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2017年清华将实施大类招生?

回答
2017年清华大学启动的大类招生,无疑是其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信号。要评价这一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的初衷、具体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

初衷与目标:为何要“大类招生”?

清华推行大类招生,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当前高等教育现实和未来人才需求的深刻思考。我认为其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 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往往会过早地将学生“固定”在某个学科框架内。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对其他学科的探索,不利于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清华作为顶尖学府,其使命之一就是引领学术前沿,而学科交叉正是当前学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大类招生,就像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学科领域的大门,让他们在入学初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了解、体验,最终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赋予选择权: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于未来职业生涯和学术兴趣的认知可能存在模糊甚至偏差。强迫他们在18岁左右就做出可能影响一生的专业选择,既不现实,也可能扼杀许多潜在的天赋。大类招生,本质上是将“选择权”在一定程度上后置,让学生在大学的探索中,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也让学校能够更准确地将学生匹配到最能发挥其潜力的领域。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的体现。

3.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效率: 某些热门专业可能在招生时就“挤破头”,而一些新兴或交叉学科却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大类招生可以相对均衡地分配生源,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分散,有助于学校更好地统筹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配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

4. 培养“通才”基础,再向“专才”发展: 许多顶尖大学都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博雅教育基础。大类招生正是这一理念的延伸,它鼓励学生在大学初期广泛涉猎,构建一个更宽广的知识体系,然后再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在后期深入某个专业或研究方向。这种“通”与“专”的结合,被认为是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实施细节与挑战:落地并非易事

清华的大类招生并非简单地合并几个专业,其背后涉及复杂的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的重塑。

大类的设置: 清华在2017年首先推出了“理科实验班类”、“工科实验班类”、“文科实验班类”等,并根据情况不断调整和细化。这些大类的设置,需要精心设计,既要涵盖一定数量的学科领域,又要保证基础课程的共通性,避免出现“大而空”的情况。
基础课程模块: 在大类培养初期,学生需要学习一套共同的基础课程,这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整合和优化,确保基础知识的扎实性,为后期分流打下基础。
分流机制: 这是大类招生最核心也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如何设计一个公平、科学、有效的学生分流机制至关重要。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志愿、教师的评价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等多种因素。一个不完善的分流机制,可能会导致学生选择困难、专业错配,甚至引发新的不公平感。
教师的适应与教学模式的调整: 教师需要适应面向大类授课,而非仅仅针对某个专业。这可能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课程内容,以及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

评价与影响:是进步还是风险?

从目前来看,清华的大类招生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其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伴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和潜在风险。

积极方面: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性: 许多接受大类招生的学生反映,他们在探索不同学科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自身兴趣的认识,也开阔了视野,对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他们往往能更主动地学习,更有效地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
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 随着时间推移,从大类招生中走出、并在交叉领域进行深造的学生,有望成为学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他们更容易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彰显顶尖大学的教育理念: 清华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敢于进行这样的改革,本身就具有示范效应,鼓励其他高校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思考和探索。

潜在挑战与担忧:

“选择困难症”: 部分学生可能因为选择太多而感到迷茫,或者被一时的新鲜感所驱动,做出并非深思熟虑的选择。
专业深度与广度的平衡: 如何保证学生在广泛涉猎的同时,还能在后期选择的专业领域获得足够的深度,是改革需要持续关注和优化的方面。
对基础教育的依赖: 虽然大学在大类招生中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但高中阶段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依然是关键。如果高中教育未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科基础,大学阶段的探索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
评价体系的完善: 如何在整个大类培养和分流过程中,建立一套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以确保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规避主观因素的影响,是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总结:

2017年清华大学实施大类招生,是一项大胆而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它顺应了时代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这项改革的核心在于“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和探索的时间”,但这并非简单的“减法”,而是对教学体系、管理机制和评价方式的系统性重塑。

评价这项改革,不能仅仅看其初期效果,更要看其长期影响。它是否真正培养出了更具创新能力、更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是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清华的这一举措,已经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版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所带来的思考和实践,必将对未来的教育发展产生持续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还有点疑虑,一看法学专业大类招生之后还是只有法学院。同意,鼓励,强烈支持!

++++

认真答下这道题吧。其他专业的不了解,仅就法学院来说,入学不分专业,第一年(或者前两年)大类通识教育,对于培养法学学术能力和思维能力是绝对有利的;但是同样,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好处很容易理解,法律从来都不是天然正义的,法律的正当性一定要从法律之外寻找。扎实的法理学课,一定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讲,而不会过多地去说罕默拉比法典。至于法学界津津乐道的霍布斯、卢梭、洛克等等,他们的名作也都不是所谓的法学专著。未来要学习法律的学生,在大一和政治学、哲学等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多读读书,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弊。

但反过来,设计政策的校领导,往往会忽视的一点是: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就业的竞争已经从大四提前到了大三暑假,甚至有进一步提前的趋势。这一点体现的最明显的是经管学院,要想大四去国际投行,就得大一去四大,大二去国内投行,大三试试国际投行的summer,然后尽量甩掉一半多的人留下来。在法学院虽然没这么夸张,但是大三暑期实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要大三申到好实习,之前有一两个实习经历也是必要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大一(甚至大二)都没学过法律,怎么找实习?相反,在工科院系,学生大部分读研,就业压力没那么大的时候,可能对学生找工作的影响会小一点。

我很尊重施一公老师,也很理解他说大学不应以就业为导向。但现实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是得本科毕业就工作,学校要不要给他们提供好的条件?

所以这次大类招生不包括法学院,我是支持的。

user avatar

08、09年的时候,全校理工科本科生对于微积分、线代的吃力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主流视野。一方面是由于高中数学课纲难度持续下降,导致高中毕业生与本科数学基础课之间的壁垒拉大;另一方面是08年经济危机之后就业形势的持续恶化,给T大学生带来的隐性危机正在不断发酵。

先是有一批数学系研究生成立了“数学工作室(大意)”,公益性地为全校学生提供额外的答疑机会——几乎与正课时间相当的“习题课/答疑时间”竟然不够用,需要公益组织提供额外服务。

在这个“拯救数学”的浪潮中,诞生了一个校内红人:闫浩,作为一名普通的博士生,他讲授的习题课和答疑能够吸引巨量学生前来听讲,清华最大的教室6C300都挤得要过道和门口站满人。

也正是这个时候,T大化学系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课从“一元/多元微积分”降格成“微积分(I/II/III)”,就是因为化学系本科生跟不上物理专业对应水平的数学课。这个时间点应该是现任邱校长离任化学系系主任,担任理学院副院长的时候了。

作为清华本科生数学的救星,闫浩师兄声望日隆,等到2011年“奶茶妹妹”章泽天入学后,“校园之星”评选上,章泽天和闫浩是并列在一起的……诞生了一张著名图片:


右侧憨厚笑脸为闫浩师兄

说实话,闫浩的走红昭示了数学系正式教师的数学基础课教学水平滑落到危险线以下。清华从来不缺在某一方面天分爆表的“大牛”,他们的优秀反而无法彰显对应教师的教学水平。清华普通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竟然要发动“自救”,想一想吧……

但当时我乐观的想,闫浩这一代优秀的数学系学生毕业后留校,适当地承担一部分基础课教学工作之后,大清就能缓过来这口气。

结果有一天晚上校内网就炸了,我一看是闫浩毕业去向是北京某211院校讲师(还是博后?记不清了),未能留校,最后一节习题课上爆满的6C300挤满了听过他课的师弟师妹们……过了俩月还看到他在校内上放出新单位的博后公寓照片……

然后不再是研究生低年级的我开始接手我老板的大学化学基础课(面向非化学专业)的助教工作。我老板讲课非常认真细致,刚开始我也没发现太多问题。但是高中课纲的退步越来越惊人:

1、实验课上发现部分学生没学过“酒精灯的正确熄灭方法”、“不能用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灯”等基础知识,经确认该生对应省份教材删除了该部分;

2、理论课作业上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会正确地读写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和族,经确认部分省区教材删减了元素周期表相关的详细读写范式;

本着负责任的精神,两个班大约100人左右的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我减分时都用红笔标注了原因和正确写法。普遍问题在“网络学堂”上发帖说明。

这样,坚持到了我毕业,离开了化学界。

现在这门课的助教是我嫡系师妹在负责,上周四聚餐时见到她,得知该课的课容量升级到了一个班160人,她不太有精力逐份详细注释了。

所以,聪明的,你告诉我,我该如何期待大类招生?

user avatar

看了这么多,很奇怪都没有人贴当年著名的数理基科分流讨(si)论(bi)大会的盛况。。。在网上找了半天原文(见后附),可供参考。

数学物理两个系,大类招生都谈不拢,搞题主所述的理科大类招生更不足取。学科之间差异很大,培养目标迥异,所需时间都不短,并且还有院系管理和生源争斗,实际上是把招生组和招办的压力转移到院系自己身上,有祸水东引之嫌。

PS:普及校史知识学习,是大清的一件要事。尤其是这种没有上得台面的校史,后人不仔细调研,绝大多数可能都是进了前人的坑。现在信息如此发达,有志者应当留意此事。

(以下转载自

分析学与百度数学分析吧

,粗体为转载时所加)

理学院数理基础平台课研讨会简记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599f80100qzyn.html (这个已经打不开了)

---------------------------------------------------------------------------------------

时间:2007年9月7日~8日

地点:昌平某地

出席人员:汪劲松、陈永灿、张文雪、白峰衫、汪惠、朱邦芬、尚仁成、熊家炯、徐湛、庄鹏飞、安宇、李岩松、高虹、阮东、薛平、陈曦、肖杰、李津、卢旭光、周坚、张贤科、刘智新、张广远及两名学生代表,5名会务人员

7日下午(15:00~18:00):


白峰衫先介绍了数理基础平台建设的背景与基本情况,以及2005级数理大类本科分流情况。
接着老师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朱邦芬老先生表达了5字班建设中物理系的难处:首先是课程设置问题,同学们入学后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数学课上,物理的时间较少,而且数学与物理课程的吻合度不是很好,使得物理课的学习有不少困难;然后是当年卢爷爷的课程令很多人并不适应,同学们对物理的态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很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分流到物理系的人两极分化了,这对物理系的建设来说并不好(中间若干老师插花,难以胜记)。张贤科则认为:今年分流时数理人数不均只是暂时的、偶然的情况,不必大惊小怪;没准明年风向又变,物理爆棚
李津提到数学系从大三下半学期将开始引进seminar后,突然飞起一人强烈反对。此人姓肖名杰,数学系系主任是也。系主任似乎并不理解其为何物,认为本科阶段数学系的学生更应该将基础打好,花时间在seminar上是弊大于利的。李津、周坚等人花了一番时间解释:找个导师,在其指导下读些书,上些课,子之谓"seminar"是也。肖杰收声。
朱老先生又对几点应该改进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应在大基科中挑选出将来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研究型人才,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我校的理科水平;
2、应该对课程们进行改进。过去的物理教学偏理论少实验,这与物理学的发展背道而驰,n多前辈们的n多经验表明物理的学习、研究都离不开实验这一重要环节,理应加强实验的分量(晚饭后阮东表示大量学生与老师均认为朱鹤年的实验要求高过笼了,但是由于这位朱老先生坚守立场,寸步不让;而且在国内的实验数据处理方面他老人家处在绝对的第一位,无法撼动...因此这个在发明基科以前就存在的问题也就这么一直存在着);数学系的同学则应该可以用工科同学的实验来代替原有的课程;
另外还应该分清楚同学们的发展方向,究竟是向研究方向走还是应用方向。朱老先生认为5字班的最大失败是对200多人采用了同样的课程:物理一律为卢德馨、数学一律为卓里奇。所谓"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理应有不同的课程配备,建议制定多元化的课程套餐,让同学们选择的空间加大。

3、05级学生的管理方面很混乱,辅导员、班主任与系的联系错综复杂,这对班级、系的建设非常不利,很有必要加以纠正
中间若干老师插花,难以胜记;老师们部分意见如下:
周坚:拖到大二结束才分,使得很多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在与自身方向不同的课程上,不如第一年就分流
张贤科:原来的小基科模式很好,有点怀疑现在的大基科模式;培养学生不能过于通才了,应该有所侧重
陈曦:现在的目标比较混乱,首先应该明确办基科的目的;俺们物理系去年开始已经将课程分化为几位老师教学,不再像05级那样只有一个卢德馨的普物了,你们数学系也应该做出让步,不能老是一个卓里奇
有人指出了现在基科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潜伏在学生中、不少学生分流至小基科将来并不是要进行研究工作,等等,这些都与原来"培养数理顶尖人才"相悖。
......
最后汪副校长上升思想高度,做了半个多小时的总结,有协调众人关系、指明发展方向、稳定当前局势、给大家加油打气的作用。其中提到了"人才教育所具有的滞后性":一个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眼下没人能够说,需要等到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长久的时段后回过头来看看,才有可能得出结论。对于现在的大基科,很需要老师们相互沟通协调,共渡难关。
8日上午(8:30~12:00):
李津、阮东先后把05级数理大类本科培养计划及其部分修订向老师们做了简要介绍。副校长已于昨天离去。座谈气氛热烈不少,谈话中高潮迭起,老师们情绪高亢妙语连珠,肖杰、李津、张贤科、朱邦芬、徐湛等几位尤为突出。
一直以来都保持沉默的卢旭光总算开金口说了几句:先肯定了基科的成功之处,其课程安排对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很有好处,进校后的二次选择也对大家的发展不错;再一次肯定了"5字班的同学们是我这么多年来带过的最好的一届学生"(张贤科支持了一下,)。但是也说了一些数学系方面的难处:大一上完后才发现卓里奇的书适合四个学期讲,但实际上只能压缩到三个学期来上必修课,以至于第三学期的课只能挑选着讲;同学们也许是在证明方面较为偏重,对计算能力不太重视,今后还有待加强;还提到物理课中一上来就要用到微积分等方面的知识,但数学课程无法跟上,这也只能是同学们的"悲哀"...后来被肖杰插一下花,以至忘了自己讲到哪了,光哥于是就此打住......
针对不同偏向制定不同课程套餐的观点在谈论中逐步浮上台面(感觉这个观点很可能在到此开会之前就讨论出来了),老师们也在这一点基本达成共识,但最后问题出在了数学分析课程的难度要不要降下来。

朱邦芬、徐湛、庄鹏飞等人认为数学课的难度应该分级,一小部分学生继续卓里奇,在国内知名大学内挑一本较好的数学系的教材供大多数人使用,对将来要去实验物理等应用方向的同学们应该选择诸如肖树铁所编的微积分教程,"我们物理都把卢德馨和别的分开了,你们数学为什么不分?!@#¥%";肖杰、张贤科、周坚等几位老师则坚守阵地,始终不肯降下难度,认为这是数学系的"底线"被逾越了,肖树铁的书没有达到数学系的要求,不可能让学了肖树铁的书的人在分流的时候随意进入数学系,肖杰更是多次举手发言:所谓卓里奇的问题其实并不存在,数学分析本身就是难学的,就算是换另外数学系专业要求的课本,也会让学生们付出很多时间;假使降低了课程的难度,分流进入数学系时至少应加上test或interview......
物理老师们普遍认为大一的数学分析让同学们的思维方式"中毒"了,庄鹏飞则以量子力学课上总有人问"存在性与唯一性"来论证同学们确实是"中毒"了,结论是过深难度的数学课会影响物理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同学们的方向发生偏差;肖杰(还是哪位?)马上举出几位数学很NB的物理学家(但我从没听过),徐湛则说按统计来讲这是少数......
熊家炯发话:过去03理科平台之前小基科的同学所学数学并不是数学系的专业课,后来有人做数学照样很出色;肖杰等再次举手回答问题:在制定培养方案与课程中,要以大多数同学的情况作为参考,不能以优秀的个例作为依据(张贤科的原话是"例子不能说明问题"...);不记得徐湛还是哪位说:应该像元培那样调整数学课程安排,张贤科:"所以他们失败了"...
肖杰在企图发表什么观点的过程中,说出一句:"...物理这个天使与数学这个魔鬼..."时,话没说完张贤科就飞来一句:"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数学不是魔鬼,数学是皇后!"于是讨论严重跑题:有人认为数学不应该是女的,应该是"皇帝",张贤科仍认为"皇后不是生了皇帝嘛?!@#$%",朱邦芬白峰衫等人哂之:"你那个不是皇后是太后",话题逐步转移到伦理学某分支......各批人马争执不下,两位担任助理的年轻貌美的女博用相机录下这一盛况(回来后maze搜之,未果);终于有人(不记得是白峰衫还是阮东)掺和了几句,局势略为稳定,周坚又来一句"数学不是皇后,是皇帝的新衣",又是一轮争辩......很快就来到中午。
来自教务的陈永灿总结了十多分钟后,老师们似乎还对刚才某话题放不下,准备边吃边讨论。
(吃饭时陈永灿对朱老先生表达了学校将基科"做大"的希望,朱老很坚决的摇着头:"不行,现在问题太多了。""有些问题做大后是不是就能解决了呢?"朱老还是很坚决的摇着头)

8日下午(14:30~18:00):
下午,薛平开完某会后匆匆赶到,先将某会的的精神给大家传达一下:1、大基科一个问题就是之前没有先例,使得运转起来有些不顺畅;先前有人提出了以后一个年级引入2名"学术辅导员"的想法,朱老立马反对:原来所谓的"政治辅导员"又干什么?周坚等则认为两种辅导员理应合为一体......
薛平继续:2、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实践,积累阅历;
3、应努力营造宿舍内的学术氛围,但措施似乎只有在宿舍内多增加了几个展板,周坚张贤科等认为这只是"文学青年的自娱自乐",对学术没什么提高;有人说生活习性不正常,晚睡晚起,阮东提议:"在宿舍内安个电铃,每天七点半就叫,没有起不来的";李津:"缺德你这是。"
4、要增强班级建设的延续性;5字班大一时班级体尚未成型,大二时又面临分流,使得班级建设并不顺利,同学们对班级的安全感、归属感不强。
......
随后又复习了一下大半年前曾让5字班同学做过的调查问卷的一些结论。其中面对基科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问题,选择人数最多的答案就是"培养了坚定的意志,磨练了自己的勇气",老师们ft。
再随后是关于教学评估的要求:
学生方面:班主任辅导员要加强教育;加强班级核心力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全体动员一个不落
授课老师方面:增强责任感;明确课堂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改进课堂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助教的作用
接着又回到关于课程的讨论。阮东经过深思熟虑后一口气说了许多:基科必须要接着办下去;怎么办?05级的理科平台与过去小基科的其实并不相同,这使得许多问题一直存在着;要继续,就要老师们做出协调与让步......(记不太清了,我恍惚中感觉应该是数学系的老师们应该调整课程)
于是定下来了,普通物理分三类:卢德馨一类,另外两类由物理系自己出人;数学分析也要分三种教材:卓里奇一套,肖树铁一套,再在国内优秀院校内选一本教材(待定)。课余量起初两个系都决定要掐两头,放中间,在另一位还保持着清醒头脑的学生代表"给同学们更多的自由空间"的建议下改为了120:150:120。
配置已经出台,接下来的时间就是讨论怎么跟7字班的同学们讲解这些物理、数学课的区别了。李津被两个系的人说得满头大汗,最后在朱邦芬周坚等人的建议下总算是有了一套说辞,9号下午就拿今天讨论出的结果向7字班嗷嗷待哺的新生们公布,会议圆满结束~

(由于会议的形式以座谈为主,使得记录起来非常混乱,我也记得不太勤快;昨天回来后又太累了,先是一顿怒睡,醒后忘了许多......诸多原因使得本文仅供参考,十分抱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7年清华大学启动的大类招生,无疑是其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信号。要评价这一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的初衷、具体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初衷与目标:为何要“大类招生”?清华推行大类招生,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当前高等教育现实和未.............
  • 回答
    2017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确实发生了两起令人痛心的学生意外事件,这两起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让人们对高校学生的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为了更详细地评价这两起事件,我们需要分别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并从中提炼出关键点进行分析和反思。以下是对这两起事件的详细评价:事件一:某研.............
  • 回答
    2017年的真人版电影《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无疑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它试图将押井守经典的动画电影和士郎正宗的漫画原作中那些深刻的哲学主题和赛博朋克美学搬上好莱坞的大银幕,但最终的呈现效果却让许多粉丝和评论家褒贬不一。为了更详细地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 回答
    2017年9月,中国多地发布的楼市调控新政,可以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秋收行动”,旨在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稳定预期,并为经济的平稳发展保驾护航。这场调控的力度和广度都前所未有,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场调控,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一、 政策的“组合拳”与“精准打击”这场调控最显.............
  • 回答
    评价 2017 年 9 月 11 日起外汇准备金率从 20% 调整为 0,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目的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政策变动,而是当时中国外汇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大背景下的一项重要举措。政策调整的背景与目的:首先,我们必须回顾一下当时中国的外汇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考量.............
  • 回答
    2017年10月新番的《少女终末旅行》,啊,这真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如果非要用几个词来形容,我会说它是一种“温柔的绝望”、“静谧的公路片”,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哲学感”。它不像我们平时看的那些热血动漫,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拯救世界情节,但就是这么一部看似平淡的作品,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
  • 回答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这份名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份名单的出炉,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引发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总体的评价:一.............
  • 回答
    2017年9月13日,苹果公司发布了iPhone X。这无疑是苹果十年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次对未来手机设计和交互方式的大胆探索。时至今日,我们回顾这款手机,它所带来的变革和影响依然值得细细品味。首先,外观上的激进创新是iPhone X最显眼的特点。它彻底抛弃了沿用多年的实体Home键,取而代之.............
  • 回答
    2017年1月10日辽宁舰穿越台湾海峡:一次“例行性”演练背后的多重解读2017年1月10日,中国海军航母编队首次公开穿越台湾海峡进行训练,这一事件,在当时无疑在两岸乃至国际社会都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尽管中国官方将其定性为一次“例行性”的军事训练,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战略信号和地缘政治考量,是值得深入探究.............
  • 回答
    2017年8月26日上映的《Fate/kaleid liner 魔法少女☆伊莉雅 雪下的誓言》(以下简称“雪下的誓言”)无疑是整个“魔法少女伊莉雅”系列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也是许多粉丝心中的白月光。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它的优点、它所带来的情感冲击,以及它在整个系列中的地位.............
  • 回答
    深度评价2017年4月新番《恋爱暴君》2017年4月新番中的《恋爱暴君》(日语:恋愛暴君)是一部改编自同名漫画的动画,以其夸张、混乱、充满恶趣味的“恋爱喜剧”风格在日本乃至海外都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它,包括剧情、角色、动画制作、主题以及它所能带来的观感体验.............
  • 回答
    2017年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中文会场「1944德意志立宪会议」评价2017年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中文会场举办的「1944德意志立宪会议」是一场富有深度和挑战性的模拟联合国活动。从多个维度来看,这场会议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既有其出色的亮点,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整体评价:一场.............
  • 回答
    2017年德国公开赛中国男乒“全军覆没”无疑是中国乒乓球队在近年来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低谷表现。这个事件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中国男乒长期以来在国际赛场上的统治地位,更在于这次失利所暴露出的潜在问题和引发的思考。事件回溯与“全军覆没”的定义:首先,需要明确“全军覆没”的含义。通常来说,在乒乓.............
  • 回答
    2017 年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深度评价2017 年播出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以下简称《军师联盟》)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历史权谋剧,它以司马懿为主角,却并非简单地将他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作为一个人在乱世中的挣扎、成长与蜕变。这部剧凭借其精良的制作、深刻的人.............
  • 回答
    2017 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 ICAN),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评价这一奖项的颁发。一、 奖项的背景与意义:肯定禁核.............
  • 回答
    评价《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么》这篇发表于 2017 年 6 月 15 日《人民法院报》的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发表的背景、内容、目的、影响以及其对公众认知的影响。一、 发表背景分析: 时间节点的重要性: 文章发表于 2017 年,距离“彭宇案”发生(2006 年)已有十年。选择这.............
  • 回答
    2017年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一次令人难忘的“乌龙”与辉煌2017年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无疑是奥斯卡历史上最令人难忘和最具话题性的一届。它不仅仅是一场颁发电影奖项的盛会,更因为其结尾出现的一个惊天“乌龙”事件,成为了一次载入史册的混乱与戏剧性时刻。让我们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评价这次颁奖典礼。 1.............
  • 回答
    2017年5月27日,北京大学举办的这场题为《互联网与临高启明写作》的讲座,在当时的知识界和网络文学圈都引起了不少反响。这并非一场传统的学术讲座,更像是一次深入探讨互联网时代文学创作新模式和新可能性的对话,其独特性和前瞻性值得细细品味。首先,从讲座的选址——北京大学来看,这本身就带有了一层非同寻常的.............
  • 回答
    2017 年 1 月 26 日,《Science》杂志刊登了一篇引起科学界轩然大波的重磅论文: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宣布,他们成功制备出了固态的金属氢。这篇论文的出现,无疑是材料科学领域乃至整个物理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的意义之深远,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金属氢”本身。在宇宙.............
  • 回答
    2017年3月26日,俄罗斯各地确实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反政府示威,其中一个核心诉求就是抗议时任总理梅德韦杰夫和总统普京的腐败问题。这场示威的导火索,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俄罗斯反对派政治家阿列克谢·纳瓦尔尼(Alexei Navalny)及其团队在2016年底发布的一份关于梅德韦杰夫巨额财产的调查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