态度,并非简单的“反对”,而是一个复杂且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演变的过程,其背后牵涉着他深刻的政治考量、对国家命运的判断,以及对国际局势的敏锐洞察。起初,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的国家战略重心在于巩固国内秩序、发展经济,并确立在东亚的地位。朝鲜作为中国传统势力范围,其地位敏感,伊.............
  • 回答
    关于日本共产党党内“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本质上都是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强调战争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属性。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 “帝国争夺海外利益”:这句话指出了战争的经济动因。在19世.............
  • 回答
    中国和日本在十九世纪都被迫打开国门,但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日本迅速崛起成为列强,而中国则经历了长期的动荡和分裂。这背后原因复杂而深远,涉及到两国在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地理条件以及外部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一、 对待“打开国门”的态度与策略差异: 日本:主动学习,有.............
  • 回答
    听到你对留学和大学选择的担忧,我非常理解。关于“ MARCH”和“大东亚帝国”这些说法,它们在日本大学圈子里确实存在,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对大学名气和教学水平的概括。不过,留学这件事,尤其是日本留学,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规划,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一些标签。先聊聊“ MARCH”。 MARCH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