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进化似乎无情地将生命形式从简单走向复杂?

回答
为什么生命仿佛一条通往复杂性的单行道?

我们常常惊叹于地球上生命的丰富多彩,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鲸鱼,再到我们人类自身。当我们审视这幅壮丽的生命画卷时,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浮现出来:为什么进化似乎总在朝着一个方向——从简单走向复杂?这难道是一种预设的趋势,还仅仅是我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生命进化的核心机制。进化并非一个有意识的设计师在背后操控,而是一系列自然发生的、基于选择和遗传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复杂性并非终极目标,但它往往是自然选择的副产品。

1. 随机变异与遗传漂变:复杂性的种子

一切始于随机的基因突变。DNA在复制过程中并非完美无缺,微小的错误会不断产生,改变生命的遗传信息。这些突变中的一部分会引入新的特征,有些可能是有害的,有些则无关紧痛痒,而另一些,则可能带来一些微妙的变化,为生命的“复杂化”埋下种子。

想象一下,一个单细胞生物,它的生存就依靠少数几种基本功能:获取营养、繁殖、应对环境变化。如果一次突变偶然地让它的细胞膜有了更精细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筛选物质进入,或者让它拥有了更精确的感应器来检测化学梯度,这可能就为它在特定环境中争取到了一点优势。

除了突变,遗传漂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小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会随着时间随机波动,即使这些基因本身并没有带来明显的适应性优势。偶尔,这种随机波动可能会让一些原本微不足道的、与复杂化沾边的基因在种群中传播开来。

2. 自然选择:甄选出那些“更擅长”的

有了这些随机产生的变异,自然选择就开始发挥它的“筛选”作用。自然选择并不是青睐“复杂”本身,而是青睐那些能够让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得更好的“适应性”。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细胞膜结构更精细的单细胞生物。如果它所处的环境竞争激烈,能够更有效地吸收营养就意味着它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它的后代会继承这个更精细的细胞膜基因。经过无数代的积累,这种微小的结构差异可能就会演变成更复杂的细胞器,比如线粒体(用于能量生产)或内质网(用于蛋白质合成和运输)。

复杂性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它提供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更高的能量效率: 复杂的细胞器,如线粒体,通过有氧呼吸将能量转化得更为高效,这为生物体承担更复杂的代谢活动和能量消耗提供了基础。
更精细的感知和响应: 能够感知更广泛的环境信号,并做出更精确的响应,例如发展出感光细胞、化学感受器,能帮助生物体规避危险、寻找食物,从而提高生存机会。
更有效的内部协调: 随着生物体体积增大或结构增多,需要更复杂的系统来协调各部分的功能。例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挑战而演化出来的。
更广泛的生态位: 拥有更复杂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往往能够占据更广泛的生态位,利用更多的资源,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3. 协同进化:互相推着往前走

复杂性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与其他复杂性相互作用,形成“协同进化”的链条。

想象一下,一个简单的植物演化出了更坚硬的细胞壁,这让它能够支撑更高的茎干。更高的茎干意味着它能接触到更多的阳光。为了更好地利用阳光,它可能演化出更复杂的叶片结构,以便最大化光合作用的效率。当它的茎干变得更高时,可能需要更强的支撑结构,比如木质化组织,这又引入了新的组织类型。

同样,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也是协同进化的一个经典例子。猎物为了躲避捕食者,可能演化出更快的速度、更敏锐的感官或更复杂的伪装。而捕食者为了捕捉这些更“棘手”的猎物,也必须相应地演化出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量或更有效的追踪能力。这种互动不断地驱动着双方复杂度的提升。

4. “不可逆转”的趋势?

那么,一旦生命走向了复杂,是否就很难回到简单?在很大程度上,是的。

想象一下,一个已经演化出复杂神经系统的动物,如果它要回归到只有简单神经元的水平,意味着它需要丢失大量的基因和组织结构。而这些结构本身就是经过无数代选择优化出来的,它们的功能往往是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

更重要的是,生命所处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如果一个复杂的生物体在某个环境中拥有显著的优势,那么它更有可能在那个环境中生存和繁殖。而那些能够维持并增强这种复杂性的基因,也会被更倾向于传递下去。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返祖”或“简化”的例子。例如,寄生生物为了适应寄生环境,可能丢失一些不再需要的器官或感官,以节省能量。但总体而言,当考虑整个生命演化史以及普遍存在的“竞争”和“分工”的压力时,复杂性的增加似乎是一个更为主流的方向。

5. 复杂性与“宏观”的视角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复杂性是生命在漫长时间尺度上,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通过无数代的选择和累积,所形成的“解决方案”的集合。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这是复杂性迈出的巨大一步。多细胞生物能够进行细胞分工,形成专门的组织、器官和系统,这使得它们能够执行更复杂的功能,适应更广泛的环境。
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演化出了坚固的内骨骼,这不仅提供了更好的支撑,也使得身体能够长得更大,活动更灵活,并且能够保护更精密的内部器官,如大脑。
从中枢神经系统到大脑: 神经系统的发展,特别是大脑的出现,是复杂性的顶峰之一。大脑使得生物能够进行学习、记忆、思考、交流,甚至产生意识。

一些澄清:

重要的是要明白,进化并非“追求”复杂性。一个简单到极点的生物,如果在某个环境中能够完美生存和繁殖,那么它就不需要变得更复杂,它也可能长期保持其简单的形态。比如,某些细菌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存得非常出色,它们并没有“进化”出复杂的结构。

复杂性,更像是生命在寻求“最优解”时,不断累积的“附加功能”和“精巧设计”。当生存压力,无论是来自环境还是其他生物,要求生物能够更精细地感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智能地应对挑战时,复杂性的出现就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趋势。

所以,与其说进化“无情地”将生命推向复杂,不如说生命在无数次的尝试和淘汰中,偶然地、但又相当普遍地,找到了走向更精巧、更高效、更具适应性解决方案的路径,而这些解决方案,往往表现为结构的更复杂化。这是一条由随机性、选择性和协同性共同谱写的生命史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命演化实际和地球的演化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地球的演化是生命「进化」的主要驱动力。

接下来,本回答从地球波澜壮阔的演化史开始讲起。

50亿年前,星际尘埃经过数百万年汇聚,形成了数百颗原始的行星,地球便是其中之一。

45.4亿年前的原始地球,表面温度高达1200℃,沸腾的熔岩。没有氧气,充斥着二氧化碳,氮气和水蒸气。

火星大小的忒伊亚行星与地球发生碰撞,1000年后,形成环绕地球的尘埃环,并逐渐演化出直径达到3000公里月球,距离地球仅2.2万公里。

地球昼夜只有6小时,虽然开始冷却,但温度依旧还很高,原始底壳和海洋形成,尚没有形成生命的要素。

数亿年后,地球遭遇超级流星大轰炸,一轰炸就是上亿年,月球上的大型陨石坑就是在此时形成。

这些流星带给地表丰富的物质(例如地壳中的黄金),还包括水分。液体海洋逐渐形成。

天空电闪雷鸣,原始大气中的甲烷、氨、氢气等等,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有机小分子,氨基酸、氰化氢、尿素,以及甲醛等。

早期生命诞生的基石也可能是星际陨石或者彗星所带来,例如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上存在原始有机物。[1]

总的来说,有机小分子的诞生,自然条件下难度并不会太高。

这些小分子,经过团聚作用互相结合,形成“团聚小滴”的凝胶结构,这又被称为团聚体。一些获得原始催化作用的多肽,催化其中的葡萄糖或者氨基酸,就可以形成原始的代谢。如果团聚体吸收外界物质,它便可以增长。[2]

富含赖氨酸残基的碱性蛋白,能有选择性地和多聚C(胞嘧啶),以及多聚U(尿嘧啶)结合。而富含精氨酸的类蛋白能选择性地与多聚A(腺嘌呤),以及多聚G(鸟嘌呤)结合……

诸如此类的联系,原始蛋白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原始核酸,在一系列相互作用中,原始的遗传密码可能由此开端。

不过也有依据证明,RNA的复制,不依靠酶也能完成。例如,1967年,美国植物病毒学家Diener发现,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致病因子,是一种没有外壳蛋白的RNA裸体分子。

早期的原始生命起源,可能先有蛋白质,也而可能先有核酸。

无论怎么样,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诞生了最初一批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物质。

这些原始类生命物质最开始,是不存在真正细胞膜的。当遇到环境的变动,它们极其容易分肢解体,遗传信息便无法传承下去。

但一些原始类生命物质,和一类薄层膜状,封闭流体的有机化学物质结合在了一起。这些类似脂的物质,也是自我汇聚形成。但与类生命结合之后,成为了更有优势的组合。[3]

细胞膜的形成,也标志着真正生命的诞生。

原始细胞膜,令原始生命在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还是自我新城代谢、生长复制,都更加的具有优势。

此时,正值40亿年前,当前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LUCA,极有可能只是无数原始生命中的一个。它们可能是在深海海底热泉中的一系列反应中诞生。

其它原始生命在物质交换、新城代谢、生长复制方面,可能拥有一些缺陷。它们最终没有传下后代,传下后代的仅仅只有LUCA

LUCA的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但只有符合40亿年前,地球原始环境的后代才能生存下来。任何不能适应环境的突变个体,都会被淘汰。

原始海洋中没有氧气,LUCA传下的早期后代只能是无氧代谢的古细菌。任何在此时期,迈向有氧代谢步伐的后代,都不可能存活。(如果你要把有氧代谢判定比无氧代谢更加的高级,在此时的地球环境,是根本不成立的。)

自然状态下,形成有机物的效率是极低的。最开始的所有原始生命,都可以认为是消费者。它们消费的,全部都是自然状态所生成的有机小分子。但在基因的随机突变中,一些原始细菌,例如紫菌和绿菌的祖先,偶然间捕获的硫化物(例如硫化氢),在光照下与二氧化碳发生了无氧光合作用。

由于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的效率,远远高于自然状态下,所以这些无氧光合作用生物,很快成了早期生命界的主流。

这些无氧光合作用的原始生命,继续发生着一系列原始的随机突变,一些演化成了今天的紫菌和绿菌,也有一些原始光合生命的还原剂发生了改变,从硫化物变成了水(氧化氢),它们则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4]

由于这部分细菌的光合作用效率更高,以及早期硫化物的消耗,它们渐渐成为了早期生物界的主流。

于是,在35以年前,蓝细菌(蓝藻)出现了。

早期大气中的氧气比率,开始逐渐增加。

此时的原始地球,几乎全部都是厌氧生命。随着蓝藻的繁荣,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开始了。

无数厌氧古细菌灭绝,随机演化出来的少量有氧呼吸细菌得以繁衍生息。

此时的生命,无论有氧、厌氧,它们之间并没有任何的高低等级,或简繁复杂之分。仅仅只是因为适应环境的营养演化不同,而带来的种群兴衰而已。

因为蓝藻的繁荣,在接下来的长达十亿年的过程中,地球环境和大气比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高温高盐环境中的一类原核生命,遗传物质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演化成了古核生命。[5]

由于大气中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消耗,23亿年前发生了休伦大冰期。全球温度下降到50℃,整个地球出现长达1.6千米厚冰层,化身大雪球。绝大部分的原始生物灭绝,仅仅只有热泉附近的生命才得以生存。

然而在极端低温下,大量的古核生命也逐渐灭绝。不过一些后代的遗传物质,进一步发生了改变,形成核膜,演化成真核生命,在低温低盐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

数亿年的休伦大冰期灭绝了绝大部分的原始生命,随着火山活动,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冰川融化,更具有环境优势的真核生命逐渐发展壮大。

因为生命演化的迭代本质,此时的真核生命已经比原核生命更加的复杂。且对于当时的环境适应性来说,已经表现出“高等”。生命的演化的本质,仅仅只是迭代。而环境在淘汰不适应的生命体的过程中,存活下来的生命体只要比以前的生命更加具有竞争优势,它就能成为优势物种。这便给人一种,生命由此「进化」的表象。

18亿年前,真核生命出现。但由于地球环境的恶劣变化,一些掌握休眠能力[6]的原始生命能够躲过一些大灭绝事件,它们更多的传承下了后代,成为早期生命的优势物种。

可能因为共生、细胞分裂误记,或DNA纠错等原因,环境对劣势物种的不断淘汰的过程中,最终导致了有性繁殖的出现。

随后不久,真核生命吞噬革兰氏细菌共生,同化为线粒体;吞噬蓝藻共生,同化出叶绿体。这两大分支,都因为新陈代谢的效率空前提升,成为了优势物种。

12亿年前,罗迪尼亚大陆形成,早期的真核生命聚集在一起,出现了海绵、变形虫等原始多细胞生命。随着细胞个体之间联系的加强,由简单的连接,变成神经连接,生命体的形式变得更加的完整和复杂。

但在8亿年前,地球再次出现一次大冰期,被称为雪球地球。在这样恶劣环境变化之下,只有再次经历一系列变化的生命,才能生存下来。

在不断的迭代之下,出现了原始腔肠动物,蠕形动物,成在6.3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繁荣。

代表物种有:狄更逊水母、三分盘虫、查恩盘虫、球栉水母、斯普利格蠕虫。

埃迪卡拉纪末期,地球环境再次出现恶劣变化,发生灭绝事件。

一些偶然间演化出甲壳的生物,获得生存了优势。于是在5.4亿年后成为了优势物种,由于坚硬甲壳、口器、身体分节、中枢神经的改变,这些生物有着前所未有的生存优势。

于是出现了寒武纪物种大爆发。

在寒武纪时代,环境无比优渥,可以说是生命演化史上的伊甸园。

几乎所有动物的门类,以及主要的器官,都在这个时期出现了:

节肢、软体、脊索、腕足、棘皮动物、纽形动物门……

眼睛、分节、附肢、外骨骼、贝壳、神经节、脊索。

在相对固定环境下,生物的演化,主要取决于内部竞争。

此时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奇虾,虽然体型尚且只有半米,但已经具有后世掠食者的一些共性。

进入奥陶纪之后,臭氧层出现,早期植物登陆。

生命演化进一步繁荣,食物链结构,也进一步复杂。

食物链顶层逐渐被三叶虫多样化头足纲的房角石,以及螯肢动物板足鲎所取代。这个时代,无异于是无脊椎动物的巅峰,此时早期鱼类已经出现,以星甲鱼为代表。

虽然星甲鱼已经是脊索动物,在通常人的理解是,它是比房角石,或者板足鲎更高级的。然而此时的星甲鱼,仅仅只能身披外甲、并依靠足够灵活的身躯,在大型节肢动物的统治下忍辱偷生。

然而地球遽变环境,永远不会让生命通过内部竞争演化。

  • 个人认为,单纯的内部竞争, 实际,反而可能把生物演化推向死胡同。

4.5亿年前,一颗系外恒星突然爆发伽马射线暴,奥陶纪大灭绝发生。

生命演化史上的第一次大清洗,85%的物种灭绝彻底消失。

天敌的消失,再加上身披铠甲,身形灵活,鱼类在生存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优势。

于此同时,板足鲎中的一支,翼肢鲎也因为竞争对手的消失,开始野蛮“演化”,出现了长达1.5米的个体,称霸原始海洋。而大型房角石全部死亡,小型房角石则往鹦鹉螺方向猥琐发育。随着陆地环境被早期植物的改变,节肢动物逐渐登陆。

鱼类内部,因为有颌鱼类的出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统治地位,翼肢鲎很快被碾压,并出现了身披铠甲、数米长的盾皮鱼类。

因为鱼类激烈的内部竞争,肉鳍鱼提塔立克鱼登陆,向四足类动物演化。

3.55亿年前,太平洋内火山大喷发,一喷就是两百万年,迎来第二次生物大灭绝,泥盆纪末大灭绝,78%的海洋物种消失,提塔立克鱼的后裔逃过一劫。

在海洋生物遭到重创之后,陆地生物全迎来繁荣,出现了3亿年前的石炭纪巨虫时代。

例如巨鲎和巨型节胸蜈蚣。

不过登陆脊椎动物,因为优越的神经系统,渐渐占据了优势,绝大部分的巨虫,为登陆脊椎动物提供了物种大繁荣的基础。

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生,演化出俩大分支,蜥形纲和合弓纲。

石炭纪末期小型灭绝事件,雨林崩溃,森林分裂导致许多植物变小,反而给羊膜类动物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随后的数千万年,环境安逸,爬行动物(蜥形纲)和类哺乳动物(合弓纲)在内部竞争下,争相演化。

不过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发生了史前最大的大灭绝之后。板块移动,火山喷发,大气成分发生改变,90%的物种灭绝。其中海洋96%,陆地70%。

食物链等级全部颠覆,曾经的劣势物种,再次出现物种爆发。早期恐龙很快出现,逐渐称霸海洋和天空,甚至蛇颈龙之类的,还重新回到海洋称霸。

  • 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
  • 最大的史前鳄类——帝鳄
  • 最高的恐龙——波塞东龙
  • 还有早期暴龙-帝龙
  • 以及鸟类的祖先小盗龙

有胎盘类哺乳动物攀援始祖兽,苟着,只有25克左右,甚至比现代老鼠还小。

6500万年前,天上弹来一颗小球。白垩纪大灭绝,75%的物种灭绝。

大繁荣的蜥形纲,直接被一巴掌打得支离破碎。

苟着的哺乳类很快抓住了机会,开始填充暂缺的生态位。

残存下来的近鸟类,发现大地上已经没了生态位,不得不飞向天空,开发出了一片全新的世界。

不过陆地上,迎来哺乳动物的辉煌,甚至重新回到海洋称霸。

2亿年前,开始形成东非大裂谷,青装高原不停拔高。

2500万年前,非洲气候聚变,影响了猿类的进化历程。

接下来的1000万年,森林古猿出现,然后被迫走出森林,在非洲草原上开启了走向人类的进化之旅。

是的,生物的「进化」,完全由恶劣的环境鞭策着前行。

这是无情的。

任何不能适应环境的全部灭绝。

虽然环境是无意志的,它不会存在制造更加复杂生命形式的目的。但生命迭代的本质,令它们演化的后代逐渐的而复杂化。

但复杂并不等于高等。

“高等”生命演化的背后,更是藏着一场神经系统革命:

相关的内容较多,就不一一赘述,可以看我的较为系统完整的这个回答:

总的来说:

生命演化,本身只是基因突变的一个随机过程。但是,环境却对突变后的个体,进行了选择。环境是绝对无情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无论简单也好,复杂也罢。高等也好,低等也罢,任何不能适应环境的生命,全部灭绝。

然而,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那些更能适应环境的个体,往往具有更强的应变性。这就令他们的生命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生命演化又只能迭代,也就是做加法。哪怕某一种形状的消失,也仅仅只是基因的屏蔽(外显子转变成内含子,成为所谓的废料DNA)。

这就造成了生物的后代往往比祖辈更加的复杂,如果恰好环境的聚变,令它们能无比的适应环境,甚至往往比早期物种,更加具有竞争性,于是就出现了「进化」的实质。

但同时,如果一个物种,从诞生一开始,它们就一直适应环境,它们就会成为所谓的活化石,只会在同样的体系下随机的「演化」,不会存在所谓的「进化」。例如,蓝藻。

也就是说,生物的「演化」是无定向的,在环境的参与之下,一些生物系统出现一系列的变化,更加的复杂且具有应变性,它们更加的适应后来的环境,于是出现了本质的「进化」。

我在神经系统革命的那个回答里,有个关于抛硬币的比喻。为了帮助理解生物「进化」的本质,我在这里进行一个比喻的变形:

生物演化的随机性,就如同我们抛硬币,正反面的随机性。例如,抛硬币10次,就是生物随机演化10次。让1万个人来猜硬币,凡是猜错一律枪毙。那么抛了10次硬币之后,大概会有几个人依旧能活下来。

硬币的判断越往后,越显得更加的高级、复杂,或者具有「进化」性,但本质上,只是恰好猜中了而已。

地球环境受到宇宙射线、太阳活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大气洋流等各种各样的影响。当生命经历一场物种大爆发之后,环境淘汰了所有不能适应环境的,于是给人优势种「进化」了的表象。


回答延伸:

evolution,本意是演变发展,翻译成学术用词时,使用了「进化」。

很多人认为「进化」应该翻译成「演化」。

当实际,单单「演化」这个词,也无法概括evolution。

evolution的动词是evolve,源于拉丁语,本意是将卷着的物体展开。[7]

所以,evolution最初的意思,根本就不是「进化」或者「演化」的意思。仅仅是生物学家Albrechtvon Hailer,在200多年前,解释“先成论”所使用的词汇。先成论认为万物有着先天的雏形,发育过程中就像“展开”一样,成长而成。

几十年后,生物学家Herbert Spencer,第一次把evolution用在了生物演化上。而这个时候,人们对生物演化的理解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是的,就是和题主的理解一样。)

所以这个时候,人们对生物演化的理解,普遍认为是「进化」的。所以,evolution翻译成汉语「进化」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后来达尔文沿用evolution时,解释为:

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

如果翻译成四个字,那就是:迭代变化。

实际在达尔文的解释里,它既不是「进化」也不是「演化」,但它也可能包括「进化」或者「演化」。因为modification的词意是远远宽于「进化」和「演化」的。

其实,对于没有真正完全弄清楚生物evolution的真理之前,解释为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无异于是最合适的。

我们知道,基因突变是没有方向性的。这也是大部分人认为evolution应该翻译成「演化」的根本原因。然而自然对生命的淘汰,却是有方向性的。例如,生命起源的无氧环境,以及后来逐渐成为有氧环境,都决定了两个时期生命演化的不同道路。

所以,在一定的范畴下,认为生命是「进化」的,实际并不是错误。

但环境却又是变化的。往大了说,地质年代往往代表着环境的遽变;往小了说,日升月落,甚至是风吹草动,都可能造成一些生物原本的「进化」成了不能适应环境的“退化”。

「进化」的秘密,如此而已。

参考

  1. ^ http://www.cas.cn/kj/201712/t20171205_4625778.shtml
  2. ^ 何自珍.蛋白质和核酸起源的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04):316-320.
  3. ^ 滨. 基于十二烷基硫酸囊泡、蛋黄卵磷脂质体的原始细胞膜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8.
  4. ^ 梅冥相,高金汉.光合作用的起源:一个引人入胜的重大科学命题[J].古地理学报,2015,17(05):577-592.
  5. ^ 黄艳萍,肖义军.极端环境中的生命——古核生物概述[J].生物学教学,2019,44(01):2-3.
  6. ^ 谢平.从生态学透视生命系统的设计、运作与演化——生态、遗传和进化通过生殖的融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7. ^ 顾红雅. 有关Evolution的中文翻译[J]. 植物学报, 2015, 050(002):14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什么生命仿佛一条通往复杂性的单行道?我们常常惊叹于地球上生命的丰富多彩,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鲸鱼,再到我们人类自身。当我们审视这幅壮丽的生命画卷时,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浮现出来:为什么进化似乎总在朝着一个方向——从简单走向复杂?这难道是一种预设的趋势,还仅仅是我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生命演化中一个非常根本的方面。当提到“扶他”时,我们通常指的是一种虚构的生物特征,即同时拥有发达的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并且能够同时进行这两种生殖活动。然而,现实中的生物,即便是那些拥有非常复杂生殖策略的,也极少或几乎没有出现过你所描述的这种“集大成者”的模式。生物为何没.............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史进作为最早登场的英雄之一,他的早期经历确实让人感觉他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沦为流浪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智商不在线”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年少无知,家境优越带来的负面影响: 被溺爱、缺乏管束: 史进的父亲史太公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也就是从水中到陆地的适应过程。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在漫长的演化道路上,我们最终获得了我们所熟悉的“四肢和尾巴”的组合,而不是别的什么奇怪的结构。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说的“四肢”其实是脊椎动物共有的一个基本骨骼模式。无论是哺乳动.............
  • 回答
    阴茎的形态和功能,如同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特征一样,是漫长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塑造的结果。它之所以演变成如今这个样子,是为了最有效地完成其在生殖过程中的关键任务——将精子成功地传递给雌性,并最大程度地确保受精的成功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进化过程。首先,插入和传递精子的功能是阴茎最核.............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深入去想,确实有种“设计”的意味在里面,但实际上,我们牙齿的演化过程并没有一个预设的“要被矫正”的目标。更准确地说,是我们的牙齿,以及我们整张脸的结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某些特质恰好使得它们具备了被“调整”的可能性。我们先要明白,牙齿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口腔系统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鸟类从恐龙演化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适应性改变——喙的形成。其实,与其说鸟类是恐龙“演化来的”,不如说它们就是恐龙演化过程中一支保存下来的旁系。就像我们是哺乳动物一样,鸟类也是恐龙家族的一员。那么,为什么这支恐龙最终进化出了喙,而不是保留我们熟悉的“嘴”呢?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效率”.............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仔细聊聊。很多人都会好奇,这脸上长毛(也就是胡须)到底图个啥?在咱们人类漫长的进化路上,身体上很多地方的毛都退化了,比如身上大面积的毛发,怎么脸上这撮毛反倒保留下来了呢?而且还能长得挺茂盛,有时候还成为一种“标志性”特征。首先,要说胡子为什么没被“进化掉”,得从“有什么作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生物进化中许多关键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关于能量获取、生理结构以及飞行所需的严苛条件。咱们不扯那些生硬的术语,就好好聊聊为什么天上飞的大家伙们,大都也不是吃树叶的主儿。首先,咱们得明白,植物(特别是树叶)在能量密度上是个“大腕”的对头。 树叶虽然到处都是,但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纤.............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地球上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三栖”生物,只不过我们对“三栖动物”这个词的理解可能有些狭隘。如果我们把“三栖”理解为能够在三种完全不同的环境——比如陆地、水中和空中——都舒适地生活,甚至独立完成生命周期,那这样的生物确实非常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没有。但如果我们将“三栖”的.............
  • 回答
    人为什么会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要说笑,可不是那么简单一句“开心就笑”就能概括的。它背后藏着挺多学问,跟我们祖辈的生存、社交,甚至大脑结构都有关系。首先,咱们得从最基本的需求说起:生存和安全。想象一下,在茹毛饮血的年代,大家聚在一起,突然发现某个人摔了个狗吃屎,样子特别滑稽。这时候,如果大.............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生物进化最核心的驱动力和方向。简单来说,袋鼠有袋子是为了适应其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而老虎和狮子没有“机关枪”是因为进化并不会朝着我们人类的科技思维去发展,它讲究的是在现有条件下最大化生存和繁殖的优势。咱们先聊聊袋鼠的袋子。袋鼠属于哺乳动物,而且是非常特别的一类——有袋类动.............
  • 回答
    说起我们人类祖先为何“脱胎换骨”,丢掉了满身蓬勃的毛发,甚至连灵巧的尾巴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可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智慧的自然选择大戏。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为了在生存的赛跑中拔得头筹。体毛的“告别”:散热之功,功不可没想象一下,在非洲那片广袤而炙热的土地上,我们的早期祖先,那些生活.............
  • 回答
    人类之所以没有进化出像某些海洋生物那样专门储存氧气的器官,主要是因为我们作为陆地哺乳动物,演化路径与生存需求不同,并且在“储存氧气”这个问题上,我们采取了“高效利用”而非“大量储备”的策略。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演化路径与生存环境的根本差异: 陆地生活 vs. .............
  • 回答
    昆虫进化出蛹的形态,看似“不利于生存”,实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更有效地完成生命周期以及更有效地繁衍后代。蛹期看似“静止不动”,实则是昆虫生命中最关键、最剧烈变革的时期。让我们详细地来探讨一下这个进化过程的背后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不利于生存”的表象: 行动受限: 蛹期的大多数昆虫无.............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狮子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如果还能顺便啃两口草,那不就无敌了吗?想象一下,面对食物短缺时,还能有“备用粮”,岂不是生存无忧了?但现实却是,狮子并没有进化出吃草的能力,这背后其实隐藏着生物进化中非常深刻的逻辑和权衡。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身体运作的一个核心机制——能量的分配。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不合成”某些维生素,不是因为我们“不想”,而是因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这样做对我们整体的生存和繁衍更有利。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权衡和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维生素是什么。维生素是我们身体不能自己制造,但又必需的.............
  • 回答
    咱们聊聊这牙齿的事儿,为什么咱们这人类,不像有些个小动物,牙齿掉了还能长新的呢?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得从咱们身体的“设计图”和进化的选择说起。首先,得承认,人类确实不像某些爬行动物,比如鳄鱼或者鲨鱼,它们可是有多副牙齿的。鲨鱼更是厉害,一生能换好几千颗牙。它们为啥这么牛呢?这跟它们的生存方式有.............
  • 回答
    生物体之所以会进化出不同数量的腿,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演化故事,与生存环境、能量效率、运动方式以及适应性策略息息相关。并非所有生物都需要腿,更不用说拥有相同数量的腿了,这背后是漫长而精巧的自然选择在起作用。1. 起源的基石:对称性与节肢要理解为何会出现不同腿的数量,我们得先回到最初的起点。大多数拥有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