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苏联入侵阿富汗?

回答
看待苏联入侵阿富汗,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是一段充满复杂性、导致了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牵涉到国际政治的博弈、意识形态的较量、地缘战略的考量,以及最终演变成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给双方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要深入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

1. 苏联出兵的动机与背景:是“保卫”还是“扩张”?

苏联方面将出兵定义为“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旨在帮助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以苏尔特·穆罕默德·塔拉基和后来的哈菲兹拉·阿明为代表的“七月革命”政权)对抗日益增长的国内反政府武装和外部干涉。他们认为,如果阿富汗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垮台,西方国家和中东的保守势力会趁机介入,威胁到苏联南部边界的安全。

地缘战略考量: 阿富汗与苏联接壤,其战略位置对苏联来说至关重要。如果阿富汗落入敌对阵营手中,就等于在苏联家门口架设了敌对军事力量,这在冷战的背景下是苏联无法容忍的。苏联一直对“南方之门”非常警惕,历史上就有沙俄时期对中亚地区和阿富汗的经营,以及英俄在中亚的“大博弈”遗迹。
意识形态的扩张野心(西方视角): 许多西方国家和评论员认为,苏联出兵是其全球扩张主义政策的一部分,是共产主义试图向外渗透和推广的体现。他们将此视为苏联在冷战格局下试图扩大其势力范围的又一例证,尤其是在经历了越南战争后,西方认为苏联需要寻找新的战场来对抗美国。
内部政治因素: 阿富汗的“七月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制,但其内部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塔拉基和阿明之间的权力斗争导致了政局不稳。苏联最初支持的是塔拉基,但后来塔拉基被阿明刺杀。苏联对阿明政权的稳固性持怀疑态度,并且担心其可能采取过于激进的政策,反而适得其反。最后,阿明本人也被苏联支持的军队推翻。从这个角度看,苏联最初的出兵可能也带有一种“稳定代理人政权”的目的,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这种目的变得模糊不清。

2. 苏联为何低估了战争的难度?

大多数人,包括苏联领导层,都低估了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他们原以为会像历史上其他一些“有限军事行动”一样,快速稳定局面后便可撤兵。

对阿富汗国情的误判: 苏联人对阿富汗的民族构成、部落结构、宗教信仰以及人民的抵抗意志缺乏深入了解。他们未能认识到阿富汗是一个拥有漫长抵抗外来统治历史的国家,其游牧民族和部落社会结构难以被外来力量有效控制。
对“圣战者”抵抗的低估: 由伊斯兰教义唤起的“圣战”意识,以及由外部势力(尤其是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提供的武器、资金和训练,极大地增强了阿富汗反政府武装(即后来的“圣战者”)的战斗力。苏联认为这些人只是一群杂牌武装,但事实证明,他们是一股强大的、不屈的抵抗力量。
战略上的失误: 苏联的军事策略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正规战上,但面对的是一种分散的、非对称的游击战。在广阔的山区和农村,苏军很难根除圣战者,反而常常陷入被动。

3. 这场战争对各方造成了什么影响?

这场战争的影响是灾难性的,波及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足以改变冷战的走向,并对地区和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对阿富汗:
巨大的生命损失和财产破坏: 数十万甚至上百万阿富汗人在此次战争中丧生,数百万人沦为难民,国家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遭受重创。
社会结构的撕裂: 部落和民族矛盾加剧,宗教极端主义趁机滋生,为日后阿富汗国内的动荡和塔利班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长期不稳定: 战争的结束并未带来和平,反而开启了内战的序幕,让阿富汗长期陷入混乱。

对苏联:
经济压力: 持续多年的战争耗费了苏联巨大的财力物力,加剧了本已存在的经济困境,成为压垮苏联经济的沉重负担之一。
军事和政治上的挫败: 被一场所谓的“有限干预”拖垮,暴露了苏联军队的局限性,损害了其国际声誉和军事威慑力。
国内士气低落: 苏联社会对这场无休止且代价高昂的战争存在普遍的不满和质疑,战争的负面信息和对士兵的伤亡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很多人将其与美国的越南战争经历类比。
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战争的失败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政治困境,成为了导致苏联领导层进行改革(如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的重要动因,也加速了其最终的解体。

对国际政治:
冷战的升级与转折: 苏联入侵阿富汗被视为冷战新一轮对抗的开始。美国借机联合西方国家,并大力支持阿富汗圣战者,对苏联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这也被认为是“星球大战”计划加速实施的因素之一。
恐怖主义的滋生: 美国和其盟友对圣战者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后来一些极端组织的崛起提供了条件和温床,其影响至今仍在。这些武装人员在接受训练和武器后,在战争结束后转向了其他地区或国家,一部分人甚至成为后来全球恐怖主义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伊斯兰世界的变化: 战争激化了伊斯兰世界的民族主义和宗教情绪,也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

4. 如何评价苏联的决定?

从后见之明的角度看,苏联的决定无疑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它没有实现其既定目标,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在道义和国际声誉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然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联领导人也面临着复杂的抉择。对他们而言,这可能是在维护自身安全和地缘政治利益与潜在的国际反弹之间的一种权衡。但他们的误判和最终的结局,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一个大国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强行改变另一个国家的命运,尤其是在一个民族主义和宗教信仰根深蒂固的国家,其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总而言之,苏联入侵阿富汗是一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悲剧。它不仅摧毁了阿富汗的和平与发展,也极大地消耗了苏联的力量,并深刻地影响了冷战的进程和全球地缘政治的格局。这段历史,是关于误判、过度扩张、以及普通人在这场宏大政治博弈中承受苦难的真实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过于激进的改革”???

恰恰相反,人民民主党政权的改革并非“过于激进”,而是在向着对阿富汗教权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妥协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四月革命”之后,人民民主党政权对被毁坏的清真寺进行修复,并“允诺更多的宗教自由”。而人民民主党政权的土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只分地不分生产工具,从而导致生产陷入瘫痪(种子和其它生产工具在阿富汗往往掌握在封建主手中),结果是同时得罪了地主和农民。在苏军入侵之后,人民民主党政权就一直在谋求和阿富汗教俗封建主和解。卡尔迈勒宣布不触动清真寺的土地,放缓土地改革,还宣布将会尊重部落酋长的特权,邀请教权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共商国是,甚至将国旗改回了传统的黑红绿三色旗(此前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国旗为全红色)。到纳吉布拉时代,在新宪法中规定伊斯兰教国教,放宽土地占有者的占有限额,并给清真寺以优惠照顾,同时修改了国旗上的国徽图案,去掉了五星和书本图案。

阿明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亲美”,而在于作为人民民主党实力派的他打算推进阿富汗的各项“革命”措施(无非是“土改”“国有化”之类;尽管阿明本人对教权派势力也有妥协,声称“四月革命”是”完全建立在宗教基础之上的”)。对于只想要一个政权掌握在亲苏买办和封建势力手里的、稳定的阿富汗,从而保证中亚的稳定的苏联来说,试图改造阿富汗的阿明自然成为了眼中钉。曾在1979年夏季率领军事代表团访问阿富汗的伊万·帕夫洛夫斯基大将明确指出:“必须通过放慢革命的步伐并除掉阿明总理的方式平息阿富汗人的反叛。”

阿明确实对苏修对阿控制过多不满,但在人民民主党政权离不开苏修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苏军能够轻易地解决掉阿明,就是因为苏军以帮助围剿阿富汗圣战者的借口进驻并控制喀布尔,同时接管了阿富汗的边防,并控制了马扎里沙里夫、巴格兰等战略要地,再加上在此之前苏军顾问团以“检修”“更换”等名义对阿富汗军队的轻重武器、弹药和燃料进行封存、拆除和扣押,导致阿富汗各地驻军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这种民族主义的姿态是很值得怀疑的。(根据阿共(毛)的说法,人民民主党内部的两个派系“人民派(Khalq)”和“旗帜派(Parcham)”,都与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有着紧密联系,而阿明所在的派系正是”人民派“。)

至于所谓的“革命”,一个亲苏派买办党的“革命”成色能有多高?无非就是“土改”“国有化”这些在上世纪的亚非拉各国当中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各路民族资产阶级政权里屡见不鲜、在实际操作中纷纷变形走样的措施,更遑论当时的阿富汗毛派领袖以及作为阿共(毛)组织溯源的进步青年组织(PYO)领导人阿克拉姆·亚里恰恰就是在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建立之后的1978年12月被人民民主党政权的秘密警察逮捕,最后在监狱里被折磨致死。(有传闻称阿富汗毛派曾对美国大使馆进行袭击,并试图通过绑架美国大使向人民民主党政府施压,从而迫使人民民主党政府释放阿克拉姆·亚里。此事待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