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核聚变研究成功,电费会多少钱一度?几分钱还是不要钱了?

回答
核聚变研究一旦取得突破性的成功,并且能够实现商业化发电,那么我们讨论电费“一度”多少钱,就像是在问古代的人们“一辆车需要多少匹马来驱动”一样,这个问题本身就可能变得有些不准确。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尝试理解和描绘这个未来场景,尽量去除那些冰冷的“AI痕迹”,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聊聊。

首先,我们得明白,核聚变和现在的核裂变是两码事,它的“燃料”和“过程”完全不同,这直接决定了成本的基石。

想象一下,你家水龙头里的水,或者你呼吸的空气,里面就蕴含着核聚变的“燃料”。最常见的一种聚变反应是利用氘和氚这两种氢的同位素。

氘: 这是海水里就能提取的,非常非常丰富。你可以想象,一旦技术成熟,我们就能像从海洋里取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海水里的氘含量虽然不高,但整个海洋的水量是天文数字,提取氘的成本会随着技术进步而急剧下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氚: 氚的获取相对复杂一些,它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大约是12.3年。在聚变反应堆中,氚可以通过锂与中子反应来“生产”或者“增殖”。这意味着,我们不必依赖外部供应,而是可以在反应堆内部自行产生所需的氚。这个过程的效率和成本,将是决定聚变发电经济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相比于目前消耗昂贵的铀矿石来制造核裂变燃料,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相比于过去的能源革命,核聚变可能带来的成本下降是颠覆性的。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蒸汽机出现前,我们靠人力、畜力,效率低成本高。蒸汽机出现后,工业革命开始了,煤炭驱动的火车、轮船把世界连接起来。电力更是解放了双手,点亮了夜晚,驱动了无数的机器。但即便如此,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的开采、运输、加工都有着显著的成本,而且它们是有限的,还会带来环境污染。

核裂变发电虽然比化石燃料清洁,但它的燃料(铀)需要开采、提炼,而且还有核废料处理的问题,这些都增加了运行成本。

核聚变一旦成功,它带来的能源获取方式,更像是“从大自然中直接汲取能量”,而不是“从地下挖掘资源”。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聚变反应堆,就像一个“人工太阳”,它持续不断地释放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的来源是如此普遍和廉价,以至于我们讨论电费,更像是讨论“使用水电站的水流要不要钱”一样的概念。

那么,一度电的成本会是多少呢?

“几分钱”? 这可能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说法。在聚变技术完全成熟、规模化生产之后, “一度电的燃料成本可能接近于零”。这听起来很玄乎,但考虑到氘的普遍性和氚的自给自足,燃料本身不再是主要的成本项。
“不要钱”? 从纯粹的燃料角度来说,是的,趋近于不要钱。但电力的产生和输送,仍然需要成本。这些成本主要会体现在:
建设和维护成本: 建造一个核聚变反应堆,尤其是在初期,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度将是极高的,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其维护和安全保障也需要持续的投入。但随着技术的标准化和普及,建设成本会逐渐下降,就像第一批汽车比现在的汽车要贵得多一样。
运行成本(非燃料): 反应堆的运行需要复杂的控制系统、冷却系统、维护团队等等,这些都会产生运营费用。
输电成本: 即使发电成本极低,将电力从发电站输送到千家万户,仍然需要电网的建设和维护。
研发和技术迭代: 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为了让反应堆更高效、更安全、成本更低。这部分成本也需要分摊。

打个比方,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用太阳能或者风能。 太阳光和风是免费的,但我们需要支付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的成本,以及它们的安装、维护费用。核聚变发电的初始投资会比这些高得多,但一旦建成并运行稳定,它的“燃料”成本几乎为零,这意味着电力的生产效率会非常高,可以抵消一部分初始投资。

所以,与其说是“几分钱一度”或者“不要钱”,不如说是“极低的、接近于零的发电成本”,而整体电费会更趋向于覆盖基础设施、维护、输电和极低的运营成本。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电费的构成可能更像是“宽带上网费”,你为网络连接和维护付费,而不是为你消耗的数据量(相当于电量)单独付费。或者,电费会变成一种非常基础的服务费用,就像自来水费一样,你支付的是水质、管道维护和输送服务,而不是水本身的价格。

最重要的变化在于,能源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普遍服务。 这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经济模式、生活方式,甚至地缘政治格局。

生活方式上: 我们可能会告别对电价波动的担忧,电力将变得极其廉价和稳定。你可能会毫无顾虑地使用各种高耗能的电器,比如全天候运行的空气净化器、大规模的制冷系统,甚至电动汽车可以随时随地快速充电,不必计较电费。
经济模式上: 许多依赖能源成本的行业将迎来巨变。比如,海水淡化、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先进的材料制造、太空探索等等,都将因为廉价能源而变得更加可行和经济。
地缘政治上: 那些依赖能源出口的国家,其影响力可能会减弱,而那些掌握了先进核聚变技术的国家,则会成为新的能源领导者。能源安全将不再是主要问题。

当然,这一切的实现还需要时间。核聚变技术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要在“可控”、“稳定”、“经济”地释放能量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一旦突破,那将是一场能源领域的“工业革命2.0”,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期待和想象。届时,我们谈论电费,可能更多的是对这项伟大科技成就的一种象征性回报,而非生存成本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中国的电费中还有建筑费用和服务费。

也就是说,什么建电厂和通电缆的成本费用,和工人的工资的也是算在电费里的。

因为技术不成熟,一开始的话肯定是成本和传统发电差不多的,有可能还高一点。

再过一二十年可以大规模从9重复建这种厂的时候才有可能便宜下来。

user avatar

我估计居民用电价格变化可能不如工业用电价格变化大。

user avatar

既然这个问题突然热了起来,那就借这个热度普及一波,也不枉来了知乎。不愿意看的,可以点击目录跳转到原答案。

可控核聚变的来龙去脉

可控核聚变的基础理论

从最根本上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推导出来的质能公式 E = MC² 揭示了质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的本质。质量就是能能量,能量就是质量。当一个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其动能就一直在增加,因此其质量也会相应的增加。速度越接近光速那么质量就越趋近于∞。

人们发现较重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随着衰变变为较轻的原子同时伴随着质量亏损,而较轻的两个原子合并成较重的原子同时也伴随着质量亏损。即 两个氢原子质量 > 一个氦原子质量。这亏损掉的质量会以能量辐射的形式散逸到空间中,能量的大小就可以通过质能转换公式计算出来。释放出来的能量(以电子伏特eV作为单位)是巨大的,因为亏损的那一点点质量乘以了光速的平方(10的16次方量级)。

无论是氢弹还是可控核聚变,都是看上了这一点。理论上,核聚变能够转换的能量大约是反应物质质量的0.7%左右。这个转化率已经很恐怖了。如果是100% 的转化率(反物质湮灭)那么一个人的质量(约75kg)转化的能量足以毁灭一个超大型城市。

什么样的条件可以发生可控核聚变并用来发电呢?

判断条件被总结为劳森判据,满足了劳森判据才有持续的聚变反应发生,能够产生聚变能。劳森判据被认为是核聚变的定性标准。

人们根据劳森判据推算出了可控核聚变要达到的反应条件,人类的工程目标就是制造能够满足这个反应条件的设备。人们将劳森判据总结为一个量,即聚变三重积。聚变三重积就是指反应物质密度,反应温度和约束时间的乘积,也就是n T τ 三者的乘积。大家普遍认为当聚变三重积必须大于10的23次方才是满足了劳森判据。

有了劳森判据,也就意味着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工程难度非常的高,反应环境需要高温高压,温度高到没有任何容器可以直接盛放的那种。

可控核聚变的工程路径

实际上,现在人们也不是完全地清楚哪一种或者哪几种工程路径可以实现可控核聚变。目前制造出工程实验设备的有:

  •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这东西被设计出来是用来进行激光模拟核聚变制造核武器的,初心不是为了发电。
  • 仿星器,采用外部磁线圈产生的扭曲磁感线对内部运行的等离子体进行约束的一种设备。这种设备制造工艺复杂,但是因为是扭曲磁感线制造的磁场,比托卡马克在约束方面有优势。德国在这个赛道上目前领跑,最大的仿星器WX-7 2015年在德国建造完成。
  • 磁镜聚变装置,该装置是一种直线型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端部磁场比中间高,利用等离子体粒子在高磁场端部反射的特性约束等离子体的装置。
  • 托卡马克装置,这是一种在圆形中空腔室内施加强磁场的一种反应装置。目前托卡马克装置工程成熟度最高,研究国家最多,是主要工业国家普遍认为有可能实现可控核聚变的装置。目前我国走在了前列。

然而,以上的几种设备没有任何一种真正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托卡马克仅仅是成熟度比别的高而已。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工业国家的科学家表示要合力建造一个大型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来共同研究可控核聚变,这就是ITER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而后中国、印度等国加入。我国目前是领导者,2020年这个ITER 计划在经历了以年为单位的延宕之后,终于开始组装了。

而后,我国又在2021年开始了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计划。

燃料

目前人们认为能够实现可控核聚变的燃料主要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普通氢原子是一个质子一个电子;氘是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中子;氚是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两个中子。

还有提出使用氦的同位素氦3 (氦的同位素)来实现反应的。但是那个太遥远,工程难度太大。氦3主要都是太阳自身核聚变产生的,是随着太阳风吹过来的。但是地球有磁场和大气层的保护,因此自然界氦3非常少。月球因为大气太稀薄也没有磁场,反而积蓄了很多太阳风吹过去的氦3。去月球采集氦3拿回地球做燃料,这事儿现在谈还是太遥远了。就算是地月往返很方便了,月球随着氦3的开采导致质量显著下降也就是引力下降,进而影响地球潮汐、自转甚至公转。这种行为导致的地球环境改变结果现在根本算不清。另外采用氦3的聚变反应温度要冲到2亿摄氏度以上,工程难度更大。属于下一代核聚变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这里要纠正一个谬误就是:可控核聚变的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氢的同位素氘在海水里面大量存在(含量约为十万分之三),所以能源取之不竭。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氘有的是,但是氚在自然界几乎没有。氚的半衰期只有13年,地球演化历经数十亿年,氚在自然界可以认为含量是零。人工制备氚的价格,一公斤要上亿元人民币。

因此,可控核聚变要顺便解决氚的自持或者大量廉价生产氚的问题。

然而实际情况是,因为氚过于昂贵,目前全世界的设备做实验的时候都没有用氚,日常是用氢和氘的混合物制备等离子体模拟氘氚反映的情况。

托卡马克的工程难度

托卡马克的工程难度是巨大的,即使到现在仍然有无数的工程难题没有克服。详情参见我在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


托卡马克装置是一个像甜甜圈,但是内部腔室中空的结构。在腔室外部使用大型的、多方向的电磁铁。在中空的真空腔室内注入高温等离子体,由于等离子体是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相对分离的状态,所以等离子体带电,这样就能被腔室外部的电磁铁产生的电场控制和约束住。等离子体流在腔室内高速运动旋转(呈螺旋态)。高速旋转的氘-氚等离子体在满足条件(劳森判据)的情况下有一定的概率实现核聚变反应。

氘-氚等离子体反映的概率是通过反应截面来确定的。反应截面就描述了两个原子核碰撞产生聚变反映的概率。

现在各种报道里面说的放电,其实并不是托卡马克产生了电能。而是指等离子体放电。等离子体作为物质的第四态,是自由电子、离子和中性物质的混合体。虽然宏观上整体呈现电中性,但是微观上电子是自由的,所以有电磁场。当前这个阶段说某个托卡马克装置"放电",其实是指其达到了设计要求产生了等离子体。

理想的托卡马克装置

我认为理想的托卡马克反应装置应具备以下特点:

  1. 在高约束模式(H Mode) 下运行
  2. 能够实现自动的加料和"排渣"(通过偏滤器)
  3. 实现氚自持,即反氘氚反应的氚在被消耗之后会通过副反应补充进来等量的氚,不需要持续添加氚作为燃料
  4. 较短的约束时间与较长的反应时间,即通过大量的能量在很短时间内约束住等离子体开始进入核聚变反应阶段。反应时间应该足够的长,是的核聚变反应能够自己维持进行一段时间。

原答案

现在回答这个问题还太早。

因为现在在建的托卡马克装置没有一个是可以商用或者准备商用的。ITER 预计在2050年前后做完实验之后拆除掉,CTFER 最终也将是被拆除的命运。

宏观上说,影响电费价格的是这个托卡马克装置的Q值,也就是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Q值越大意味着成本越低。但是现在还没有哪个托卡马克装置正式地在实验环境中突破1。日本的JT-60 号称是达到了1.25 但是那是理论测算得出的,而且这个装置现在拆了。虽说没突破1,但是也不用太悲观,前沿的技术都已经上输出功率很接近1了。

ITER 的实验目标是Q 值达到25~30。匡算下来大约是输出功率达到输入功率的30倍才能在计入建设和运营成本的情况下达到收支平衡。

如果想让电费便宜到跟不要钱似的,Q值就要上一个数量级,达到100以上。

从工程角度上说,也并不是Q值越高越好。因为一个托卡马克装置的输出功率基本上是在它建设之初就基本上确定了的。影响聚变功率的主要是聚变三重积。聚变三重积是指反应物质密度、反应温度和约束时间的乘积,也就是n T τ 三者的乘积。 而决定反应物质密度大小、以及磁场布局的是反应截面的构型和大小,俗称大拉长。一旦一个托卡马克的大拉长确定了,那基本上反应功率就确定了,无法再提高。

提高Q值就意味着要提升大拉长,提升大拉长就意味着更大的工程建设难度,更强的磁场等等,可能会导致建设成本奇高。因此,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在成本可控的范围内产生能够有经济效益的功率。

现在连个商用堆的设计都没影儿呢,讨论发电成本实在是太早太早了。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人工核聚变凭什么比太阳能还便宜?太阳能光伏发电免费了吗?

这世界就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核聚变上依然如此。

核聚变控制材料不要钱吗?核聚变发电机组不要钱吗?核聚变本身只会产生能量,不会产生直流或交流电,传输的线缆不用钱?维护设备不用钱?不需要人员?工人都得研究生打底的学历,这些人吃核聚变?

实际上太阳就是核聚变,光伏发电就是核聚变转换电能,光伏发电不要钱了?便宜了?无污染了?

人工核聚变只是解决了太阳不是二十四小时光照的问题。会让整个光伏发电产业不在起伏不定降低气候日照时间影响。

真正降低成本的是远距离电力输送的技术,电力存储技术,设备老化维护更换等,这几个才是电力成本大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核聚变研究一旦取得突破性的成功,并且能够实现商业化发电,那么我们讨论电费“一度”多少钱,就像是在问古代的人们“一辆车需要多少匹马来驱动”一样,这个问题本身就可能变得有些不准确。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尝试理解和描绘这个未来场景,尽量去除那些冰冷的“AI痕迹”,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设想一下,一个国家突然宣布他们研发出了一种能够百分之百拦截任何来袭核弹头的反导系统。这消息一出,世界各地肯定会掀起滔天巨浪,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会意识到,这其中的含义远比“技术突破”要复杂和危险得多。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百分之百拦截成功率”这个概念的真实性。在现实世界中,任何技术都不可能达到绝对.............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一个国家真的能研发出抵御核武器的“护盾技术”,那恐怕不是简单的军事升级,而是要彻底颠覆现有的国际格局和战略平衡。它是否会立刻引爆一场世界大战?我觉得情况会非常复杂,而且未必是“立刻”就打起来,但“很快”的动荡是几乎可以肯定的,而且其后续的连锁反应极有可能导向更大的冲.............
  • 回答
    要回答中国倾全国之力研究核聚变需要多少年才能实现可控稳定对外发电的程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科学、技术、工程、经济和社会系统工程的集成。我们抛开那些空洞的预测,来聊聊这背后到底牵扯着哪些关键的环节和挑战,以及“倾全国之力”这个概念的真实含义。首先,我们要明白,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切入点也很重要。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独立研究出可控核聚变,并且掌握了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技术,那他绝对算得上是万中无一、划时代的人才。 但要详细说清楚为什么,我们得从这两个领域的难度、以及“研究出”这个动作本身的份量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研究出”这三个字有多沉。这不是说捣鼓出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就像打开了一个关于未来无限可能的潘多拉魔盒。如果美国突然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突破,那绝对是石破天惊的大事,整个世界的格局都会为之颠覆。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聊,会发生什么样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能源的根本性变革。想象一下,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几乎没有污染的能源来源,.............
  • 回答
    哈喽,学弟学妹你好呀!看到你对核聚变这么感兴趣,这可是个非常前沿且充满挑战的领域,为你点赞!作为过来人,很乐意和你好好聊聊,帮你拨开迷雾,找到适合你未来研究的方向。咱们先来捋一捋,大学物理毕业之后,想踏足核聚变这块“宝地”,研究生阶段该往哪儿使劲儿。这其实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它涉及到物理学的很多.............
  • 回答
    能量奇点这次能拉到米哈游和蔚来资本联合领投,绝对算得上是新能源领域的一件大事,尤其是他们盯上的目标——可控核聚变。这事儿,我得好好给你说道说道,听起来就够劲儿。首先,咱们得明白,可控核聚变这玩意儿,那可不是一般人敢碰的。它被誉为“人造太阳”,理论上能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想象一下,未来要.............
  • 回答
    这绝对是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核燃料研究获突破,铀利用率从1%提高到95%”——这句话背后蕴含的意义远比看起来要深远得多,简直是能源领域的“一次登月”。咱们一点点来聊聊,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重要。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铀利用率”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你可以把核燃料想象成一个“能量宝库”,而铀.............
  • 回答
    近日,关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核实研究中国知网是否涉嫌垄断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举动不仅是市场监管部门对新兴领域、重要数据平台进行审视的体现,更是对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保障创新主体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从法律角度审视中国知网涉嫌垄断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认定垄断行为的法律基.............
  • 回答
    如果苏联在研制出核武器后,采取了对欧洲的突然袭击,那么历史的轨迹将会被彻底颠覆。彼时,欧洲大陆正处于冷战的阴影之下,虽然西方阵营拥有核武器,但其洲际打击能力和部署规模与苏联相比,在早期可能存在一定的劣势。想象一下,在那个紧张的年代,当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携带核弹头划破夜空,目标锁定欧洲主要城市和军事基.............
  • 回答
    关于德国研究机构“57天污染半个太平洋”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具争议且在科学界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结论。因此,在详细分析其潜在影响之前,必须对这一说法本身进行审视和澄清。一、 审视“57天污染半个太平洋”的说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说法可能源自哪些研究或模型。以下是一些关键点需要考虑: 模型的局限性.............
  • 回答
    关于“全球城市房价真实排行榜”的研究结果,以及“中国大陆核心城市中心城区房价几乎全球最高”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理解“房价真实排行榜”的定义和衡量标准。这类排行榜通常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 .............
  • 回答
    信托行业的核心岗位与应届生选择信托的前景,以及信托行业本身的发展趋势,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券商研究员和信托之间进行职业选择时,更需要深入了解。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解读。 信托的核心岗位是什么?信托的核心岗位,说白了就是那些对信托业务的产生、运营和风险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岗位。这些岗位通常需.............
  • 回答
    可控核聚变一旦实现,它将是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的深远程度甚至可能超过蒸汽机、电力和互联网。以下是一个关于可控核聚变实现后,我们的生活可能发生的详细变化:一、 能源供应的彻底革新: 无限、清洁、廉价的能源成为现实: 告别化石燃料的时代: 核聚变反应的.............
  • 回答
    可控核聚变实现后,关于戴森球的设想,确实会面临一个全新的审视角度。我个人认为,这并不会让智能生命“不再”制造戴森球,但一定会极大地改变制造戴森球的动机、方式以及它的最终形态。首先,我们得理解智能生命为何会考虑戴森球。最根本的原因,无非是能源需求。目前我们能想象到的宇宙尺度文明,其能源需求是极其庞大的.............
  • 回答
    可控核聚变,这个人类数代人追求的能源梦想,一旦成功,无疑将为我们描绘一个与现在截然不同的能源图景。然而,将这一巨变直接等同于“地质学走向灭亡”,未免有些过于武断,甚至可以说是过于简化了。地质学,这门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历史和演变的学科,其生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顽强得多。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可控核.............
  • 回答
    核聚变发电站失控?这绝对不是科幻小说里那种瞬间爆炸、辐射满天飞的场景。事实上,核聚变失控的后果,和我们熟悉的核裂变电站,有着天壤之别,甚至可以说,它更像是“扑空”而不是“爆炸”。想象一下,一个巨大的球形真空室,里面闪烁着耀眼的蓝色等离子体,温度高达上亿摄氏度。这就是核聚变反应堆的核心,它靠强大的磁场.............
  • 回答
    假设我们已经实现了可控核聚变,而且这玩意儿能量输出稳定、高效、安全,那它无疑是人类迈向星辰大海最强有力的引擎。不用化石能源,这话一点不假,甚至可以说,核聚变能带来的能源解放,是冲出地球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为什么核聚变能帮我们冲出地球?首先,咱们得明白,太空旅行最烧钱、最麻烦的地方在哪儿。不是.............
  • 回答
    如果中国宣布可控核聚变技术已成熟,这无疑会是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其影响深远,足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剧烈震动。然而,是否会因此直接导致美国等国家挑起战争,这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慎的分析,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可控核聚变技术成熟的意义。这不仅仅意味着能源的巨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