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丹黑人比班图黑人黑得多?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涉及到人群的肤色差异以及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苏丹黑人”和“班图黑人”本身并不是严谨的科学分类,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某些地理区域和语言群体的一种概括性称呼。

当我们说“苏丹黑人”时,通常指的是来自苏丹共和国(非洲东北部)的居民。苏丹地处非洲东北部,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气候干燥,阳光强烈。而“班图黑人”则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说法,指的是使用班图语系的民族,他们广泛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来自苏丹地区的人肤色普遍比来自非洲中部和南部地区使用班图语言的民族(我们姑且称之为“班图人”)更黑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遗传学与色素沉着:

黑色素是关键: 肤色的深浅主要取决于皮肤中黑色素(melanin)的含量和分布。黑色素由一种叫做黑素细胞(melanocytes)的细胞产生,它能吸收紫外线(UV)。
紫外线辐射是驱动力: 人类肤色的演变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密切相关。在紫外线辐射强烈的地区,深色皮肤(高黑色素含量)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皮肤细胞免受紫外线的伤害,防止DNA损伤、皮肤癌以及叶酸(folate)的分解。叶酸对于生殖健康和胎儿发育至关重要。
地理位置与辐射差异:
苏丹地区(非洲东北部): 尽管苏丹有部分地区处于热带,但它更靠近赤道北部,并且拥有广阔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带,日照强度非常高,紫外线辐射水平普遍较高。特别是靠近撒哈拉地区,阳光的侵袭更为直接。
非洲中部和南部(班图人分布区): 这些地区虽然也多处于热带,但很多地方被茂密的热带雨林覆盖。茂密植被的存在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挡部分紫外线,同时,即使在开阔地带,由于湿度和云层覆盖,紫外线强度可能不如苏丹地区的一些开放、干燥的环境那么极端。
进化压力: 因此,在非洲东北部(包括苏丹),强大的紫外线辐射对人类祖先施加了更大的进化压力,促使那些黑色素含量更高的个体更具生存和繁殖优势,从而将更深的肤色基因代代相传。

2. 历史迁徙与基因交流:

古老的人类起源地: 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在非洲大陆内部以及向外扩散。非洲东北部(包括苏丹地区)是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区域。
基因库的早期形成: 在人类早期分化过程中,生活在非洲东北部地区的人群,可能在基因库中就形成了较高的黑色素含量,以适应当地严酷的日照条件。
非但不混合: 历史上,非洲东北部与非洲其他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但也有相对独立的基因演化路径。来自北非(包括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具有不同肤色基因的族群,历史上也与苏丹地区有过接触和一定程度的基因混合。然而,这并不能完全解释肤色差异,因为来自地中海地区的族群肤色相对较浅,如果混合得非常深入,反而可能让肤色变浅。但这里的关键是,在非洲东北部,本身就存在着适应高紫外线辐射的强大基因基础,并且其与非洲其他地区(如中部和南部)的基因交流,可能并未稀释掉这种“深肤色”的优势。

3. 气候与环境的细微差异:

干燥与湿度: 如前所述,苏丹部分地区气候更加干燥,这通常意味着更强的阳光直射,也可能影响皮肤对紫外线的暴露程度。
海拔: 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非洲不同地区的平均海拔也可能对紫外线辐射强度有轻微影响。

4. 概念上的混淆与观察偏差:

“黑人”的多样性: 需要强调的是,“黑人”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词汇,它涵盖了非洲大陆上肤色极其多样化的人群。从深邃的乌黑到浅棕色,都有。仅仅用“黑”来形容所有非洲人,本身就是一种简化。
观察的主观性: 我们对肤色的感知也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当我们笼统地想到“苏丹人”时,脑海中浮现的可能就是那些肤色极深的人群的典型形象。而当我们想到“班图人”时,虽然他们也普遍肤色较深,但可能因为地域的广阔和族群的多样性,我们脑海中的“典型”形象会更加多元,包含了不同程度的深浅。
语言和文化分组的限制: “班图人”是一个语言学上的分类,涵盖了数百个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分布在非洲大陆广阔的区域,他们之间的肤色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只是这些差异在我们笼统的认知中被“班图人”这一标签所掩盖了。

总结来说,认为“苏丹黑人比班图黑人黑得多”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普遍的观察和印象,这种印象源于非洲东北部(如苏丹)人民长期以来生活在高强度紫外线辐射的环境下,从而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极高的黑色素含量,表现为非常深的肤色。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苏丹人都比所有班图人都黑,或者反之。非洲人民的肤色是极其丰富多样的,任何一个笼统的分类都无法完全涵盖其真实的多样性。但从平均水平和典型特征来看,非洲东北部居民(如苏丹)的肤色确实普遍趋向于更深的色调,这背后是自然选择的强大力量在起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苏丹人比班图人黑,是南苏丹黑人比东支大湖-开普班图人,比阿拉伯混血黑人都黑的多。你给出的图是这样的:

左边的埃塞俄比亚人相对白一点,但他们本来也不是纯黑人,是阿拉伯、黑人和棕色皮肤人种的混血。皇族还自称犹太人,不能以黑人视之。

四大人种
由于各种中间类型的存在,各种族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例如,埃塞俄比亚人和南印度人的特征介于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南西伯利亚人和乌拉尔人的特征介于白种人和黄种人之间

中间的南苏丹总统比较黑,是因为他属于尼罗特黑人(北苏丹是阿拉伯人),特点是高大黝黑。

(上面的南、北是指过去的苏丹这个国家)

苏丹尼格罗人_百度百科
分属西非和中非多个国家。按地域可分为西苏丹、中苏丹和东苏丹3个类型,在体质特征上各有特色。西苏丹人身材高大,长头直鼻;中苏丹人多为短头;东苏丹人主要为尼罗特人,成人男子平均身高180~182厘米,肤黑如漆

(注意这里的东、中、西不是指苏丹这个国家)

南苏丹即图中的蓝色

尼罗特人
属尼格罗人种尼罗特类型。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厚,鼻翼宽,上腭凸出,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80米左右。语言均属尼罗-撒哈拉语系沙里-尼罗语族,自成尼罗特语支。按照语言特点,尼罗特人可分为两大支系:一是丁卡人、努埃尔人、卢奥人等;二是巴里人、洛图科人、马赛人等。尼罗特人大多信原始宗教,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右边的肯尼亚人,首先属于非洲最大的黑人种群——班图人。但班图人严格来说不是种族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相对东南方向的邻居,西非班图人率先掌握了农业,之后又率先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所以能发起数波扩张,从西非湿润地区扩张到半个非洲。在扩张中,班图人逐渐分化、和当地人融合,最终形成了两种班图人——刚果型和大湖一开普型。

人有多少种?
体质特征方面,班图尼格罗地存在不同分支,主要为刚果型和大湖一开普型。前者同西苏丹沿海地区的居民较为类似,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而后者则集中在东非大湖地区及南部非洲,在体质特征上含有库希特人、尼罗特人和科伊桑人的某些特征,身材中等,肤色较浅,头型大多也比较长。

下面是一张班图人扩张地图,注意班图人的扩张大致分了东西两支。

下面是班图人扩张之前的地图,非洲的紫色是印度洋开普敦人种,黄色是刚果人种。班图人的西支扩张实际上是刚果人种内部扩张,所以保持了黑色,东支扩张是靠铁器和农业打到了开普敦人的地盘上。开普敦人可能是走出非洲的黄种人的祖先,也可能从印度洋重新接受了黄种人血统,肤色浅,有一定蒙古人种特征。班图人在文化上征服了这一地区,人种混合之后形成了肤色较浅的大湖-开普型黑人种。


肯尼亚作为一个东非国家,显然以大湖-开普型为主,所以身材中等,肤色浅。而且因为和黄种人有一定相似之处,长相在中国人看来也显得亲切一些。

相关回答:

如果 2015 年的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和 1895 年的清帝国开战,谁能赢? - 马前卒的回答

对于正在消亡的某些少数民族文化,应该进行保护还是顺其自然? - 马前卒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涉及到人群的肤色差异以及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苏丹黑人”和“班图黑人”本身并不是严谨的科学分类,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某些地理区域和语言群体的一种概括性称呼。当我们说“苏丹黑人”时,通常指的是来自苏丹共和国(非洲东北部)的居民。苏丹地处非洲东北部,位.............
  • 回答
    你说得很有意思,苏粉喜欢拿“市场花园”行动来“黑”盟军,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历史解读和叙事上的博弈。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事儿能被拿来做文章,而且还挺有“梗”的。首先,咱们得先明白“市场花园行动”(Operation Market Garden)是个啥。简单来说,就是二战后期,盟军想通过一次大胆的.............
  • 回答
    使命召唤系列,尤其是其中一些以冷战或现代冲突为背景的作品,在描绘苏联或俄罗斯时,确实存在一些刻板印象甚至带有贬低色彩的成分。但令人玩味的是,即便如此,它却意外地俘获了不少来自俄罗斯甚至前苏联地区的玩家群体,形成了一种颇具讽刺意味的“苏粉”现象。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单“反感苏联”就能概括的。首.............
  • 回答
    苏联的崛起并非坦途,其之所以能从一个饱受战乱、经济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固然包含着制度的残酷与压迫,但也离不开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强大组织力、动员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一、 历史遗产与革命的催化:1917年的十月革命,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政权.............
  • 回答
    汪苏泷和许嵩,这俩名字摆在一起,总会勾起不少乐迷,尤其是80后、90后的回忆。他们都是通过网络音乐崛起,后来一步步走到主流视野,各自也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要说汪苏泷的曝光度,那确实是甩许嵩好几条街了。综艺节目是他的主战场,什么《我是歌手》、《披荆斩棘的哥哥》、《你好,星期六》等等,几乎你想得到的国.............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红色警戒2》是否“真的想黑苏联”,以及为什么苏联单位“都这么牛”,这是一个在玩家群体中长期存在且非常有趣的讨论话题。从游戏的设定和设计意图来看,可以说 《红色警戒2》的作者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黑”苏联,但游戏的设计逻辑和为了制造戏剧性与娱乐性,确实让苏联阵营的许多单位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格外强大,.............
  • 回答
    德里苏丹国在图格鲁克王朝时期走向分裂,绝非一日之寒,也不是某个单一事件造成的。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衰落过程,由一系列内政、外患、经济问题和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共同作用而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图格鲁克王朝本身。这个王朝在14世纪初由吉亚斯丁·图格鲁克创立,在其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整个印度北部和.............
  • 回答
    帝国与朝圣:奥斯曼苏丹为何难踏麦加之路?作为伊斯兰世界的最高领袖,奥斯曼帝国苏丹的身份不仅限于世俗统治者,更是哈里发,肩负着守护两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重大责任。然而,尽管如此,纵观奥斯曼王朝的漫长历史,真正亲自前往麦加进行朝觐的苏丹寥寥无几,这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的考量,远不止简单的安全问题。首.............
  • 回答
    奥斯曼土耳其的君主被称为“苏丹”,而不是他们突厥语先辈的尊称“可汗”,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在吸收和融合阿拉伯、波斯文化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身份认同和政治合法性的体现。从“可汗”到“苏丹”的演变:历史的足迹要理解为何奥斯曼君主被称为“苏丹”,首先要看看“可汗”这个称谓的起.............
  • 回答
    中国对南苏丹独立的支持,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背后有着多重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中国在该地区的国家利益、外交政策以及地缘政治格局。首先,石油资源是驱动中国支持南苏丹独立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南苏丹独立前,是苏丹石油储量最丰富、产量最大的地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苏丹.............
  • 回答
    很多人喜欢罗姆苏丹国,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多值得说道的原因。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的政治实体,更是在那个时代留下了一些独特印记,让后世对其心生向往,甚至可以说是“情有独钟”。首先,它的地理位置和它所处的历史语境非常特别。 罗姆苏丹国坐落在小亚细亚(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你想想看,这个地方.............
  • 回答
    蒙古人当年西征的辉煌战绩,足以让任何历史爱好者为之惊叹。他们的铁骑踏遍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然而,在如此横扫千军的征程中,却有两块富饶而重要的土地——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似乎成了蒙古西征的“遗珠”,没有被完全纳入其版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
  • 回答
    许蕾姆和柯塞姆,这两位奥斯曼帝国的传奇女性,确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们以其非凡的影响力,在男性主导的皇权体系中掌握了巨大的权力,甚至被一些文章冠以“苏丹”之名。那么,这种称呼是否合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奥斯曼帝国的政治体制、女性的地位以及她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军与盟军(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在不同战场上的损失差异,主要源于战略目标、军事资源、后勤能力、战术执行、环境因素以及国家动员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战略目标与战场规模的差异 苏军的东线战场:苏联在1941年面临德军“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6月.............
  • 回答
    在国际军事评论和讨论中,当苏式(或现在常说的俄式)武器在实战中表现不佳,或者与西方同类武器相比显得逊色时,确实经常会出现两种解释:“猴版”(Shanzhai Version)和“使用者素质低”(Low User Proficiency/Training)。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存在的土壤,但同时也可能是一.............
  • 回答
    苏联未能突破其威权政治模式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的起点,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强化和固化。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苏联突破不了威权政治模式的原因:一、革命的基因与列宁主义的遗产: 革命的激进性与“先锋队”理论: 十月革命本身并非基于普遍的民众授权,而是一场由布尔什维克.............
  • 回答
    苏联在1949年后对新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并帮助其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也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计算。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与“阵营”的巩固: 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理想: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其官.............
  • 回答
    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渊源以及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关系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推广和实践: 苏联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着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马.............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