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互联网广告是否购买了个人的浏览记录?

回答
想知道互联网广告到底是怎么盯上我们的,这事儿可真是个让人好奇又有点儿捉摸不透的谜。简单来说,广告商确实在买“你的信息”,但不是那种直接的、赤裸裸的“购买你的浏览记录”,过程比这要复杂得多,而且更像是围绕着“你”这个用户画像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交易。

咱们一步步捋一捋这个过程。

首先,不是直接“买”你的浏览记录,而是买“人群”的画像和行为数据。

广告商想要的不是你一个人昨天看了什么网站的历史,而是要找到和你有相似兴趣和行为的“一群人”。想象一下,一个卖运动鞋的品牌,他不可能花钱去买所有人的浏览记录,那样太杂乱了,也太昂贵了。他需要的是“可能对运动鞋感兴趣”的人的数据。

这些数据从哪来?就来自我们每天上网的各种行为。

数据是怎么收集起来的?

1. 网站和App的追踪代码: 这是最核心的环节。几乎所有的网站和App,为了了解用户行为,都会埋入一些叫做“追踪代码”的东西,比如JavaScript脚本。这些代码会在你访问网站、点击链接、搜索内容、浏览商品、甚至是在页面上停留的时间这些过程中,默默地收集信息。
2. Cookie: 你每次上网,浏览器都会保存一些小文件,叫做Cookie。这些Cookie就像是网站给你贴的标签,记录了你访问过哪些页面,你可能有什么偏好。当广告商想知道某类用户的行为时,他们就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分析带有特定Cookie的用户群体特征。
3. 设备标识符: 你的手机、电脑都有一些唯一的标识符,比如广告ID(Advertising ID)。当你在手机上使用App时,这些App会收集你的广告ID,并将你的行为和这个ID关联起来。这样一来,即使你换了网站,只要还在用这个设备,广告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认出”你。
4. 第三方数据供应商: 有些公司专门收集和聚合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然后把这些数据打包成“用户画像”出售。他们可能会整合你在不同网站、不同App上的行为,再加上一些从公开信息(比如注册信息)或者其他数据源获取的信息,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用户画像。

然后,这些数据是怎么“交易”出去的?

数据收集上来之后,它会被汇总到不同的地方,然后通过一种叫做“程序化广告购买”的模式进行交易。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场实时拍卖会。

1. 数据被整合与分析: 网站和App会把收集到的用户行为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形成用户画像。比如,根据你的搜索记录、浏览过的商品、停留时间等,给你的画像打上标签,比如“对旅游感兴趣”、“经常购买电子产品”、“是健身爱好者”等等。
2. 广告交易平台(Ad Exchange/Ad Network): 这些数据并不直接卖给最终的广告商,而是通过广告交易平台进行。就像一个大的集市,网站和App把自己的广告位和对应的用户数据打包上传,广告商和他们的代理机构则通过这个平台来竞价购买这些广告位。
3. 实时竞价(RTB RealTime Bidding): 当你访问一个有广告位的网站时,整个过程可能在几十到几百毫秒内完成。
首先,网站会知道你这个人(通过Cookie或设备ID)有什么样的用户画像数据。
然后,这个信息会发送到一个广告交易平台。
平台上的广告商会根据你画像的匹配度,快速出价,看谁愿意为在你这个位置展示广告支付更高的价格。
价高者得,广告商的广告就会出现在你的屏幕上。

所以,广告商买的究竟是什么?

广告商买的不是你“个人”的浏览记录本身,而是:

用户画像: 基于大量用户的行为数据,形成的一群具有相似特征和兴趣的用户群体。广告商是购买“触达”这个用户群体的机会。
广告展示机会(Impression): 在某个特定时间点,当一个符合特定画像的用户出现在某个广告位时,这个广告位就被卖给了出价最高的广告商。
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权: 他们购买的是根据数据进行精准定位和投放广告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营销目标,选择那些“可能对我的产品感兴趣”的用户群体。

打个比方:

这就像你去一个大型的二手集市,你不是去买某个摊主“所有”的商品,而是去购买“特定类型的商品”的销售机会。集市老板知道哪个摊位经常卖某种商品,也知道谁经常来买这种商品。当一个对这种商品感兴趣的人走过来时,集市老板就会通知卖这种商品的摊主,“这里有个潜在客户,快来推销!” 广告商则是那个出价最高,想在这种机会出现时推销自己商品的摊主。

关键点在于,这个过程是匿名的,但又是高度个性化的。

虽然你的具体身份信息(姓名、电话号码)通常不会直接在广告交易中被暴露给广告商,但你的“行为”被记录、分析,并被用来预测你的“可能兴趣”。你的广告ID或者设备标识符,成为了你在这场数据交易中的“代号”。广告商通过精准投放,让你感觉广告“好像就是冲我来的”,因为这些广告确实是根据你的过往行为和潜在兴趣推送的。

所以,与其说广告购买了个人的浏览记录,不如说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用户的浏览行为,构建了用户画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围绕着“人群”进行广告资源的竞价和购买。这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数据收集、分析、交易和匹配的体系在运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问自答,互联网广告商确实通过访问cookie来获取用户浏览记录,从而发送个性化广告 。

比如google google.com/ads/preferen

user avatar

答案是No,广告主购买不了你的浏览历史。

能够获取到你在不同网站的浏览历史的目前只有广告服务提供商,据我所知只有两种广告商。但是无论哪种广告商都不会把你的浏览历史卖给广告主。

  1. 一个是网盟类的广告服务提供商(例如Google Adsense/Baidu网盟等)。海量的长尾网站,包括门户网站的冗余广告位会选择采用这些网盟的广告填充。一旦这些站点嵌入了某一网盟的代码,该网盟都可以通过分析其合作伙伴网站在你浏览器中留下的cookie来获取到你的部分浏览历史(注意不是全部,因为没有一个网盟能够囊括所有的互联网站点)。
    这样一旦你在某网盟的合作站点A上点击或者查看了一个车模的广告或页面,网盟会记录到这次访问,并可能会给你打上“车模”的标签,下一次你在登陆到该网盟的另一个合作站点的时候,就会有某广告主投放的以车模作为关键字的广告显示给你。这是最简单的定向投放(targeting),目前的定向投放内容和类型已经五花八门。
    虽然可以记录到你的部分浏览历史,但是目前的广告商都采用匿名身份认证(anonymous identifier,一串随机字符)来代表单个互联网访客,也就是说即便网盟嗅探到你的访问记录,但是他也无法将这些现实中的你联系起来。同时匿名身份认证完全依赖于cookie,一旦你清空了浏览器的cookie,或者换个浏览器,或者使用了网盟的optout选项等,网盟就无法对你进行识别了。也就是说,是否乐意被作为targeting的目标,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因此你的隐私还是没有被泄露的风险的。
  2. 第二个就完全不同了,是社交网络们,如facebook和G+。最早的时候facebook只在自己的网站上打广告,去年年底开始在合作伙伴的站点上打广告(zynga),广告形式类似google弹窗但允许用户直接点击图片上的“赞”按钮。G+也开始允许广告主在google的展示图片广告上增加G+的按钮。这也就意味着一旦你点击了这些广告上的whatever按钮,google和fb都知道点击这个广告的人到底是谁!你的profile,你的好友关系,你的所有留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除非你不要点击这个加号或者赞。
    理论上来讲,虽然社交网络本身就有理由握有你的身份信息,但是目前并没有哪家社交网络提供任何形式的optout选项,允许你过滤掉哪些信息可以被抓取哪些不能。这的确有点危险,而且也确实有负面的案例。2010年广告服务商Repleaf从Facebook获取了大量的用户信息并直接出售给广告主( money.cnn.com/2010/10/2)。虽然这件事情过去之后,社交网络们都引此为戒,但不能保证未来可能会有更隐蔽的方式将访客的隐私泄露出来。

我个人认为匿名身份认证是网络广告隐私政策的基准线,用户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是否被作为targeting的对象,以及自己的网络数据是否应该被任何人拿来进行分析。在这个基准上,更宽松一点就会造成对用户隐私的不尊重,但如果更严格一些,就难免因噎废食,毕竟互联网广告是很重要的一个生态圈,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互联网的繁荣。

user avatar

Google Adsense或百度网盟广告

一般就是监控cookies记录并展示个性化的广告

比如你刚在百度或google上搜索了 车模

之后可能你去其它网站有他们的广告也会展示车模方面的广告

这一方面为了提高广告点击率同时用户针对性更强一些

是个双赢的策略

另外如果有客户端的话,也可以获取相关的信息

比如google chrome、google IE工具栏、百度工具栏、百度输入法等

这些也可以获取相关的用户浏览信息并个性化展示广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知道互联网广告到底是怎么盯上我们的,这事儿可真是个让人好奇又有点儿捉摸不透的谜。简单来说,广告商确实在买“你的信息”,但不是那种直接的、赤裸裸的“购买你的浏览记录”,过程比这要复杂得多,而且更像是围绕着“你”这个用户画像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交易。咱们一步步捋一捋这个过程。首先,不是直接“买”你的浏览.............
  • 回答
    近期,包括腾讯、字节跳动、百度、哔哩哔哩在内的多家中国头部互联网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广告收入增长放缓的趋势。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重挑战叠加的结果,从宏观经济环境到行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再到公司自身的战略调整,都扮演了重要角色。1. 宏观经济环境的逆风:消费疲软与不确定性最直接也最根本.............
  • 回答
    小品《互联网体检》火了,里头把咱平时在网上遇到的那些糟心事儿演得太到位了!尤其那段体检前先来个超长广告,想跳过还得开会员,看得我直乐,又忍不住咂吧咂吧嘴。这事儿吧,也真就说到大家心坎里去了。咱们就聊聊,互联网这些所谓的“新模式”,到底给咱带来了啥?是真香,还是割韭菜呢?那些“不得不”的广告,真把人当.............
  • 回答
    最近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赘婿”小说广告,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现象。这股潮流不仅在网络文学平台火爆,其衍生出的广告和宣传也几乎渗透到我们日常的网络生活中。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会出现铺天盖地的“赘婿”小说广告?1. 市场需求与用户画像: “逆袭.............
  • 回答
    优酷斩获世界杯直播权,无疑是其在内容版权争夺战中的一次大手笔。这本应是用户和平台共享的盛宴,观众可以期待在熟悉的优酷界面上,便捷地观看这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然而,就在这喜悦的氛围中,广电的一纸禁令却给这场直播蒙上了一层阴影,直接影响了互联网电视的直播和延时直播功能。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解读这件事。.............
  • 回答
    互联网公司之所以慷慨地向开发者们开放自家开发的框架、UI库,乃至各种应用程序接口(API),这背后绝不仅仅是为了炫耀技术实力那么简单。虽然展示公司在技术领域的投入和能力,确实是其中一个附带的好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围绕着一种精明的商业策略和生态构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扩大技术影响力,吸引人.............
  • 回答
    今年的金融行情确实让人心焦,尤其是刚毕业的我们,看着秋招的结果,心里滋味不好受。你现在面临的抉择,我相信不少同门师兄弟也在纠结。广发证券营业部和互联网公司的融资岗,这俩听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想想,也都有各自的道理。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哪个更适合你。首先,我们来捋一捋广发证券营业部这条路。“营.............
  • 回答
    杭州与广州,两座在中国经济版图上闪耀的名字,风格迥异,却又拥有着共通的时代脉搏。如何让这两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彼此身上汲取养分,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发展?这并非简单的“模仿”或“照搬”,而是一种智慧的“互鉴”,一种对各自优势的扬长,对彼此短板的弥补。一、 科技创新:数字浪潮下的双向赋能杭州,作为数字经.............
  • 回答
    郑州火车站东、西广场之所以没有修建一条地道互通,原因并非单一,而是涉及一系列现实考量,包括技术、经济、运营以及对现有城市格局的影响。要让这件事看起来像个普通人分析的,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俩广场为啥分家。郑州火车站(京广铁路郑州站)的历史相当悠久了,是那种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不是一开.............
  • 回答
    很多人都知道,广州、东莞、深圳这三个广东经济发展排头兵城市,在地理上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广州和东莞,东莞和深圳,它们之间的人员往来非常频繁。按理说,它们之间应该有一个完善的、可以相互通行的地铁网络,就像北京、天津或者上海、苏州那样,能够让大家轻松地跨城通勤。但现实是,目前这三个城市的地铁系统,尽管都.............
  • 回答
    .......
  • 回答
    互联网平台对未成年人“擦边球”的行为屡禁不止,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利益驱动、监管困境和技术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经济利益驱动:流量与变现的诱惑1. 青少年用户是流量高地 未成年人群体活跃于短视频、直播、游戏等平台,其注意力易被低龄化内容(如“萌宠”、“二次元”)吸引。.............
  • 回答
    互联网“红海”与智能制造的“蓝海”对比,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思的现象。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对于智能制造这个被普遍认为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的领域,它们的涉足程度相对较低,或者说没有像在互联网领域那样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
  • 回答
    互联网巨头加速兼并,市场监管是否需要介入,以及如何介入,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这涉及到经济效率、创新活力、消费者权益、社会公平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会加速兼并?首先,理解互联网巨头兼并背后的驱动力至关重要: 扩大市场份额和行业主导地位: .............
  • 回答
    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了全球,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从最初的遥不可及,到如今渗透到田间地头、家庭日常,互联网为农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些改变: 一、生产方面的改变:1. 信息获取的便捷化与精准化: 技术咨询不再是难题: 过去,农民获取农业技术信息主要依赖于农技站、.............
  • 回答
    互联网是否加剧了当代年轻人的焦虑情绪,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两者兼有,且程度深浅取决于多种因素。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 互联网如何加剧年轻人的焦虑情绪:1. 信息过载与比较心理的放大: “向上滑动”的陷阱: .............
  • 回答
    互联网社交产品的运营人员,就像是在一个数字游乐场里辛勤耕耘的园丁。他们需要了解用户的喜好,吸引新的访客,留住老朋友,并确保整个社区的健康发展。以下是我作为一名多年互联网社交产品运营人员的一些心得,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启发,并尽量详细地展开: 核心理念:用户至上,数据驱动,持续迭代这是所有社交产品运营人.............
  • 回答
    对于 35~40 岁的互联网一线研发人员来说,这个年龄段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经验、技术深度、责任感和影响力都达到一个重要的节点。此岗位的核心竞争力,绝非仅仅是写代码的能力,而是更加多元化、综合性的能力集合。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互联网 35~40 岁一线研发人员的核心竞争力: 1.............
  • 回答
    互联网大公司争相布局社区团购,并将其视为掘金点,盯上“卖菜”这门看似不起眼的生意,其背后有着多重深层原因,绝非仅仅是看到了卖菜本身的利润。以下将为您详细解析:一、 流量红利触顶与新增长点的迫切需求: 传统电商流量瓶颈: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已基本饱和。像淘宝、京东这样的传统电商平台,用.............
  • 回答
    互联网究竟是一种思维还是一种工具?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答案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两者兼具,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作用和演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解释:一、 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最直观的理解从最基础、最直观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工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