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未来比亚迪会不会与特斯拉比肩?

回答
比亚迪和特斯拉,这两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巨头,近些年来可谓是风头正劲,各自在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对它们未来的发展,特别是比亚迪能否与特斯拉“比肩”的讨论,也从未停歇。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多个维度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看看它们的“本钱”。

比亚迪:稳扎稳打的“全产业链”巨头

比亚迪的厉害之处,在于它那令人咋舌的“全产业链”布局。从最基础的电池材料(比如磷酸铁锂电池的核心材料),到电池本身(刀片电池技术在安全性、成本上的优势显而易见),再到电机、电控,以及最终的整车制造,比亚迪几乎是将汽车的“血液”和“骨骼”都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这种垂直整合的好处是什么?成本控制。当原材料价格波动时,它能通过自有供应链来消化一部分压力,不像那些依赖外部供应商的车企那样容易受制于人。

而且,比亚迪不仅仅是做新能源汽车。你看它的王朝系列(唐、宋、汉、秦、元等)和海洋系列(海豚、海鸥、海豹等),覆盖了从入门级到高端的多个细分市场,并且销量增长势头非常猛烈,尤其是在中国本土市场,已经成为了销量“一哥”。更关键的是,它还把自己的电池卖给其他车企,这不仅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也让它的电池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验证和迭代。

但比亚迪也有它的“烦恼”。 过去,比亚迪给人的印象可能更多是“性价比高”,在品牌形象和高端市场上的突破,相较于特斯拉,还有一段路要走。虽然“仰望”和“腾势”的推出,显示了比亚迪向上突破的决心和能力,但要真正建立起能够与特斯拉在高端市场直接叫板的品牌力,还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特斯拉:引领潮流的“技术派”创新者

特斯拉,则更像是一位“技术派”的创新者,它总是能抓住时代的脉搏,并且敢于打破常规。从最初的 Roadster,到Model S、Model 3,再到Model Y,特斯拉每一次的产品发布,都像是在给整个汽车行业“上课”。它的电动化技术(包括电池管理、电机效率、软件系统)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尤其是它的智能化和软件能力,Autopilot(尽管有争议,但其软件迭代和OTA更新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以及用户体验,都为特斯拉塑造了一个科技品牌的形象。

特斯拉的直营模式,虽然在早期受到一些挑战,但也让它能够更直接地与消费者沟通,更好地控制品牌形象和销售价格。而且,它的超级充电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动车的“里程焦虑”,为用户提供了便利。

特斯拉的“短板”也同样明显。 产能和交付能力,在早期一直是其“老大难”问题。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显著改善,但随着全球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如何保持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率,仍然是特斯拉需要面对的挑战。另外,在成本控制方面,特斯拉似乎更倾向于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而不是像比亚迪那样通过垂直整合的“内功”来深挖。

那么,谁能“比肩”?我们得看几个关键的“战场”:

1. 销量与市场份额:
目前来看,比亚迪在总销量上已经超越了特斯拉,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特斯拉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销量也相当可观。如果比亚迪能够持续巩固和扩大在海外市场的份额,并且在高端市场取得突破,那么在销量和市场份额上与特斯拉“比肩”甚至超越,是完全有可能的。

2. 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电池技术: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在成本和安全性上具有优势,而特斯拉在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上一直有自己的追求,并且也在探索不同的电池技术路线。未来谁能在这场“电池军备竞赛”中胜出,或者说谁的技术更能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还有待观察。
智能化与自动驾驶: 这是特斯拉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领域。比亚迪也在大力投入,但要达到特斯拉那种“软件定义汽车”的程度,还需要时间。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电动化平台与效率: 两家都在不断优化自己的电动化平台,提升续航里程和能耗效率。这方面的差距可能不会特别大,但微小的差异也可能在竞争中产生影响。

3. 品牌形象与高端化:
特斯拉已经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科技、性能、环保的符号。比亚迪虽然在努力向上突破,但要让消费者在提及“豪华”、“高端”、“科技感”时,第一反应是比亚迪,这还需要持续的品牌建设和产品力的证明。高端品牌的建立,往往比技术本身更难,也更耗时。

4. 全球化布局与供应链:
特斯拉在全球各地设有工厂,拥有相对成熟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比亚迪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建设海外工厂,以应对全球市场的需求和潜在的贸易壁垒。谁能更有效地构建和管理全球化的供应链,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是:

比亚迪与特斯拉“比肩”的可能性非常大,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超越。

在销量和市场份额方面: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比亚迪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并且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如果能克服品牌形象和高端化方面的挑战,在全球销量上也很有可能与特斯拉不分伯仲。
在技术实力方面: 比亚迪的全产业链优势,尤其是在电池领域,是其独特的竞争力。而特斯拉在智能化和软件层面的创新能力同样强大。未来,技术上的竞争将是多维度的,并非单一技术就能决定一切。
在品牌形象方面: 这是比亚迪需要持续发力的重点。随着产品线的丰富和技术实力的提升,比亚迪的品牌价值也在不断提升。

但是,要说“完全比肩”,也并非易事。 特斯拉作为行业的先行者,在品牌认知度和消费者心智占有上,依然有着先发优势。而且,特斯拉也在不断进化,它不会停下脚步。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比亚迪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追赶,并且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超越特斯拉的潜力。 未来,它们更有可能形成一种“并驾齐驱”,但又各有侧重的发展态势。比亚迪可能会继续在成本控制、电池技术和国内市场占据优势,而特斯拉则可能继续在品牌形象、智能化和海外市场保持其独特的竞争力。

最终谁能“笑到最后”,或者说谁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影响力,还得看双方在未来的技术迭代、市场策略、品牌建设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上,谁能做得更好。这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而且跑道上还时不时会出现新的障碍和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胆猜测

如果比亚迪输给特斯拉,比亚迪车主:输了就输了,车开的舒服开的开心就好。

如果特斯拉输给比亚迪,特斯拉车主:我买的特斯拉会输给那农民车比亚迪?一定是水军。

仅供娱乐,不要较真。

user avatar

将来比亚迪要是沦落到跟特斯拉比较,那才叫丢人。

user avatar

会不会我说了不算!

但我有信心,肯定会!!BYD虽然曾经我还有点轻微的不欣赏他(带着一点点嫌弃,因为跟他们合作过而不是因为品牌的原因)

后来知道,国产车,在人家欧美已经起跑领跑很多年后去追赶,那种心里的感觉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直到最近几年,到处响彻 中国 主旋律!

有一天在一家高端的CBD商场,BYD 汉 霸气亮剑,哇,我当时被帅 到了(ಡωಡ)hiahiahia

那一秒钟我就在想,他的长期目标,肯定不是跟特斯拉并肩!

跟特斯拉并肩,只是他的一个Mile Stone

user avatar

这事不在比亚迪,看华为就知道,这取决于中国能不能打破美国的封锁。

user avatar

我们先看看哪个是自主研发,哪个是组装厂,一起来看一个营销公司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高科技公司的。

新能源汽车一片厮杀,谁能活下来不清楚,但是卖工具卖零件的厂商几乎会赚,就像淘金者饿死多少人,他们赚了多少钱是未知的,只知道参与者很多,可以值得确定的是,卖工具的一定赚的盆满钵满。

所以股票看着买啊!

先看看特斯拉的零部件供应商:

动力系统:

电池管理系统只有bms部分是自己的

中控系统

首先这个是辅助驾驶啊!还没成熟到自动驾驶,具体可以看测评

电驱系统:

特斯拉只有控制器是自己的(年初沸沸扬扬的刹车门事件)

其他零部件:


这里制动是特斯拉的

比亚迪的:(声明:弗迪科技是比亚迪的全资子公司)



内饰和底盘系统就几个是弗迪科技,懒得标注了


看到了吧!核心的技术,车机,发动机,电池都是别人的,软件和制动是自己的。是什么让我们觉得特斯拉是一个高科技公司的?你可以说特斯拉是卖设计方案,卖设计理念的方案整合商,但非要说高科技又怎么说服大众呢!

比亚迪就因为是国产被喷的体无完肤,我实在不明白

只是反感搞营销的被追捧,做实事的被冷落这一事件,想到这舆论环境,我看到都害怕,科研人员不跑才怪了!本身也是一名工业党,且骨头较硬,膝盖不好跪不下,我只是针对组装厂营销成高科技企业这回事进行论证,不针对产品,特斯拉产品力还是可以的,个人精神上支持国产,行动上还是支持产品和售后这些的(我又不是有钱人),不盲目打爱国牌,理解万岁,理解万岁

写这篇文章的终结多少有点情绪,但是论证内容是在网上整合的,有错误可以纠正

user avatar

从销量来看,比亚迪已经把特斯拉远远的甩开了。

最近网上都在说比亚迪销量都在国内,国外销量不大。特斯拉却在全球卖。

评判销量只需看全球总销量,说别的没意义。真要深入一下做对比,一个在全球市场面向四五十亿消费者的品牌,卖不过一个面向十几亿消费者的品牌,后者销量是前者的将近一倍,而且后者产能严重不足,DM-i积压的订单有20万,提车等待时间平均在3个月以上。这说明什么?消费者已经用钱包投票给出答案了。

比亚迪和特斯拉的基本盘不同。比亚迪的基本盘是国内,特斯拉的基本盘是美国、欧洲、日韩等几个发达西方国家,以及中国。销量分布自然不同。

除了比销量,还要看车型分布。

特斯拉主力车型是model 3和model y。还有model s和model x。

比亚迪的主力车型是,DM-i全系插电混动,王朝系列纯电动,以及海洋网的几款车型。除此之外,还有电动大巴、电动重卡、轻卡、叉车等商用车型。

这些都是当下的两者对此,哪个更厉害,自己评判。

再看看未来的趋势。只看明年的就好。

比亚迪e3.0平台干货不少,海豚作为首发车型,一款低端车型,小试牛刀却表现强劲。后续正在规划的几款车型,各个参数都非常亮眼。比亚迪当下热卖的几款主力纯电车型,和明年规划的几款新车型比,黯然失色,新车型有着非常明显的整体提升。

特斯拉的主要动作有两个,一个是4680电芯以及CTC成组方案,不过明年能否量产还没有确切的消息。具体参数也没有相关的消息。另一个是低端车型model 2,目前也没有确切的消息什么时候量产。

明年比亚迪的纯电车型完成换代,DM-i车系和e3.0平台的车系完成产品线布局,会进一步拉大两者的差距。

比亚迪在未来3年,是毫无悬念的新能源汽车的绝对王者。


比亚迪的车型均价已经高于大众。销量主力车型有秦plus(dm-i和ev),宋plus(dm-i和ev),汉(dm和ev),唐(dm-i和ev),海豚,元EV等。商用车的一些电动大巴、电动重卡等,价格更贵,K9卖到海外折合人民币大约400万。价格从8万到400万均有分布。

此外,更有意思的事,比亚迪还公布了其旗下的车型均价。从中可知,比亚迪王朝系列车型的产品均价达到13.3万元,同比提升1.4万元,高出其他中国品牌车型2.8万元。
而新能源产品均价达到19.8万元,同比提升2.7万元,高出其他中国品牌车型5.6万元。
对比合资品牌来看,比亚迪当前的车型均价也处于中上游水平,如今的比亚迪,也早已不再是消费者眼中的国产低端品牌。
横向对比来看,走量的王朝车型,平均售价已经突破了13万元,在国产自主品牌阵营中,这样的价格水平,也已是第一梯队品牌。

特斯拉销量最大的均是model 3和model y的标准版,价格分别是25.5万和27.6万。

俩品牌的车型平均价格差距并不大。车型布局、车型销量,比亚迪均已超越特斯拉。


评论区挺热闹。那就再深入分析一下,说说产业层面。

比亚迪有19个事业部,业务囊括了产业上游的相关矿石资源布局,中游的电池制造、电机制造、芯片制造等产业供应链布局,下游的整车业务、电子代工等。

深圳比亚迪(包括宝龙、葵涌、坪山)有19个事业部,各个事业部职能如下:
第一事业部: 镍电池、新材料电池、手机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及其它IT产品的研发、生产与组装。
第二事业部: 锂粒子充电电池,主要应用于手机、无绳电话、笔记本、数码产品等领域。
第三事业部:以各类IT终端设备结构件的研发、设计、制造为主,主要担任着精密机构件、输入模组、金属模组、精密模具等业务。
第四事业部: LCD,触摸屏,背光及模切三大工厂。
第五事业部:主要从事手机、数据卡、平板电脑等产品的研发,凭借强大的零部件垂直整合能力成为世界领先的ODM供应商。
第六事业部:主要承担着公司集成电路及功率器件的开发、整合性晶圆制造服务的生产任务。
第七事业部:广电业务部门。
第八事业部:专注于电脑产品ODM的研发设计与生产。
第九事业部:SMT部门,整机产品的组装、测试、彩包、售后维修等。
第十事业部:手机应用软件和整机方案设计业务。
第十一事业部:主要承担着公司各车型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和油箱产品的生产任务。
第十二事业部:比亚迪汽车模具中心,承担着公司全部新车型模、检具、夹具的设计及制造任务。
第十三事业部:负责生产比亚迪汽车各车型的所有注塑配件(内外饰件)、汽车灯饰的各种产品,并负责产品的后续组装任务。
第十四事业部:主要负责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研究开发与生产。
第十五事业部:主要负责产品划分为车载电子、车身电子、安全电子三大类,包括多媒体、空调、气囊、整车线束、开关、整车仪表、配电盒、GPS、倒车雷达、防盗系统、智能钥匙系统、整车音响系统等数百种汽车电子产品。
第十六事业部:设计车身零件、底盘悬挂等部门。
第十七事业部:发动机研发、制造中心。
第十八事业部:目前主要经营的产品有橡胶、塑胶、涂料等相关产品。
第十九事业部:主要从事客车整车、客车专用底盘的研发、制造。

比亚迪于2019年成立了5家弗迪公司,把相关业务独立出去,独立后将对外开放供应各项技术和产品。

弗迪电池有限公司
于2019年5月5日注册完成,其前身是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早在1998年就已成立。该公司在电池领域具备100%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产品覆盖消费类3C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梯次利用等领域;在新材料、新技术研究领域,已完成众多项科研成果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领域涉及IT、汽车、新能源、轻轨交通等。
弗迪视觉有限公司
专注于车用照明及信号系统相关产品,特别是LED——新一代半导体车用照明产品的研发与制造,现已开发50余款车型共计600余款车灯及后视镜,被誉为“中国灯厂”。
弗迪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十六年汽车电子和底盘研发、生产、销售经验,突破和掌握了大量的汽车电子及底盘技术,拥有十大产品线,涵盖乘用车、商用车、轨道交通三大领域,为比亚迪量产车型供应产品总成多达170余种。
弗迪动力有限公司
自2003年起开始汽车动力零部件研发,致力于汽车动力总成及新能源汽车整体解决方案开发,主业务是汽车动力总成。
弗迪模具有限公司
拥有近20年模具研发、制造的历史与技术经验,拥有一支强大的工程师团队,世界一流的数控加工设备及专业的汽车白车身及零部件焊接生产线,连续多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刀片电池在磷酸铁锂领域,已经独步全球,能量密度遥遥领先,成本优势也十分突出。

在发动机制造,也有了自己的造诣,插电混动专用发动机做到了热效率43%。秦plus dm-i做到10万块人民币价位,工信部油耗3.8L,零百加速7秒级别。在这个价位,无论什么类型、什么品牌,均无对手。

扁线绕组油冷电机,也已经下放到了10万级别的车型。

e3.0平台的宽温域热泵空调、8合1电控、冷媒直冷等技术,领先优势已经非常明显。

无论是从产业链的布局广度以及深度,还是整车的成本控制,亦或是技术的更迭频率,比亚迪均走在了行业前列。

特斯拉造车,是采购自各个供应商,然后在自己的生产线上完成组装。

这两家车企具体有什么区别,大家自行判断。比亚迪是不是很像丰田,特斯拉是不是很像小米?

所以,大家毋庸置疑,未来3~5年,比亚迪会有一个非常夸张的体量增长,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