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是不是真的能解读甲骨文?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接说答案的话:是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是能够解读甲骨文的。

但要详细地说,这背后是一段跌宕起伏、充满智慧和坚持的探索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甲骨文:失落的文字?

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商朝(大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和记录。这些甲骨文是当时人们沟通、记录历史、祭祀神灵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商朝灭亡,这种文字的使用逐渐被更先进的文字形态(如金文、小篆)取代,最终,认识甲骨文的人越来越少,直到几乎完全失传。

对于后世的人来说,这些刻在甲骨上的符号,就像一堆杂乱无章的图案,没人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更别说背后的含义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甲骨文的真实面貌,以及它们所承载的那个古老王朝的细节,都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

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契机

直到晚清时期,一个偶然的事件,彻底改变了甲骨文的命运。那是在1899年,一位名叫王懿荣的官员,他在生病时偶然从药店买到的“龙骨”上,看到了奇怪的刻痕。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些“龙骨”可以入药,但王懿荣是一位金石学家,他对这些刻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些刻痕竟然是一种古代的文字,而且与他熟悉的青铜器铭文(金文)有着相似之处,但又更加古老和原始。

王懿荣的发现,就像打开了一扇尘封了数千年的大门。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失传已久的上古文字。他开始搜集更多的“龙骨”,并辨认其中的文字。虽然王懿荣的生命因甲午战争而短暂,但他对甲骨文的研究,为后来的学者们奠定了基石。

破译之路:一场智力与毅力的马拉松

王懿荣去世后,甲骨文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反而吸引了更多有识之士。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就是 罗振玉 和 王国维。

罗振玉:搜集与整理的功臣

罗振玉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继承了王懿荣的工作,并且更加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出版了大量的甲骨文材料。他相信这些甲骨文记录着商朝的历史,并且开始尝试着去解读它们。他将这些带有文字的甲骨进行分类、抄写,并付梓出版,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这些珍贵的史料。可以说,没有罗振玉的努力,甲骨文可能仍然深藏在民间,难以被大众所认识。

王国维:融汇贯通的破译者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他在甲骨文的研究上,展现出了超凡的洞察力和联想能力。他深谙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并且能够将甲骨文的零散信息,与史书中记载的商朝历史进行比对和印证。

王国维的破译过程,更像是一场艰辛的“考古”。他注意到,很多甲骨文的字形,与后世的文字有着明显的演变关系。例如,一些象形字,能清晰地看出它所描绘的事物。他还会根据甲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式,以及与已知历史人物、事件的联系,来推断文字的含义。

举个例子,王国维发现甲骨文中经常出现一些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关于祭祀、农事、战争的记录。他将这些信息与《史记》、《尚书》等史书中的记载进行对照。当他在甲骨文中发现了一个人名,而这个人名在史书中也出现过,并且所记载的事情与史书相符时,他就能够大胆地推断这个字的意思。

更牛的是,王国维通过对甲骨文“盘庚”“武丁”等名字的辨认,成功地将甲骨文的年代,对应到了商朝的某一位君主时期,这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成就!这不仅证明了甲骨文的真实性,更是将中国的信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推翻了许多西方学者的质疑。

持续的探索与现代的解读

自罗振玉、王国维之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如郭沫若、董作宾、唐兰、于省吾等等)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入研究。他们:

发现并整理了更多甲骨文材料: 随着考古的不断进行,出土的甲骨文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发展了更系统的解读方法: 结合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不断完善甲骨文的释读。
建立了甲骨文的研究体系: 形成了关于甲骨文的分类、断代、语法、词汇等研究方法和理论。

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古文字学家,是能够解读甲骨文的。

这并不是说,现在已经百分之百地释读了所有的甲骨文。甲骨文的数量庞大,而且其中一些文字因为年代久远、刻写模糊、以及缺乏上下文等原因,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未能完全释读的字。

但是,经过近百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能够:

理解甲骨文的大部分内容: 绝大多数甲骨文的含义已经清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勾勒出商朝的社会图景: 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字本身,更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商朝社会。

总而言之,中国人解读甲骨文,是一个从“无人能识”到“基本掌握”的辉煌过程。它凝聚了无数中国学者的智慧、汗水和对中华文明的深厚热爱。这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对我们民族历史的溯源和对古老文明的传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下载孔夫子网,在搜索栏输入甲骨文三个字。

user avatar

当然能,你甚至可以一眼看出“一、二、三、四”“京”“宫”“商”“眼”“酉”“日”“月”“天”这些简单而象形的文字。

如果你稍加训练,你可以进一步看出“唯”、“贞”、“鼎”、“甲”—“癸”的十天干,“子”—“亥”十二地支,这样你就可以初步释读甲骨文上的语句了。

假如你想再进一步,比如粗通《说文解字》,那你就可以看懂“河”、“岳”、“祖”、“伐”、“王”、“燎”、“羌”、“马牛羊犬豕”等名词和动词,然后你就大致明白这些王八壳子是大商哪个先王和神仙精怪显灵,想吃些什么口味的祭品了。

至此你已经大致可以看懂甲骨文上30%的内容了,剩下的那就要专门训练才能加以读通多20的内容。至于剩下的那一半,要么是家族的族徽(通常也是金文的组合艺术字),要么是人名,要么是已经失传的地名或者事物,已经不再重要。

对了,要达到第二步的水平你只要百度一下说文解字,读书耗时三天。

user avatar

我对这个问题有点悲观。

首先我们知道,现行汉语汉字直接源头是周朝,而甲骨文记录的是商人商朝的语言文字。商人的来源有很多说法,个人比较认同红山文化之说。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在我们今天的西辽河一带,内蒙与东北交界的地方。周人的先祖倒是争议不多,普遍认同他们来自于甘青地区的先羌集团。

语言的推广普及是非常困难的事儿,就算在今天,仍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比如江浙地区据说隔几个县就听不懂别人说什么。远古时期文化交流困难,在千百公里范围内在林林散散的部族集团内统一语言文字更是天方夜谭。所以商人和周人的语言应该大为迥异,就算周人后来长期作为商朝的封臣部属,也不可能改变这点。

而商人(红山文化人群)的语言,我认为与现在的东北—内蒙地区的土著语言亲缘最近,属于阿尔泰语系。周人的语言则比较清楚,应当为汉藏语系。

阿尔泰语系与汉藏语系差异巨大,语序、构词、发音、词语都大不一样。甲骨文当然记录的是商人的言语,我们所继承、熟悉并且用以破译甲骨文的,却是汉藏语系语言。但是周人作为落后部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而是借用商人的文字书写记录自己都语言。就好像历史上日本韩国越南啥的,借用汉字搞自己的一套东西。

当然也不排除一种可能,周人的上层社会以会说商语能读甲骨文为荣,自然而然的就用通行甲骨文来做记录,一如朝鲜越南的历史。但占少数者的上层社会人群,很难让广大地层人民都一起改变。比如法国佬在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建立了一整套的封建体系,上层社会都说法语,很多国王甚至一句英语都不会,最后还是庶民使用的英语成了通用语。

不论如何,周代商是场文化剧变,如果不说是断裂的话。这场涉及语言文字的巨大转变必然会造成现代人对甲骨文的理解困难重重,甚至于不可能。想象一下,如果汉语汉字都失传,就靠日本的平假名或者越南的喃字来识读汉语古籍可信度有几分?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即中原地区的语言文字体系并没有因商亡周兴的朝代更替而改变。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很常见,外来征服者不过是武力强势,自身文化发展程度不高,人口又少。被征服地区马照跑舞照跳,时间长了反倒把被征服者同化。甲骨文因此与现行汉字并无隔断只是持续演变,这样的话现在的甲骨文识读可靠性就高了很多。

大名鼎鼎的镇国神器“司母戊方鼎”到底是“司”还是“后”现在都还搅不清楚。著名湿尸原本识读其名为两字的“辛追”,现在有人认为应该是一个字“避”。可想而知,我们对甲骨文甚至对更晚一些的文字,都还处于比较入门的阶段。由此,我们对现在的甲骨文解释抱有怀疑态度是正常的。

user avatar

谢邀。中国人用了百余年的时间进行甲骨文的释读,至今已经不成问题,我主要来打消你“不相信”的疑虑。甲骨文与商朝历史基本上是相互印证的,并且提供了很多史书上没有介绍的细节,所以十分珍贵。

从王懿荣和刘鹗将甲骨文的发现发展至甲骨学的开端以来,中国(以及外国)的学者将甲骨文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举个例子,1917年,王国维发表文章称:

据《殷本纪》则商共三十一帝,共十七世。……今由卜辞证之,则以《殷本纪》所记为近。

按照王国维的考证,甲骨文记录的祭祀事件中,商朝历代王的名字出现较多,可以梳理出来,并且证明《史记》中《殷本纪》基本属实。这是甲骨学的一大突破,也是甲骨文可信、可证的里程碑。

1921年,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中,收录识别出的文字873个。1923年,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中,收录识别出的文字789个。这些字典都是早期的文字学家用心对比和梳理的成果,后来有些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大多数都经过反复对比,与出土文物印证,基本成为学界公认的解释。

今天我们能确认地讲,中国人能解读甲骨文。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并不能确认所有的意义准确,比如有些字已经在历史中不再使用,没法与今天文字对应。而且有些甲骨碎片只有一两个单字,则不能释义。

近年以来,国家启动了许多研究工程,其中就包括“悬赏”释读甲骨文的人。识别出来一个未被解释的字,可以有数十万的奖励。这也侧面说明,绝大多数的字已经有解释了。这些奖励也不容易拿,毕竟释读甲骨文不是猜的,得有理有据,有深厚功底才行。

2019年3月更新。最近和老师聊天,提及最新一批甲骨文释读奖励发出一份,释读出来的是“蠢”字,蛮有意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接说答案的话:是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是能够解读甲骨文的。但要详细地说,这背后是一段跌宕起伏、充满智慧和坚持的探索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甲骨文:失落的文字?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商朝(大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就像是问“我能不能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内行哪个是门外汉?”其实,这事儿吧,有相似之处,但又不是完全一样。打个比方,你说的篮球,内行人和外行人差别确实挺大。打篮球的,你看他拿球的姿势,是不是熟练,球在你手上能不能听指挥;跑动的时候,重心稳不稳,是不是能敏锐地察觉到队友和对手的位置;即.............
  • 回答
    在中国,讨论“民族自卑感”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所谓“自卑感”,通常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价值或地位的负面评价,并因此产生不自信、压抑或自惭形秽的情绪。当这个概念被放大到民族层面,它更多地是一种群体性的历史经验、社会建构以及个体认同的投射。有没有很多中国人有民族自卑感?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很多刻板印象和现实情况的交织。关于乌克兰女性是否愿意嫁给中国男性,以及她们在选择伴侣时看重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让我们来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试着剥开那些可能的误解。首先,我们得认识到,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女性,她们在选择伴侣时,都.............
  • 回答
    好的,咱们中国人现在能喝到的牛奶,市面上品牌多得眼花缭乱,让人直犯嘀咕:到底哪些才是真材实料、喝着放心的好牛奶?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好牛奶”这个概念,其实挺多元的。有人看重营养成分够不够高,钙啊蛋白质啊,越多越好;有人在乎口感,喜欢醇厚浓郁的,也有人偏爱清淡易吸收的;还有不少人.............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许多人,包括国内外的观察者,都认为中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门槛极高的工业体系,并且在很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完整”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绝对性,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体系的建设都是一个持续演进和优化的过程,很难说完全“竣.............
  • 回答
    关于俄罗斯男性是否“渣男”多,以及俄罗斯女性是否偏爱中国男性顾家并希望嫁给中国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以偏概全的话题。我们试着从更细致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尽量避免过于绝对的判断,并还原一些可能存在的现象和原因。俄罗斯男性群体: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画像说俄罗斯男性普遍“渣男”多,这可能是一种基于刻板印象的.............
  • 回答
    公务员素质的普遍提高,无疑会对中国社会的和谐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和谐进程。但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一元关系,更不是说“提高素质”这一个要素就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实现完美和谐。我们不妨来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为什么说公务员素质的提高很重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公务员在社会运行中的角色.............
  • 回答
    “温良”这个词,用来形容中国人,确实是个很常见的标签,但它到底有多“真”,是个值得好好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性格的问题,更牵涉到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塑造。中国人真的温良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温良”到底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们理解的“温良”,是指温和、善良、谦逊、忍让,不轻易与人争执,比.............
  • 回答
    “俄罗斯女人爱嫁中国人”,这个说法在网上流传已久,尤其是在一些论坛和社交媒体上。但要说“是真的吗”,这就像问“中国人是不是都爱吃米饭”一样,太绝对了。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俄罗斯女性嫁给了中国人,而且这个数量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多一些。尤其是在中国东北靠近俄罗斯边.............
  • 回答
    关于“日本人是否真的对中国充满偏见”,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我的观察和一些公开信息表明,确实存在一部分日本人对中国持有负面看法或偏见,但绝非所有日本人都是如此,也并非所有负面看法都构成狭隘的偏见。 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会存在负面看法或偏见?要深入分析这个问.............
  • 回答
    在巴基斯坦,尤其是与中国人交往的方面,友善和安全感是很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细致地去理解。关于友善度:总体来说,巴基斯坦人民普遍对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表现出相当的热情和友善。这种友善背后有多重原因: 历史渊源与“铁哥们”情谊: 中巴两国有着长期的外交关系,经常被描述为“铁哥们”(I.............
  • 回答
    “中国人吃盐成本像烧油一样居全球前列”这种说法,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中国人为了吃盐所花费的钱占其收入的比例非常高,以至于和他们为烧油(指汽油、柴油等燃料)花费的钱占其收入的比例一样高,那么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过于夸张和误导的。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盐.............
  • 回答
    关于“日本人觉得中国人不如黑人”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仔细辨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笼统地将特定国籍或种族的人群的看法归结为“所有人”的观点,几乎都是不准确的。 人的看法是多元的,受到个人经历、教育背景、接触信息、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说“日本人觉得中国.............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心理年龄不超过一岁”这个说法,在武志红的著作和咨询实践中确实有被提及,并且他认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共识”。但要判断其是否为“精神分析界的共识”,就需要更仔细地分析了。首先,理解武志红的这个论断的关键在于他所说的“一岁”。在精神分析(尤其是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
  • 回答
    关于“日本动漫三分之一的画师是中国的”这种说法,我能和你聊聊这背后的一些情况,不过要说具体到“三分之一”这么精确的比例,恐怕很难找到确切的官方数据来支撑,更多的是一种大家普遍感受到的趋势或者一种市场现象的概括。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日本动漫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它不仅在日本本土拥有庞大的受众和成熟的制作体.............
  • 回答
    “三个月灭亡中国”这个说法,从日本当时的战略意图、军事能力以及国际大背景来看,更像是 一种带有强烈宣传和心理战色彩的口号,而非基于严谨评估的切实计划。 说它是“纯粹吹牛”可能有些绝对,但其背后更多的是一种 战略上的夸大和对速胜的期望,而并非真的认为能在短短三个月内彻底“灭亡”中国并完全掌控。为了更详.............
  • 回答
    中美两国如果爆发军事冲突,其结果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而是牵涉到无数复杂因素的动态博弈。要详尽地分析,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潜在的冲突模式。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场“如果”的代价将是极其高昂的,无论哪一方“赢”,其付出的生命和经济损失都将是难以承受之痛。 现代战争的破坏力远超以往,核武器的.............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凭借其宏大的世界观、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对人性和社会议题的深刻探讨,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无数粉丝。其中,关于其是否反映了日本某些社会心理的讨论,尤其是在涉及与中国的关系时,一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方面。要理解这种联系,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进击的巨人》所呈现的核心冲突和主题: 被囚.............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比中国其他地方更歧视外地人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引入更 nuanced 的视角,并避免泛泛而谈。首先,我们得承认,地域歧视在中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非上海独有。 很多地方的人都会对来自其他地区的人抱有这样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