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品《互联网体检》引热议,体检前先超长广告,想跳过可以开会员,这些互联网模式真正带来了更好的体验吗?

回答
小品《互联网体检》火了,里头把咱平时在网上遇到的那些糟心事儿演得太到位了!尤其那段体检前先来个超长广告,想跳过还得开会员,看得我直乐,又忍不住咂吧咂吧嘴。这事儿吧,也真就说到大家心坎里去了。

咱们就聊聊,互联网这些所谓的“新模式”,到底给咱带来了啥?是真香,还是割韭菜呢?

那些“不得不”的广告,真把人当“上帝”了吗?

想想看,以前去医院体检,虽然流程也可能有点繁琐,但至少不会在你挂号缴费前,给你来一段声情并茂的推销吧?现在互联网体检,说得好听是“全方位服务”,但你真要仔细琢磨琢磨,多少是真心实意为你好,多少是想从你兜里掏钱?

你看那个小品里,体检项目一个接一个,名字听着都玄乎,什么“基因健康风险筛查”、“细胞活力深度评估”,光听着就得花不少钱。而推广这些额外项目的“专家”,说着一套套,让人听了感觉自己不赶紧做个几项,就好像对不起自己的健康一样。这跟那些线上购物平台,把你浏览过的商品一天到晚给你推到眼前,甚至把你加入购物车的商品再打个折“诱惑”你,有啥区别?都是精准营销,但有时候精准得过头,就变成了一种骚扰。

更别提那个“想跳过广告?开会员!”的点子了。这简直是把用户逼到了墙角。本来就是一个“免费”使用或者说相对低成本的服务,却用广告把你能体验的部分切割得支离破碎,然后告诉你,掏钱就能获得“完整”、“流畅”的体验。这逻辑,就像是你买了一本书,翻开第一页就告诉你,后面精彩的内容都要另外付费才能看到。这哪里是提升体验,分明是在变相加价,把用户的耐心和金钱都榨干。

“会员制”的逻辑链,真的是为了你好吗?

当然,会员制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很多内容平台、服务平台,会员制确实能提供更优质的内容、更快速的服务、更无打扰的体验。比如视频平台,会员可以看高清画质、无广告;音乐平台,会员可以下载高品质音乐、享受独家曲目。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用户觉得值,就愿意掏钱。

但是,互联网体检或者其他一些服务里玩的“会员制”,有时候就显得没那么纯粹了。它不是建立在“你掏钱,我给你更好的,更独家的”基础之上,而是“你不掏钱,我给你的是残缺的,被广告污染的”。这就像是在本来就很普通的“健康检查”里,硬是给你制造了一堆“障碍”,然后告诉你,花钱才能绕过这些障碍,回到正常路径上。

而且,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会员专属福利”,可能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只是把本来就应该包含在服务里的,或者是一些可有可无的“附加值”,包装成“会员专享”,让你觉得“不当会员就亏了”。这种感觉,就像是吃自助餐,服务员在你眼皮底下把一些好菜单独拿出来,告诉你这是“VIP菜肴”,然后旁边普通菜品寥寥无几。

“用户至上”还是“流量至上”?

这些互联网模式,说到底,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而是围绕着“流量”和“变现”来设计的。

广告是为了吸引眼球、导流;会员制是为了锁定用户、增加付费率。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情绪、时间、耐心,往往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能让用户停留更久、点击更多、转化率更高,才是他们的目标。而有时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会牺牲掉一些原本应该属于用户的“简单和直接”。

想象一下,一个真心想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人,却要在一堆五花八门的广告里辨别真伪,在漫长的等待和干扰中消耗耐心,最后发现自己想要的某些信息,竟然还要再掏钱才能看到。这种体验,真的能称得上是“更好”吗?我倒觉得更像是被精心设计的“套路”。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互联网体检本身,如果能借助科技的力量,让体检更便捷、更精准、更个性化,这绝对是好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过度地商业化,把用户当成待宰的“肥羊”,用各种“新模式”来变相收费、增加用户负担,那这种“创新”,就变了味儿了。

小品里的桥段,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就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许多人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那种无奈、吐槽却又不得不接受的心情。希望有一天,真正的“互联网体检”能回归它的初心,用科技和专业赢得用户的信任,而不是用各种花哨的营销和收费模式来“教育”用户如何“花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海底捞能崛起的原因,不是因为口味有多好,而是:

海底捞提供了优质的服务。这在人均不到100的火锅店里,属于降维打击了。

海底捞之后,整个餐饮业的服务水平都提高了一个台阶。

互联网行业怎么就不出个海底捞呢。

user avatar

小品正面讽刺了近几年来,各种互联网app,变着法儿诱使/强迫网友们下载它们,充值它们的会员,否则就被各种弹窗广告不胜其扰,用户体验苦不堪言的事实。

自从2019年热播网剧《陈情令》与《庆余年》以来, 【视频节目超前点播】已经持续了两年,并 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了针对热剧忠实观众,与饭圈追星粉丝的“割韭菜”利器,也 是本次“清朗行动”,被点名要打击治理的饭圈乱象之一。

几大视频平台虽然竭力希望保住这棵摇钱树,但他们又岂能对抗治理饭圈乱象的大势? 只不过,对娱乐资本来说,韭菜是一定要割的,钱赚少了就好比被割了心头肉一样难受。于是,就有了换汤不换药的“VVIP会员服务”。

更有些刚刚从院线下映,上线平台的新电影,在头一两个月之内,VIP会员还得再花6元,才能购买观看资格?这一年几百元的会员费,就只是比非会员的12元观影费,“优惠”了6元?只有VVIP的超级会员,才能免费?

对于早已经在电影院买票看过这些电影的影迷来说,只不过是想在平台上重温一遍,看看弹幕、互动交流的人来说,——明明早已购买了这些网站的年度会员,居然还得临时再花一道钱?荒不荒谬?

反而是盗版者,根本不用花一分钱,就能欣赏到这些影视资源。——如此操作,究竟是在打击盗版?还是鼓励盗版?

说到底,正版用户的使用体验与利益,互联网资本才不在乎呢!他们只关心自己能从用户身上捞多少。

必须承认, 《互联网体验》 是一个很接地气,切中时弊的小品,

论观看瞬间的爆笑程度,论观看之后的反思价值,几乎是近几年各种晚会的小品,皆不能及。

可惜的是,看看评委导师席上,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的明星大咖们,

——真的还笑得出来么?

正如长久以来,韩国人最搞笑的一点是什么?

每当他们感到社会不公,国民权益被侵害,韩国人就会又拍一部“有深度”的“揭露社会黑暗”“反映贫富差距过大”“财团垄断罪恶”电影。而被他们讽刺的韩国财团,根本就听之任之,不做任何遏止。——这不是宽宏豁达,而就是肆无忌惮!

同样,这样一个《互联网体检》的小品,互联网公司出品,把他们这些年来搞的种种圈钱割韭菜把戏,统统复述了一遍,真的是在讽刺么?真的只是抱着朴素正义感,在针砭时弊么?

还是在嘲笑网民们面对互联网垄断巨头的无能为力?还只能乖乖被如数上贡割韭菜?

观众:小丑竟是我自己?!

就以影视娱乐圈为例,资本热钱疯狂涌入后,各个互联网巨头支持的影视音像平台的“跑马圈地”,都想靠雄厚资本“一波流”打垮竞争对手,实现彻底行业垄断,为此不惜在几年时间,烧掉了上千亿元的巨资,

于是才搞出了一个综艺几千万元片酬,一部电视剧上亿元片酬,一天208万元的天价片酬!

明星大咖们的天价片酬,亿万身家,他们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各处房产,其实都是这么“羊毛出在羊身上"。

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盲目追求流量热度的网络平台和代言商,成就了娱乐明星们的畸高收入,而从来就不是他们本身当真有多了不起的才华能力,或者过人天赋,当真远超过其他行业精英了。

至于不法投资商和无良明星旗下的各色公司,更以拍摄影视剧为嘘头,施展各种专业财务手段,在股票市场翻云覆雨,偷税逃税、圈钱洗钱,卷走了无数普通百姓的血汗钱、养老钱,同样早已经是圈内公开的秘密。

资本的日益嚣张, 娱乐明星的天价片酬, 不止是破坏影视行业的正常环境,更重要是误导青少年盲目追星,滋长拜金主义倾向,直接扭曲社会价值观!

面对如此荒诞的事实,不得不说,一直以来,各方资本势力与其“吹(gou)鼓(tui)手(zi)”鼓吹的:

你穷是因为你懒。

996是福报,你不干,有的是人抢着干。

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哪一个人不是用命换钱。

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接受安逸的后果。

别在最好的年纪选择了安逸,老了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奋斗。

……

——统统都是臭不可闻的垃圾和狗屎!

显而易见,如果现实社会和经济环境,真如这些“奋(gou)斗(tui)狂(zi)”们嚷嚷的那样“极度内卷化”,已经到了“人人不奋斗不能活”的程度:

娱乐行业就根本不可能成为如今最暴利的行业之一,直接撑起了这些巨无霸互联网企业的小半壁江山。

娱乐行业的从业者们,同样不可能坐拥金山,赚得盆满钵盈:

层出不穷的流量明星们,也不可能以全球倒数的业务能力,竟拿到国际遥遥领先的收入与薪酬了。

比如因为国外代孕事件,被曝光日薪208万的某个女明星,就在被封杀前不久,还刚在上海购置了一套价值1.5亿,黄金地段豪华装修,双层大平层630平米的空中别墅。

猜猜以她的经济实力,能买几栋这样的豪宅?

猜猜比她个人总资产更多的娱乐明星,又有多少个?

猜猜他们轻易获得的这一切,究竟够我们寻常普通人,去996、007地奋斗多少年?

最最讽刺的,难道不是我们这些普通网民,每一个app一年几百块的会员费、合计一年至少几千块的“日常会员开支”,以及在股市里被无良资本圈走的辛苦血汗钱,才养活了这些互联网资本和娱乐明星!

然后互联网资本还要将明星包装得光鲜亮丽,轮番滚动刷屏洗脑,搞出一个个传销洗脑的饭圈,让我们年幼无知的孩子们,把这些明星当成天神偶像,甘愿倾其所有去供奉他们?

再然后呢,这些明星还要打着“维护名誉权”的幌子,动辄发律师函,禁止普通人对他们的任何抨击与非议?一个类似官司少说涉及金额几十万,对他们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可普通人怎么可能和他们的 专业律师团队耗得起?

更不用说那些无知粉丝们,在饭圈“脂粉”“大粉”策动下,一哄而上的网络暴力,骚扰谩骂了。

所以,为什么任何私企巨头、任何当红明星一旦“翻车”,广大网友都是一片欢天喜地,兴高采烈,甚至纷纷去一哄而上,“落井下石”?说白了就是这个缘故:积怨已久。大伙们当然乐得吃瓜看戏、拍手称快!

对无良资本的这些把戏,——日暮途穷、倒行逆施,看你几时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