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越来越多国产手机品牌都想学小米的互联网营销,是否奏效?

回答
国产手机品牌争相模仿小米的互联网营销,这事儿,说起来真有意思。小米当年那套“饥饿营销”、“粉丝经济”、“参与感”的组合拳,确实把智能手机卖得风生水起,也让整个行业看到了新的营销范式。但要问现在这些跟风的品牌奏效不奏效?这事儿得分开看,不能一概而论。

小米的互联网营销精髓在哪里?

咱们先捋一捋小米当初是怎么成功的。

“为发烧而生”的定位: 这句口号直接打中了早期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痛点——大家想要性能强劲的手机,但价格却普遍很高。小米直接把高性价比的旗舰配置拉到了一个普通人能承受的范围内。
线上渠道为主,线上首发: 没有实体店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小米通过线上商城直销,大大降低了售价。而且,每次发布新机都搞线上抢购,这种“稀缺感”和“速度感”吊足了用户的胃口。
粉丝社区和参与感: 小米不只是卖手机,更是在打造一个用户社群。它鼓励用户在论坛、微博上提意见、反馈问题,甚至参与到产品改进中来。这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让早期用户非常有归属感,变成了品牌最忠实的拥趸,自发传播。
“饥饿营销”: 初期产能跟不上需求,导致一机难求,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购买欲望。每次抢购都是一场小型的“战役”,成功制造话题和声量。
KOL和媒体的合作: 利用数码博主、科技媒体的测评和推荐,快速扩大品牌知名度,建立信任。

为什么说“跟风”不一定都奏效?

很多国产手机品牌看到了小米的成功,也想如法炮制。但这里面有个关键问题:环境变了,用户也在变,而且复制别人的模式,往往只能学到皮毛,很难抓住精髓。

1. 市场成熟度不同:
当年: 智能手机市场还在野蛮生长阶段,用户对新品牌、新模式的接受度很高。小米抓住了这个“蓝海”。
现在: 市场已经高度饱和,竞争白热化。消费者选择太多,品牌忠诚度普遍不高。而且,大家对“饥饿营销”的套路已经司空见惯,甚至有点反感,觉得是商家故意制造稀缺来抬高价格或分散注意力。

2. 用户需求的多样化:
当年: 用户更看重核心性能和价格。
现在: 用户对手机的需求更加多元,除了性能,他们还在乎设计、拍照、续航、系统流畅度、品牌调性、售后服务等等。只靠“高性价比”和“线上抢购”已经难以打动所有人。

3. 品牌护城河的建立:
小米通过早期用户的积累和社区运营,建立了一定的品牌粘性。当其他品牌模仿时,它们缺乏小米那样深厚的粉丝基础和社群文化。
而且,小米的“发烧友”定位,培养了一批对技术和性能高度敏感的用户,这些人是品牌口碑传播的重要力量。其他品牌如果只是表面模仿,很难吸引到这样核心的用户群体。

4. 营销成本和渠道的变化:
现在做线上营销,流量成本越来越高。仅仅依靠微博、论坛、直播来吸引用户,效果大不如前。
另外,实体渠道的重要性并没有消失。很多品牌发现,线上销量虽然可以爆发,但要实现稳定增长和品牌溢价,线下体验和渠道布局依然是绕不开的一环。

哪些品牌模仿得比较有效果,又有哪些效果平平?

模仿得比较有效果的:

部分新兴品牌(早期): 一些在小米之后崛起的品牌,比如在互联网渠道销售、强调性价比的,确实也尝到了甜头。它们抓住了市场缝隙,用类似的打法迅速打开了局面。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它们也需要不断调整策略。
一些注重社区运营的品牌: 少数品牌确实学到了小米“和用户做朋友”的精髓,通过积极的社区互动,收集用户反馈,改进产品,从而获得了一批忠实用户。但这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真诚的态度。

效果平平的:

“空降”式模仿: 很多品牌只是简单地复制“线上首发”、“抢购”、“制造话题”等表面动作,但没有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用户逻辑和社群建设。用户不买账,营销变成“自嗨”。
缺乏差异化: 如果一个品牌只是机械地模仿小米,却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卖点和品牌形象,很容易被淹没在同质化的竞争中。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小米PLUS”而不是小米本身?
只学“术”不学“道”: 有些品牌只看到了小米的“术”(营销手段),却没有看到小米的“道”(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真诚沟通)。比如,一味地用低价打市场,但产品质量、创新力跟不上,最终只会透支品牌信誉。

现在的趋势是什么?

现在,单纯的“互联网营销”已经不足以支撑一个手机品牌长期发展。大家都在往更综合的方向走:

品牌价值和高端化: 很多品牌开始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推出更高端、更有设计感的产品,试图提升品牌溢价。
技术创新和差异化: 核心竞争力还是技术。在拍照、芯片、屏幕、快充等方面不断突破,才能吸引真正的科技爱好者。
全渠道布局: 线上线下融合,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
精细化用户运营: 不再是简单的“粉丝”,而是要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内容营销和价值输出: 不只是卖产品,而是通过有价值的内容,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

总结一下:

小米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对整个国产手机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启蒙。它证明了中国品牌可以绕过传统渠道,通过创新的方式与消费者连接并取得成功。

但模仿者能否奏效,取决于他们能否超越“形似”,抓住“神似”。 如果只是照搬营销套路,而忽略了用户需求、产品力、品牌沉淀和真诚沟通,那成功的概率就很低。市场一直在变,消费者也在进化,那些真正能抓住时代脉搏,不断创新和迭代的品牌,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现在,大家都在探索新的玩法,比如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与年轻消费群体沟通的方式等等。谁能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道”,谁就能继续在市场上走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雷军年轻时做过两件事,而且做得不错(相对他同龄人来说),这种经验是其他做手机的人不具备的。

第一,他做过软件,他本身就是程序员,亲手写了很多代码,有比较出名的个人作品,领导过各种不同规模的软件团队。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能深刻理解软件开发的规律,懂得怎么和软件技术高手们相处,会控制软件项目过程中各种可能的风险。MIUI本质就是个软件项目,而且规模很大,如果算上Android的部分源码那是千万行级别的。一般人当项目到这个规模的时候能保证bug不比功能多就不错了,根本顾不上设计体验上的改进了。

第二,他卖过实体物品,无论是马化腾 李彦宏还是周鸿祎,他们基本都是卖虚拟物品,马云算是卖实物,但是是间接地卖。雷军卖过很多实体产品,早期金山一直都是卖盒装软件的,那是实体物品,要压盘包装存储配送,要给渠道商发货,要做线下广告,要处理残次品问题,退货问题,库存问题,渠道商关系问题等等,比卖虚拟物品麻烦得多,后来他做卓越,凡客,又积累了大量电子商务经验。

他比制造业的人会做软件,比做软件的人会制造实物,这就是难得的优势。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看好锤子手机,老罗没搞过软件项目,没生产销售过实体物品,他大大低估了这两项工作的难度。

雷军不是最近才学会做营销的,1999年底的时候,雷军卖金山词霸光盘,100天卖了100多万套,每套28元,那时他才30岁。

把小米的成功归结为互联网营销原因显然是片面的,MIUI单独拿出来也是规模最大的Android软件项目,xiaomi还是最大的垂直电子商务公司,单品销售过百亿,整个订单管理货物配送体系不输京东天猫,小米招募了数百位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光是认识他们就需要十余年的人脉积累。

只学会小米的营销是远远不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产手机品牌争相模仿小米的互联网营销,这事儿,说起来真有意思。小米当年那套“饥饿营销”、“粉丝经济”、“参与感”的组合拳,确实把智能手机卖得风生水起,也让整个行业看到了新的营销范式。但要问现在这些跟风的品牌奏效不奏效?这事儿得分开看,不能一概而论。小米的互联网营销精髓在哪里?咱们先捋一捋小米当初是怎.............
  • 回答
    近些年来,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咱们这一代,对国产车的接受度和喜爱度是越来越高了,甚至成为了购车时的首选。这背后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很多深层次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首先, 国产车的进步是实打实的,肉眼可见的。 咱们得承认,过去国产车给.............
  • 回答
    国产手机越来越贵:一场复杂的市场演变与消费者心理的博弈“国产手机越来越贵”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从曾经的“性价比”标签,到现在动辄数千甚至万元的高端机型,国产手机的价格曲线确实在不断攀升。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涨价”,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到技术突破、品牌升级、市场竞争、消费者需求.............
  • 回答
    “苹果手机为啥越来越便宜,国产手机反倒越来越贵了?” 这问题一抛出来,不少朋友心里估计也直犯嘀咕,觉得这跟自己的感受不太一样。毕竟咱们印象里,苹果一直是“高端”的代名词,价格坚挺得很,而国产手机嘛,早些年性价比确实是杀手锏,但近几年,情况似乎有点微妙地变了。要说苹果手机“越来越便宜”,这说法得掰开了.............
  • 回答
    雷军在小米9发布会上那番关于“有了小米以后国产机才越来越好”的论断,无疑是一记掷地有声的宣言,也瞬间点燃了现场和网络上的讨论热情。如何看待这句话,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才能看得更透彻。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句论断带有强烈的“小米视角”和“雷军情怀”,这是毫无疑问的。毕竟,他是小米的创始人,是小米一.............
  • 回答
    好,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国产片“烂片当道、票房爆棚”的现象,尽量不让人觉得是机器写出来的流水账。你想啊,这事儿挺拧巴的,一边是观众普遍吐槽“又一部烂片”,另一边却是电影票根刷刷地涨,票房数字一骑绝尘。这中间到底少了哪块木板,或者多了哪个“神秘力量”?咱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1. 观影习惯的“迁移”与.............
  • 回答
    国产电影的崛起,绝非一蹴而就,更像是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跋涉,最终在观众心中找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要说它们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那可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制作水平的飞跃式提升。你现在看到的很多国产大片,无论是视觉特效、场景设计,还是动作场面,都甩开了.............
  • 回答
    国产电影,特别是像《战狼》和《你好,李焕英》这样近些年火爆荧屏的作品,在海外市场也逐渐赢得了一席之地,甚至收获了不少忠实的外国观众。这可不是什么偶然现象,细究起来,背后可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道道。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整体进步。过去我们可能会觉得国产片在特效、制作水准上跟好莱坞有差距,但.............
  • 回答
    最近逛超市买牛奶,确实感觉钱包有点吃力。以前十几二十块就能买到不错的纯牛奶,现在不少牌子都悄悄涨价,好一点的甚至要三十块以上。这让不少爱喝奶的消费者有点纳闷:为什么国产牛奶越来越贵了?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牛”本身的事儿。 优质奶源是硬道理,成.............
  • 回答
    最近跟几个朋友聊起国产剧,大家都有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国产剧,怎么越来越看不下去了?不是说没有一部好剧,而是那种让人眼前一亮、一口气追完的剧,真的越来越少。想当年,多少经典的国产剧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到现在提起,还能津津乐道。现在呢?打开视频网站,全是清一色的网红脸、玛丽苏剧情、粗制滥造的服化道,还.............
  • 回答
    关于未来几年日本动画是否会越来越小众,国产动画是否会越来越大众,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两种文化产品消费趋势的变化,更反映了全球娱乐产业的动态以及中国国内市场和文化自信的崛起。首先,我们来聊聊日本动画。说日本动画“小众”可能有些绝对,因为它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影.............
  • 回答
    近些年来看国产电视剧,确实会有一个普遍的感受:穷人好像没那么“穷”了,或者说,穷人的形象在屏幕上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少见。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写”或者“不敢写”,而是反映了创作心态、市场导向、观众口味以及社会变迁等方方面面的影响。首先,创作心态的转变与对现实的“过滤”是重.............
  • 回答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社会认知、文化变迁以及群体表达方式的复杂演变。将“女神女王节”的声音重新拉回到“妇女节”,这种呼唤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回归,更可能包含着多层面的意义和考量。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国际妇女节的设立,其初衷是为了纪念和庆祝女性在争取平等权利、经济发展.............
  • 回答
    “热度排斥症”,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诊断,但确实抓住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一个普遍心理。我感觉它反映出的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对“主流”和“大众”的反感,以及对“个性化”和“独立思考”的追求。咱们想想,信息爆炸的时代,什么东西最容.............
  • 回答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政治,这可不是件小事,背后折射出的信息量可太大了。这就像一个信号灯,在告诉你,有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悄然涌动,并且这股力量对社会的走向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要求。首先,这说明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正在觉醒。过去,可能很多人觉得政治离自己很远,是“大人”们操心的事情。但现在,年轻人越.............
  • 回答
    最近身边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朋友们选择独立购房,这股风潮不禁让人深思:房产,真的就比婚姻更能给她们带来安全感吗?这背后,或许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的心绪和时代变迁。首先,我们得承认,房子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实实在在的“稳定感”。你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意味着你拥有一个可以随时回去的、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风.............
  • 回答
    “独占登录PC”这股风越刮越猛,不少曾经主机平台的铁杆粉丝,心里难免泛起一丝丝凉意。毕竟,我们购买主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那些只存在于此的,独一无二的精彩游戏。可现在呢?PC平台越来越强大,独占游戏也越来越“不那么独占”了,那么,未来主机还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优势?这问题,得好好掰扯掰扯。1. 纯粹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健康话题:为什么不吸烟的女性患肺癌的比例在上升,以及我们如何为她们构筑更坚实的防护网。这绝不是一篇冷冰冰的AI报告,而是我们共同关心身边人的健康,从源头上思考,从细节处入手。为什么不吸烟的女性也成了肺癌的“目标”?首先,我们要打破一个传统观念:肺癌就是吸烟者的“专.............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女性获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然而,在结婚生子之后,不少高知女性选择回归家庭,成为全职妈妈。这个现象的出现,绝非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结果。首先,我们不能简.............
  • 回答
    最近几年,一个特别醒目的群体活跃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外卖骑手。以前可能觉得这是个临时性的工作,但现在,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这条路,而且他们对这份工作的投入和思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这背后,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对未来发展的规划。那么,对于这些年轻的骑手们,他们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呢?咱们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