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苏联入侵阿富汗?

回答
看待苏联入侵阿富汗,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是一段充满复杂性、导致了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牵涉到国际政治的博弈、意识形态的较量、地缘战略的考量,以及最终演变成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给双方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要深入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

1. 苏联出兵的动机与背景:是“保卫”还是“扩张”?

苏联方面将出兵定义为“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旨在帮助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以苏尔特·穆罕默德·塔拉基和后来的哈菲兹拉·阿明为代表的“七月革命”政权)对抗日益增长的国内反政府武装和外部干涉。他们认为,如果阿富汗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垮台,西方国家和中东的保守势力会趁机介入,威胁到苏联南部边界的安全。

地缘战略考量: 阿富汗与苏联接壤,其战略位置对苏联来说至关重要。如果阿富汗落入敌对阵营手中,就等于在苏联家门口架设了敌对军事力量,这在冷战的背景下是苏联无法容忍的。苏联一直对“南方之门”非常警惕,历史上就有沙俄时期对中亚地区和阿富汗的经营,以及英俄在中亚的“大博弈”遗迹。
意识形态的扩张野心(西方视角): 许多西方国家和评论员认为,苏联出兵是其全球扩张主义政策的一部分,是共产主义试图向外渗透和推广的体现。他们将此视为苏联在冷战格局下试图扩大其势力范围的又一例证,尤其是在经历了越南战争后,西方认为苏联需要寻找新的战场来对抗美国。
内部政治因素: 阿富汗的“七月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制,但其内部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塔拉基和阿明之间的权力斗争导致了政局不稳。苏联最初支持的是塔拉基,但后来塔拉基被阿明刺杀。苏联对阿明政权的稳固性持怀疑态度,并且担心其可能采取过于激进的政策,反而适得其反。最后,阿明本人也被苏联支持的军队推翻。从这个角度看,苏联最初的出兵可能也带有一种“稳定代理人政权”的目的,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这种目的变得模糊不清。

2. 苏联为何低估了战争的难度?

大多数人,包括苏联领导层,都低估了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他们原以为会像历史上其他一些“有限军事行动”一样,快速稳定局面后便可撤兵。

对阿富汗国情的误判: 苏联人对阿富汗的民族构成、部落结构、宗教信仰以及人民的抵抗意志缺乏深入了解。他们未能认识到阿富汗是一个拥有漫长抵抗外来统治历史的国家,其游牧民族和部落社会结构难以被外来力量有效控制。
对“圣战者”抵抗的低估: 由伊斯兰教义唤起的“圣战”意识,以及由外部势力(尤其是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提供的武器、资金和训练,极大地增强了阿富汗反政府武装(即后来的“圣战者”)的战斗力。苏联认为这些人只是一群杂牌武装,但事实证明,他们是一股强大的、不屈的抵抗力量。
战略上的失误: 苏联的军事策略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正规战上,但面对的是一种分散的、非对称的游击战。在广阔的山区和农村,苏军很难根除圣战者,反而常常陷入被动。

3. 这场战争对各方造成了什么影响?

这场战争的影响是灾难性的,波及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足以改变冷战的走向,并对地区和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对阿富汗:
巨大的生命损失和财产破坏: 数十万甚至上百万阿富汗人在此次战争中丧生,数百万人沦为难民,国家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遭受重创。
社会结构的撕裂: 部落和民族矛盾加剧,宗教极端主义趁机滋生,为日后阿富汗国内的动荡和塔利班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长期不稳定: 战争的结束并未带来和平,反而开启了内战的序幕,让阿富汗长期陷入混乱。

对苏联:
经济压力: 持续多年的战争耗费了苏联巨大的财力物力,加剧了本已存在的经济困境,成为压垮苏联经济的沉重负担之一。
军事和政治上的挫败: 被一场所谓的“有限干预”拖垮,暴露了苏联军队的局限性,损害了其国际声誉和军事威慑力。
国内士气低落: 苏联社会对这场无休止且代价高昂的战争存在普遍的不满和质疑,战争的负面信息和对士兵的伤亡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很多人将其与美国的越南战争经历类比。
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战争的失败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政治困境,成为了导致苏联领导层进行改革(如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的重要动因,也加速了其最终的解体。

对国际政治:
冷战的升级与转折: 苏联入侵阿富汗被视为冷战新一轮对抗的开始。美国借机联合西方国家,并大力支持阿富汗圣战者,对苏联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这也被认为是“星球大战”计划加速实施的因素之一。
恐怖主义的滋生: 美国和其盟友对圣战者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后来一些极端组织的崛起提供了条件和温床,其影响至今仍在。这些武装人员在接受训练和武器后,在战争结束后转向了其他地区或国家,一部分人甚至成为后来全球恐怖主义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伊斯兰世界的变化: 战争激化了伊斯兰世界的民族主义和宗教情绪,也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

4. 如何评价苏联的决定?

从后见之明的角度看,苏联的决定无疑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它没有实现其既定目标,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在道义和国际声誉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然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联领导人也面临着复杂的抉择。对他们而言,这可能是在维护自身安全和地缘政治利益与潜在的国际反弹之间的一种权衡。但他们的误判和最终的结局,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一个大国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强行改变另一个国家的命运,尤其是在一个民族主义和宗教信仰根深蒂固的国家,其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总而言之,苏联入侵阿富汗是一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悲剧。它不仅摧毁了阿富汗的和平与发展,也极大地消耗了苏联的力量,并深刻地影响了冷战的进程和全球地缘政治的格局。这段历史,是关于误判、过度扩张、以及普通人在这场宏大政治博弈中承受苦难的真实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于激进的改革”???

恰恰相反,人民民主党政权的改革并非“过于激进”,而是在向着对阿富汗教权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妥协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四月革命”之后,人民民主党政权对被毁坏的清真寺进行修复,并“允诺更多的宗教自由”。而人民民主党政权的土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只分地不分生产工具,从而导致生产陷入瘫痪(种子和其它生产工具在阿富汗往往掌握在封建主手中),结果是同时得罪了地主和农民。在苏军入侵之后,人民民主党政权就一直在谋求和阿富汗教俗封建主和解。卡尔迈勒宣布不触动清真寺的土地,放缓土地改革,还宣布将会尊重部落酋长的特权,邀请教权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共商国是,甚至将国旗改回了传统的黑红绿三色旗(此前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国旗为全红色)。到纳吉布拉时代,在新宪法中规定伊斯兰教国教,放宽土地占有者的占有限额,并给清真寺以优惠照顾,同时修改了国旗上的国徽图案,去掉了五星和书本图案。

阿明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亲美”,而在于作为人民民主党实力派的他打算推进阿富汗的各项“革命”措施(无非是“土改”“国有化”之类;尽管阿明本人对教权派势力也有妥协,声称“四月革命”是”完全建立在宗教基础之上的”)。对于只想要一个政权掌握在亲苏买办和封建势力手里的、稳定的阿富汗,从而保证中亚的稳定的苏联来说,试图改造阿富汗的阿明自然成为了眼中钉。曾在1979年夏季率领军事代表团访问阿富汗的伊万·帕夫洛夫斯基大将明确指出:“必须通过放慢革命的步伐并除掉阿明总理的方式平息阿富汗人的反叛。”

阿明确实对苏修对阿控制过多不满,但在人民民主党政权离不开苏修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苏军能够轻易地解决掉阿明,就是因为苏军以帮助围剿阿富汗圣战者的借口进驻并控制喀布尔,同时接管了阿富汗的边防,并控制了马扎里沙里夫、巴格兰等战略要地,再加上在此之前苏军顾问团以“检修”“更换”等名义对阿富汗军队的轻重武器、弹药和燃料进行封存、拆除和扣押,导致阿富汗各地驻军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这种民族主义的姿态是很值得怀疑的。(根据阿共(毛)的说法,人民民主党内部的两个派系“人民派(Khalq)”和“旗帜派(Parcham)”,都与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有着紧密联系,而阿明所在的派系正是”人民派“。)

至于所谓的“革命”,一个亲苏派买办党的“革命”成色能有多高?无非就是“土改”“国有化”这些在上世纪的亚非拉各国当中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各路民族资产阶级政权里屡见不鲜、在实际操作中纷纷变形走样的措施,更遑论当时的阿富汗毛派领袖以及作为阿共(毛)组织溯源的进步青年组织(PYO)领导人阿克拉姆·亚里恰恰就是在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建立之后的1978年12月被人民民主党政权的秘密警察逮捕,最后在监狱里被折磨致死。(有传闻称阿富汗毛派曾对美国大使馆进行袭击,并试图通过绑架美国大使向人民民主党政府施压,从而迫使人民民主党政府释放阿克拉姆·亚里。此事待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待苏联入侵阿富汗,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是一段充满复杂性、导致了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牵涉到国际政治的博弈、意识形态的较量、地缘战略的考量,以及最终演变成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给双方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要深入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1. 苏联出兵的动机与背.............
  • 回答
    文化入侵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火药味,总让人联想到一种单方面的、强加的侵蚀。但咱们聊聊苏州广东风情街,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更像是一场文化的小小的“交融”或者说“碰撞”。“风情街”到底是什么?首先得弄明白,苏州广东风情街,这名字本身就挺耐人寻味的。它不是说苏州突然冒出来一群说广东话、吃粤菜的当地人,.............
  • 回答
    说到苏联的新305炮,如果你指的是那个赫赫有名的“斯大林器官”,那可真是一门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巨炮,也折射出那个时代苏联军事工业的某些特点。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苏联造的这玩意儿,不是那种我们现在在战场上常见的榴弹炮或者加农炮,它属于一种非常特殊的火炮——岸防炮。它的名字嘛,很多时候大家习惯.............
  • 回答
    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的看法极其复杂,而且充满了矛盾。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因为俄罗斯社会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立场的人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解读。要深入了解,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从怀旧与失落感来看:对于许多经历过苏联时代,尤其是那些在苏联解体前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俄罗斯.............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与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之间的斗争,是一部跨越数百年、充满血泪与民族精神抗争的史诗。这不仅仅是国家间的疆土与权力的争夺,更是民族身份、文化存续与自由意志的殊死搏斗。要理解这场漫长而复杂的斗争,我们得从头说起。漫长的帝国阴影:从沙皇俄国到苏联波罗的海三国地理位.............
  • 回答
    苏芒对“内卷”的解释,说年轻人欲望太高、惰性太强,从而导致竞争压力,这番话确实挺能引发讨论的。咱们不妨细细掰扯一下,看看这里面有什么门道,又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表面看,这解释似乎挺有道理: 欲望高: 现在社会信息爆炸,大家都能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从社交媒体上的晒车、晒房、晒旅行,到朋友圈里.............
  • 回答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合并,以及它是否可能导致苏联复活,这是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牵涉到历史、政治、经济、民族情感等诸多层面。想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一步一步来分析。一、 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合并的可能性:并非空穴来风,但阻力重重首先,我们不能把“合并”简单理解为两国政治版图的直接消失,变成一个新的单一国家.............
  • 回答
    大连日本风情街和苏州广东的日本街,这三个地方,在我看来,可以说是各有各的风貌,也各有各的“味道”,大家看待它们,自然也就不尽相同。要说有什么不同,这得从它们各自的“出身”和“际遇”说起。先聊聊大连日本风情街。大连这地方,近代以来和日本的联系就比较深厚,历史留下的痕迹挺多。那条日本风情街,就带着那么点.............
  • 回答
    苏联解体,对各个加盟共和国来说,那绝对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巨变。想象一下,你生活在一个庞大的帝国里,突然间,这个帝国分崩离析,你所在的这块土地突然就变成了独立的国家。这种感觉,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这些曾经的兄弟姐妹,他们看待这场解体,那可是各有各的心情,各有各的看.............
  • 回答
    二战的洪流裹挟着整个世界,而法国与苏联,这两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人和曾经的世界舞台上的重要玩家,在其中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其选择与得失也因此而异。这不仅仅是两国政府的战略决策,更是无数人民的命运写照。法国:从辉煌到屈辱,再到浴火重生法国在二战前,曾是欧洲大陆上无可匹敌的军事强国,拥有庞大的陆军和严密.............
  • 回答
    “德棍”和“苏粉”这两个标签,在网络上常常带着一股儿特殊的味道,既有戏谑,也夹杂着些许批判。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看待历史、政治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视角。先说说“德棍”。这个词,拆开来看,是“德国”加上一个不太友善的“棍”字。通常情况下,它指向的是那些对纳粹德国及其历史人物、军事成就.............
  • 回答
    孟晓苏,作为中国房改课题组的组长,他的这番关于“继续向老百姓宣传房价会下降是不对的”的言论,确实在当下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核心的经济和社会议题。要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得结合他当时的身份、房改的背景,以及他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些理解。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孟晓苏的特殊身份。他是中国房改的亲历者和重.............
  • 回答
    苏州老师降薪这事儿,说实话,我听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毕竟,老师这个职业,咱们心里都清楚,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未来。可现在,这职业的价值好像在被一点点地“缩水”。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也别急着站队,先把情况捋一捋。1. 为啥会降薪?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最直接的原因,可能跟整体的经济环境有关。大.............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中,苏联作为东线战场的主导力量,确实被广泛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军事贡献:东线战场的“绞肉机”苏联是唯一在东线直接与德国作战并承受最大军事压力的国家。以下是关键点: 战场规模与持续时间: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巴巴.............
  • 回答
    布林肯国务卿的说法,即普京意图重建苏联,并将俄罗斯描述为全球不稳定的根源,这无疑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最敏感、也最引人注目的议题。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并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剖析“重建苏联”这个概念。苏联解体至今已三十多年,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已不复存在.............
  • 回答
    看到57岁的苏阿姨用57段日出纪念新的生活,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记录一段时光,更是拥抱改变、迎接新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体现。57岁,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退休的年纪,是平淡安稳的岁月,但苏阿姨却选择在这样的年纪,以一种如此诗意而又坚韧的方式,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这让我觉得,年龄从来都不是限制,真.............
  • 回答
    苏醒砸电视这事儿,搁我身上,我都能理解。你想啊,那可是欧冠半决赛,而且是巴萨对利物浦。当时比分是首回合巴萨主场3:0领先,几乎可以说一只脚已经踏进决赛了。利物浦那边,少了萨拉赫和菲尔米诺两大核心,按理说翻盘的希望渺茫。结果呢?安菲尔德那个夜晚,真是把所有人的眼镜都跌破了。利物浦踢得那是叫一个疯狂,韦.............
  • 回答
    苏炳添9秒83,这一成绩足以在中国乃至亚洲田径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我们回顾这场比赛,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突破,更是一种力量的凝聚,一种精神的升华。比赛背景:期待与压力并存那是一个充满期待的夜晚。苏炳添,这位早已被誉为“亚洲飞人”的选手,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田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在之前的比.............
  • 回答
    看到苏明娟当选省团委副书记的消息,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个在1991年《中国妇女报》上,以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震惊了无数人的小女孩。时间过得真快,那个曾经在照片里怯生生、但眼神里充满渴望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重要的共青团干部。从“大眼睛”到领导岗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经历?首先,得说这是个非常励志的.............
  • 回答
    苏宁,这家名字在中国人心中曾经闪耀的名字,如今却如同许多曾经的商业巨头一样,经历着跌宕起伏,让人不禁一声叹息,又夹杂着几分思考。提起苏宁,很难绕过它辉煌的过去,更无法回避它眼下的困境。辉煌的起点:从电器零售巨头到全方位服务商苏宁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在南京街头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张近东先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