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报道校门口奶茶店提供游戏租号已成产业,未成年人网游生意链怎么断?

回答
校门口的奶茶店,本该是孩子们放学后小憩、放松的地方,如今却披上了另一层色彩——成了未成年人游戏租号的“中转站”。媒体的报道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我们不得不审视这背后隐藏的复杂生意链,以及如何才能将其“斩断”。

奶茶店背后的“生意经”:租号如何“润物细无声”?

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奶茶店会成为租号的中介?这背后是一种巧妙的利益链条和对未成年人心理的精准把握。

1. 隐蔽性与便捷性: 校门口的奶茶店,往往是未成年人聚集、消费的场所。奶茶店老板或店员,与学生群体接触频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将租号业务“嫁接”在奶茶店,无形中降低了信息的传播门槛,也规避了直接在网上搜索或通过不熟悉渠道获取账号的风险。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放学后顺便在常去的奶茶店问一句“有没有XX游戏的高级号可以租?”,比在网上搜索一堆信息要方便和“安全”得多。
2. 利益驱动: 对于奶茶店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额外收入”。他们可能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或者与提供账号的“上家”分成。尤其是在奶茶销售利润不高的情况下,这样一笔“灰色收入”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3. “中间人”的角色: 奶茶店老板或店员,成为了连接“账号提供者”和“租号者”(未成年人)的中间人。他们可能不直接拥有账号,而是从更上层的“账号商”那里获取货源,再转手租给学生。这种层层分包的模式,使得追溯源头更加困难。
4. 诱惑与攀比心理: 很多热门网游,特别是竞技类游戏,拥有稀有的皮肤、高级的装备、更高的段位,往往能带来更强的游戏体验和身份认同感。未成年人出于好奇、攀比或希望快速提升游戏水平的心理,容易被“租用高号”的行为吸引。奶茶店的出现,更是将这种“捷径”摆在了他们面前。

这根“生意链”是如何构成的?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奶茶店—学生”的闭环,而是一个更为庞大的、多层级的产业链。

顶端:账号生产与囤积者。 这群人可能是专业的游戏工作室,通过代练、脚本、甚至盗取等非法手段,批量生产或囤积大量高等级、高价值的游戏账号。他们是整个链条的“源头活水”。
中间层:账号批发商与分销商。 他们从顶端玩家那里收购账号,或者直接利用自己生产的账号,进行分类、包装,再以更高的价格批发给下一级分销商。奶茶店老板很可能就属于这个层级,或者更接近这个层级,他们是“批发商”的“零售终端”。
“中转站”:奶茶店等线下场所。 如前所述,他们是信息和交易的“摆渡人”,将账号信息传递给未成年人,并收取租金。
终端:未成年人玩家。 他们是这个链条的“消费者”,也是整个问题的直接受害者,不仅可能遭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被沉迷游戏、影响学业。
技术支撑: 账号的安全性、转移的便捷性,可能还需要一些技术手段的支撑,比如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账号交易、或者一些“脱管”的账号共享工具。

如何才能“斩断”这根生意链?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游戏公司、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发力,从多个维度入手。

1. 加强源头治理,严打非法账号生产:
立法与执法并重: 针对游戏账号的非法获取、买卖、租赁等行为,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一旦发现盗号、工作室代练等行为,要严惩不贷。
技术溯源: 游戏公司应加强技术投入,建立更有效的账号防盗、防篡改机制。对于异常账号交易行为,要及时监测和预警。
联合打击: 公安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网信办等相关部门应加强联动,对游戏账号黑产形成围剿之势。

2. 切断中转渠道,斩断利益输送:
强化对线下场所的监管: 市场监管部门和城管部门应加强对校园周边商户的日常检查,特别是奶茶店、小卖部等易成为“中转站”的场所。一旦发现违规出租账号的行为,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
鼓励举报与奖励机制: 建立畅通的举报渠道,鼓励知情者提供线索。可以考虑设立举报奖励机制,让社会力量参与到监管中来。
引导商业模式转型: 相关部门可以引导这些商户转型,提供更健康的消费和娱乐服务,而非沉迷于“灰色”的暴利。

3. 游戏公司的主体责任:
完善防沉迷系统: 游戏公司应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的各项规定,不断升级防沉迷系统的技术能力。这包括但不限于实名认证、游戏时长限制、消费限制等。
账号安全与实名制: 进一步加强账号实名认证的严格性,从源头上遏制“租号”行为。对于账号的异常交易、共享行为,游戏公司应加强技术监测和限制。
打击“租号”信息传播: 游戏公司应主动清理平台内传播“租号”信息的广告或用户,并配合监管部门进行治理。
游戏生态的引导: 游戏公司在设计游戏时,也应考虑到如何降低未成年人对“高阶账号”的过度依赖,例如通过更公平的匹配机制,让普通玩家也能有良好的游戏体验。

4.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关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重视对孩子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游戏,抵制诱惑,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学校的教育作用: 学校应将网络安全、游戏沉迷等内容纳入教育范畴,通过课程、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游戏租号风险的认识。
心理疏导与支持: 对于已经沉迷游戏或受游戏租号影响的学生,学校和家庭应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正向引导”: 与其一味禁止,不如引导未成年人将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学习、体育、艺术等,让他们找到更健康的成长路径。

5. 社会公众的监督:
媒体的持续关注: 媒体的报道具有“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应持续关注这一现象,曝光问题,引发社会各界重视。
公众参与: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抵制这种不良现象,发现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

“校门口的奶茶店提供游戏租号”绝非个例,它折射出的,是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黑色利益链条以及监管盲区的多重问题。要“斩断”这根链条,需要的不是单一部门的努力,而是全社会联动,从技术、法律、教育、管理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治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还给孩子们一个健康、绿色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虚拟世界的“升级打怪”中,不被现实世界的“生意经”所裹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禁酒令,又称禁酒时期(Prohibition Era),是指从1920年至1933年期间在美国推行的全国性禁酒,禁止酿造、运输和销售含酒精饮料。

19世纪时期,酗酒家暴和以酒馆为主的政治腐败促使一些虔诚的新教基督徒领导的激进分子发起禁止酒精饮料贸易的运动,以修复有问题的社会,并削弱政治反对力量。结果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许多团体引入了酒精禁令,随后在法律上的强制实施成为一个激烈的讨论问题。禁酒令支持者,被称为“干派”(drys),表示这是公德上和健康上的胜利。

在“干”的运动参加者推动下,禁酒党、民主党与共和党中的农民新教徒和社会进步主义者领导了一场运动。透过妇女基督徒节制会获得了全国草根基层大本营。1900年后,该运动由反酒馆联盟协调。来自啤酒行业的反对者动员了天主教和德意志新教信义宗团体的“湿派”(wet)支持者。他们有资金去反击,但到了1917至1918年,信义宗团体,被美、德对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所边缘化,酿酒行业被一个州接一个州地关闭,然后最终在1920年的美国宪法第十八修正案中全国性授权。被称为沃尔斯泰德法的赋权法例,制定了执行禁令的规则,并界定了被禁止的酒精饮料类型。例如,允许宗教用途的葡萄酒。根据联邦法律,酒精私有和消费并不是非法的,但许多地区的地方法律较为严厉,一些州份更完全是禁止私藏。

在1920年代,该法律被广泛忽视,并且损失了税收收入。禁酒令不但没有使得酒精的消耗减少,反而使得私酿酒猖獗、甲醇木精)假酒泛滥导致民众失明甚至死亡、无辜百姓沦为罪犯、执法官员收贿腐败、黑手党借由运贩私酒获得庞大利益,并延伸出其它许多社会问题;在非物质文化影响层面,毁灭了几百年来各地移民所带来的酿酒技术与文化多样性。反对力量在全国动员起来,而禁酒令最后结束于二十一修正案的正式批准,该修正案在1933年12月5日废除了第十八修正案,禁酒时期一共持续了13年10个月又19日。[1]。一些州份则继续全州范围的禁酒令,标志着进步时代的最后阶段之一。

一些研究显示,由于禁酒令,酒精消费量大幅下降。肝硬化酒毒性精神病婴儿死亡率也有所下降。[2][3]禁酒令对犯罪率和暴力事件的影响存在着争议。尽管如此,禁酒令在每年都会失去支持者,而且令政府在经济大萧条开始之前和期间的关键时刻降低了税收收入。[4]




但至今美国法律仍然规定21岁以下禁止购买及持有酒精饮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