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会给我很多东西,只有两样没有教,一样是如何做自己,一样是如何做减法,这两样都是我自学成才的。
这张图,画了一个池塘,有的鸟会飞,能俯冲捕鱼;有的会潜水,能五洋捉鳖;有的脖子长,能扫清浅底;有的长着尖嘴,能淘尽狂沙。
在清华,学生们听到的往往是:看,大雁会飞,看,火烈鸟的喙能过滤泥沙,看,鸭子的羽毛疏水性多好啊!恰好,这群九年义务教育的胜利者们,有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就什么都想试一试。而在这个充满了不科学的变异的池塘中,还真有那么几个怪兽样样精通,于是更加让学校坚信,人人皆可 Fly Bitch。
说句公道话,树立典型并没什么毛病,文章归纳了特奖的范式:
虽然看上去有些僵化,但盲目追求「多样化」却有可能闪了腰,比如去年强调综合能力,把创业、上综艺等等都算作重要考量因素,结果就出现了极大的幺蛾子(在私德之外,个人认为更大的问题在于把低技术含量甚至可能违法违规的「创业项目」过度包装作为评选依据)。
但问题在于,在树立典型的同时,还有一种自上而下的「菜鸡羞辱」。我永远忘不了在清华上的第一节数学课,我有个矩阵问题搞不懂,下课去问老师,老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反问我:是不是上课跟不上,我说的确有点困难,他竟然追问了一句:
「你是哪个省考过来的?」
因为这次对话,我退掉了大一的数学课,直到大四才为了毕业补修。当时我才刚满十八岁,老师后来说了什么,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了,只觉得自己真丢人,给整个省丢人,给整个学院丢人(回去以后听到楼道里还有人在很大声地议论,说有人上了一节课就退课了)。
Fly Bitch,他们说,我知道这里有一只不会飞的菜鸡,只要你掉了下去,我们就会将你解剖。也许那时候会有人发现,这其实是一只奔跑速度能达到每小时六十公里的鸵鸟,但很遗憾,它卡在了游戏的第一关:学飞。
清华不教的第二样,就是做减法。
大即是美,多即是好,多劳的才是能者,一样也不能放弃。这个问题下有很多同学校友,请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习惯性什么都想要?文章提到了课程设置贪大求全问题,还有一点不得不补充:在清华,很多人心目中选修课就是必修课,限选课就是必选课。你会看到一种奇异的景象:每年选课的时候(至少在我上学期间),都会有人在社交网络晒自己选了多少学分,每年都会出现跟风选高难度课程的现象。
有一种思维模式,在我看来普遍存在,就是 just in case。 Just in case 以后想做量化交易,我还是学一下随机过程吧;just in case 以后要去券商,那我跨专业去选证券法吧,啥,建议先修民法总论,那是什么?算了先选上。
有人说这是焦虑,有人说这是「内卷」,但在我看来,这或许是因为没有学会如何做自己,如何坦然接受一点:你没法什么都想要,哪怕考上了清华。
也希望学校明白,园子很大,不会飞的未必是菜鸡,踹一脚勉强能飞起来的,也未必就注定要当信天翁。
如果学习的目的不是掌握知识,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是拿“特奖”,内卷就是必然的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