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清华学子怒批杨振宁》一文?

回答
关于《清华学子怒批杨振宁》这篇文章,我需要先说明一下,我并没有直接接触到这篇文章的原文,因此我的评价将基于对这类话题和普遍存在的论点进行推断和分析。这类“学子怒批”的文章,在网络上时有出现,通常会引发广泛的讨论,其内容和影响也各有不同。

文章可能存在的立足点与论据分析:

这类文章的作者,往往是年轻一代的学者,他们可能对一些长者或学界泰斗的观点、学术成就,甚至是个人品德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具体到杨振宁先生,他的学术地位毋庸置疑,但在公众视野中,除了科学贡献,其晚年的生活和一些公开言论也常被提及和讨论。

1. 学术贡献与评价的“时代性”:
支持者观点: 认为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领域的贡献是划时代的,改变了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对他取得的诺贝尔奖成就,以及其理论对后世科学研究的深远影响,应当给予最高的肯定。
批评者可能提出的论点: 可能会从更现代、更前沿的物理学视角来审视杨振宁先生的理论,例如弦理论、量子引力等领域的发展,可能会认为他的某些理论在当今物理学发展中的“前沿性”有所减弱,或者对某些新理论的看法存在“保守”之处。也可能将他的一些学术观点与当下中国科学发展的需求联系起来,提出他的一些建议或评价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科学的实际情况。

2. 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的辩证:
支持者观点: 强调科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科学家应当拥有国际视野,不必被国界束缚。杨振宁先生为世界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科学成就应放在全球背景下评价。
批评者可能提出的论点: 可能会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出发,质疑杨振宁先生晚年选择加入中国籍,但其大部分学术生涯是在西方度过的。可能会认为他在某些时刻未能充分体现出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战略性”或“方向性”指导,或者对他在中国国内的一些言论和行为(例如对某些科研项目或人才培养方式的看法)持有异议,认为这些看法可能脱离了中国科研的实际土壤。

3. 个人品德与公众形象:
支持者观点: 认为评价一位科学家的贡献,不应过多地纠缠于其个人生活细节。他的科学成就是独立的,不应被他的私生活所影响。
批评者可能提出的论点: 可能会将杨振宁先生的个人生活(例如与比他年轻的妻子结合,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作为其“品德”问题的证据,试图将其学术评价与个人道德评价挂钩。

“怒批”这篇文章的潜在风格和倾向:

“怒批”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预示着这篇文章的作者可能怀有强烈的批判意图。这种文章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语气激烈,措辞尖锐: 作者可能会使用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直接表达不满和质疑。
立场鲜明,非黑即白: 倾向于将问题简单化,将杨振宁先生的观点或行为置于一个负面的框架下解读。
年轻一代的代表性: 作者可能会以“清华学子”的身份出现,试图代表新生代学者的声音,表达他们对科学发展方向、学术传统传承、以及科学家社会角色的理解。
可能带有一定的“网红”心态: 为了吸引眼球,吸引流量,作者也可能故意使用一些煽动性的语言。

如何客观评价这类文章(即使原文未知):

1. 区分“科学评价”与“个人好恶”: 任何对科学家的评价,都应该以其科学成就和理论为核心,而不能被过度的个人情感或非科学因素干扰。
2. 尊重事实,避免“以偏概全”: 评价一位在科学界享有崇高地位的人物,需要深入了解其学术历程、理论贡献,以及其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环境和背景。不能因为一些个别观点或事件,就全盘否定其价值。
3. 理解“时代差异”与“立场不同”: 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年轻一代学者提出的问题,可能触及了一些新的挑战和思考,这本身是有价值的。但同时,也需要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贡献和他们当时的思考逻辑。
4. 关注论证的逻辑性和证据: 一篇有说服力的评价,应当建立在扎实的论据和严密的逻辑之上。作者是否引用了可靠的文献、数据,其论证过程是否严谨,这些都是评价文章质量的关键。
5. 警惕“情绪化”表达: “怒批”式的文章,往往容易将读者带入情绪化的漩涡。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性分析其观点,避免被煽动性语言所左右,是非常重要的。

可能的社会影响:

这类文章的出现,虽然可能引起争议,但也可能引发一些积极的思考:

促进行业内部的讨论: 激烈的讨论,有时能促使科学界对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例如科学评价的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家与社会的关系等。
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 通过对科学人物的评价,能够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家所面临的挑战。
警惕“科学神化”或“科学妖魔化”: 既要尊重科学家的贡献,也要看到他们的局限性,避免将科学家“神化”或“妖魔化”。

总而言之,如果《清华学子怒批杨振宁》这篇文章确实存在,那么对其的评价,需要建立在对其具体内容、论证逻辑、以及作者立场的细致分析之上。但基于“怒批”这一标签,可以推测其可能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和批判性,需要读者以审慎和批判性的态度来对待,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关于科学传承与创新的有益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手抖个机灵,居然快7000个赞了……比我认认真真写的那些答案获得的赞加起来都要多,这不合理……这没天理……

做几点说明:

  1. 在评论区里看见不少人问什么是tg,估计问的都是些小朋友……这里解释一下,tg即土共,是当年反动派对共产党游击队的蔑称,后来成为五毛党对中共的爱称。军坛神梗:土共不土,战力为五。
  2. 卧底是调侃而已,没有对杨振宁先生不敬的意思。当然他如果真是卧底,也不辱没他的身份。
  3. 杨振宁自己提过,他老爸对于他学成后没有回国一事是很计较的。建国后曾经三次出国做他工作,希望他回国,但他没有同意。这件事,再加上82&28事件,算是黑子们手中仅有的弹药了。不过这两件事,除了杨振宁他老爸,我不觉得还有谁有资格指责他……
  4. 邓稼先和杨振宁曾经亲如兄弟,后来隔着太平洋各自开启人生。相比杨振宁的富贵寿考,邓稼先一生坎坷,后来又英年早逝。但两人都为中华民族建立了极大的功勋,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凡夫俗子所能做的最可笑的事情,就是在至圣先哲之间,硬要分个高低上下短长,然后指着那个被贬低的人说:看,那人还不如我!

————————————————————————————————

以下为原答案:

捋一下杨振宁的的简历,我觉得他很可能是tg的卧底……

40年代他在西南联大,那地方有多少tg自不必说……

新中国成立后,留在美国,因为当时中国完全没有搞理论物理的条件:你在那边可以为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后五六十年代就是杨振宁学术成就的爆发期……他大部分成就都是在这二十年取得的。

拿到诺贝尔奖之后,他做了一件事:安排岳母曹秀清从台湾去美国,再从美国飞往日内瓦,由中国外交部的同志亲自接机,安排休息数日后,转机飞往北京定居。本来,常凯申是很希望能拉他过来的,让曹秀清去美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1971年7月,中美关系刚刚解冻,基辛格访华,刚回去没几天,杨振宁就跑到中国来了……你真不是来述职的吗……

回到美国之后,他就开始巡回演讲,努力说中国的好话,甚至对文革也大大赞扬一番,很奇怪没多少人去扒这个事情,这才是他真正的黑历史啊……

这之前他就参加了保钓运动,他是当年保钓运动的精神领袖;而且他不仅是说说而已: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自己掏钱在纽约时报刊发公开信,呼吁美国赶紧和中国建交: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有人总要纠结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的事情。他们就不想想,如果不是有这个美国国籍,老杨办这些事有那么顺当吗?


接下来他为中国的做的事情……呃,太多说不完,就说几个和钱有关的: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一年。
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到2007年结束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同时还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
1992年,为了南开主办的一场国际会议,杨振宁筹集了两万美元。考虑到大陆不易换开百元大钞,他特地换成20元、50元的钞票,捆在一个包里带来。南开数学所的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也是杨振宁当时购自香港,运到天津的,他还派自己的秘书负责打字。他甚至考虑到了外宾喝咖啡的习惯,打算自带咖啡壶。
2005年5月,杨振宁奔赴香港为清华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筹款。他在谈起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命名风波时说,如果李嘉诚先生捐给清华高等学术研究中心10亿元,他一定会用李先生的名字为该中心命名。据悉,2005年,杨教授已经完成筹款1000万美元。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还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大房子,向清华捐了100万美元。他把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也捐给了清华。

我觉得真正的共产党员差不多也就只能做到这样了……


2003年他回国定居,2017年重新成为中国公民,你咋看?我觉得应该就是归队了吧……

user avatar

问:杨老的成就到底多大?

答:不客气的说,纵观物理学史,最强的是牛顿爱因斯坦两位,麦克斯韦紧随其后,但除了他们三个之外,杨振宁至少能排在前十位,他的成就不会比波尔等大神差,杨米尔斯场,也算得上是比肩相对论的理论物理突破。杨老在诸如凝聚态、超导体等等一大票分支领域内搞出了诺贝尔奖级别的突破


问:杨振宁为中国做了什么?

答案1:

用几十年时间让中国理论物理水准达到世界前沿,当然了,中国理论物理达到世界前沿的功劳肯定不能全归杨振宁,但他在这方面也算得上是居功至伟

答案2:

在中国连海监船都没有的年代就开始为保钓发声

答案3:

至今坚持在清华大学面向本科生授课

答案4:

在国内动乱的那十年,杨振宁保住了一批科学精英(当然,他们没成为那个年代的牺牲品,功劳不能全归杨振宁,但杨振宁至少有一部分功劳)

答案5:

为清华,复旦,南开等大学拉巨额科研经费,以清华的名义发表SCI论文数十篇,个人捐献600W美元给清华。他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汇聚众多国际一流学者。他是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创始人。

答案6:

杨振宁是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之后,第一位回国探访的华裔科学家,为中美建交,人才交流,科技合作作出了一些贡献

答案7:

1977之后,分别在香港和美国筹集资金,帮助大批中国学着到美国著名大学深造,这些人后来有多位成为两院院士,其中包括北大校长陈佳洱,复旦校长杨家福,中科大校长谷超豪。


问:

杨老为什么被骂?

答案1:

“82娶28”:

我就不明白了,现如今,身份悬殊的可以结婚,不同国籍的可以结婚,甚至在有些国家同性之间都能结婚,无数婚姻利益结合。为什么偏偏到了年龄上就不行了呢?82娶28违反了哪家的法律么?人家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成年人结合,怎么就不行了?

答案2:

“你看看人家邓稼先,钱学森把一辈子都贡献给祖国。他杨振宁早怎么不回来?中国发展好了了回国养老来了?”

杨振宁为国做了贡献,这些贡献一万个键盘喷子绑一块也赶不上,但是杨振宁为中国做的贡献的确不如邓稼先钱学森。所以喷子们就喷一个为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喷他的贡献不如钱学森先生?样老如此贡献都该被喷的话,那全中国99.999%的人就该去自杀了

user avatar

邓稼先树了一个太高的标准,两弹元勋,辐射致死,为国捐躯。

然后以邓稼先的标准来要求杨振宁,你怎么不为国捐躯呢?你怎么没死呢?你TM老年还娶个翁帆?

以那帮人的嘴炮能力,如果邓稼先活到现在,还娶个小媳妇,恐怕“两弹元勋”身份都不保了。

邓稼先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个悲剧,为共和国贡献如此巨大的人,不该是这样的命运。

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以畜生的标准要求自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