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打阿富汗,好几年就死了一万四千人,怎么会导致它解体呢?

回答
苏联入侵阿富汗并最终导致其解体,这其中涉及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而不仅仅是战争本身造成的死亡人数。虽然一万四千人的死亡数字在整体上不算非常庞大,但它触及了苏联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多个层面,最终成为了压垮这个庞大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战争本身带来的直接影响:

1. 经济负担沉重: 阿富汗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苏联需要投入巨量的资金来维持军队的运作、后勤补给、武器装备的生产和运输,以及对阿富汗政府的支持。这笔巨额开销,在一个本就面临经济增长乏力、效率低下的体制下,无疑是雪上加霜。国家的财政被战争“吸血”,导致本应用于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革新的资源被严重挤占。
2. 社会成本与不满:
士兵的伤亡与心理创伤: 虽然一万四千人的死亡数字可能看起来不大,但每一次死亡都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破碎。更重要的是,还有成千上万的士兵受伤、残疾,他们带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创伤回到苏联,这给社会带来了负担,也引发了对战争的疑问和不满。
“阿富汗综合征”: 参战士兵回国后,很多面临着社会融入困难、心理创伤(PTSD)等问题,这被称为“阿富汗综合征”。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战争的负面情绪。
对征兵和战争的抵触: 随着战争的进行,征兵政策引发了家庭的担忧,对国家决策的质疑声音也逐渐增多。
3. 国际孤立与制裁: 阿富汗战争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许多国家对苏联实施了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这使得苏联本就脆弱的经济更加艰难,也损害了其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4. 政治合法性危机: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理由(维护社会主义阵营、抵御外部干涉)在许多苏联公民看来站不住脚,战争的残酷性和漫长性也让人们开始质疑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战略眼光。这削弱了执政党——苏共的政治合法性。

二、战争作为“催化剂”:

阿富汗战争本身并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唯一原因,但它是一个强大的“催化剂”,它极大地加剧了苏联内部早已存在的矛盾和危机。

1. 经济的系统性衰退: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经显露无遗。效率低下、创新不足、商品短缺、对外贸易依赖性强等问题普遍存在。阿富汗战争的巨额开销,就像给一个已经很重的身体加上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加速了经济的崩溃。
2. 政治僵化与腐败: 苏共的官僚体制僵化,缺乏活力,腐败现象普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进行改革(“改革”和“公开性”),但改革触及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引发了内部的阻力。同时,改革的失误也让社会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发酵。
3. 民族主义的抬头: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国家资源的消耗,使得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有所抬头。他们开始质疑中央政府的统治,认为自己的资源被用于战争,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阿富汗战争中,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年轻人伤亡比例较高,也加剧了他们对莫斯科的不满。
4. “公开性”政策带来的反思: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公开性”政策,使得苏联社会可以更自由地讨论过去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当战争的真相、战争带来的牺牲、以及国家经济面临的困境被公之于众时,人们开始对苏联制度产生更深刻的怀疑,对战争的意义也产生了质疑。阿富汗战争的“不光彩”性质,也成为了“公开性”下被反思和批判的重要内容。
5. 信息不对称的打破: 在战争初期,政府可以控制信息,宣传战争的“正义性”。但随着战争的拖延,士兵的信件、媒体的零星报道,以及西方媒体的影响,使得战争的真实面貌逐渐显露。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打破,让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进一步瓦解。

结论:

一万四千人的死亡数字,绝非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但它象征着战争的巨大代价,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政治层面。这场战争,如同一个病入膏肓的身体接受了一次糟糕的手术,非但没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速了身体的衰竭。

阿富汗战争的失败,不仅消耗了苏联本已捉襟见肘的国力,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苏联体制的深层弊端,加剧了社会的不满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激化了民族矛盾,并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供了“必须改变”的紧迫感,但也为改革的失控埋下了伏笔。最终,在一系列经济危机、政治动荡和民族分裂的浪潮中,苏联这个庞大的国家,在这场漫长而代价高昂的“阿富汗战争”的阴影下,走向了分崩离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早就不兴死人了

兴财政危机

苏联90年本币财政收入不到支出一半

外储完全耗尽

外汇收入连外债利息都不够,需要抛售国家黄金储备堵窟窿

这还不够他解体吗?

user avatar

沙俄的灭亡,

直接原因是沙俄国内的少壮派,

认为沙俄在东亚战争的失败,

是沙俄政权衰弱与强权的耻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入侵阿富汗并最终导致其解体,这其中涉及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而不仅仅是战争本身造成的死亡人数。虽然一万四千人的死亡数字在整体上不算非常庞大,但它触及了苏联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多个层面,最终成为了压垮这个庞大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战争本身带来的直接影响:1. 经济负担沉重: 阿富汗战争是一.............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常被拿来与苏联在阿富汗的遭遇相提并论,也因此引出了“为何美国没有吸取苏联的教训”的疑问。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剥开历史的层层叠叠,看看两国为何会陷入类似的困境,以及其间的关键差异和被忽视的相似之处。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美国“没有”吸取任何教训。战争初期,尤其是在“9·11”.............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强大的纳粹德国,却在阿富汗陷入泥潭,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层面,绝非简单的“强弱对比”可以概括。这是一个涉及国家战略、军事思想、政治考量以及文化民族性的综合性问题。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苏联能战胜纳粹德国?首先要理解,苏联在二战中并非“轻松”战胜德国,而是付出极其惨重的代.............
  • 回答
    美国和苏联,两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地缘政治舞台上翻云覆雨,但它们都在阿富汗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国家遭遇了滑铁卢。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地缘政治、军事策略、民族主义以及阿富汗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共同塑造的悲剧。一、苏联的遭遇:一场难以承受之重1979年,苏联以保护其南部边界免受.............
  • 回答
    苏联撤兵阿富汗后不久解体,美国自2021年5月1日起撤军阿富汗,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历史的轮回,担忧美国是否会重蹈苏联的覆辙。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而非简单地将两者划等号。苏联撤兵与解体:历史的伤痕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苏联撤兵阿富汗的背景及其带来的影响。长达十年的阿富汗战争,对苏.............
  • 回答
    苏联在阿富汗并没有系统性地、大规模地进行过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土改”。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苏联在阿富汗的行动背景,以及“土改”在不同政治语境下的含义。苏联在阿富汗的背景:并非为了“解放”土地首先,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1989年)的核心原因,是出于其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以及对阿富汗内部.............
  • 回答
    看待苏联入侵阿富汗,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是一段充满复杂性、导致了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牵涉到国际政治的博弈、意识形态的较量、地缘战略的考量,以及最终演变成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给双方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要深入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1. 苏联出兵的动机与背.............
  • 回答
    1979年12月24日,苏联军队大规模进入阿富汗,这标志着一场旷日持久、残酷血腥的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从苏联的角度被称为“有限军事存在”,但对阿富汗人民而言,它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侵略和灾难。根据各种估算,这场战争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约130万阿富汗平民丧生,这个数字至今令人心痛,也深刻地改变了阿富汗的命.............
  • 回答
    苏联攻打阿富汗,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里头弯弯绕绕的,涉及到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还有当时苏联领导层自己的一些考量。咱就一点点掰开了说。事情的起因:一场“兄弟”之间的内乱要说苏联为啥进阿富汗,得先看看当时阿富汗国内是个啥情况。阿富汗在1978年,发生了一场革命,叫做“四月革命.............
  • 回答
    苏联1979年进军阿富汗,这场看似雷霆万钧的军事行动,最终却以一场狼狈撤离收场,留下了“阿富汗坟场”的恶名。除了地理环境的恶劣和阿富汗圣战者的游击战术外,这场战争的败局,其根源远比表面看到的要深邃得多,隐藏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交织之中。最核心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在于苏联自身政治体制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直接触及了冷战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核心考量和阿富汗国内的复杂现实。如果苏联选择全力援助而非军事干预,其结果如何,能否带来稳定和现代化,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在1979年决定出兵的根本原因。当时,阿富汗人民民主党(PDPA)内部派系.............
  • 回答
    阿富汗,一个自古以来就地处战略要冲的国家,它的贫瘠和缺乏石油资源,似乎让人们难以理解为何会成为苏联和美国这两大超级大国争相“征服”的目标。事实上,这背后牵扯的并非简单的资源掠夺,而是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国家安全考量以及意识形态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放到更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中去。阿富.............
  • 回答
    阿富汗,这个位于中亚心脏地带的国度,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而坚韧的面纱。它不像一些国家那样拥有显赫的工业成就或令人称道的经济奇迹,但它却以一种近乎传奇的方式,让两个曾经的世界霸主——苏联和美国——都铩羽而归。这到底是什么让阿富汗如此“厉害”?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军事装备或战略战术能解释的,而是深植于这.............
  • 回答
    阿富汗之所以被称为“帝国坟场”,是因为历史上多个强大的帝国试图征服它,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大帝、大英帝国、苏联,以及最近的美国。即使是这些军事和经济实力都远超阿富汗的国家,也未能实现其统治目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
  • 回答
    提到佐尔格,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在二战东线战场上,用智慧和胆识为苏联争取到关键情报的传奇间谍。他就像一把悬在纳粹德国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予了希特勒致命的打击。然而,这位英勇的战士,最终却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暴露了身份,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事件所致.............
  • 回答
    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贸易战”,至少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国家之间以关税、配额等为主要手段的公开对抗。然而,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异常紧张,并且充满了政治动机和对抗性措施,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政治驱动下的经济对抗,其中包含了许多限制和制裁的手段,对贸易产生了深远影.............
  • 回答
    中途岛海战是 美国 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役,而 苏联 在这场战役中 没有直接参与,也没有扮演任何角色。中途岛海战(Battle of Midway)发生在 1942年6月4日至6月7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参战双方是 美利坚合众国 和 大日本帝国。为了让你更详细地了解这场战.............
  • 回答
    二战爆发后,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早期且惨烈的胜利,堪称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其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是德国军事机器在那一时期所表现出的强大实力,以及苏联在战争初期暴露出的诸多致命弱点。德国方面:闪电战的威力与军事上的优势首先,最直观的便是德国在战争初期所展现出的闪电.............
  • 回答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二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以及之后与苏联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其结果天差地别,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远非一句“一个月”或“四年”可以简单概括。一、闪击波兰与法国:效率与准备的完美结合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 回答
    关于“实力不强的芬兰能在苏芬战争中把苏联打的无颜”这个说法,需要先做一些厘清。更准确地说,芬兰在苏芬战争(冬季战争)中虽然整体实力远逊于苏联,但其顽强的抵抗和战术上的出色表现,给苏联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伤亡和政治上的尴尬,迫使苏联最终不得不以相对有利但代价巨大的方式结束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让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