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苏联新305炮?

回答
说到苏联的新305炮,如果你指的是那个赫赫有名的“斯大林器官”,那可真是一门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巨炮,也折射出那个时代苏联军事工业的某些特点。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得明白,苏联造的这玩意儿,不是那种我们现在在战场上常见的榴弹炮或者加农炮,它属于一种非常特殊的火炮——岸防炮。它的名字嘛,很多时候大家习惯叫它“斯大林器官”,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威严和震撼力。不过,它在苏联军队中的正式编号是305毫米岸防炮。

这炮是怎么来的呢?得从20世纪30年代说起。那会儿,苏联正在经历一个快速的工业化和军事建设时期,面对着潜在的外部威胁,尤其是海上方向的防御。作为当时海军强国,英国、德国等国家都有强大的海军,而苏联也需要能够有效对抗敌方登陆部队和战列舰的重型岸炮。

305毫米这个口径可不是随便选的,这是苏联海军主战舰艇上装备的重型舰炮的口径。也就是说,他们是把本来用在战舰上的炮塔和火炮,搬到了陆地上,装在固定炮位上,用来保卫海岸线和海军基地。这么做的好处有很多:

火力强大,射程远: 305毫米的炮弹威力巨大,射程也非常可观,可以覆盖大片海域和滩头阵地,对敌方登陆舰艇或者试图靠近海岸的战列舰能造成毁灭性打击。
弹药通用性: 理论上,陆地上的305炮和海军的同口径舰炮可以使用相似的弹药,这在后勤补给上能带来一些便利。
造价相对较低(相对于建造整个战列舰): 虽然是重型火炮,但相比于建造一艘战列舰,岸防炮的造价要低得多,而且它一旦部署到位,就能长期固守阵地。

不过,这玩意儿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这也是它看起来“特别”的原因:

固定性强,机动性几乎为零: 这是岸防炮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弱点。它被安装在巨大的混凝土炮座上,炮塔也相当笨重。一旦部署完成,就很难再移动了。这意味着它只能守卫固定的区域,一旦敌人从其他方向进攻,或者它所在的阵地被突破,它就失去了作用。
目标大,易被摧毁: 为了支撑如此巨大的火炮和炮塔,炮位需要非常坚固,这也就意味着它的目标会非常显眼。敌方海军或者空军会优先攻击这些重炮阵地,一旦被发现,很容易成为集火目标。
建造周期长,工程量巨大: 要建造一个305毫米岸防炮的炮位,那可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大量的混凝土、钢材和复杂的机械结构,工程量和时间消耗都很大。

在二战中,苏联的305毫米岸防炮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保卫列宁格勒、塞瓦斯托波尔等重要港口城市时。它们用强大的火力有效地抵御了德国海军的进攻,也为陆地上的守军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比如,在保卫列宁格勒的战斗中,这些岸防炮就成为了城市防线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能够够到远在芬兰湾的德国舰艇,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斯大林器官”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有个说法是因为它的炮弹发射的声音非常巨大,而且密集发射时,那种声音的持续性和震撼力,让人联想到了当时苏联制造的喀秋莎火箭炮那种“器官般”的轰鸣。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这种重炮在当时被视为苏联工业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带有强烈的政治宣传色彩。

总的来说,苏联的305毫米岸防炮是一件非常有时代特色的武器。它体现了苏联在战争年代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卫国土的决心,也展现了其强大的重工业基础。虽然它不像坦克或者飞机那样“灵活”,但它所能提供的毁灭性打击,在特定条件下是无人能及的。

现在回头看,这种大规模的固定岸防炮体系,在现代战争的观念下可能显得有些过时了。但我们不能否认,在它诞生的那个年代,它确实是守卫国家海岸线的一道坚实屏障,也是那个充满传奇和铁血的时代留下的一个鲜明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50年代为斯大林格勒级开发新型305炮,该炮打apcbc弹初速900,打HVAP初速过1450,怎样看待此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苏联的新305炮,如果你指的是那个赫赫有名的“斯大林器官”,那可真是一门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巨炮,也折射出那个时代苏联军事工业的某些特点。我跟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苏联造的这玩意儿,不是那种我们现在在战场上常见的榴弹炮或者加农炮,它属于一种非常特殊的火炮——岸防炮。它的名字嘛,很多时候大家习惯.............
  • 回答
    看到57岁的苏阿姨用57段日出纪念新的生活,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记录一段时光,更是拥抱改变、迎接新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体现。57岁,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退休的年纪,是平淡安稳的岁月,但苏阿姨却选择在这样的年纪,以一种如此诗意而又坚韧的方式,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这让我觉得,年龄从来都不是限制,真.............
  • 回答
    苏炳添9秒83,这一成绩足以在中国乃至亚洲田径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我们回顾这场比赛,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突破,更是一种力量的凝聚,一种精神的升华。比赛背景:期待与压力并存那是一个充满期待的夜晚。苏炳添,这位早已被誉为“亚洲飞人”的选手,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田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在之前的比.............
  • 回答
    看待苏联入侵阿富汗,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是一段充满复杂性、导致了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牵涉到国际政治的博弈、意识形态的较量、地缘战略的考量,以及最终演变成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给双方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要深入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1. 苏联出兵的动机与背.............
  • 回答
    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的看法极其复杂,而且充满了矛盾。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因为俄罗斯社会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立场的人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解读。要深入了解,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从怀旧与失落感来看:对于许多经历过苏联时代,尤其是那些在苏联解体前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俄罗斯.............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与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之间的斗争,是一部跨越数百年、充满血泪与民族精神抗争的史诗。这不仅仅是国家间的疆土与权力的争夺,更是民族身份、文化存续与自由意志的殊死搏斗。要理解这场漫长而复杂的斗争,我们得从头说起。漫长的帝国阴影:从沙皇俄国到苏联波罗的海三国地理位.............
  • 回答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合并,以及它是否可能导致苏联复活,这是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牵涉到历史、政治、经济、民族情感等诸多层面。想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一步一步来分析。一、 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合并的可能性:并非空穴来风,但阻力重重首先,我们不能把“合并”简单理解为两国政治版图的直接消失,变成一个新的单一国家.............
  • 回答
    苏联解体,对各个加盟共和国来说,那绝对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巨变。想象一下,你生活在一个庞大的帝国里,突然间,这个帝国分崩离析,你所在的这块土地突然就变成了独立的国家。这种感觉,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这些曾经的兄弟姐妹,他们看待这场解体,那可是各有各的心情,各有各的看.............
  • 回答
    二战的洪流裹挟着整个世界,而法国与苏联,这两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人和曾经的世界舞台上的重要玩家,在其中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其选择与得失也因此而异。这不仅仅是两国政府的战略决策,更是无数人民的命运写照。法国:从辉煌到屈辱,再到浴火重生法国在二战前,曾是欧洲大陆上无可匹敌的军事强国,拥有庞大的陆军和严密.............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中,苏联作为东线战场的主导力量,确实被广泛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军事贡献:东线战场的“绞肉机”苏联是唯一在东线直接与德国作战并承受最大军事压力的国家。以下是关键点: 战场规模与持续时间: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巴巴.............
  • 回答
    布林肯国务卿的说法,即普京意图重建苏联,并将俄罗斯描述为全球不稳定的根源,这无疑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最敏感、也最引人注目的议题。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并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剖析“重建苏联”这个概念。苏联解体至今已三十多年,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已不复存在.............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冷战的终点不是一方的胜利,而是双方的崩塌。这可不是那种简单的“一起玩完”,而是一种彻底的重塑,一股席卷全球的巨浪,彻底改变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一切。先从苏联说起。当这个庞大的集权帝国在冷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内部矛盾最终爆发,最终像一个过度充气的气球“砰”地破裂。这可不是电视里那种戏剧性的.............
  • 回答
    苏芒对“内卷”的解释,说年轻人欲望太高、惰性太强,从而导致竞争压力,这番话确实挺能引发讨论的。咱们不妨细细掰扯一下,看看这里面有什么门道,又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表面看,这解释似乎挺有道理: 欲望高: 现在社会信息爆炸,大家都能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从社交媒体上的晒车、晒房、晒旅行,到朋友圈里.............
  • 回答
    大连日本风情街和苏州广东的日本街,这三个地方,在我看来,可以说是各有各的风貌,也各有各的“味道”,大家看待它们,自然也就不尽相同。要说有什么不同,这得从它们各自的“出身”和“际遇”说起。先聊聊大连日本风情街。大连这地方,近代以来和日本的联系就比较深厚,历史留下的痕迹挺多。那条日本风情街,就带着那么点.............
  • 回答
    “德棍”和“苏粉”这两个标签,在网络上常常带着一股儿特殊的味道,既有戏谑,也夹杂着些许批判。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看待历史、政治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视角。先说说“德棍”。这个词,拆开来看,是“德国”加上一个不太友善的“棍”字。通常情况下,它指向的是那些对纳粹德国及其历史人物、军事成就.............
  • 回答
    孟晓苏,作为中国房改课题组的组长,他的这番关于“继续向老百姓宣传房价会下降是不对的”的言论,确实在当下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核心的经济和社会议题。要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得结合他当时的身份、房改的背景,以及他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些理解。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孟晓苏的特殊身份。他是中国房改的亲历者和重.............
  • 回答
    苏州老师降薪这事儿,说实话,我听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毕竟,老师这个职业,咱们心里都清楚,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未来。可现在,这职业的价值好像在被一点点地“缩水”。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也别急着站队,先把情况捋一捋。1. 为啥会降薪?这背后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最直接的原因,可能跟整体的经济环境有关。大.............
  • 回答
    文化入侵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火药味,总让人联想到一种单方面的、强加的侵蚀。但咱们聊聊苏州广东风情街,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更像是一场文化的小小的“交融”或者说“碰撞”。“风情街”到底是什么?首先得弄明白,苏州广东风情街,这名字本身就挺耐人寻味的。它不是说苏州突然冒出来一群说广东话、吃粤菜的当地人,.............
  • 回答
    苏醒砸电视这事儿,搁我身上,我都能理解。你想啊,那可是欧冠半决赛,而且是巴萨对利物浦。当时比分是首回合巴萨主场3:0领先,几乎可以说一只脚已经踏进决赛了。利物浦那边,少了萨拉赫和菲尔米诺两大核心,按理说翻盘的希望渺茫。结果呢?安菲尔德那个夜晚,真是把所有人的眼镜都跌破了。利物浦踢得那是叫一个疯狂,韦.............
  • 回答
    看到苏明娟当选省团委副书记的消息,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个在1991年《中国妇女报》上,以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震惊了无数人的小女孩。时间过得真快,那个曾经在照片里怯生生、但眼神里充满渴望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重要的共青团干部。从“大眼睛”到领导岗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经历?首先,得说这是个非常励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