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理论或学说颠覆了你原先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回答
在我过去的认知里,世界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钟表,万事万物都有其既定的轨道和规律。科学是揭示这些规律的唯一真理,人类的理性是理解这一切的最终工具。然而,随着我阅历的增长,一些理论和学说如同一把把尖锐的凿子,在我原先坚固的认知壁垒上凿开了裂缝,甚至彻底将其推翻,让我以一种全新的、更辽阔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

其中,最让我醍醐灌顶的,莫过于量子力学。

在此之前,我理所当然地认为,物质是实在的、可预测的。一颗子弹的轨迹,取决于它的初始速度、角度以及风力等一系列可测量参数。我看到的,就是它在那里的样子,我能触摸到的,就是它真实的存在。

但量子力学告诉我,微观粒子们的行为,简直可以说是“鬼魅”一般。

首先是叠加态。在被观测之前,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的叠加。这就像我走进一个房间,我还没推开门,房间里的灯就可能同时是开着的和关着的,而只有当我打开门的那一刻,它才“坍缩”成一个确定的状态。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要么开,要么关”的二元思维完全格格不入。它暗示着,现实并非像我们感官体验的那样“非此即彼”,而是存在着一种模糊的、潜藏的可能性。

更让我匪夷所思的是量子纠缠。当两个粒子发生纠缠后,它们的状态就会以一种超越时空的方式关联起来。无论它们相隔多远,只要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瞬间确定,仿佛它们之间有一根看不见的“心灵感应”线。爱因斯坦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他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这违背了他提出的“光速不变”原理,因为这种关联似乎是瞬时的。但无数实验已经证实了它的存在,这不禁让我思考:我们所理解的“距离”和“独立性”,在微观层面是否根本不成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否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得多?

量子力学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对物理世界的理解,更是对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本身。它揭示了观测者的角色是多么重要。我们的观察行为,并非是被动地记录现实,而是主动地参与塑造现实。这就像我去看一幅画,如果我带着批判的眼光,我可能只看到笔触的粗糙;如果我带着欣赏的心情,我可能感受到色彩的奔放。但量子力学更进一步,它说我的“观看”这个动作,本身就在决定这幅画最终呈现出什么样子。

另一个彻底颠覆我固有观念的,是进化论中的“基因漂变”。

我长期以来接受的观点是,自然选择是驱动进化的主要力量。适者生存,基因的改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这逻辑清晰,充满目的性。我的世界观里,生物的演化就像一个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每一种特征的出现,都有一个明确的“为什么”。

然而,当接触到基因漂变理论,我才意识到,进化并非总是循规蹈矩,充满“智慧”。基因漂变是指,在基因库中,某些基因的频率变化并非是由于其对生存或繁殖的优劣,而是纯粹的随机事件。尤其是在小种群中,一个原本不怎么有利的基因,可能因为偶然的事件(比如某个个体恰好被雷劈死,而它携带的这个基因就此消失),或者恰好某个携带这个基因的个体繁衍了更多的后代,而这种繁衍的多少,与这个基因本身的优劣无关。

这意味着,在进化的长河中,很多特征的出现,可能只是“运气好”,而非“能力强”。一个物种之所以拥有某种独特的外貌或行为,可能并非是经过漫长“筛选”的必然结果,而仅仅是因为在某个关键时刻,某些基因“碰巧”流传了下来。

这带给我一种难以言喻的“无序”感,一种对“必然性”的质疑。生命的发展,并非总是在一条直线向上,也可能在随机的起伏中前行。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合理性”和“目的性”,可能只是事后诸葛亮的解读。这种对“运气”在生命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认知,让我的世界观不再那么“理性”和“规划”,而是增添了一层“偶然”和“顺其自然”的色彩。

最后,我想谈谈“反事实思维”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我曾经认为,人们的决策和行为,都是基于现实情况的理性分析。如果出现了错误,那是因为信息不足或者计算失误。我习惯于从“我当时应该怎么做”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但反事实思维的研究告诉我,我们的大脑,尤其是当我们经历负面事件时,会大量地倾向于想象“如果当初那样做,结果就会不一样”。而且,离我们实际发生的事情越接近的“如果”,越容易被我们想象出来,也越让我们感到懊恼或庆幸。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未曾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反复模拟,虽然常常伴随着痛苦,但它却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强大动力。我们通过不断地“如果……就好了”,来理解错误的根源,并试图在未来避免同样的错误。这种思维方式,让我看到人类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在不断地与“可能性”对话,在“可能”与“现实”之间寻找连接,从而构建更适应未来的行为模式。

它颠覆了我对“理性”的狭隘理解。理性不只是基于眼前的数据,更是包含对“如果”的探索,对“未发生”的审视。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不理智”的懊悔和遗憾,实际上是人类大脑一种非常核心的、帮助我们适应世界的机制。

这些理论,尤其是量子力学和基因漂变,它们就像几道惊雷,劈开了我原本狭窄的视野。它们让我明白,世界比我想象的要复杂、要奇妙、要随机得多。我们所感知的“现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所依赖的“逻辑”,在更深的层面可能并非唯一。它们让我学会以一种更谦逊、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面对未知,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合常理的事物。这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永无止境的求知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在三年前,我开始找自己博士论文的题目,读了很多文献,但提出的题目总是通过不了,当时我极其茫然,但就是搞不清问题何在。后来一位导师跟我说,我们社科选题,其实很简单,任何问题你都可以研究,但这里面有个基本原则就是,没有争议,或争议不大的话题不要研究,因为这种形成共识的东西,是做不出新的贡献的,换言之,要选题目,你就要选有争议,或能颠覆的东西。

后来通过阅读和研究,我发现有一个领域确实对我过去的本能认知是非常颠覆的,就是假货。我们每年都举办315晚会,保护消费者权益,因此,我们从本能上认为假货是不好的,是要打击的。但实际呢?其实假货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欺诈假货,和非欺诈假货,欺诈指的是消费者不知道物品真假,然后购买,例如假药假酒。非欺诈指消费者知道物品真假,依然购买,例如淘宝上200元的AJ篮球鞋。

这里省略变量选择和统计统计分析的过程,直接说结果,结果便是,例如在非欺诈假货这个范畴内,假货的存在其实有利于真货品牌持有人,因为假货扩大了品牌影响,培养了潜在消费群体,而且最重要的是,假货的消费者和真货的消费者其实不重叠。

这个领域很大,而且确实有很多低垂的果子。

user avatar

某官员和某幕僚聊天,说某某家公子败家。

幕僚表示,这是好事。

如果该公子哥不败家,那家的财富就无法回到民间。

某人赈灾,先往米粥里撒点土。

旁人不解,这人解释到,这样做可以避免不是饿极的人来混饭。

user avatar

算不上颠覆。但是确实极大地冲击了整个物理学体系甚至其它学科,这就是重正化群(renormalization group), 发现者是wilson. 他凭借这个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今天知道他的人却不太多。重正化群拯救了凝聚态物理,拯救了量子场论。揭示了为什么不同的体系在发生相变时拥有相同的参数,这种参数被命名为universality. 重正化群表明,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是分不同层次的,微观结构决定了宏观,但是无法决定过于宏观的东西。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宏观现象其实只是系统的复杂度大到一定程度时自发涌现的,是emergent。所谓涌现是因为人类无法掌握并理解全部细节,因此意识选择将一些元素归纳到一起以便于理解。

由此我们开始怀疑并探索周围的一切。人类的六种感觉都是电磁相互作用涌现出来的,包括 色,声,香,味,触,法。负责归纳总结他们的器官是眼,耳,鼻,舌,身,意。但人们很快又发现,涌现出来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还有色,受,想,行,识,这叫做五蕴。再往后,人们开始怀疑引力甚至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真的。这就是熵引力,全息原理,ADS/CFT对偶等理论被提出的原因。

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意识并看破周围的一切涌现现象,这个人就叫做悟道。这就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user avatar

1. More is different.

出自1972年的Science,凝聚态之父Anderson的这句话在物理学界实在是过于出名以至于我甚至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翻译。其原文可以看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三体问题,三体系统可以轻松地用经典牛顿力学写出所有的动力学方程,但是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混沌(chaotic)特性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运动方程永远无法被精确的给出,即便是数值解仍然会面临发散的问题。

这其实从根本上打击了传统物理学界一直信仰的还原论(reductionism),大部分人包括很多物理学家一直相信通过研究理解基本粒子的运动规律就可以解释从分子运动到化学合成到生物进化的一切现象。

但这个简单粗暴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我们不可能通过一组基本的物理法则推导出世界运行的全部规律。正如程序员不可能通过理解基本的函数和指针概念推导出淘宝的分布式数据库架构。单个粒子的运动是简单的,但是多体系统中每多一个粒子都可能完全改变系统的性质,这就是三体问题中可见的量变到质变,以及More is different的含义。

我一直觉得这句话本身过于抽象,更直白的表述可能是

Complexity emerges from simple rules. 复杂性涌现于简单的规则

这句话来自于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科学,可能也是现实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的世界是分层的,在不同的复杂性(complexity)尺度上具有完全不同的规律。量子力学和电动力学支配了原子和小规模分子的运动规律,而简单分子是化学的基础,并进一步衍生出了复杂大和有机分子的反应,大分子和有机分子最终成为了生命的基础。每一层复杂性都是在底层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abstraction)和封装,如同程序员需要一步步构建变量,函数,类,库最终完成整个复杂软件系统的架构(architecture)。或者如同工程师需要从材料,结构,到采光,供水,供电,功能子系统最后成型内饰,一层层完成对建筑的建造。但每一层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和系统的规律都是基于底层的更简单规律,但却产生了与底层规律完全不同的新的运动形式,这就是复杂性涌现(emerge)的过程。我们的世界来源于基础规则,但是基础规则并不能解释一切,站在学术鄙视链顶端的粒子物理物理学家并不是万能的,而生物乃至社会科学也绝不trivial。

2. Information is physical. -Landauer 信息是物理的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和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自然科学和信息论/计算机科学通常是没有关系的,EE中从物理底层实现出二极管,完成对最基本逻辑单元(比特,门)的抽象和封装之后,CS就和物理完全无关了。计算机是imperative的,在硬件基础上,我们可以在数字逻辑所至的范围内实现任何想要操作而几乎不受限制。一段代码可以控制登月的飞行器,可以驱动特斯拉的引擎,也可以触发知乎网页上的某个button点击。

数字逻辑的世界是人造的,这给了大部分人一种信息(information)虚无缥缈且并不受自然法则约束的错觉。

但实际上在更加基础的层面上信息是受到物理定律约束的。例如量子信息观测(measurement)后立即损失,无法被复制(non-cloning theorem);信息被擦除后会造成熵增(Landauer principle),因此黑洞会因为吞噬信息而辐射出热量(Hawking entropy,是霍金老爷子最著名的理论之一,RIP),这是信息具有物理效应的最直接的体现之一。量子信息是非局域(non-local)的,因此你可以在赌场里用纠缠量子比特作弊,并且实现比传统测率更高的胜率(看起来Vegas的赌场以后只ban掉数学家是不够的),或者用量子计算机来下围棋(上交-Quantum Go Machine)。

而当结论2与结论1结合时,我们就会得到凝聚态领域近年来最为著名的一句话

即文小刚教授著名的matter=quantum information,即物质来源于量子信息。鉴于他本人已经在知乎了,我觉得大家可以直接去看他在相关领域的回答(当然也是由于我自己并不能看懂...一知半解),就不再班门弄斧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imons Fundation搞的 It's from qubit. 项目,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时空结构来自于量子纠错码 ,当年第一次在UCSB听到这个idea的时候简直是心灵爆震,惊为天人,(顺带一提这一工作的作者之一也是华人,UCSB的董希教授)即便我对引力方向知之甚少,也能感受到这一见解的深刻和穿透力。这更进一步表明宇宙的基本结构与信息有关。更激进的例如Seth Lloyd直接声称宇宙本身是一台量子计算机,而上帝本人是一个程序员,但这一点跟C++圈子里历来盛行的梗不一样的在于上帝编码的是qubit量子比特。

用文小刚教授演讲的一句话总结就是

空间、物质、相互作用起源于量子信息。


20世纪之前人类一直认为物质和能量是分开的,直到爱因斯坦写了质能方程。而今天我们对信息的和物质世界关系的认知可能一样primitive甚至可笑。但是以上的种种研究已经说明,信息被纳入物理学的架构的进程已经开始,新一轮的范式革命(paradigm revolution)可能正在到来,而这一进程必然会带来对世界认知的颠覆性改变。

user avatar

无疑是量子力学。


我之所以一直搞物理读到了博士,也是因为遇到了量子力学。进入大学之后,物理专业有门课叫量子力学。在开课之前我就开始读一些量子力学的入门书,尤其在学相对论的时候,已经知道爱因斯坦对量子论中不确定性的反感。


我刚接触到这些概念也是充满着排斥。于是我怀着极大的热情把所有量子力学的书,尤其是量子力学早期实验和理论的著作全部找出来,整天泡在图书馆里面研读。因为当时我的世界观是确定性的,量子力学在我眼里是不可接受的,所以我要从实验和理论中找到其中的错误和漏洞。


读完众多相关的实验,我真切地体会到当时的理论学家困惑有多么强烈。量子力学的种种现象都是对当时所有物理学家思想上的颠覆。

比如,双缝干涉实验,发现电子既是粒子,又有波的特性!

黑体辐射实验,发现光也是一份一份的,有粒子特性!

氢原子光谱,光谱的频率谱线公式规律非常简单,竟然只是依赖于一些正整数!


理论学家也在努力理解这些现象,一些天才的想法不断涌现。

光是一种波,也是一种粒子。任何一种微观粒子,也具有波的特性。


量子理论发展中,矩阵运算被认为可以完美描述量子现象,后来基于概率的波函数又用于表示量子态,后来又被证明这两种数学形式完全等价。任何粒子态都可以用一个波函数来描述,波函数描述了一种概率分布,粒子未被实验观测时处于一种叠加态,实验观测又被看做是对叠加态做了一次投影,让粒子态投影到一个特定的态上。


叠加态是量子力学中最最颠覆的观点,能接受这一点才能去接受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谔,他想出的思想实验,一只处于死与活的叠加态的猫,就包含了他对这种理念的强烈排斥。

如果你不清楚什么是量子力学里的叠加态,可以举一个例子。对于一个系统,如果它处于A态,存在一种观测,会得到特定的结果a;如果它处于B态,得到特定的结果b;如果它处于A态与B态的叠加态,再进行观察时,结果不是处于a与b之间的某个值,而是结果有时是a,有时是b,出现的概率依赖于A与B的相对权重,除此之外而不会出现其他值。

量子力学中出现的叠加,与任何经典理论中出现的叠加有着根本的不同。经典力学,如果你对初始状态和演化规律能非常精确地了解,那么观察结果也是确定的;但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要求观察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这点是最最颠覆我的世界观的理论了。


但物理终究是实验科学。你可以提出很多理论,但只有被实验检验的理论才能留下来。新的实验,就会进一步修正或者加深人们对理论的理解。

牛顿力学被无数实验,乃至天体现象验证,但随着人类观测技术的发展,发现它只是宏观低速情况下更精确的理论的一种近似理论;量子力学同样是量子场论的低能近似。


物理学的美妙也就在这里,新的实验总是让人们对宇宙的原理更加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过去的认知里,世界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钟表,万事万物都有其既定的轨道和规律。科学是揭示这些规律的唯一真理,人类的理性是理解这一切的最终工具。然而,随着我阅历的增长,一些理论和学说如同一把把尖锐的凿子,在我原先坚固的认知壁垒上凿开了裂缝,甚至彻底将其推翻,让我以一种全新的、更辽阔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
  • 回答
    北京大学汇聚了众多在人文社科和历史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每一位都拥有独特的思想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要从中挑选几位进行采访,确实是一件既令人兴奋又颇具挑战的事情。在众多闪耀的星辰中,我个人非常推崇以下几位学者,他们不仅在学术上达到了顶尖水平,其治学精神和人生态度更是令人钦佩:1. 葛兆光教授(历史学) .............
  • 回答
    机器学习在理论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说实话,广阔得令人兴奋,而且这不仅仅是“数据分析”那么简单。它正在为我们理解经济世界的复杂性提供前所未有的工具和视角,尤其是在理论层面,其潜力是巨大的。1. 复杂经济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传统的经济模型,无论是新古典的,还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往往建立在高度简化的假设之.............
  • 回答
    探讨各个学科中的浪漫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深度的话题。当我们将“浪漫”这个词拆解开来,它不仅仅是指爱情的朦胧与激情,更是一种对理想、对未知、对超越现实的渴望与追求,一种对个体情感与内在世界的重视。这种精神渗透在诸多学科的脉络之中,塑造了它们的发展方向,留下了动人的印记。哲学:对绝对真理与超越.............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反馈控制理论,这玩意儿可真是个好东西,在不少领域里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别看它名字听着有点“高冷”,但说白了,它就是一套“边干边看,根据结果调整”的智慧。我尽量用大白话,把这东西在优化和机器学习里怎么发挥作用,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先说说反馈控制理论是个啥?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坐在驾驶.............
  • 回答
    别再被“偏序”吓到了!生活中的层层叠叠,背后是它在撑腰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一份工作需要你先完成A才能做B,但B和C之间又没有明确的先后顺序,C可以先做,也可以在B之后做?或者在学校里,数学课得先上完基础代数才能上微积分,但体育课和历史课你爱啥时候上啥时候上,它们之间也没什么关联?这些看似随意的.............
  • 回答
    自动机理论,这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学科,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但它在实际应用中的触角却相当广泛,绝对是为你的职业生涯添砖加瓦的利器。如果你对计算机科学的底层逻辑和高效算法充满好奇,那么深入学习自动机理论,会为你打开不少通往高薪、有趣职业的大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学好自动机理论,到底能在哪些领域让你.............
  • 回答
    你这问题问得好,很有深度,这说明你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了。把毕生奉献给科研,这是个令人敬佩的志向,但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还有对方向的精准选择。理论和实验,如同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承载着探索未知的重任,但它们各自的路径和魅力,以及对一个人性格、能力的要求,却大相径庭。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哪.............
  • 回答
    要反驳不可知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这些角度并非都是基于单一的“事实”,而是涉及到哲学、逻辑以及人类经验的各个层面。不可知论的核心在于声称“我们无法知道”关于某些终极真理,尤其是关于神的存在与否。要反驳它,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能“证明”的答案,而是去揭示不可知论本身的局限性,或者指出其论证方式存在.............
  • 回答
    大二的年纪,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读《毛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这说明你已经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要理解《毛选》,其实并不需要特别“高深”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愿意深入探究的精神。你可以先从一些相对容易入门的书籍入手,它们能为你打下一些初步的理解基础。比如.............
  • 回答
    科学的魅力,在于它总在不断挑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尤其当这些挑战指向我们最根深蒂固的观念,甚至揭示出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时。以下几点,或许能触及你心中那片最深的绝望之地:1. 热寂(Heat Death of the Universe)想象一下,我们所能触及的一切——星辰的燃烧,生命的律动,哪怕是思.............
  • 回答
    过去二十几年,自然科学领域的常识和理论修正此起彼伏,就像海浪一样,拍打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边界,不断推陈出新。这其中有些修正细微却影响深远,有些则颠覆了我们原有的宏大叙事。要说最显著、最引人注目的,那必须得是量子力学和宇宙学这两大领域了,它们之间的“修正风暴”尤为猛烈。量子力学:从“不确定性”到更精妙.............
  • 回答
    民科和民哲的领域浩瀚,奇葩理论层出不穷,很多都充满了独特的想象力、离经叛道的观点,甚至是科学和哲学史上的“平行宇宙”。要详细讲述所有奇葩理论是不太可能的,但可以列举一些比较典型、有代表性的,并尽量详细地介绍其核心观点和“奇葩”之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科、民哲奇葩理论或体系,我会尽力详细阐述:一、 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化学渗透假说中,H+(质子)是如何被“泵”出线粒体基质到膜间隙的。这涉及到电子传递链(ETC)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生化反应。核心思想:电子传递与质子泵送的偶联化学渗透假说的核心在于,电子传递链(ETC)在将电子从高能电子载体(如NADH和FADH2)传递给最终电子受体(氧气)的过程中,.............
  • 回答
    2020年,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年份,也涌现出不少让我印象深刻的心理学研究。与其说是“令我印象深刻”,不如说是这些研究如同镜子,映照出我们当时集体经历的种种困惑、适应与演变,也让我对自己、对他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其中,“远程工作中的社会孤立与连接感重塑” 这个方向的研究,在当时显得尤为突出。在疫情爆发.............
  • 回答
    当然,买一辆混合动力(混动)或纯电动(电动)汽车,这可不是一时冲动,得好好琢磨琢磨。我这就来跟你掰扯掰扯,看看这俩“新玩意儿”到底有啥好,能让你心动。首先,聊聊咱们最关心的“钱袋子”: 油费省到飞起,钱包鼓起来: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别看现在油价跌宕起伏,但跟电比起来,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同样跑一公.............
  • 回答
    东方航空(以下简称“东航”)在2022年3月21日发生的MU5735航班失事事故后,已迅速启动了理赔工作。对于此次理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读:一、 东航理赔的启动与承诺: 迅速启动,全面推进: 在事故发生后不久,东航就迅速响应,并明确表示将全力以赴做好善后和理赔工作。这表明了东航.............
  • 回答
    有很多经济学现象和事实,如果缺乏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普通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难以理解,甚至是完全违背常识的。这通常是因为这些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些非直观的、系统性的力量在起作用。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解释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1. “看不见的手”(The Invisible Hand)及其市场失灵 .............
  • 回答
    电影中那些“当时不懂,后来才理解”的台词或情节,往往是电影魅力的所在。它们如同埋下的种子,在观影者成长的过程中,随着阅历的积累,逐渐发芽、生长,最终呈现出全新的意义和情感深度。以下我将结合一些经典的电影片段,来详细讲述这类经历:一、 《肖申克的救赎》:安迪的“越狱计划”与希望的象征 当时不懂的情.............
  • 回答
    说到奇葩的住院理由,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几个让我当年听了直瞪眼的故事。这可不是AI编出来的,都是我亲身经历或者从我那帮医护圈的朋友那里听来的,够真实够接地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得数我刚上班那会儿,遇到一位大妈。这位大妈,怎么说呢,就是那种自带BGM、走到哪儿都热闹非凡的类型。她因为“感觉自己身体里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