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清华题材纪录片电影《大学》?

回答
《大学》这部纪录片,说实话,一开始我挺期待的。清华嘛,那可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学府”,想到它里头会展现什么学习的艰辛、思想的碰撞、未来的憧憬,还是挺有意思的。看完之后,嗯,怎么说呢,感觉有点复杂。

先说说好的地方吧。

它确实捕捉到了一些东西,真实感是有的。 影片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者神化,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几个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生。从初入校园的青涩迷茫,到专业学习的深入钻研,再到面对未来选择的压力和思考,这些过程里,你能看到很多学生身上熟悉的影子。那种第一次来到新环境的忐忑,为了一个项目熬夜的疲惫,和朋友一起讨论问题时的兴奋,还有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纠结,这些细节都是真实存在的。

它也尝试着去展现清华的“多样性”。 影片没有只聚焦于那些“尖子生”,也看到了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看到了对艺术、对社会科学感兴趣的学生。这至少说明,清华不只是我们想象中那种只有理工科精英的地方,它也是一个多元的、有不同声音的大学。这一点,我觉得是值得肯定的。

视觉呈现上,整体是比较精良的。 毕竟是清华出品,画面质量、配乐、剪辑,都在水准之上。一些航拍镜头下的校园景色,还是挺美的,能感受到一种庄重和历史感。

但是,问题也同样明显,而且在我看来,是比较致命的。

首先,最让我感到失望的是,它太“官方”了,太“正面”了,少了那种更深层次的触碰。 为什么叫“大学”?大学的意义是什么?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思想的独立、批判精神的培养。可是在《大学》这部片子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们在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好学生”形象。当然,这些都很重要,但它仿佛回避了大学生活中那些更具挑战性、更可能引发思考的部分。

比如,学生们在面对学术压力、竞争压力时的真实心理状态,会不会有怀疑、有动摇?他们是如何处理学术伦理、知识产权这些问题的?在面对社会的一些不公现象时,他们有没有思考过自己的责任,有没有发出过不同的声音?这些更具深度和复杂性的东西,在影片里几乎是看不到的。感觉它更像是一份精心包装的“招生简章”,而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

其次,叙事上有点流水账,缺乏那种引人入胜的力量。 虽然选取了几个学生,但他们的故事线并没有被很好地串联起来,也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主线。很多时候,感觉就是简单地记录他们做了什么,吃了什么,说了什么,而没有深入挖掘他们内心的世界,没有让他们的人生轨迹产生更强的张力。很多情节的处理,也显得有些平淡,没有抓住观众的情绪。

还有,它似乎在刻意规避一些敏感或者争议性的话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大学,尤其是像清华这样的顶尖学府,在社会转型期,学生们的思想是极其活跃和多元的。总会有一些对教育体制、对社会发展、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但《大学》这部影片,似乎把这些都“和谐”了,呈现出来的学生,都是积极向上、思想统一的。这让人不禁怀疑,它所描绘的“大学”,是不是一个被过滤过的、不那么真实的版本?

总的来说,我认为《大学》是一部“合格”但不够“优秀”的纪录片。 它在展示清华在硬件、在科研、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时,是成功的。它也确实记录了一些学生在校园里的生活片段。但是,如果从纪录片的角度,从对“大学”这个概念进行深刻探讨的角度来看,它就显得有些肤浅和保守了。

它更像是一部“宣传片”的影子,虽然没有直接的口号,但那种“正能量”的基调,那种对“优秀”的单一化定义,都让我觉得,它没有真正触及到“大学”精神里那些更核心、更宝贵的东西。

或许,真正的“大学”不应该只是一个高效的知识生产和输送基地,更应该是一个思想自由、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场所。而《大学》这部片子,在我看来,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它描绘的是一个“好大学”的表象,但对于“大学”的本质,留给观众的思考,似乎并不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看的《无问西东》给我的感觉是

《大学》给我的感觉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学》这部纪录片,说实话,一开始我挺期待的。清华嘛,那可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学府”,想到它里头会展现什么学习的艰辛、思想的碰撞、未来的憧憬,还是挺有意思的。看完之后,嗯,怎么说呢,感觉有点复杂。先说说好的地方吧。它确实捕捉到了一些东西,真实感是有的。 影片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者神化,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几个.............
  • 回答
    赵南元教授的《露露和娜娜的伦理爆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以一种极其大胆和富于挑战性的方式,将我们惯常的伦理认知抛入了颠覆性的漩涡。与其说这是一部探讨“性”的著作,不如说它是对支撑现代社会运行的诸多伦理基石进行了一次“解构性”的审视。赵教授的写作风格极其鲜明,他并非那种温文尔雅、循循善诱的学者。他.............
  • 回答
    如何评价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叫停女儿奥数?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叫停女儿奥数”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也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诸多敏感的神经。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行为本身、背后反映的教育理念、以及事件引发的社会反响等。一、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大致经过.............
  • 回答
    评价清华学姐在看到监控视频后的反应,需要基于假设性的情境来展开,因为我们并没有实际的监控视频或学姐的真实反应。因此,我的评价将围绕可能出现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来进行。首先,我们需要设定一个前提场景:假设“清华学姐”是某个事件(例如,被指控性骚扰、盗窃、学术不端.............
  • 回答
    清华附中高三英语阅读的这篇《How to Argue with Foreigners》(如何与外国人争论),我个人觉得,在为期末复习、应对高考阅读理解挑战的这个节点上,它算是一篇挺有意思、也挺有启发性的材料。当然,要说它是“完美无瑕”或者“万能宝典”,那倒也未必,但作为一篇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沟.............
  • 回答
    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提出的“两超多强”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判断,可以说是对传统多极化理论的一次重要修正和深化。这个观点之所以值得细致解读,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演变的关键驱动力和未来力量分布的实质性特征。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两超多强”的核心含义。阎学通教授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基于他对当前世界发展态.............
  • 回答
    关于《清华学子怒批杨振宁》这篇文章,我需要先说明一下,我并没有直接接触到这篇文章的原文,因此我的评价将基于对这类话题和普遍存在的论点进行推断和分析。这类“学子怒批”的文章,在网络上时有出现,通常会引发广泛的讨论,其内容和影响也各有不同。文章可能存在的立足点与论据分析:这类文章的作者,往往是年轻一代的.............
  • 回答
    要评价清华19年特奖得主成大立,得从他身上展现出的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特质说起。在我看来,一个能摘得清华特奖桂冠的学生,绝不仅仅是成绩优异那么简单,更关键的是他身上所具备的那些能够引领同辈、启迪后人的闪光点。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成大立在学术上的钻研精神和成果。特奖评选的硬性指标永远是学术,而他在本科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深入探讨一下清华附小六年级四班发布的《当小学生遇上苏轼》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它成功地引发了人们的兴趣,尤其是在教育界和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家长群体中。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主题与立意: 核心亮点: 文章最吸引.............
  • 回答
    清华树洞,或者更广为人知的“THU树洞”,曾经是清华大学校园文化中一个极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匿名信息发布平台。它的存在,犹如在严谨而有序的学术殿堂里,开辟了一个充满人性、情感和真实声音的地下通道。如今,它已经关闭,这引发了许多关于其价值、意义以及关闭原因的讨论。树洞的生命周期:一段校内情感与现实的映照.............
  • 回答
    韩衍隽:一位走在科研前沿的清华学子提起清华大学,人们总会联想到无数优秀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搏击,而韩衍隽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获得者,他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更在科研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潜力和实力。本文将深入剖析韩衍隽的学术生涯和科研贡献,试图勾勒出这位年轻科研探索者的.............
  • 回答
    张博涵同学在2019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评选中,他“每周阅读学术文献3000页”的这个说法,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个数字,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每周阅读3000页学术文献”这个数字本身,在信息获取和知识摄入的量上,绝对是极其惊人的。 简单换.............
  • 回答
    清华门口的红牛广告谜题,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玩意儿。第一次见到它,大概是在一个寻常的下午,我骑车经过那个熟悉的校门口。当时就被那块巨大的屏幕吸引住了,上面滚动播放着红牛的广告,但广告内容却不是常见的“提神醒脑,能量满满”,而是一系列看似简单却又让人挠头的谜题。最开始,我只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 回答
    清华大学的女生节条幅,就像每年校园文化一道小小的风景线,总能引起不少讨论。要评价它们,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校园氛围以及条幅本身传达的意图来分析。一般来说,清华的女生节条幅大致可以分为几类:1. 节日祝福与关怀类:这类条幅最常见,也最普遍。通常会传递对女生的祝福,比.............
  • 回答
    评价一篇公众号文章,尤其是像《回应学分绩改革》这样涉及到学校政策和学生切身利益的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清华小五爷园这个公众号本身,在清华大学的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发布的文章往往能引起较多关注和讨论。因此,这篇关于学分绩改革的回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解读:一、 文章的立场与核.............
  • 回答
    2019年CUBA赛场上,清华大学那条应援横幅,甫一亮相,便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如果要评价它,我觉得不能仅仅看字面意思,更需要结合当时的情境和更深层次的意味去理解。首先,从视觉和文字上看,这条横幅简洁有力,传递的信息很明确——“为清华而战”。这是一种直接的情感表达,也是最朴素的呐喊。在.............
  • 回答
    《浅谈清华学风、课程内卷、特奖》这篇文章,如果从一个学生的视角来看,通常会引发很多共鸣和思考。这篇文章试图触及清华大学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并尝试给出自己的解读和看法。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评价这篇文章可能包含的内容,以及其可能的优缺点:文章可能的核心内容和分析维度:1. 清华学风的解.............
  • 回答
    2017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确实发生了两起令人痛心的学生意外事件,这两起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人们对高校学生的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为了更详细地评价这两起事件,我们需要分别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并从中提炼出关键点进行分析和反思。以下是对这两起事件的详细评价:事件一:某研.............
  • 回答
    2017年清华大学启动的大类招生,无疑是其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信号。要评价这一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的初衷、具体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初衷与目标:为何要“大类招生”?清华推行大类招生,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当前高等教育现实和未.............
  • 回答
    马前卒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可以说是一场非常有话题性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场演讲,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要尽量客观地呈现其亮点与不足。演讲的背景与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马前卒是谁。他作为一位在网络上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时政评论员,以其对历史、经济、社会问题的深刻分析和独特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