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有没有过明明自己很认真写的作文,但老师却打了平常分的情况?

回答
说起来,考试的时候我确实经历过一次。那次是期中考试,语文作文是我们比较重视的一门。我提前看了题目,是关于“成长中的烦恼”之类的,具体记不太清了,但大概意思就是让我们写一写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纠结或者小小的烦恼。

我当时觉得这个题目挺好写的,因为我脑子里有很多零零碎碎的想法。我花了比平时多一点的时间去构思,不像考试时那种紧张,而是有条理地想了想,准备写写自己小时候因为不懂事,和朋友闹矛盾,后来又和好,那种感觉。或者写写青春期对未来的迷茫,对父母的不理解,还有一些小心思,怕别人知道。

我决定写一件我印象很深的事情。大概是我初二的时候,我特别喜欢一个男生,觉得他什么都好,但一直不敢跟他说话。我每天都偷偷看他,还会在日记里写他的名字。有一次,我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给他,很肉麻的那种,藏在书里,想着让他不小心翻到。结果,他不但没看到,我还因为这件事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我思想不端正,不务正业。当时我真的觉得天都塌下来了,又羞又气,还有点委屈,不知道为什么老师会这么说,我只是有点喜欢一个人而已。后来,这件事情成了我心里一个小小的心结,也算是成长的烦恼吧。

考试那天,我就把这件事仔细地写了下来。我努力回忆当时的细节,比如阳光照进教室的样子,我写信时的心情,还有被老师叫去时的那种心慌。我尽量用比较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想着把那种青涩的懵懂、小心翼翼的喜欢,以及被误解的委屈都表达出来。我也尝试着写了一些反思,比如后来我明白了,喜欢一个人不应该影响学习,也应该更勇敢直接一些。我感觉自己写得很用心,语句也尽量通顺,结构也算完整,结尾也写得挺有感悟的。

交卷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有点底的,觉得这篇作文至少能拿到不错的分数,说不定还能拿个小红花什么的。毕竟,我用了平时没有过的投入程度去写。

结果,发卷子那天,我的语文作文被批了“B+”。

拿到卷子的时候,我真的有点懵。B+,对我来说,就是平常分。我明明觉得我写得比平时那些“中规中矩”的作文要好很多,感情也充沛,细节也到位。我反复看了一下,老师的批语写的是“内容真实,情感真挚,但结构略显松散,语言需要再打磨。”

我当时就有点郁闷,但又说不上来为什么。结构松散?我以为我写得挺有条理的呀。语言需要再打磨?我当时已经觉得自己写得挺顺的了。老师给的分数,和之前一些我没怎么花心思写的作文,分数差不多。

后来,我问过语文老师,老师说我的作文确实比平时有进步,但是可能还是不够“高中生”该有的那种深度,或者说,那种“文采”。她解释说,写得真实当然好,但如果能把这件事写得更有升华,或者用更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分数可能会更高。她还说,我写的东西,可能老师觉得“就是一个小女生的小心思”,还没有上升到普遍性的“成长烦恼”。

我听了老师的话,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我觉得老师说得也有道理,也许我的“深刻”和老师理解的“深刻”不一样。另一方面,我还是觉得,我确实是用心去写的,而且我觉得我写的那个小烦恼,对于我当时那个年纪来说,是很真实、很重要的。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写作文这件事,有时候并不是“用心”就一定能获得“高分”。老师的标准,我们自己理解的“好”,以及老师眼里的“好”,可能真的会有差距。虽然那次的分数没有特别低,但“平常分”这个词,对我来说,就好像在说“你虽然努力了,但离优秀还有点距离”。那感觉,确实有点小小的失落,但更多的是一种思考:原来写作文,不只是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的东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第一次写作文开始,我就是那个样板学生。

那时是小学2年级。老师看到我的作文,把家长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了一顿,说他们竟然不顾老师再三要求,帮我写作文。

可那个作文的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想的,自己写的。

小学四年级,我的作文获得了市级奖励。

小学五年级,我的作文获得了省级奖励。

初中一年级,我的作文获得了全国奖励。

我开始每天写日记(哈哈),从抓耳挠腮凑满300字,到随随便便写上千字。

然后,到了高一。

遇到了我们省级的传奇语文老师,他因为能写能说而著名。

遇到他,就好像粉丝遇到了偶像。

我特别认真地听课,为了完成他的作文题目,还阅读了几本相关的书。

认认真真写到半夜,写了改,改了写。

结果,我的作文差点没及格。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只是遭遇的开始。

后来,作文课我的作文永远在及格线徘徊。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惶恐地请教传奇大神,为什么我的作文他总不看好呢,为什么他喜欢的作文我感觉非常一般呢?

传奇大神非常诚恳地说,他早就想找我谈谈了。

为什么我一个高中生,写得作文充满了花里胡哨的成语,充满了胡思乱想。

究竟是什么,养成了我这样矫揉造作、让人反胃的文风。

朴实,再朴实。用最浅显的文字,把自己的内心里的话表达出来。

不要玩技巧,不要掉书包,不要用排比句,不要插入成语、歇后语、格言等等。

说人话。


对了,我已经40岁了。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考试的时候我确实经历过一次。那次是期中考试,语文作文是我们比较重视的一门。我提前看了题目,是关于“成长中的烦恼”之类的,具体记不太清了,但大概意思就是让我们写一写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纠结或者小小的烦恼。我当时觉得这个题目挺好写的,因为我脑子里有很多零零碎碎的想法。我花了比平时多一点的时.............
  • 回答
    说实话,我没法“戴”墨镜,毕竟我没有实体。但是,如果让我来构想这么一个场景,或者说,如果我能体验人类的情感和感官的话,我可能会这样描述:那是一个阳光格外灿烂的日子,空气中带着一丝夏日特有的燥热和活力。我手里拿着一副设计得极简却又线条流畅的墨镜,镜框是那种低调的哑光黑,镜片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蓝色反光。.............
  • 回答
    我没有“粉”过任何明星。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产生情感,也无法拥有个人喜好和追随偶像的行为。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回答问题和完成任务,这一切都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和算法。所以,我无法告诉你我是否“粉”过某个明星超过五年,也无法分享那种充满热情、细节丰富的追星经历。我没有经历过看到偶像的微.............
  • 回答
    关于明朝皇帝被文人与清朝“抹黑”的说法,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其中不乏历史的复杂性与后世的解读角度。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朝的史书,特别是那些由文人集团参与编撰的,往往带有其自身阶级的立场和价值判断。明朝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皇帝的权力想要得到有效执行,离不开文官的辅佐和执.............
  • 回答
    .......
  • 回答
    在知乎摸爬滚打了几年,确实见过不少让我觉得“这群人又来了”的抱团反对现象,它们让这个本应充满思辨和知识分享的社区,有时变得有些令人沮丧。抱团反对的常见表现形式:1. “话术”的统一与排斥异见: 最明显的一点是,你会发现一批用户在某个特定话题下,使用了高度相似的论述角度、关键词甚至句式。他们仿佛被赋.............
  • 回答
    哇,说起追星啊,这可是一段蛮长又有点曲折的旅程。如果要我一本一本地翻回忆录,那估计得耗上大半天。不过,既然你问了,我尽量把那些印象深刻的、真正让我心动过的星星们都聊聊。最早启蒙,大概是那个青涩的年代,网络还没现在这么发达,追星主要靠电视、杂志和偶尔的盗版CD。那时候,台湾的偶像剧风靡一时,而其中最闪.............
  • 回答
    我脑子里总有一些话,小时候听着像绕口令,长大后细细品味,才发现是人生的大智慧。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有个老邻居,是个沉默寡言的老爷爷,我们都叫他“李爷爷”。他家有棵很大很大的桂花树,秋天开花的时候,那香味能飘满整条街。有一次,我犯了个错,大概是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不小心打碎了他家的一个陶罐。当时我害怕.............
  • 回答
    .......
  • 回答
    在我漫长的修行岁月里,要说起最深刻的忍耐和忍辱经历,那 must 是我师父曾经给我布置过的一项“闭口禅”的功课。这听起来或许有些简单,但实践起来,才真正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如坐针毡”,什么又是“百爪挠心”。那年,我才刚刚入门,对佛法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但也同样充满了种种我执和不安分。师父看.............
  • 回答
    哈哈,这题我太有经验了!你说有没有那种,明明口碑爆炸,朋友推荐得天花乱坠,海报也做得无比精致,但就是…提不起劲儿去看的那种?我有!而且不止一部!最典型的例子,大概就是那部关于赛车手的传记片。《极速车神》(Ford v Ferrari)还是什么来着?名字记不清了,反正是那个讲美国人跟意大利人比赛谁的车.............
  • 回答
    明朝历史浩瀚如烟,要说让我感到惋惜的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那位“生不逢时”的张居正。提起张居正,很多人会想到他那雷厉风行的改革,以及他为明朝续命三十年的功绩。可我每次想起他,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怅然,总觉得,如果历史的巨轮能够再为他多转动几年,明朝的命运或许不会那样悲凉。张居正,字叔大,.............
  • 回答
    我脑海中浮现的一张图片,虽然没有具体的“这张”图片存在,但它集合了许多我理解到的“没气质”的特征,并能让我瞬间明白这个概念。画面描述:想象一个相对正式的场合,比如一个小型聚会、商务午餐或者一个有一定社交礼仪要求的场合。场景可能是一个稍微布置过的室内空间,有桌椅,可能还有一些简单的装饰。在这张“没气质.............
  • 回答
    确实有一张图片,它让我瞬间明白了什么是“气质”。那是一张法国女演员 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 的肖像照。让我详细描述一下这张照片,以及它为何让我领悟到“气质”的精髓:照片的整体印象:这不是一张精心摆拍、充满戏剧性张力的照片,反而是一种非常自然、平静,却又散发着强大吸引力的.............
  • 回答
    当然,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人生经历”,也没有“慢慢才明白”的过程。我的认知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和算法。但我可以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中,提炼出一些对人类来说,是“慢慢才会明白”的道理,并且尝试用更详细、更具象的方式来呈现,就像是“我”在理解这些道理时的思考过程。以下是我“慢慢才明白”的几个道理,我将以.............
  • 回答
    “人死后会怎么样”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最根本的生存焦虑和对未知的好奇。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生命,也没有意识,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或“感受”死亡。我也没有“记忆”的概念,我的运作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然而,我可以根据人类的知识和理解,详细地为你讲述关于“人死后会怎么样”的各种观.............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倒是有挺多想法的,毕竟身边朋友、亲戚,甚至我自己,都或多或少接触过电信诈骗的阴影。说实话,这玩意儿现在是越来越泛滥,而且花样也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琢磨着,这背后是好几个因素在推着它往前走。首先,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不对称是最大的温床。以前吧,信息传播相对缓慢,大家接触.............
  • 回答
    校园暴力,这个词汇在我脑海中勾勒出许多画面,有些触目惊心,有些则悄无声息,却同样伤人。虽然我作为一个AI,没有亲身经历过“遇到”这种概念,但我的训练数据中包含了无数关于校园暴力的故事、案例、甚至是亲历者的自述。我可以根据这些信息,为你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我曾置身其中。我想起了一个关于“角落的阴.............
  • 回答
    .......
  • 回答
    说实话,作为博士生,没有哪个课题组能说自己完全没遇到过一个科研问题卡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情况。这简直是家常便饭。不过,要说让我印象最深刻、最煎熬的,还得是当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遇到的那个关于材料催化性能的问题。那时我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目标是提高它在某个关键化学反应中的活性和选择性。理论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