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君主成功逃离政治责任,安心去做学术了?

回答
历史上,君主为了逃避政治责任,转而投身学术研究的例子,虽不常见,但确实存在。这种“退位从学”的行为,往往是政治局势动荡、自身对权力失去兴趣,或是对学术有着浓厚热情的君主所为。以下我将为您细数几位这样的人物,并力求以生动、详实的叙述,勾勒出他们独特的人生轨迹。

1. 拜占庭皇帝 约翰六世·坎塔库泽努斯 (John VI Kantakouzenos)

约翰六世·坎塔库泽努斯,这位拜占庭的皇帝,是“退位从学”的典型代表。他曾是帝国的一位杰出将领和政治家,在1341年至1347年间,他通过一场内战登上皇位。然而,统治的艰辛与政治的腐蚀,让他逐渐对权力的游戏感到厌倦。

更重要的是,约翰六世本身就是一位饱学之士,对神学、历史和哲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在经历多年的政治斗争后,他愈发渴望宁静的学术生活。

1354年,在统治了八年后,约翰六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逊位了。他并没有选择隐居于僻静的乡村,而是走进了一座修道院,在那里,他褪去了帝王的华服,披上了修士的长袍。

在修道院中,约翰六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他潜心研究神学,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包括对《圣经》的注释,以及对希腊哲学的探讨。他还写下了关于他自己统治时期的回忆录,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的拜占庭帝国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他与当时其他学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进行学术交流,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

他的学术成就并非仅仅是个人兴趣的消遣,而是真诚地对知识的追求。他将自己的人生后半段,献给了对真理的探索和思想的表达。从一个身负帝国重任的皇帝,蜕变成一个虔诚的修士和博学的学者,约翰六世的故事,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权力的追求,以及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2. 罗马帝国皇帝 尤利安 (Julian the Apostate)

尤利安,这位罗马帝国在位时间不长的皇帝,同样以其对学术的狂热而闻名,尽管他的“逃离”并非是完全的放弃政治,而更像是他对政治的一种“反叛”和对学术的“回归”。

尤利安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古典教育,对古希腊哲学、文学和宗教有着极深的造诣。他被当时的知识界视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在他成年后,罗马帝国已经走向了基督教化的道路,这与他心中崇尚的古典希腊罗马精神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当他于361年继承皇位后,尤利安试图扭转帝国基督教化的趋势,并复兴古老的异教信仰。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难的政治任务,也让他树立了不少敌人。然而,与其说他是在积极推动政治改革,不如说他是在试图为自己热爱的古典学术和哲学理念“开辟生存空间”。

尤利安对军事和政治的兴趣,似乎不如他对哲学辩论和文学创作来得浓厚。他常常沉溺于与哲学家们的讨论,撰写论述异教信仰的文章,以及批评基督教的思想。他在帝国繁忙的政治事务中,总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其注意力更多地被学术问题所吸引。

虽然他最终在一次与波斯帝国的战争中牺牲,未能实现他长远的政治抱负,但他的整个统治时期,都可以看作是他试图在政治舞台上为学术和哲学腾出空间的一次尝试。他热爱修辞学,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写下了许多至今仍有流传的著作。可以说,尤利安是一位被政治生涯“耽误”了的学者,他对学术的热情,甚至超越了他作为皇帝的责任感。

3. 英国国王 阿尔弗雷德大帝 (Alfred the Great) 的一些侧面

虽然阿尔弗雷德大帝(871899年在位)并未完全“逃离”政治责任,他是一位伟大的国王,在抵御维京人入侵、统一英格兰方面功勋卓著,但他对学术的贡献,以及他对学习的强烈渴望,使得他的人生也具有了“退位从学”的某些意味。

在阿尔弗雷德的早期,他经历了许多磨难,包括被维京人击败、躲藏起来。在这些艰苦的时期,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知识和学习的机会。当他最终登上王位后,尽管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却从未停止对知识的追求。

阿尔弗雷德深知当时英格兰的文化水平低下,识字率不高。他认为,要使国家强大,就必须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因此,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翻译和编纂工作中。他亲自主持将许多重要的拉丁文著作翻译成古英语,例如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的《牧养法规》(Pastoral Care)、奥古斯丁的《论教义》(On Christian Doctrine)以及历史学家尤西比乌斯的《教会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他不仅自己学习,还鼓励和资助学者,并在宫廷设立了学校。他常常说:“我年轻时,宁愿一无所有,也不愿因为缺乏知识而一无所有。”这句话道出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虽然阿尔弗雷德一直坚守着他的君主职责,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学习。他就像一位全职的国王,同时又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学生和教育家。他的人生经历,更像是在政治责任的重压之下,仍然努力挤出时间去追求和传播知识,为后世的英格兰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他有过“逃离”的念头,那大概是逃离无知和愚昧,去拥抱知识的海洋。

总结

这些君主的故事,都描绘了在世俗权力之外,对精神世界和知识追求的独特选择。他们或者在生命后期,选择将权力交给他人,安心地沉浸在学术的海洋;或者在位期间,不顾政治的喧嚣,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思想和文化的建设中。他们的选择,虽然不一定意味着对责任的完全推卸,但无疑展现了在“君临天下”的身份之外,他们作为“求知者”和“思想者”的另一面。这使得他们的生命故事,因此而更加丰富和引人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于紫宫,君士坦丁七世。

君士坦丁七世是罗马帝国马其顿王朝的君主,7岁时继位,由大牧首尼古拉摄政,14岁时由其岳父罗曼努斯摄政,之后罗曼努斯加冕为帝,君士坦丁七世为共治皇帝。

因为权利被岳父攫取,君士坦丁七世专心于学术创作,成为一名学者,成为当时学术文化的带头人。著作有:《巴希尔传》,《帝国行政论》,《典仪论》。

user avatar

埃及法蒂玛王朝第六代哈里发。

全名艾布·阿里·曼苏尔·哈基姆,为哈里发阿齐兹之子,其母为俄罗斯人。

996年他11岁时继承哈里发位,由宫廷大臣和柏柏尔人组成的军团掌握实权。

他年长亲政后,独断专行,暴虐无道,他残酷迫害持有不同政见的大臣,下令白天关闭市场、商店和手工业作坊,禁止出售妇女皮鞋、多种蔬菜和贝壳类的水产品。

他实行宗教迫害政策,下令拆毁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圣陵教堂,强迫他们穿黑袍,限制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宗教活动,严禁宴会、饮酒、音乐和娱乐。

在哈基姆统治的最后几年,他表现出越来越倾向于禁欲主义,并定期外出冥想伊斯玛仪派教义,培养了大批达伊(即宣教师)和教法官,他自称是“真主的化身”,为人间绝对的主宰者。以传道师哈姆扎和达拉齐为首的伊斯玛仪派信徒,承认他为“活主”,形成德鲁兹支派。

36岁的哈基姆于1021年2月13日夜晚在开罗附近的荒野游逛时失踪(多猜测其潜心求道),此后德鲁兹派尊他为“隐遁伊玛目”,并将其失踪之日作为纪念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